《天禄琳琅书目》所录“无考”钤印、责任者考

时间:2023-04-30 18:03:42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天禄琳琅书目》所录“无考”钤印、责任者考七则

摘 要:《天禄琳琅书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皇家善本书目,一向以考证详备、著录齐全而著称。天禄馆臣著录书籍时,本着鉴赏的目的,信则录之,疑则阙之,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材料。其中有一些标明“无考”的钤印及序跋者,前人很少有所涉猎。现在看来,很值得一探。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摘录其中一部分进行详考,或可有补于学术。

《天禄琳琅书目》所录“无考”钤印、责任者考七则

关键词:天禄琳琅书目 元版 无考

《天禄琳琅书目》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由于敏中等奉敕编撰的一部皇家书目。全书十卷,共着录古籍429种,均为宋元明三代旧椠。其系“我国第一部官修善本目录,沿袭汉代以来书目解题传统,在版本著录体例方面多有创见,于清代藏书家讲究版本鉴定、注重善本著录之风气影响深远,直接开启近世版本目录学之兴盛”。[1](P1)其体例,每书“首举篇目,次详考证,次订鉴藏,次胪阙补”。[2](P1)

本文选取《天禄琳琅书目》卷五元版书[3]进行研究。所依版本为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刊(第二辑)”之《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续编》,为方便行文,简称《书目》,正文所列页码来自于此。关于《书目》的钤印,台湾赖福顺先生已经出版了《清代天禄琳琅藏书印记研究》一书,本文简称《赖书》。[4]其书对天禄琳琅正续两编的钤印进行了通考,但是限于所见(仅仅参考了有限的数据),里面颇有失当之处。且所考之印主往往仅有简单介绍,省略了考证过程,故而给人以突兀之感。此外,《书目》除了“无考”之印外,还有“无考”之责任者,如序跋者之类。其实稍稍参考些数据,便可以考证出来。本文所做的工作有二:一是考印。在赖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那些“无考”之印。赖氏已考出的,补充更多信息;未考出的,尽量参考诸书继续考证。一是考人。《书目》有无考之人,则参考一些数据对之进行研究。以下录为几则,供方家指正。

1.诗传通释 一函四册 (元)刘瑾撰,二十卷

本朝刘体仁藏本,有印记。

“一监亭主人”“欲讷子”,余印无考。

(《书目》卷五第123页)

按,《书目》云:“体仁,字公?,江南颍州人。顺治乙未进士。官吏部考功郎。着有《蒲庵集》。”书内录有其三印“刘体仁”“公?”“颍州刘考功藏书印”。赖氏与此三印下仅补充“鉴识甚精”四字,盖录自《清史稿》[5](P1333)今依据相关数据,对之进行考证。

关于刘氏的记载,史料尚较充足。正史如《清史稿》,地方志如(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等,其他如杂记,目录题跋书等对之均有介绍。《四库全书》著录其《七颂堂识小录》《七颂堂集》等书,于《七颂堂识小录》下云:“国朝刘体仁撰。体仁字公勇……河南棣川卫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吏部郎中……”[6]与《书目》相较,前为“江南颍州人”,此作“河南棣川卫人”,颇为不同。

今查《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七《经籍考》云:“体仁,……河南颍川卫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吏部郎中。”[7]则此“棣川卫”乃“颍川卫”之误。而《文献征存録》卷十亦云:“颍州人,籍河南棣川卫。”[8]盖沿袭四库本误。颍川卫,乃明清之际卫所制的产物。《(万历)开封府志》卷三十:“颍川卫,在颍州治北,洪武初年建。”又,《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清)顾祖禹撰·清稿本)云:“在州城内,洪武初建,属河南都指挥使司。又颍州守御千户所,一属于颍川卫。”[9]可见,颍川卫的治所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但归河南管辖。故《(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五“乙未科史大成榜”云:“刘体仁,颍川人”[10],《清史稿》云:“刘体仁,颍州人。”其实一也,只不过一从军事划分而来,一从地理划分而来。又按,据《(康熙)重修颍州志》卷八“军卫”的记载,清顺治十五年“并卫”入颍后,原属河南的户籍并入了颍州,属江南省。[11]故此后史籍往往云刘体仁为颍州人。云“颍川人”或“颍川卫人”者,盖延旧置而说。而《书目》所云“江南颍州人”,盖从撤卫入颍后的行政划分而言。[12]

