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生活的质感—谈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轻一不可。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从事了多年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后,竟然还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音响和音乐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谨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对经济节目中音响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音响在经济节目中的运用,与在其它电视作品的运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声音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的。能够被人“听”到的音响指的是每秒钟振动频率为16-20000次的音波,而当这种音响被人所“听”到,在人的大脑颞叶听觉区形成的知觉后,这种知觉却又是主观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音响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而它又是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人类社会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其自身的视听世界中,都会增加不同的内容。譬如,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尚未完善的时候,自然界的音响占据了人类听觉世界的很大比重。无论捕食与劳作,音响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音响的鲜明标志。再譬如,当人类社会迈进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工作效益都在不断提高,而这个时代的时代标志则应该是飞转的马达与机器的轰鸣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创作,音响自然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于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节目来说,可以说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当然,随着题材的越来越多,音响素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在经济节目制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音响与音乐、语言(包括解说词)的关系。
在经济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包括解说词)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如秋虫的悲鸣与林鸟的欢叫往往都具有音乐的旋律,而在商场或者聚会现场拍摄的专题片中,背景纷纷杂杂的人声本应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因为含义模糊,且并非表现主题所必需,所以也就具有了音响的功能,而且这样的音响的运用往往能带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语言与音响是互有区别又可互相转换的,这不仅仅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艺术加工,也与观众的感知能力与理解程度有关。
总之,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经济节目的经济性又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经济节目可以说与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过去,经济节目给人的印象只是会议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