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的大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开始的资源开发,经济开发,到现在的文化开发,人们已经渐渐地意识到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复杂性,应该说,人们的观念正在日趋成熟。但是,事情恐怕比预想的还要复杂。这是因为现在所谓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西部汉族地区的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因民族间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民族问题,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现代化是无可抗拒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类自身,但现代化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她在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同化着人类,使你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不知不觉地丧失掉自我,丧失掉人之为人的最可贵的一面——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今天我们所狂热追求的所谓“全球化”、“现代化”,事实上已经包含有许多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因子。我们的对手在宣传“全球化”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标准,他们所希望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美国化。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加选择地追赶这种“全球化”,最后只能像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去追逐一个财大气粗的富翁,永远不可能得到人家的正眼。当然,与国际接轨尽管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风险,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现在我们所能考虑的不是是否与国际接轨,而是怎样与国际接轨,才能在世界文化合流的大潮中独立潮头?怎样才能在茫茫人海中不丧失掉自我,并以独具品味的文化贡献,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现在有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寻找到了与世界接轨的资格,如藏族挖掘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保存下了人类环保史上的经典之作丽江古城,侗族创造了美丽的风雨桥、鼓楼以及多重部“打歌”,赢得了国际文化界的赞誉……,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56个民族是否都意识到了整理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呢?一个民族要想被世界接纳,就必须具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他必须有自己的干货。因此,作为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工作者,必须经常检点自己的文化行囊,看看哪些是“入世”的资本,要妥善保留,发扬光大,哪些已经成为前进中的累赘,必须抛弃。哪些还需要继续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西部大开发这一宏伟工程的软件,政府文化部门,肩负的历史使命相当沉重。
更新观念:我国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开发过程
必须解决的几个观念上的问题
上层建筑永远服务于经济基础,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地的文化部门,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如何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这是每位文化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就文化工作而言,我是个绝对的外行,但我想,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我们的文化部门的许多传统观念恐怕面临着一个更新的问题。
1,树立西域中心说观念。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域外文明都是通过西域传入内陆的,但人们在谈到西域时,更多的是隔膜,因为中原中心说一直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故而人们很少愿意生活在西域。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西部开发的历程。我们在做宣传工作时,应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大中国的观念。事实上也是这样,从地理的角度看,兰州、西安甚至重庆才是中国的中心,乌鲁木齐才是亚洲的中心。西部与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在地理位置上是最近的。这种中心与边缘观念的改变,再加之西域文明史的宣传,无形中就会拉近人们与西域的距离,减轻创业者心理方面的重负。
2,更新我们的资源观念。中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