刘体仁的官职。《书目》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为吏部考功郎中(“吏部考功郎”或“吏部郎中”)。今考《(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一[13]云:“刘体仁……授刑部主事,于疑狱多所平反,迁吏部考功郎中……”又,(清)钱林《文献征存録》卷十亦云:“刘体仁,……顺治乙未进士,己亥,官刑部主事。有家难,弃官从苏门孙钟元讲学,后官考功郎中。”[14]则在此之前,刘本仁又在刑部任过职。故《(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七《人物志》干脆云:“歴吏刑二部郎”[15]。其实,以上所引资料尙嫌简略,刘氏还有很多经历。《(康熙)重修颍州志》卷十一“选举”条云:“刘体仁,前崇祯己卯河南举人,顺治乙未,史大成榜进士,官吏部考功司郎。”又卷十四“人物”条(按,具体事件本文省略):“刘体仁,字公勇,号蒲庵。……年十七,学使蔡公拔茂才第一。……年二十三领前己卯河南乡荐,避地江南。……本朝顺治乙未成进士,例授主事。……授刑部主事……寻请假南巡……筑室百泉,将居焉会禁留寓额其室曰留琴堂而还。……再补刑部,擢员外郎。……迁吏部稽勋司郎中,调考功,以酌复旧章,请吏部郎,官获内陛。……居官三年,与海内数诸名贤为文酒。……及康熙九年,复请假归。”[16]由此可见,刘氏原来是前明举人,后由明入清,考入进士,历任刑吏郎中。其号蒲庵,故有《蒲庵集》。又有一室名留琴堂。这些资料其他史料均未载或所载不详,故而弥足珍贵。

体仁之藏书情况,《赖书》中没有进行进一步考证。前引《(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云:“刘体仁……藏书数万卷,日手一编,过目成诵,至性过人”可证[17],其的确是藏书很多,且均读过。又,(清)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十九集部于“刘给谏文集”条下注云:“朱彛尊自颍州刘体仁家借钞,仅得其半……”[18]可证,刘氏之藏书不乏善本,连朱彝尊这样的大家也要向之借阅。

“欲讷子”,《赖书》云:“清刘体仁所有。体仁号欲讷子”[19](P46)。   按,赖氏之说不知从何而来。诸书均不言其号,仅前引《(康熙)重修颍州志》云其号蒲庵,不云号“欲讷子”。“欲讷”二字盖源于《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观此印与刘体仁诸印相连,笔者亦怀疑即其印,不过苦无直接证据,今只能推知一下。若此印确实为其印,也应该是居家时自警之印。据史料记载,体仁素来仗义待友朋,但对待家人却很谨慎。考(康熙)重修颍州志》“人物”云:“(体仁)昆弟皆再从,友爱如同怀。调剂族属,四十年无争竞,人称礼让之家。禾中李武曾语人曰:世多以豪侠目刘考功。余主其家半载,乃知孝友睦婣,惟是恂恂庸行耳。”体仁对亲族人恭敬礼让,言行如一,与《论语》之言近似。

“一监亭主人”,《赖书》第4页云:“清吕希夔所有。希夔字淑朱,号一监亭主人,沧州人。室内名玉涵堂,余无考。”[20](P4)

按,(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三十七考二十八“艺文一”云:“《玉涵堂诗集》一卷,吕希夔撰。”[21]此志有小注云:《沧州诗钞》。其有一兄,名希皋,有《世美堂诗集》一卷。亦见于《沧州诗钞》。

考《大清畿辅书征》卷二十一“天津府一”云:“吕希夔,字淑朱,号龙友,贡生。工词翰,乐施与,为文典赡,不作寒检态。康熙辛巳春大饥,鸠乡民造台榭而不促其成,活人甚众,乡民赖之。有《玉涵堂诗集》。”另,“希皋,字映台,沧州监生。世美堂诗集。”[22](P 58-59)

由此可见,吕希夔并不是号“一监亭主人”,不知赖氏之说从何而来。

2.礼经会元 一函四册 (宋)叶时撰

“大中丞印”,无考

四卷(《书目》卷五经部第124页)

