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台湾南部地区的客家民歌

时间:2023-05-01 07:02:09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台湾南部地区的客家民歌

   一、前言

六堆客属聚落的形成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施琅率军平定台湾后,严禁粤东人民渡台,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施琅去世后,客家先民才大规模渡海来台,沿着下淡水溪(即高屏溪)南下拓垦。移民们在南台湾建立的第一个据点是屏东县万丹乡的滥滥庄。十八世纪初期,客家先民开始越过隘寮溪,分为三路向广阔的高屏平原进发。中路的拓垦目标是竹田、万峦与内境等三乡,北路开发了麟洛和长治两乡,靠海的佳冬及新埤乡是南路,高雄县境的美浓,也在乾隆初年就已开垦完成。

"六堆"这是今天高屏客家聚落的地理名词。原先"堆"并不是地理代名词,而是"队"--种军事组织的意思。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事件,高屏地区客家先民,为了保卫乡土而按地域编组的自卫军事团练。这六堆分别指前难、后堆、左堆、右堆、中堆、先锋堆。这股强大的地方军事力量延续了一百七十年之久,直到日据时代才解除了实际军力,然而地方上的替耆老还是习惯以"堆"相称,"六堆"于是成了纯粹的地域代号。

过去六堆的移民大都来自广东嘉应州之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所谓"四县"之地,由于乡音及习俗的差异,因此兴河洛入"别成村?quot;。当时粤民全无妻室,佃耕行佣,谓之"客子",每村落聚居干人、百人,谓之"客庄"。

高屏客属地区褪去了原先军事目的而形成的"六堆地区"之后,屏东平原的农业革命,致使当地农业收入有了盈除,提高人口扶养力,容许稠密人口的成长,进而促进当地宗族的形成。屏东平原的客家人沿东港溪所形成的垦殖社会,逐渐转型成六堆定著居的社会组织。"开埤作圳,人人有份"这句六堆客家的谚语,正形容东港溪沿岸的水利设施,重新整合各聚落的人际关系,使邻近自然村落扩大,结合成为新的"客家联庄"。

二、台湾南部地区的客家音乐

台湾南部地区的客家聚落一般人称为"六堆地区",这种由客家族群关系或血缘关系形成的地理区域,一方面由于来自原乡同一方言区所带来的文化同质性的认同,再则由于闽客文化的区隔明显,六堆客家人的文化随着时间及空间的扩螅??鹊牧?炎迦旱乩砬??忠丫?????quot;六堆客属文化区",大大地区隔了中部东势和卓兰地区以饶平腔与大埔音为主的的"六堆客属文化区",同时另一个由桃竹苗所属的北部地区客家人,一方面来自嘉应州、惠州,以及汀州府等三个不同的客家移民,多重方言再加上闽客之间互相形成的适应性,也发展出属于"北部地区的客属文化区"。当十七世纪客家人由闽粤一带的原乡来到台湾之后随着时空的分隔,在台湾南部客家人的"六堆"客家文化与在北部的桃竹苗文化,早已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客家文化区隔,这种同中有异的现象,在客家音乐的呈现上尤为明显。

六堆地区的客家音乐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

(1)客家民歌:也就是俗称的客家山歌。南部客家山歌与北部客家山歌,不管在曲目上或演唱风格上,都各有其差异。

(2)客家八音:在南部的客家八音则完全是一种"小而美

[1] [2] [3] [4] [5] 

【浅谈台湾南部地区的客家民歌】相关文章: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承传04-26

民歌04-29

浅谈台湾报纸新闻标题特色04-28

勾勒客家文化在台湾传承和变迁的轨迹--读谢重光《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04-27

论民歌的沉寂04-27

民歌湖作文09-22

听桑植民歌04-26

民歌之晚05-01

客家话(客家話)04-29

对苗族民歌的哲学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