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6 10:56:53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5篇(精华)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5篇(精华)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主要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和各种历史文物等。史料教学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史料的作用,锻炼学生通过史料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及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为广大同行提供有效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方法 应用

  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价值观。而史料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重要材料,一切历史结论都离不开史料。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科学地利用史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史料让学生探究历史和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时以灌输与传授为主,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而史料教学则能够克服这一缺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并且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史料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亲历历史,回归历史现场,寻求历史真相,从而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真实地还原历史情境和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代表性较强的史料,不仅使历史知识具体化,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再次,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史料的优势与特点,改进和提升教学方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使用史料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科学地选取史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后世的史料极其丰富,数量庞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史料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科学性,选择那些代表性较强并且容易理解的史料,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方法时,可以利用这些史料顺利引出教材知识重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方面地了解辛亥革命时发生的历史背景,能够真正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境,回顾历史现场。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科学地选取史料,对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与历史教材内容的相互补充学习,使其在欣赏历史影片的同时,对历史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记忆掌握。

  2.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提问解读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不能只注重研究史料表面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深度挖掘史料背后的深层历史背景与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进行独立自主地思考,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及时地给学生解读史料,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重点搜集相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学著作、影视资料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著名文学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是以这一时代为背景的。教师可以提问“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运动有什么意义”等,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这些史料进行适当地解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史料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

  3.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地总结归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也十分重要。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史料的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十分重要。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进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分析当时我国的国情,包括国防、农业、工业和经济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采用史料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十分有利。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材内容合理选择史料,两者互相结合,在课堂上及时地对学生提问和对史料进行解读,然后归纳总结,全面提升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蒙. 浅析新课程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J]. 高考(综合版),20xx(11):18.

  [2]廉旭光.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xx(05):54-55.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

  发散式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思考并解决问题。历史是连续的,且彼此相关的,死记硬背断章片段,无论是对历史教学的长期发展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危害。发散式教学是注入历史教学的新鲜血液,对于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生、学校的刚需。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应该包容、鼓励学生角度独特的思考

  发散式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鼓励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化思维为前提,对同一历史问题或者现象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该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引路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解基本知识,如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内容、形式等,然后鼓励学生就该历史事件的意义或者比较有争议性并且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讲解《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在将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讲解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何种状态?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根源是什么?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无法产生工业革命?让学生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见解。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将历史串联起来,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深入思考

  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通常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但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学生单靠文字和教师的讲述是无法真正理解和展开深入思考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创造情境,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从而促使学生想象、推测、思考。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然后提问:“该怎么定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为什么?”通过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视频和争议现象进行个性化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而不是背诵课标或者教师规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三、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结构

  发散性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拥有比较扎实、完善的知识储备和体系。教材的编写侧重逻辑性和科学性,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因此,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整合,既是必要的步骤,也是对教师的重大考验。整理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横向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或者不同民族在相同的时间段中所进行的活动或者改革等的不同;纵向是同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等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大事年表。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有所变化。例如:具有相似特点的朝代或者历史事件可以放在一起讲解;具有联系性的事件可以穿插讲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总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理可依”,并且从本质上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模式和能力的形成。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方式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创新,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解读和探索。发散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个性化思维为基本、从学生独立思考需求出发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对历史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教育的革新进程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3

  新一代的学生作为新时期成功的关键,不仅掌管着国家发展的关键钥匙, 还承接着前一辈人的梦想和希望。 因此,要保障这一代学生能够积极蓬勃地向前发展, 就需要得力于当今的教育教学。 随着时代的飞速向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学生飞速发展的自身需要。 因此,合理地调整教学模式能够在保障学生自身能力不受影响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推行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为现今教育教学增添一抹新的色彩, 这一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来制定。 在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到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同时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合理制定, 保证学生在高度的兴趣度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走进新课改,以新课改的角度去看待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就是针对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以高中历史教学为模板,正确实现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从而使学生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能达到成功。