《赖书》:“清梁清标钤记。清标字玉立,号蕉林,真定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官至大学士。精鉴赏,富收藏。清巡抚又称中丞,清标曾任巡抚,故拥此印。”[23](P5)考《大清畿辅书征》卷二十七“正定府”云:“清标字玉立,号蕉林,一号苍岩,正定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顺治元年授庶吉士,历官兵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祀乡贤,详名臣传。有《蕉林诗文集》十八卷”。又引《居易录》云:“公精赏鉴搜罗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属,甲于海内,领袖词林数十年。”(P435-436)又有《棠村词》《棠村随笔》(地方经籍志汇编第三册);《畿辅艺文考》卷五云“清标字玉立,清苑人。……按《畿辅诗传》清标作真定人。”[24](P202-203)由上可见梁清标之大概经历。

但是《赖书》云梁氏做过巡抚一职却颇多怀疑。今考梁清标之相关材料,唯《(雍正)畿辅通志》卷七十二记其最详。观其履历,一生甚是平坦。“顺治元年补原官,累迁秘书院学士,礼部右侍郎。会畿辅告饥,世祖章皇帝分遣重臣往赈,巡厯保阳诸州县,殚心察核,人沾实惠。调吏部侍郎擢兵部尚书。……康熙九年,补刑部尚书。调戸部时,撤南国诸藩。清标奉命之广东,移尚可喜家口。……二十一年夏,大旱。上问诸臣弭灾之方,清标以省刑为对,上嘉纳之,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以疾卒于官。”[25]梁氏入清后至卒,均为朝廷重臣。赖氏所云其“曾任巡抚”,盖指其赈灾畿辅时的经历,但事实上其并未出任巡抚一职。且彼时不足一年,不久便擢升为兵部尚书了。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又是办理特殊事情,梁氏也没必要因此作一“大中丞”印以志之。再者,《石渠宝笈》记录其藏印多方,竟无一方是此印者,颇为可疑。[26]赖氏想必另有证据,但惜并无说明。

今考明清之际传世书画钤有“大中丞印”者,几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明代曾玙所撰《少岷先生拾存稿》(明曾士钊刻本)一书,钤有此印。[27](P696-697)沈津先生云:“颇旧”,亦未考出此印为何人所有。今在数据不足情况下,暂定为缺考之印。

3.仪礼图 一函八册 (宋)杨复撰,十七卷

“后有陈普序,未详其人。”

(《书目》卷五经部第125页)

按,陈普,《宋元学案》所记很详,卷六十“恂斋门人”条云:“陈普,字尚德,福之宁德人。所居有石堂山,学者称石堂先生。稍长,闻恂斋韩氏倡道浙东,负笈走会稽,从之游。入元,开门授徒,岿然以斯道自任,四方及门岁数百人……延佑乙卯卒,年七十二”。[28](P2062)《全闽诗话》卷五“宋元·陈普”亦有着录[29]陈氏之书,有《石堂遗集》等,《四库全书》均列入存目[30],《续修四库全书》有《石堂先生遗书》二十二卷,《四库存目丛书》著录《选镌石堂先生遗集》四卷。

今检《石堂先生遗集》,其卷十三正有《仪礼图序》,云:“大渊献之岁,昭武谢子祥刊仪礼本经十七篇及信斋杨氏图成……白鹿章贡桂林所刊晦翁勉斋信斋之书,千里求之,或者有半生望之不得见,今后复数十年又当若何?子祥之举,捄焚拯溺之功,景星庆云之瑞也”[31](P467)。可见,《仪礼图》之序者必是此陈普。天禄琳琅馆臣云无考,不知何故。

又,《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二》有《仪礼图》二函十四册,乃建安余氏本,其前仅有朱熹奏札及杨复自序,而无陈氏序。但有对杨复简单的介绍,云其“字茂才,号信斋,福州人”[32](P415)。

4.说文解字 一函六册 (清)许慎撰,(宋)徐铉校定 三十卷

“卞六瑞父”“华亭朱克裕家藏图书记”“龚征民印”“悦山”“天水”“征”“民”“仲谋”“瑞”“征民”,余印无考。

“龚从先,未详其人。”

(《书目》卷五经部第132页)

按,《赖书》云:“卞六瑞父”乃“先瑞”之误,先瑞乃龚从先之印。“从先字先瑞,号征民,江南人士,万历间好诗文。”

