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时间:2023-05-06 09:24:46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摘 要]当代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自主性、社会参与性、地方性及对文化根脉的挖掘性非常强的文学活动状态。精神生态是自然生态的延伸或派生论域,由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再到精神生态的演化呈现出人的生命有机化过程。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的互动,基于人的存在的整体性、有机性而合理展示文学体验的精神品质。生态文学需要展示人的生命活动有机性,不仅将人的活动及艺术体验对象放置在人的存在的多重生态关系中,着力阐释及评价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而且致力于促合精神生态运行的有机性,在激情涌动中促成人的生存的生态健康。

[关键词]生态文学;精神生态;生态体验性;有机性;健康性

当代生态文学起因于问题意识,缘发于地球人对所处生态境域变异、环境状况不佳、肌体及精神“绿色”生存面临挑战而产生的深度忧虑;对何以掌控生存与发展的永续性,开发与保护(包括文化资源和遗产)的协调性,现实与未来的一致性等问题而并生的精神焦灼;对如何能够生态有机性地矫正人们背弃“万物一体”的态度及占用资源的不择手段,祈望“诗意栖居”的精神向往。当生态文学不断凸显对造成生态问题及环境危机的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度反思,并旨在表达一种对人的生命有机性存在及和谐生存的精神召唤时,它业已成为一种自主性、社会参与性、地方性及对文化根脉的挖掘性非常强的文学活动状态,其所合奏的人的精神存在同样是生态的、有机的及平衡态的。

查字典范文网[unjs.COM]

一、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合理性

生态文学之所以有极强的社会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主要在于文学体验的精神品质。生态文学的精神性征,不可能不凝视人的有机性存在,不可能不关注人的生存,不可能不致力于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不可能不去推高人们对理想的追思及境界性生存体验的向往,继而体现这种精神体验的合理性。

我们将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进行同体审视及把握的原因在于:其一,生态文学活动理应凸显人的生存结构中生态体验的本真性;其二,生态文学活动中精神生态运演的特殊性,对人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存在结构的影响更加明显,更加期望文学体验境域中的生态整体性、有机性;其三,文学活动的精神生态机理必由感性(包括自然物)生命支持,而被精神体验化、情感化,并审美化了。生态文学的逆向性、警示性及批判性所指,不仅限于针对某个生命个体、某种需求及欲望、对人的活动的某种现象,更针对人的生存整体,针对人类生成过程及其长期恪守的中心主义观念。事实上,生态整体之所以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是基于有机过程性存在,是生命有机性之间的多样、多重及多向度的关联存在。

人作为生命有机性的活动体,并不限于肌体性的有机存在,更在于生命活动着的肌体/身体为基础的自然、社会、精神及文化的有机存在,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有机性是整体、系统、综合且复杂的有机性存在。在笔者看来,人的生命精神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有机性存在的活化、阐释及情意化,是对其智慧性结晶及文化的沉淀与延续。文学不仅有机、情意与审美地表达人的有机存在及生命体验方式,而且当文学与生态、精神与生态结缘,其文学对生命精神的彰显,其审美体验性及表达既要凸显人的有机过程性运演状况,更会将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方式的表达策略来应对人的生态有机性存在。生态文学理应在这种意义上被植生、阐发及归类,并充蕴人的精神生态。但生态文学并非一种特立独行的文学样态,在其情理交融、话语表达、构建策略及意义指向方面,文学性及审美性仍然是其基本的体验方式,仍然是人的一种精神融通、事理传达、观念互通及交往活动方式。

鉴于当代处于初创时期的生态文学更多地是将生态和谐性祈望与非和谐的现实矛盾相交织,并直视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而往往会以动物书写、寓言叙事、危情表达、境遇陈述及创制地域模式等方式,将批判、警示及人类生存困境、精神困惑所造成的精神生态的非平衡态融入文学叙事及审美体验中,往往以问题性审美、批判性审美乃至爱意性审美、向往性审美展示其审美价值。如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中所创制的“神农架”,既是一种自然生态境域,也是作家本人的生存境域、生命体验境域,也形成其文学叙事的场域。他的《豹子最后的舞蹈》便是以动物叙事的寓言方式来象征,以此表达一种“义愤”、反思及批判,似乎也在通过破解“最后”悖论而沉淀其审美价值。

二、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包容性

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的包容性基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存在。人的精神活动的生态性,一方面得自于人的自然躯体活动的有机性,由个体存在的多样性组合而推进社会活动的平衡性、有机性,进而提升至精神活动的有机性;另一方面在于精神体验对人的社会活动、自然躯体活动的反馈性及引领性,进而显示精神生态的整体、有机性的调节与掌控,并能呈现一种“精神圈”的效应。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于其中不仅能够调节系统化、整体化的精神场或精神圈,而且形成复杂的包容性结构。