  一、目前师生之间的关系现状及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之间的冲突

  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较为枯燥且知识层面较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的心情, 同时历史教学学科在教学模式的制定上容易出现单一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和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枯燥情况, 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教学中存在学生课堂表现不够积极的情况。 就教师自身而言,在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时, 单一地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情况占大多数,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心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反感,厌学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确保在教学中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就应该合理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但由于现今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 这就促使传统教学模式在改革过程中和新型的教学模式存在冲突情况,两者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融合。 同时师生关系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师生关系存在陌生感和距离感。 因此,这也促使传统教学模式中融合入新型的教学模式存在障碍。 例如,在针对高中历史课堂的上的一些实例来看,由于学生在课上没有回答出来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戊戌六君子是谁? 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等问题,学生可能由于没有很好地复习,或者是因为紧张忘记了,而站起来一言不发,这就会造成课堂上的冷场,使教师尴尬。 这一情况的产生导致整体教学范围存在漏洞, 整体教学模式不够完善特性展现无遗。 因此, 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难度十分大,虽然我国推行新课改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但总体上来说, 融合程度不够高,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够好,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 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思想转变等方面都是值得不断改进的.方面,值得后续不断完善和改革。

  二、实现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的相关措施

  (一 )情境与历史相结合 ,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学习中来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中,还可适当添加情景剧模式, 因为历史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确保学生都能真心融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来,增强教学环境氛围。

  由于历史是一个现实版的文化,在对历史进行学习过程中,可通过采取情景剧的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由于历史一门文科性质的学科,在对历史进行学习时,可不同考虑历史的多角度性质,只需要全面地向学生展现历史自身的真实性质即可。 因此,在设置情景剧的时候,要确保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来,保证情景剧的实现是班级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不仅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还促使学生养成了合作团队精神,是一个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

  (二 )转变教学主动权 ,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历史课程进行学习时, 也可采用转变教学主动权的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换给学生,师生之家互换方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人物, 让学生以学生自身的角度对文章有一个新的角度的思考,然后让学生作为主讲人在课上进行讲述,讲述他对这篇文章的体会, 以他的角度讲述历史、领会历史,同时历史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讲述的内容进行补充和点评, 充分让学生了解到历史的真正魅力, 确保学生能够深入教学之中, 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作为整个教学中的主角,提高学生课程学的成就感,完善整个教学模式。

  三、师生之间角色互换的意义

  师生之间互换能够很好地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就在新课改中,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能够有效地加强了高中历史教学与时代的联系性, 通过有利的时代要求, 保证现今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同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主要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合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学好、学通高中历史,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同时打造属于现今社会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 建 树 , 从 课 堂 教 学 看 历史 新 课 程 教学观念的转变---以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6)。

  [2] 王 千 ,传 统 教 学 设 计 与 现代教学 设 计之我见[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xx(2)。

  [3] 林 尾 龙 ,新 课 程 标 准 下 的 高中 历史 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xx(31)。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4

  [摘要]以天祝一中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为依托,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力图适应新课改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引领高中所有学科的教学改革,推动新课改的实施,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寻求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历史;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方案的不断出台,“3+3”的高考模式必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核。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化,单一的依靠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新课改的高考。

  一、“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背景:时代发展与教育内涵的需求。大数据(BigData)一词当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教育界亦是如此。首先,随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历史课程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教材框架内的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和单一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自然地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我们仅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来完成学生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显然不可能。其次,在当今信息传播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有太多的途径获取信息,传统的课堂上无法呈现大量的信息,且授课形式呆板单一,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再次,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整合、自主生成。

  (二)概念、特点和实践应用价值。

  1.概念。“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课前学生利用资料(图书和互联网为主)查询、课堂讨论、自主思考、组织答案等形式完成作业的过程,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2.特点。“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对作业的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自主整合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实践应用价值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2)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被动接收式学习,形成自主式探究学习。(3)达到教学效果的转变:通过新的教学策略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天祝一中“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实施历程

  (一)实施历程。为了更稳妥地进行该模式的教学探索,我校主要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班进行实践。2017年3月~8月,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实践教学,通过初步讨论,形成了初步模式,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后,总结形成了二次模式。2017年9月~11月,在高一年级14个班推广了该模式,进行了三个月的再次实践,提炼总结后形成了最终模式。具体过程为:探讨形成初步模式阶段———实践交流二次修改模式阶段———加工提炼形成最终模式阶段。