按,此书天禄馆臣云:“大明正德十二年四月初八日,收颐斋徐献忠记。大明万历六年八月望日,收瑞龙龚从先记。”考徐献忠,《明史·文苑传·文征明列传附》“徐献忠,字伯臣,嘉靖中,举于乡,官奉化知县,着书数百卷,卒年七十七,王士祯私谥曰贞宪。”[33](P7365)又,(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十于“徐伯臣”下云:“号长谷公。……生平无他嗜好,惟著书自娱。……眞草书法蘓赵,为世所珍。”[34]徐氏自有字号,不知这“颐斋”从何而来。且据《长谷集》载,其有泖庄别业,难道此“颐斋”为其斋名?同样,据赖氏所云,龚氏亦自有字号,不知这“瑞龙”又从何而来?今存疑。   “悦山”印,《赖书》云:“明石悦山钤记。悦山字伯嵩,泸溪人,景泰四年举人,授滋阳训导,方正不阿,有孝声”。

按,赖氏盖引自《(乾隆)泸溪县志》卷二十一“人物”条,但查《(乾隆)泸溪县志》《(康熙)泸溪县志》《(同治)泸溪县志》均未及提及此人。又,《(嘉庆)湖南通志》卷九十五,《(光绪)湖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仅仅提及他是景泰元年庚午科举人,泸溪人。又与前引不同。观此悦山,史载颇不详,不明其是否藏书。笔者颇怀疑此印或许即徐献忠之闲章。上引《皇明词林人物考》云:“(献忠)由乡举授奉化令,以节气自持,不能折腰俗吏。……后公坐诬,挂冠,厌松俗侈靡,卜居霅川。郡侯重公学行,每叹泖峰佳?不能容徐公高隐为恨云”。又,(清)梁维枢《玉剑尊闻》卷六:“时同乡沈恺为副宪,献忠与节推杨枢为属吏,枢先谒,恺侍坐,献忠入,趋南坐,不少逊,恺意不怿。献忠怒曰:而岂以我不能为陶彭泽耶?挂冠高隐。”[35]可见,徐献忠因与上司不和而弃官之后,便开始了闲居生活,与隐士倡和,以山水自娱,今《长谷集》中此类作品众多亦可证之。故“悦山”一印很可能是他的。又,“林泉清趣”一印,赖氏认为便是徐氏所有,其云:“献忠淡泊名利,致拥此印”。但“悦水”一印又与此印之意趣相差几何呢?今虽无史实佐证,但颇疑此两印均为徐氏所有。

“天水”印,赖氏据《两浙藏书家印章考》云,为赵孟俯印,但赵氏印在《天禄琳琅书目》中多见,却很少出现此印。今考现存世赵氏作品,有《楷书千字文》,钤“赵孟俯印”“天水郡图书印”,着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宋髙宗临黄庭经》亦钤此两印,见《秘殿珠林》卷十六。又,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五代董源的《溪岸图》,钤“天水赵氏”印。凡此均未有单钤“天水”印,故而颇疑此印非赵孟俯之印。且与天水有关的印记,传世有很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元赵孟俯之仲子赵雍《挟弹游骑图》轴,钤“天水图书”印,见《石渠宝笈三编》。赵氏之妻管道升《竹窝图》,亦钤有“天水氏”“天水郡印”等印。所以未必就是赵孟俯之印,故而列于“待考”最好。又按,此印位于龚从先、徐献忠诸印记之间,颇疑便是二人中之一的印章。

“华亭朱克裕家藏图书记”,《书目》和赖氏书均云无考。

按,此为朱克裕之藏书印。克裕,字仁仲。《四库全书总目》云:“苏州人,万历中诸生。”着有《射林》八卷,《四库存目丛书》著录,为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刻本,其《刻射林自序》、卷一皆题:“吴郡朱克裕着”。前有徐献忠《射林序》(徐氏《长谷集》卷之亦收录此序)云:“朱子作射林……朱子名克裕。”徐献忠为华亭人,二人交好,可证克裕的籍贯,具体而言,是吴郡吴县华亭人。

