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歧路灯》研究八十年
与《儒林外史》、《红楼梦》大致同时问世于清乾隆年间,由豫人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洋洋70余万言,108回,在当时说部之林独树一帜。但是,此
书脱稿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都以钞本形式在河南乡村流传,知者寥寥,并未引起
读者及学界的注意。本世纪20年代起,《歧路灯》始有印本出现,才开始了对之真正
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本文拟对本世纪20年代以来80年间《歧路灯》研究作一回顾,供《歧路灯》爱好
者与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对《歧路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
1
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其卷八著录《歧路灯》一则,
引《阙名笔记》云:
吾乡前辈李绿园先生所撰《歧路灯》120回,虽纯从《红楼梦》脱胎,然描写人
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惜其后代零落,同时亲旧,又无轻财好义之人为之刊
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仅留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此亦一大憾事也。
这是本世纪见知的最早的有关《歧路灯》的记载。其所谓“纯从《红楼梦》脱胎
”,当然是没有根据的,至于《歧路灯》之所以流传不广,其原因也不在于无人为之
刊行。但是,这段著录文字至少说明,学者已对这部小说发生了兴趣。30年代,孙楷
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歧路灯》,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亦转录了《小
说考证》的材料。
1924年,洛阳清义堂将《歧路灯》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杨懋生《序》及张
青莲《跋》,对李绿园及其《歧路灯》作了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歧路灯
》成书以来的第一个印本,在《歧路灯》流传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正如张青莲
《跋》中所言:“冗务匆匆,未及校勘,仅依原本,未免以讹传讹。”因此书中亥豕
鲁鱼,随处可见,加之印数不多,流传仍是不广。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书社)开
始排印出版冯友兰、冯沅君兄妹的校点本,可惜只印行了第一册26回,未见下文。朴
社排印本前冠有冯友兰写的一篇长序,对《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上的得失作了
全面的评价。冯友兰《序》中说:“《歧路灯》的道学气太重,的确是一个大毛病。
幸而李绿园在书中所写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义’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学先生的
笔,颇有描写事物的能力,其中并且含有许多刺。”冯友兰对《歧路灯》所描写的当
时社会生活的种种情况均作了比较公允客观的评论,非常欣赏小说的语言(尤其是河
南方言)运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同年,冯友兰还辑成《李绿园公诗钞》;
朴社排印本前还有董作宾写的《李绿园传略》,对李绿园的生卒年及年谱作了初步考
证与整理。冯、董所作的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近八十年来最早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李绿
园与《歧路灯》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由于印本的问世,给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上的便利,于是,学界开始有研究论文发
表,但是,有价值的专论不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有郭绍虞与朱自清的文章。郭绍虞
于1928年初在《文学周报》5卷25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介绍歧路灯》的论文,将《
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歧路灯》亦正有
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郭绍虞称赞“李绿园竟能于常谈中述至
理,竟能于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是清庸
了。这实是他的难能处,也即是他的成功处。这种成功,全由于他精锐的思路与隽爽
的笔性,足以驾驭这沉闷的题材”。朱自清于同年年底在《一般》第6卷第4号上发表
了一篇题为《歧路灯》的文章,认为《歧路灯》与《红楼梦》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
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小说”。朱自清的观点与郭绍虞大致相同,尤其对《歧路
灯》在
[1] [2] [3] [4]
【《歧路灯》研究八十年】相关文章:
歧趋(歧趨)04-29
歧 意 联04-30
《歧路灯》的选择疑问句研究04-28
基于路灯的城市110报警定位方法的研究04-28
双歧杆菌的营养保健功能04-27
双歧杆菌微胶囊技术及应用05-02
路灯11-26
路灯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