  (二)数据总结。自该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对该模式下的教学进行了评价,主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来做了一些数据上的分析。高一学生在考试中“综合类试题得分率”由36.55%上升为41.33%,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由50.42%上升为55.63%。教师使用率和学生满意率分别由40.56%、56.34%上升为69.75%、79.32%。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中,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这充分说明该教学模式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基于学科素养提出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修改、探讨、交流、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1.教学准备:教师的备课(课程和作业的精心挑选)、作业布置和各种完成情况的预设。这部分是该模式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作业的选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难易要适中,题量要适当,点上要源于教材,面上则要广于教材。作业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补充知识才能完成,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完成。作业的布置可以是每个学生的个体作业,也可采取小组作业,以便培养小组分工、协作、整合的能力。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讨论,最后确定答案。这部分是该模式的主体,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和讨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错,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性问题要注重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杜绝标准化答案。

  3.教学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检测。这部分是该模式的结果和延伸。教师要对之前的问题设计进行反思,是否在难度、题量、设计上有缺陷,为之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并组织相应的检测,以考查和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应用“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应避免的误区

  在该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此仅谈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三点。

  1.课程的选择问题。“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高中历史所有课程,需要具体对待,详加甄选,避免盲目选择、笼统对待、生搬硬套。不加区别地一概选用,不仅达不到该模式的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作业的设计问题。课前作业要有拓展性、探究性,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才能完成,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精心预设。还需要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满足高中生实现自我的需求。避免问题设计单一,无拓展,不能设计不需要查找资料就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完成的作业可能具有多元化,教师必须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预设。

  3.最终知识体系的形成问题。通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评,一定要形成具有拓展性的多元化知识体系,避免知识单一、零碎、不成体系。经过两年的论证、实践、研究、推广,证明“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是可以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更是对学生思维拓展、整合运用、终身学习能力的强化。只要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推广实施下去,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菊利.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J].中学历史教学,201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4]李霞.抓“点”促教,以“点”促学[J].学生之友(下),2010(12).

  [5]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推行,课堂教学法也随即掀起了改革创新的狂潮。在一系列的新式教学法中,“情景教学”开创的代入式课堂新局面,实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生动化的全新教学面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捧。然而,怎样在课堂实现情景模式教学法成了部分教师的疑问,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本人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情景教学模式走入高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情景模式;课堂教学;高中历史;方式与方法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记载,故事性是历史学科的原有属性。显然针对这样一个故事性质浓厚的学科,照本宣科的教学法是不相适应的。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只能够在课堂实现历史信息的传播,却无法让学生真正的从中体会历史的魅力,感悟历史的意义。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须在一种开放式,多元化的情景模式中增加学生的历史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而“情景教学模式”就刚好符合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一、何谓“情景教学模式”

  对一种教学法的有效施用,必先基于对这种教学法的理解,因此,在我们针对如何让情景教学模式走入高中历史课堂进行讨论之前,先要对“何谓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情景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要求构造一种“情景”,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使我们整个教学过程都笼罩在这种“情景”之中,以此达到传播课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让情景教学模式走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方式与方法

  1.模拟角色情景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以历史人物进行串联式讲解,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角色模拟来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比如在我们讲解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五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个知识点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洪秀全”“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有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组织人物台词,进行任务诠释。中学生能够对“洪秀全”的心理进行揣测,使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心理,体会到革命党人崇高无私的革命精神,品味革命对人的洗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角色情境中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够从中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之中,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再现事件的情景

  历史是对过去事物的记载,如果我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情景重现,学生就能够从中进行最为直接的历史学习,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历史讲解,往往是通过教师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导火索、意义等进行说明,学生往往感触不深。如果能够对事件进行重现,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实地”观察和分析历史,对历史形成一种自有的体会。比如,我们在讲解专题十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三十六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和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再现历史事件《苏格拉底的审判》,中学生们能够对“主权在民”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学生在体验“民主”的同时,理解“泛滥民主”的危害,从中获得更加深层次的历史思考。再比如,我们在讲解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这一知识点时,通过重现“公车上书”事件,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在“上书”的情境中感受到封建思想的腐蚀性与封建势力的压迫性。通过这样的事件情景重现,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能够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透析能力,提高历史学习技巧。