今考朱克裕,有一弟,名朱克温,字仁叔,见《书射林后》。其云:“乃今予兄卒,能要百家之言,以广先人之业,于先人意旨殆有足称云,予读之能无三复流涕也?”其兄弟二人与徐献忠友善。徐氏有《长谷集》,多次提及二人,如《朱仁叔曲水宴二首》《与朱仁仲二首》(P320)等。又,克裕母亲过八十寿时,徐氏写有一篇《朱太母人表寿序》(《长谷集》卷之七):“吾党有愽学高世之士曰二朱君:仁仲、仁叔二君,自少颖异不羣,然其气甚高,不易可羁絷。其家大人左江公背弃又甚早。内无亢宗之亲,外乏籍身之谊,卒获就其令器不溷没于浊世者,其所自盖有太夫人云。太夫人姓李,泗泾里名宗也。三岁时丧母,刘氏继事戴安人即甚谨。十九岁归左江公奉其后姑亦如事戴安人。……其身兼产多至九子女。……其后左江公仕瘴乡,与其壮子俱没……今之人知二君者谓其能读经子百家言,作古文词可追武先辈,……”[36](P278)由此可知,朱克裕兄弟早年丧父,是由其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其母姓李,乃泗泾市人,十九岁嫁与其父,一生有九个子女。其父尊称左江公,后病死在仕途上。又,据《书射林后》云:“予昔者从先人薄游南粤,先人病且死,泣曰:悲哉,吾志在天下,盖于天官地理人事之纪,靡所不究。卒穷年不获见诸行事,竟以死也。女兄弟能嗣吾志,吾死且瞑。”可见,其父也是一位有志于著作之人,而《射林》一书,乃是继其父志而作之书。

5.大广益会玉篇 一函十二册 (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增 三十卷附玉篇广韵指南一卷

“御府图书”“内殿秘书之印”“隐逸子”,诸印无考。

(《书目》卷五经部第134页)

按,“御府图书”,《赖书》云为宋理宗藏书印。“理宗姓赵名昀,在位三十九年,政绩日差。理宗于绍定六年缉熙殿落成,典藏珍籍,辄钤盖此印。”

又按,《书目》卷一《六经图》下馆臣云:“按,《玉海》:‘绍定六年六月甲午,缉熙殿成,御书二字牓之。’《宋史·理宗本纪》:‘六年秋九月,以缉熙殿牓记宣付史馆。’书中有‘缉熙殿’及‘内殿文玺’‘御府圗书’三,则宋时已为善本,登之中秘矣。”赖氏云“御府圗书”为宋理宗藏书印,盖源于此。

今考(清)王毓贤《绘事备考》卷六云:“高宗书画皆妙,作人物山水竹石,有天然之趣,虽在兵间,不废翰墨,每一画成,必令内侍掌之,非赐近臣即赉勲旧,爱惜过于爵赏,题字处用‘干’卦印,晚居北内,用‘太上皇帝之宝’‘德寿殿御宝’‘御府图书’,画之传世者:千岩竸秀图一,云壑松涛图一。”[37]又,《云自在龛随笔》卷五云:“髙宗曰‘绍’‘兴’连珠玺,曰‘乾坤’二卦印,曰‘御府图书’,曰‘内府图书’,曰‘内殿书记’,曰‘机暇清赏’,曰‘希世藏’三字印,曰‘希世’二字印。”[38]可见,“御府圗书”当为宋高宗书画印,非理宗藏书印。据上引史料,理宗仅题“缉熙”牌记,并未有过刻此印之记载。如《庚子销夏记》卷四所云:“余所见前人集本,如宋理宗御府所集,最为精工,每刻玉池,皆用‘御府图书’”[39],大概是理宗朝藏有钤有高宗藏印的很多,可能也用此印钤印过书籍,故而很容易误认为此印乃理宗所有。

又按,“内殿秘书之印”,《赖书》云为宋孝宗钤记。“孝宗赵昚乃太祖七世孙,继高宗为帝,在位二十七年,政治清明。秘书省于高宗绍兴十一年设置,藏书甚富。”   今查《中国鉴赏家印章大全》[40](P682),其中有一方印即“内殿秘书之印”,着录为宋高宗赵构之印。考历代书画谱,凡钤有此印者,往往有“绍兴”印,如《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明孙凤《孙氏书画钞》卷一法书着录)、《索靖出师颂卷》(清安歧《墨缘汇观録》卷一法书上着录)等。可见,其亦是高宗之印(孝宗即位后已改年号为隆兴,“绍兴”这个年号是高宗所有的)。赖氏云孝宗钤印,盖因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已经让位于孝宗了,故有此说。

