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28 08:25:03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毕业论文

    王洋郑孝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毕业论文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自然;人生美学

    萧红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明丽淡雅的色彩于1940年12月20日,写完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她以儿童独特的视角来看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之情。

    《呼兰河传》无论是在景物描写、语言风格,还是叙事结构等方面均“道法自然”,并以自然取胜。

    通过萧红《呼兰河传》所散发的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和乡野韵味,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作家自由自然、有情有味的人生美学思想。

    一

    萧红将对自然的崇尚、乡土的热爱经由景物描写展现出来,蕴涵着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呼兰河传》一开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北方严冬大地辽阔的景色:“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裂着口。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雪。”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整天飞着清雪”的奇景和在夜里,人们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成群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飞奔的豪迈场面,充满着北方乡土特色。

    中国美学在以客观物象作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萧红喜欢用具有东北地域色彩的景物描写来承载她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她的笔下,景物变“活”了,在《呼兰河传》中她是这样描绘后花园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并未只停留在事物的表层,在作者的眼里这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正是女作家所向往的并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的自由、自然的精神生活与理想境界。这里是热闹的,“六月里,后花园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却是那些蝴蝶乱纷纷地在那些正开着的花上闹着”。“从磨房看这园子,这园子不知鲜明了多少倍,简直是金属了,简直像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在这里,“后花园”的“热闹”象征着生命的自由和奔放。

    这些正是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呼兰河传》里,于萧红对呼兰深挚的爱恋之中,还散发出女性少有的“豪迈胸境”。无论是呼兰人们晚饭后观看“火烧云”的情景,还是七月十五放河灯时的奇景,都展现着一幅幅明丽清新的诗情画意的画面,使人们看到了在这可爱的土地上的人们也在追寻自由和追求美,他们在自然美景中忘却了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无不留下女作家自己的影子和个人性格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萧红不同于其他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美学思想。萧红凭着自己异常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笔触,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极富生机。

    鸡鸣、狗叫、花开、草长,在她笔下都成为读者十分熟悉的、富有生命的、富有灵气的“活自然”,为她的粗犷的文风中平添了几分秀美,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刚柔相济的美学风范。

    二

    在萧红的心灵世界中,始终留有一片尚未被污染的净土,她坚守着一颗纯洁的童心,将对自然的崇尚和对自由的执著追求通过自然简朴的语言、儿童的叙事视角、松散的叙事结构自然地呈现出来。品读《呼兰河传》往往会被萧红自然、真率、简洁、质朴的语言所吸引。她的用语风格十分独特,很少雕琢,很少使用修饰语,也很少写严谨冗长的句子,乍看起来似乎简单幼稚,有些粗陋,但细细品味之后,就会发现别有风味。“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简单到令人质疑的枯燥重复句式,就将作者对祖父刻骨铭心的怀念和失去故园的苍凉跃然纸上了。

    《呼兰河传》选取了儿童视角去叙事,所有的景物都带着儿童的天真和活泼。“后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徕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这里所描述的其实是一幅相当美丽的画面,满园玫瑰盛开,花香阵阵,蜂蝶飞舞。萧红只是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没有一个形容词,没有渲染,篇幅也不长。然而节奏明快爽朗,有一种儿童的活泼与灵动,读来别有韵味。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萧红对“童心”的珍视与生动地再现,蕴涵了她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人生美学思想。

    萧红小说的叙事结构从表面看去可谓“散漫无章”,实则有条不紊,独具匠心,体现了“道法自然”“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仔细品味《呼兰河传》,作者以记忆的碎片连贯全篇,跟随记忆的方位信马由缰,以一个孩童的心灵注视着世界,历史时间的标识模糊,从十字街、东二道街环境、人物讲起,收笔在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她在结尾处感慨,“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行云流水般的叙事,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脉自然、流畅、姿态横生。

    全篇无丝毫雕琢之气,也无刻意为之的疏离式概括,气氛从容自然,让情感如暗流在平静的水面下奔涌,产生混沌而又强烈的移情效果。明白如话,纯粹白描,萧红小说如一块天然璞玉,粗犷、稚拙,却又大气浑成。

    三

    萧红带着深沉的情味,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象征手法观照现实人生,并将对自然的崇尚贯注于个体生命意识之中。萧红任凭思想自由驰骋,借助奇妙的想象用诗意的眼光去照见生活,使她的《呼兰河传》充满浪漫多姿、神奇瑰丽的道家审美风范。比如小说第一章第八节关于火烧云的景物描写:“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在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作者浪漫的情怀溢于笔端,描绘出了呼兰小城晚霞的奇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呼兰河传》借助诗歌的象征手法,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着象征的意蕴,创造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诗意氛围。这在对《呼兰河传》中的大泥坑进行描写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呼兰河城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时常有车马深陷其中,“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过这个大泥坑,总是折腾得人满头流汗,满身发烧。人们也想了一些办法,又是拆墙,又是种树,但是“若说用土把

http://www.unjs.com/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看书心得优秀10篇11-23

呼兰河作文12-22

萧红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11

呼兰河传读后03-01

呼兰河传心得12-31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25篇)01-29

萧红呼兰河传的读后感7篇02-11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