  3.提供文物情景

  历史考证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历史文物的考证,因此,可以说文物就是一本本活的史书。通过提供文物模型来构建历史课堂学习情境,将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们沉浸于历史的氛围之中。比如,在讲解专题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十四讲《中国古代的艺术与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秋郊饮马图》《富春山居图》等艺术作品的赝品,以及《兰亭集序》,《金刚经》等名家书法作品的仿品来为学生们构建文物情景。通过文物的展示,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文物图片等的观摩中,学生能够感知历史,触摸历史,品读历史。同时还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4.营造情景情绪情绪赋予感染力,通过情绪情景的构建,往往能够使历史触及到学生的精神情感层面,而对历史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除以上方式外,创设问题情境,从问题中构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具体的情景构建还需要教育者从班级历史学习实况出发,予以选择性的使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堂的情景构建就是以增加学生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法,教育者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学会情景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与具体的教学方式调整,切实让情景模式作用于历史学习中,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实现真正的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xx(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6

  摘要:微课,主要是利用5——8分钟的时间来为学生讲解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和考点,以视频的形式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时代使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在研究了微课的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之后,就如何确保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创新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应用

  一、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就目前情况来看,微课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非正式的学习中,使用程度更为广泛,相比其他教学形式,微课所展示出来的价值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改要求现代教育能够加强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微课正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展示的微课视频,根据自己的弱点和实际需求随时的进行播放学习,从而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微课的使用可以让很多学生将课上没有听懂的知识再课下重新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的提高。第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展示知识点和重点,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微课从视觉、听觉和感觉多方面激发使得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更深刻的认识,比起教师的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是不得而知的。第三,能够提高课堂导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视频的播放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打造良好的课程开端,进而能够为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确保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创新应用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所体现出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确保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也是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确保微课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的创新和优化,以不断的提高其实用性和适用性。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如何确保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创新应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坚持基本的使用原则

  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坚持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论使用的形式如何创新,都需要教师能够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即一是,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说微课的制作和使用都需要科学合理;二是学科性,也就是说所使用的微课内容能够为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三是趣味性,也就是说教师选择的微课的内容以及向学生推荐的微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拓展性,也就是说微课的应用需要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所以内容的选择一定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的,是所学内容的拓展而不是无谓的娱乐;六是专题性,虽然说微课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即便是碎片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微课或者推荐的微课是符合单元内容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整个单元的知识。

  2.适度使用微课

  适度使用微课是说,在实际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的需求来适度的使用微课这一教学工具,而不是一味的成为的微课的展示课,或者是不用微课,只是纸上谈兵。例如,当学生比较疲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微课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微课的应用要有的放矢,而不是无病呻吟,避免过由而不及现象的发生。

  3.努力打造精品微课

  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制作还是使用关于高中历史的微课视频时,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努力打造精品的微课。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很多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的微课都是花样式的微课,也就是说从形式上来看有各种各样,但是内容上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知识,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所以,为了确保微课能够实现创新应用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把握高中历史学科的重点和学生的特点,充分的利用这仅有的5——8分钟,让微课真正成为时间上“精”,内容上也比较“精”的精品课程。

  三、结语

  总之,将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可以说,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且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学习需求,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以及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做到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微课能够切实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7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正在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各地历史教育者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以满足素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而情境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文章首先指出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情境教学模式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历史; 实践应用

  当前,部分历史教师不太重视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无法运用有效的方式开展历史学习。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对历史学科的误解,没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情境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学习带来的快乐。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过程中,虽然教学模式已有突破,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确立。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这些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没有实现,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无法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偶尔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其次,高中历史课堂对作业设计没有计划性,教师没有在预备的教案中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巧妙设计,所以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沟通和交流。最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单一落后。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一直以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不显著,迫切需要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势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从而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魅力,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强化知识记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使其对历史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而情境教学法正好符合教师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地学习。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中,加深了对历史背景的理解。2.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导致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情境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交流互动,有利于教师及时作出教学反馈,化被动为主动,点燃学生的上课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遗留问题主动产生思考,主动接受历史教学知识,立足于自身需要,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互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高中历史课堂学习氛围被有效调动起来,最终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有助于开展德育工作。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创造条件。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展现出历史人物形象,从而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多媒体技术是集合图片、音像和画面于一体的综合教学设备,直观化和动态化是其最大的表现特征,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播放视频,打开链接,加强学生对课外历史知识的了解。在这种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高中教学课堂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向学生展示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所在。另外,历史教师要多开展历史实践探究课,搜集相关的视频短片在课堂播放,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历史,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时,注意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重点和难点要有所侧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的情境要呈现出多样化形式,不同的授课内容、授课环节、授课类型要有针对性。2.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课堂以教师教学、学生听讲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路,不能只重视教学的情境化,更要重视内涵。创设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为主,通过情境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解决历史课堂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动向,学会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教学,了解现代化技术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创新教学手段,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创建和谐课堂,保证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展开情境教学,使得学生有动力提升自己的历史成绩。3.创设现实情境。情境教学的主角是学生,所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很有必要。这样的情境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获得启发,对历史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历史中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学生去感受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的言行举止。历史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的场景,帮助学生全面牢固掌握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馆或者博物馆,感受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史,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的内心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历史问题产生思考,因此可以说,创设现实的情境是开展情境教学法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出新颖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发挥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操。与此同时,历史教师要把握历史教学脉络,不断探索情境教学法,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曾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30(03).