又按,“隐逸子”,《赖书》云为明俞和钤记。云:“(俞)和字子中,号隐逸子,杭州人,洪武初隐居不仕,能诗,喜书法,有隐逸斋。”按,俞和传世作品有《篆隶千字文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款署“天爵贤良嗜予篆隶,因书此为赠。时至正甲午岁冬十一月三日也。清隐散人俞和识”。此处题“清隐散人”,并不题“隐逸子”。

考《康熙钱塘县志》卷之二十二《人物文苑》:“俞和,字子中,冲澹安恬,隐居不仕,能诗喜书翰,工赵文敏书法。好书者得其书,杂赵帖中,仓卒莫能辨。”又,卷二十五《人物隐逸》:“俞和,字子中,号紫芝,隐居不仕,能诗善书翰。”[41](P447)又,《可闲老人集》卷一中有《题醉墨堂为桐江俞子中赋》:“芝翁乃若神所授,亦以醉墨题堂前。”[42]《珊瑚网书录》卷十《俞紫芝楷书悟真篇跋》有“至正癸卯十二月初吉桐江紫芝道人书于清隐斋”[43](P98)数语。可见,俞和号号紫芝,不是号“隐逸子”。其斋叫“清隐斋”,不是叫“隐逸斋”。其籍贯为浙江桐江人,只不过是寓居钱塘(今杭州)而已,故《康熙钱塘志》《民国杭州志》对之均有介绍。

6.史记 六函,六十册

檇李郁氏无考。

(《书目》卷五史部第138页)

按,是书钤“檇李郁氏家藏”一印,《赖书》云“无考”。

今考此印,有三人值得注意。其中两位为明崇祯年间檇李郁嘉庆、郁逢庆兄弟。逢庆有《郁氏书画题跋记》十二卷,《续记》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着录,四库馆臣云:“逢庆,字叔遇,别号水西道人,嘉兴人”。今查此书,每卷题名下均有“檇李郁逢庆叔遇父编”字样。

考郁氏兄弟,《(嘉庆)嘉兴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五”引《紫桃轩杂缀》云:“郁嘉庆,字伯承,县人。喜结客收书,家亦以是尽,时有‘贫孟尝’之目。尝辑至正庚辛集诗人爵里事迹,为《考世编》附于其后。”[44](P27)又云“弟逢庆,字叔遇,自号水西道人,以收藏法书名画,撰《题跋记》正续各若干卷,亦一赏鉴家也”。可见,在当时郁氏兄弟均为收藏书画而闻名的,逢庆盖喜书画[45],嘉庆则长于考证。观其二人性情,今《史记》一书,或是嘉庆收藏印。

第三位是郁衮,《四库全书》着录其《革朝遗忠录》二卷,云“衮,嘉兴人,其书撰述年月无可考,黄佐《革除遗事》已称因郁衮原本,则当在正德以前矣”。则衮当为明正德前后之人。又有《顺命录》一卷[46],《嘉善县志》六卷[47]。另,《河上楮谈》卷一云:“又有河西佣及冯翁,则莫究其踪迹。云此岀檇李郁衮《尽心录》”[48],则郁氏又有《尽心录》一书。今考地方志,无此郁氏之记载。但观其著述,皆史部之书。或许《史记》为其所有。

总之,以上郁嘉庆、郁衮等人,均有可能是此印之主人。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证据,暂且存疑。

7.汉书 八函 八十册

孔文声、刘遵、蔡泰亨、姚和中,俱无考。

(《书目》卷五史部第139页)

按,是书后有元孔文森跋,云:“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以十七史书艰得善本,従太平路学官之请,徧牒九路,令本路以《西汉书》率先,俾诸路咸取而式之,置局于尊经阁,致工于武林。三复对读者,耆儒姚和中辈十有五人,重校修补者,学正蔡泰亨。版用二千七百七十五面,工费具载学计,兹不重出。始大徳乙巳(按,元成宗大德九年即1305年)仲夏六日,终是岁十有二月廿四日,太平路儒学教授曲阜孔文声谨书跋”。后列承务郎太平路总管府判官刘遵,督工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副使伯都提调。