文学活动的“精神圈”效应具有包容性。其一,将人的自然感性的生命体验不断推演至人的整体活动状态。其二,文学的精神体验性既不孤立,也非虚幻,而由自然、社会到人的精神存在的有机性合成。它既是包容的、合成性的,也是结构性的、层次性的,能够显化人的活动“圈”的整体存在。其三,所包容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整体性、有机性,使得文学的精神性得到润化、调节,并平衡人的自然、社会及自身整体有机的生命体验,进而趋于生态化,同时也使文学的精神特性本身显示出生态化的特点。生态文学不仅全面体现文学活动特性,并以这种整体性、有机性状态显化精神生态,通过引发人的活动的生态化体验,而凸显人的活动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有机状态所产生的正反作用。从词语结构讲,精神生态是自然生态的借用、延伸及对应。从生态本来状况讲,精神生态不仅基于自然生态的基础性,体现生态平衡性、调节性、有机性等关系性的特点,而且通过人的精神体验的内在调控作用,助推人与自然的生态有机关系。就生态理论研究层面讲,精神生态作为自然生态的延伸或派生论域,印记着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再到精神生态的演化及互构过程,既体认自然人化过程,更阐释人的生命有机化过程。人的生命有机化不是只限于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而是人的整体性存在(自然、社会、精神及自我,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的精神活动的调节及导引下人的生命活动全体总动员。生态存在之根在于生命活动的关系性状况,不论是自然生物及人的生命活动(人也是自然物),还是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关系状态,其生命活动的有机性都基于物质、能量、信息转换及交换形成的“生态圈”。

? 美国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于20世纪70年代论述过“生态圈”问题。1990年,他在《与地球和平共处》中,进一步分析了生态圈与技术圈的冲突所导致的环境危机问题。康芒纳说:“由于人们生活在生态圈和技术圈这两个世界里,因而便深受这两个圈子争斗之苦。我们所说的‘环境危机’――即涵盖地区性毒品垃圾场和地球不断变暖等众多尚未解决的严重难题――是生态圈中保守的周期性循环的自我和谐的过程与技术圈中创新的线性的但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的过程两者之间因极不相容而争斗的产物。”①法国哲学家德日进在20世纪20年代也从神学的超验性角度研究过“精神圈”问题,他说:“在精神圈的透视里,时间和空间都真的人性化了――或者应该说是超人性化了。”②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从科学哲学角度将精神圈比作“大气层”,认为“精神圈”是包罗万象的结构体,并且将其奉为“观念的生命”。他说:“精神圈存在于一切观点、一切观念中,存在于人类每个主体与外部世界、与人类其他主体以及与主体本身的交往中”,“精神圈像一个准确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大气层一样包裹着我们。正如植物制造出了大气层的氧气,氧气对地球的生命从此不可少一样,人类文化也生产出了象征、观念、神话,它们变得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必不可少。象征、观念、神话创造了一个供我们精神居住的宇宙”③。莫兰还将精神圈放在“生态自组织系统”中考察,并连接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心理圈、社会圈和精神圈三位一体的复合体。这种复合性结构,其错综交织的存在状态,必然使之对文学活动的作用也呈现复合性。

国内较早进行精神生态研究的鲁枢元教授曾划分了自然、社会、精神三重生态结构,这种“三分法”为近年来的生态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也使人们对精神体验状况的分析研究有了一个逻辑脉络。鲁枢元也在国内较早论及“精神圈”问题,他说:“生态学家们喜欢用‘多层同心圆’的系统模式描摹地球上的生态景观,认为在这个独一无二、美丽奇妙的天体上是可以划分出许多层‘圈’的。”其中,有“物理圈”“生物圈”“科学圈”及“社会圈”,“也许,在地球之上,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上空,还悬浮着一个‘圈’,一个以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想象、反思、感悟、追求、憧憬为内涵的‘圈’,该是地球的‘精神圈’。”④这里,他合理、准确地将这种“圈”既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又视为地球圈的一个层面,也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高层次的“圈”。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这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⑤尽管这是将精神生态比作“爱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来界定“精神生态学”,但却已经凸显出精神生态的基本特性及关联性。

我们还应通过考察精神生态的复杂性结构,通过关注主体内在的精神生态机制,及其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之间建立内在联系等问题,来认识人的活动之生态反馈机制的必然性及有机性。生态文学理应通过体认这种有机性而坚实文学的精神特性及必要的责任性,启悟人们如何合理变更现有的生存方式而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相关文章:

生态哲学维度:环境教育与人的生态意识之提升04-30

内在的生态美与人的自然经验04-30

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04-26

简论生态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04-30

论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04-28

生态文学的新空间--《莫多克》04-27

英美文学教学与生态意识的培养-兼论英美文学教学中生态批评的引入04-28

道家思维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关怀05-02

美学生态人与新浪漫精神04-28

生态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新天地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