  [2]李艳.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36(26).

  [3]高月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36(23).

  [4]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35(05).

  [5]刘长华,李会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01).

  [6]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4(0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8

  摘 要: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行,知识记忆已不是高考考查的全部,综合能力成为了考查重点,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连续、个性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新要求。原来普遍采用的以应对旧高考为目的、单一的讲解接受式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当前新高考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本文尝试在新高考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应从教学目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转变。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 历史 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即专业技能突出、综合能力强的一专多能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探索对教育进行改革。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点的教学模式,应根据新高考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可从以下三方面转变。

  一、教学目的转变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应由过去单纯追求高分转变为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服务。

  1、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不应单一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结合学校、学生、教材、个人的实际,融合我国历史教学实践经验,综合改造后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把学生培养为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要求,才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由共性向个性转变。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步入个性化发展的`轨道。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反映注重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教学理论的逻辑轮廓,是为保证达成个体个性发展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它强调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创造思维获得亲身体验的知识,培养学习者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养成探究学习的技巧。

  二、教学观念与方式转变

  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应改变过去封闭的观念与方式,向着开放与个性化的方向转变。

  1、教学观念的开放性转变。教学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不断投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去感受和体悟概念、判断、公式、语法修辞背后的丰富意义,去创造前人不曾创造的新意。

  这种生成、开放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预设的方案束缚师生的大脑和手脚,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2、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转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也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扬自己之长,形成和保持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按自己的意愿创造课堂,创造生活,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三、教学过程转变

  在新高考背景下,我们确立了综合且兼具个性的教学目标,形成了开放、个性化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同时,提倡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与开放性。

  1、教学过程的连续性转变。现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是讲解接受式这种逐章逐节的间断性教学模式所无法解决的,因而我们应将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由间断向连续转变。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转变。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而是开放的。教师要以包容的态度和广阔的胸襟鼓励学生向教科书、向知识权威挑战,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自由遐想,超越“预设的轨道”。在此情景中,师生智慧可以碰撞,情感得以宣泄,广阔的反思时空给学生以创造的契机。

  综上所述,在广西即将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面对新的大纲要求和高考要求,这就要求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探索。而我们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普遍采用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却存在缺乏联系、形式单一、教学封闭、缺乏个性的弊端,无法满足新高考的要求。因此,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应由教学目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教学过程三方面转变,以适应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仲飞20xx年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新课程高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xx,9:25-27。

  2、王海明评1999高考历史试题[N].中国青年报,1999-09-12(B2)。

  3、胡运民20xx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及启示[J].求学,20xx,10:21-25。

  4、周国锋从容应对新高考[N].中国青年报,20xx-10-11(B2)。

  5、邓芳评20xx高考历史试题[N].广西日报,20xx-06-14(B1)。

  6、张文媛注重史实·突出综合·强调创新——评20xx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及学生答卷[N].广州青年报,20xx-12-14(B1)。

  7、何俊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教育研究,20xx,6:8-9。

  8、潜卫专高中历史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xx,3:91-9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9

  同学们在学习数理化这些理科课程时,经常要与大量的公式打交道,那么在学习政史地这些文科课程特别是历史课程的时候,有没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公式”呢?