按,今考姚和中,(清)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四“人物志”云:“元姚和中,当涂人,世传儒学,不应征召,从游甚盛,如尚书婺源汪泽民,同邑李习、李翼兄弟,皆出其门。”[49](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一所录并同。)又,《(乾隆)当涂县志》卷二十“人物”条有“号四清,为时大儒”[50]云云,并有李习、李翼之传。(清)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引《宋学士集江南通志》云:“明宋濂《跋姚氏墓铭》述李翼之言曰:当涂有四清征君者,硕士也。四清,盖和中别号。”[51]今宋氏跋已经亡佚[52],惜不能得知具体信息。但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大概知道姚氏的经历。姚氏,名和中,号四清,太平郡当涂人,生于南宋末(孔氏序中即称其为“耆儒”,可见其大部分生活都在宋时)。世传儒学,入元后不应征召,专事讲学,从者众多,为当时大儒。故官刻《汉书》时邀请他去校对。

又按,天禄馆臣云:“今跋中所称廉访司未载其名,不知谁氏。”今试考之。据此书序云,《汉书》开始于大德九年(1305)。而(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五十六云:“(赵)秉正字公亮,初为新军上千戸,忽必烈汗自鄂乘传还燕。瑨迎谒定州,汗为下马,卓帐延见瑨进奉牛酒,秉正从拜于后,汗伟其貌,命入宿卫,后从伯颜平宋,赐金符,授徽州路管军总管,改佥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事。……二十八年起,佥河东道按察司事。铁穆耳汗卽位,擢南台治书侍御史。大德五年,改江东道廉访使,卒年六十有七,谥忠敏。”[53]赵秉正为元初大将定国公赵瑨之子,云国公赵秉温之弟,蔚州飞狐人,其在大德五年任江东道廉访使,卒于任上。可见,序中所谓廉访司可能便是他。但是据(民国)柯劭忞《新元史》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云:“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廉访使二员,副使二员,佥事四员,经历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员,置司宁国路,至元十四年(1274)置。”[54]又,同书卷五十(志第十七)于“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下注云“大德八年(1304)徙治宁国”,主要管辖宁国路和徽州路。可见,当时的廉访司是有两位。则除了赵秉正外,另一位廉访司也极有可能参与其中。今考《新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云:“(姚燧)于大德五年,授中宪大夫、江东道廉访使。”但是大德九年,也就是刊刻此书的那年,他正好去做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了。在姚燧走后这么短短的时间内,是否还新任命过另一位廉访司,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所以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暂先推断此廉访司可能是赵秉正。但是赵氏为何要刻十七史,还是个谜。   不过,由以上数据又可知,由于当涂在其所辖范围内,所以作为硕儒的姚和中自然被列于校点的行列中。又,虽然当时的太平路归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见前引《新元史》卷五十),但是江南道和江东道之治辖又常常时分时合,相邻极进,故而太平路的孔文声、刘遵等人也参与其中了。

以上为笔者所考的内容,其中有的经过各种资料已经完全考出,有的则通过征引文献来提出自己的一点推测,有的则不敢与赖福顺先生苟同而提出一些疑惑。总之,信则考之,疑则阙之。

通过对《天禄琳琅书目》的考证,笔者认为天禄馆臣对于一些“无考”之人或印章,并非“无考”,而是“不考”。其中一些缘由,或许如赖氏所云出于某些政治原因罢。

注释:

[1]劉薔:《天祿琳琅研究》(导论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31][清]于敏中,彭元瑞等著,徐德明標點:《天祿琳琅書目·天祿琳琅書目續編》(“整理說明”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天祿館臣云為元版,但有可能鑒定錯誤,以下所考並不一定遵從此說。

[4][19][20][23]賴福順:《清代天祿琳琅藏書印記研究》,台湾: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版。

[5]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四十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6]永瑢等奉勑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清]张廷玉等奉敕撰:《清文献通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14][清]錢林撰:《文獻徵存録》,清咸豐八年有嘉樹軒刻本。

[9][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清稿本。

[10][清]王士俊编:《(雍正)河南通志》,四庫全書本。按,颍川实应作“颍川卫”,颍川乃古地名,在河南。颍川卫乃治所名,军事上归当时的河南管辖。二者不同而往往相混。

[11]原文为“国初置守备掌卫事,左右千总各一员,仍设经历司典,出纳文移,至顺治十五年并卫后裁汰。……卫与州同,城署在州署之后……自十五年(按,顺治十五年)奉裁卫所而军户丁徭归并入州矣”。

[12]《(雍正)河南通志》《(乾隆)江南通志》之所以均有刘体仁的记载,大概便是因为颍州的卫所制在顺治十五年前后有所变更才这样的。

[13][清]何绍基编:《(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緖四年刻本。按,此《通志》引自《江南通志·颍州府志》。

[15][清]趙宏恩编:《(乾隆)江南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清]王錫纂,[清]張鈁修:《(康熙)重修潁州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

[17]按,《(康熙)重修颍州志》“人物”(第33页)云:“藏书二万卷,日手一编,不问户外事。”与此小异。

[18][清]孫詒讓撰:《温州經籍志》,民國十年刻本。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于《劉給諫文集》亦如是題,蓋孫氏據之抄錄。

[21][清]徐宗亮纂:《(光緒)重修天津府志》,清光緖二十五年刻本。

[22][清]徐世昌辑:《大清畿辅书征》(四十一卷),地方经籍志汇编(全四十六册)第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據民國間徐世昌鉛印本影印。

[24][清]史夢蘭輯:《畿輔藝文考》(八卷),地方經籍志彙編(全四十六册)第七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據民國間定川王氏鈔本影印。

[25][清]李衛纂:《(雍正)畿輔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陳耀林《梁清標叢談》(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3期),劉金庫《南畫北渡——梁清標的書畫鑒藏綜合研究》(西南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中均有梁氏年譜及諸方藏印,均未提及其出任巡撫一事。

[27]沈津著:《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8][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9][清]鄭方坤编:《全闽诗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0]参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

[32]参见《續修四庫全書》第6冊。

[33][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全2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4][明]王兆雲撰:《皇明詞林人物考》,明萬曆刻本。

[35][清]梁維樞撰:《玉劍尊聞》,清順治刻本。

[36][清]徐献忠撰:《长谷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37][清]王毓賢撰:《繪事備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按,(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卷一古帝王門(清道光刻本),(清)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卷二十一《歴代帝王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引《圖繪寶鑑》,(清)朱象賢《印典》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所引均同。

[38][清]繆筌孫撰:《雲自在龕隨筆》,稿本。

[39][清]孫承澤撰:《庚子銷夏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0]钟银兰著:《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上下册),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41]《康熙钱塘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4·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42][元]张昱撰:《可闲老人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3][明]汪砢玉撰:《珊瑚网书录》,适园丛书本。

[44][清]司能任修,[清]屠本仁纂:《(嘉庆)嘉兴县志》三十六卷首二卷,清嘉庆六年(1801)年刊本。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总集类存目一于《庚辛唱和诗》下云:“明郁嘉庆因考其爵里,为《考世编》附於后。其名公手翰二十二条,则嘉庆以意附编,非原书所有。”

[45]《历代藏书家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8页)云,拜经楼《明刊太平广记跋》卷首有“郁逢庆叔遇图记”。可见其印记。

[46]并见[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一“制書類”(明徐象橒刻本)、(清)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張廷玉《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47][清]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于其下注:“正徳丁丑,邑丞倪璣偕邑人沈概、髙廪、郁衮、蔣岳修,王鏊、都穆序。”

[48][明]朱孟震撰:《河上楮談》,明萬曆刻本。

[49][清]趙宏恩纂:《(乾隆)江南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清]張海等修,[清]萬橚等纂:《(乾隆)当涂县志》三十三卷,民国间石印本。

[51][清]何紹基纂:《(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緖四年刻本。

[52][清]赵绍祖《安徽金石略》(十卷,清道光刻本,第39页)卷五云:“《元姚和中墓志铭》无年月,宋濂撰,在当涂,佚。”

[53][清]屠寄撰:《蒙兀兒史記》,民國刊本。

[54][民國]柯劭忞纂:《新元史》,民國九年天津退耕堂刻本。

(张宪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天禄琳琅书目》所录“无考”钤印、责任者考】相关文章:

考录作文05-01

浙江14所高职自主招生实行“校考单录”04-24

中国地质调查所南京所址建筑经过考04-27

《老子想尔注》所批评的「伪伎」考04-29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公布“校考单录”专业04-24

喽啰考04-28

以字考05-02

考爸爸05-01

北约自主招生考试1天考7科 部分尖子生考昏头04-25

表演系艺考都考什么内容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