  我们知道,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彼此影响,但所有的联系不外于纵向、横向两种。

  纵向联系即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同一种类型现象,前者对后者的制约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肯定或否定;横向联系则是指大约在同一时间段内,相同或不同类型、相同或不同空间、相同或不同层次等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该事件所处的外界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社会生活环境等;内因是当事者的素质、个人生活经历、意志品质、主观动机等。作为学生,要想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确不易,因为往往会出现挂一漏万或条理不清的现象。

  鉴于此,本人尝试着将这种内外因的分析法与纵横联系的眼光相结合,总结出一个“公式”,学生在分析社会现象的发生原因时,不妨按照如下程序思考、作答:

  首先是“历史”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

  其次是“现实”原因,包括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当时其它国家、地区发生的某些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事件的主体对象发挥的影响三方面。

  例如:试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层次的原因。

  上述“公式”提醒我们首先分析“历史”原因,即以往同类事件对该事件的影响,也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前,中国学习西方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学习西方所产生的影响。循着上述思路,便不难发现该方面答案应是“洋务运动是中国的部分封建官僚在器物层次上向西方学习的体现,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了它的.失败;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现实”方面的原因,第一层次则是要从当时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对该事件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向西方学习隶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几大方面对向西方学习这一事件的影响。经过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相关的答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和列强挑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二层次是要从其他国家地区发生的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因此,第二层次的答案是:“世界各国的改革和革命浪潮,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一些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重要性。”

  第三层次是分析从事该事件的人员的主观努力。因此这一层次的答案应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不懈探索,分别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专政。”

  该“公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历史原因,而且可以适当变化以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这里就不再赘述。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概述

  1、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你讲我听”模式较为呆板。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不自觉地就走入教师的课堂中。但是当前,有些教师仍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方法,“你听我讲”,教师在台前滔滔不绝,而学生只有倾听的份儿。如此讲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何谈提高课堂参与度,按照学生的听课质量调整教学的步伐?课堂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忽略板书过程。如今,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中小学都逐渐引进了多媒体教学工具,旨在方便教学,减轻教师负担。有一些教师过分地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制作好了课件,在课堂里放映,辅以讲解,一堂课45分钟很快就过了。课件教学,速度较快,学生听讲时犹如雾中看花,听得云里雾里。板书是教师一种专业技能体现,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是一种进步,但是教学传统精髓还是可以保留的,并且教师在进行板书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知识,是较为合理的。

  3、没有根据考试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和节奏。应试教育模式明显,教师以高考为指挥棒,严格执行,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近年来,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新的方向。比如今年考试的改革方向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课堂标准改革也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改革方向进行教学的调整,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首先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好历史知识,“先学生,后成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利用倒叙法设置悬疑,激发教学火花。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我们历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最后弄得教师辛苦学生又不领情,两头不得好。如果利用倒叙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可以让老师省力也让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乐。通过倒叙法设置以后,从中会让学生对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迁移,既让学生有了成就感,也起到了历史教材本身应该达到的能力培养。

  2、利用一些野史趣闻,兴趣导入课堂。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又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渴求获取知识的关键。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联系教学内容,搜集一些名人轶事、正史之外的史料,在课前5分钟讲述,最后留下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顺畅导入课堂。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另外还可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边角料。

  3、观看史料,如历史图片、影视视频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报刊杂志上的图片或是一些表现历史体裁的影视作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获取一定的态度体验,或从背景或内容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走入教材,对史料有一定的共鸣,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也会更加简单,教师也就可以从学生的理解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反馈自身,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的步伐,为学生服务。

  4、将历史和时事相结合,教学需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历史虽然发生在过去,但是它对现在甚至未来的影响都是不可预测的。没有过去哪来将来。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当将有渊源的历史知识和时事要闻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古通今、由古溯今,用历史知识阐述当今,在运用中获得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配合。教师在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上有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自然会创造出生动、活泼、有趣、实在的历史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1

  众所周知,差不多每个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他(她)的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一名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生心理学教育与否和教学成果的重要联系。以下我将就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对于这一方面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一)为何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有目的的感知,而感知呢,就是为了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观察是人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而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做好各项工作。那么,观察是最基本的应具备的素质。众所周知,差不多每个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他(她)的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观察能力的特点

  观察具有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和复杂性的品质,根据这些品质再结合中学生在观察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坚持性、概括性和精确性的特点。就不难得出在如何培养,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上应采取的方法了。

  (三)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开始的时候应该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具体的观察目的。因为在一个人进行感知活动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是算作一般的感知,不能称为“观察”。所以,在观察时要有意识的教导学生搜寻自己所要寻找的对象,特别是寻找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以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之后,应该提示学生在观察前制定周密的计划。这种计划主要有长期的书面形式的计划和短期的简单设想。使学生养成在执行观察任务前,先制定计划的良好习惯。并且要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个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认识以及对事物特点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在观察过后对于观察的`客观结果,应该学会尊重。

  比如,我们的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的答案有时和我们的标准答案不符,但是我们不应该直接批评学生说“你真笨”“这是错误的”,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上去考虑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影响。

  让学生养成主观愿望服从客观证据的习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12字箴言:承认现实、面对现实、驾驭现实。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教会学生在观察中记录和整理材料的方法。包括在观察前做好记录表格与工具的准备,以使得对于观察的研究有据可循。在整理观察材料时还应写出观察报告。事实上,观察报告就是对观察记录的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的概括性的结论。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情绪与健康紧密相关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情绪与个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一般的,积极地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而短暂的消极情绪伴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如果消极情绪,例如:紧张、焦虑、忧愁、悲伤等长期存在,并且由他所应引起的心理反应很久不能复原的话,就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例如:抑郁症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他是有着正常和异常之分的。

  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有抑郁、担忧、烦闷等,重的也有忧愁和忧虑,它们都可以属于正常情绪,这就需要抑郁者对自己处境和身体状况有恰当的认识,对自身行为控制与调节符合社会常规,并有足够的自信与自尊。但是在严重的情况下,抑郁能转化为病态情绪,它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而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

  (二)培养健康情绪的重要性

  持久的不良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危害的很大的。那么,就应该树立乐观主义的人生观,保持豁达的心胸和积极地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素养

  (一)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教师的智力和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教师的课堂掌控力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这些都是基本前提,是胜任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是担负对祖国下一代的培养重任的。那么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言语表达,创新等教学能力以及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基本能力。并且对于自己的工作还要有足够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学生认同的楷模,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应是教师能力的一部分。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应具备的其他能力

  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有树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具有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情况快速的做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的能力。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形成一种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也就是威信。而这些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应该具备这些素质能力,还要善于将它们发挥运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2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3

  《历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要实现此目标,确非易事。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才是长青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讲求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如何实现理论与生活的统一?如何建立理论与生活的桥梁?对这一问题,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一位特级教师的成功之处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亦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是突破“瓶颈”的措施之一。

  1、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接受式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当然是最差劲的教师。“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乐教乐学教学法的主旨即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历史学习对他们一生的作用,在快乐和愉悦中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所以,深挖教材,力争使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智力水平相一致,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2、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多种课型交错进行,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写小论文等,使学生感觉到常听常新。再加上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表现为善于探索发现,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批判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为让每一名学生尝试成功,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即兴演讲,时间为5--6分钟,内容或评述人物事件,或一家之言,或困惑,或心得。在学生的演讲中,学生做到了课下找资料,上网查找信息,有的还在演讲中运用了图片、录音机等多种手法。尽管演讲时间短,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了民主的氛围,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至于学生们盼着上历史课,盼着自己登台演讲的一天。无怪乎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二、多种方式的学习策略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把“学会学习”列于未来教育四大支柱之首。从终身教育的社会来看,这实为必然。乐教乐学教学法的特色在于以情动人,以法动人服人。在尝试这种教学法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1、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客观地说,每一件历史事实都要学生在课堂上用情感经历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如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个人崇拜;学生特别感性趣且极易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容,手段是利用调查和资料阐述,最后以剪报和心得的方式在课堂上交流、发表。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懂得了“用史实说话”中“史”与“实”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变成了真正的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

  2、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学会批判,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对历史的认识是否深刻,理解是否到位,仅依据占有的材料的丰富性是不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见识。显然中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乐教乐学教学法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乐”在这里即是手段也是目的。

  三、加强理性思维,贯通理论和现实

  随着历史高考理论思维考察力度的加强,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也就日显重要。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灌输和补充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从比较科学的角度,对历史人物、现象、观点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和评价。但必须注意历史课不是理论课,历史理论必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好反映了这一点。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英国首先跨入资本主义社会。英国社会形态的更替,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与辨证关系。只有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以理论来统帅史实,从史实的分析中发现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也才能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科学的历史理性思维定势,历史教学才有灵魂。

  乐教乐学的精髓在于最后的理性经历阶段,意即能够完整且有逻辑地陈述自己已经理解的历史。乐使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教学目的。真正达到理解,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应有的批判精神。如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三次国内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其之必然性。又如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看法、评价时,既要多角度,同时也要有批判的眼光。当然,注意防止为求异目的而做批判,批判只是一种学习途径,而理解应将其看成学习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为使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进行了新课改,但是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一时难以改变教学方式,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则很好地打破了这一僵局,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找到了适应新课改的契合点,值得去研究和探讨。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含义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出发,简要阐述了几种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课改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修订,面对传统思想和新型授课模式的不断碰撞,很多老师觉得难以重新找准授课思路,面对新课改有了英雄气短的感觉,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则是打破这一现状的钥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使用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帮助老师实现新课改的转型,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含义及意义

  生活化教学理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活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尽量将教学语言跟教学目标生活化,放松学生们的心理压力,生活地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达到教与学、学科教育生活化的目的[1]。生活化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授课理念,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及教学内容转化的能力,因此在促进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成熟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的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降低学生学习压力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首要应用措施是教学目标生活化、降低学生学习压力。高中历史学习的知识点十分庞杂,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记住这些复杂的知识点,导致学生不仅学习压力大而且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下,生活化教学理念则要求将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生活化,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生活化可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历史知识图像化两方面下手,历史的学习也会教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学习每件历史事件背后体现的人格与处事之道比单纯记忆某个知识点要有价值的多,同时让学生将学习历史知识当做与历史剧、影片找共同点和区别之处的游戏,学生则会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历史知识[2]。例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节课时时,老师可以通过《聚宝盆》、《贞观长歌》、《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影视剧中的例子来来讲解朝代更替政治制度的转变,弱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应用措施。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现在还沿用着老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即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讲授知识——课后习题——定期抽验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乐趣,丧失了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历史知识记忆不深刻的'问题,因此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改变这种教学手段,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生活知识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事物中完成历史教学。例如在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圆明园》(日本)等记录篇,欣赏圆明园内的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体会八国联军的恶行,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唯美的音乐中提升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还有教学内容生活化、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复杂又晦涩难懂,如果老师再按照课本内容一步步讲解,那么学生就像听经文一样难以融入课堂气氛,听过即忘,难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因此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老师应该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排练简短的历史短剧或者发挥想象将事件过程重新设置人物排练话剧,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历史进程[3]。也可以将需要记忆的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设置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接龙的形式加深对这些大事件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来深入了解相关的知识,加深历史教学记忆。例如在学习《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节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罗马法中的公民法、万民法的的认知,提前设置几段情景剧,让学生从情景去判断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罗马法。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晦涩难懂的教学知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讲授出来,提高学生的接受率,也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接受教学安排,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对提高高中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目标生活化、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教学手段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生活化、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语言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是几点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虽然还不甚完善,但只有根据这几个要点去努力追寻和探索,一定可以更好地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5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逐渐被大家关注,课程教学的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应当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广大一线努力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对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面对新课程,一线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06-0051-01 由于课程的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因此在历史教学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转变,同以往的课程评价对比来讲,新课程教学的评价设计更加展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提升。可是,许多地区对历史教学的评价设计标准都不统一,有些地方实施的评价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展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经验,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设计提出一些策略。

  一、对教学评价设计的分析

  1.传统评价设计的不足

  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我国大面积开展,传统教学评价设计里的不足在改革中逐渐表现出来。

  评价设计体系不但要关注一般的.史实,还要使学生可以认同很多具有专家个人情感的史论。

  当前的高中历史评价设计体系和机制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大多会以智为重,智又以掌握知识为重。这样的评价设计体系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社交生活及社会生活实践,远离了学生的立场和经验,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最为重要的技能、技巧的构成方面来讲,全面发展的评价设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过于忽视。这样只注重知识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失去平衡。

  2.新的评价设计方式

  因为传统的历史评价设计标准有很多不足之处,并且由于新课程的改革以及新课标的执行,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具备新的评价设计准则。而新的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遵从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06-13

[优]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5篇06-14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5-24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04-26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30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01-18

高中历史下教学计划09-23

高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04-29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通用13篇)03-05

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人教版必修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