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时间:2023-05-03 11:23:38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总结出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实施主体性原则的具体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主体性原则 预习 听讲 复习 作业

  素质教育是以2l世纪培养人才需要为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教育。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学”而不是“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有必要探讨学生的主体作用,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主体性原则的问题。

  历史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需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1.认真预习,勤于思考,着重基础

  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所以在预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预习阶段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为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应要求学生写学案。

  教师上课,须先备教案。同理,学生要学好课本,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备好学案。为此,平时教学时,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的阅读过程中,尝试着备学案。

  学案的内容包括:

  (1)学习本章节的目的;

  (2)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

  (3)各知识点之问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线索;

  (4)小结;

  (5)学习回顾。通过阅读和备学案,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提高能力

  从知识角度讲,上课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的活动。中学生每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部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言行,要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记笔记。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两点: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即要会听开头,会听新知识,会听小结。其次,要求学生在原预习环节写成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重点对照、审视、补充自己的学案。特别对老师授课、同学回答问题过程中与自己学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多问个为什么,矫正思路,以准确掌握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线索等。

  3.及时复习,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以往的课后复习,由于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和作业量的偏多,所以复习环节往往成了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任务。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情况下,有必要抓好复习环节。课后复习要做的事很多,重点要求学生做三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和参考书,整理学案。

  3.1尝试回忆

  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把课本内容和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尝试回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是新旧知识相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避免“温故”而“弃新”;

  (2)是梳理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对所学知识作一次梳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是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相结合,做到对重点章节、重点历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对一般章节、知识不忽视;

  (4)是回忆教师讲课时思路、线索和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矫正自己的思维偏差。

  3.2看课本和参考书

  课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在对课本知识全面阅看的基础上,对于上课时已明白和理解的部份要少花时间,而应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理解模糊的部份。关于参考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参考书;要在阅读课本并对所学知识有个基本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要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参考书上和课本、老师讲得一样的,一扫而过,如有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或深化内容的,或扩展知识的,要仔细阅读,争取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加以理解。

  3.3是整理学案

  在听过课和复习后,再次审阅整理自己的学案。如何整理呢?重点把上课所涉及的知识而在学案中没有的部分补上,把原学案上不准确的部分更正过来,以保证学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弥补不足。如果平时下功夫写好学案和整理好学案,到了期末复习,只要一看学案,心中就有数了。这样复习时,既省时,又准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独立作业,加深理解。培养素质

  首先,布置学生完成每个章节后面的作业题,这些作业题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具有评价、反馈、检测和鞭策的功能。它可以鉴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检查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及能力上的优缺点,可以预测学生能力发展的倾向,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鞭策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所以课后作业要做,且要题题过关,忽视课本后的作业,不做作业的现象有必要改变。

  其次,要求学生做章节中的思考题。思考题是高一层次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完成,教师要重视分析、讲评,做到释难解惑。

  再次,要求学生编制章节知识结构网络。这是厚书读薄的好办法,需要学生有“钩玄提要”的本领,它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复杂知识概要化,“隐性”联系“显性”化,抽象理论具体化。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内容分析概括为若干要点,然后将各个部分综合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使“繁而杂”向“少而精”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编制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有必要发挥生的主体作用,要从原来教师的教授变成学生的自我实践。

  5.学生为主。多管齐下。灵活施教

  打破传统的教学策略模式,要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以下几种模式值得借鉴和探讨:

  5.1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辩论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维果茨基的研究给我们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或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采用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启发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科学知识。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并参与问题的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课堂从学生们的阅读提问开始,争论在“失礼的原因”处集中。有的学生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是长期穷兵黩武的必然结果”;有的说:“俄罗斯恶劣的气候是拿破仑最大的敌人”;有的说:“拿破仑的失败是战略决策的失败,无限度地扩大战争导致了军备上的短缺。”……答案就在这样的辩论中不断完善。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习在学生自主的背景下开展,课堂变成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过程,教学变成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学生们在疑问处争论,在思维中求知,在探究中提高;争论时没有了权威,求知识变成了主动,探究中培养了个性。

  5.2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小课题向准专业化

  渐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供课题,让学生在自己查资料、动脑筋思考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研究分析形成科学的认识。而且,学生未来面对的是复杂性、竞争生、挑战性极强的社会。历史是过去杜会的记录,它联接着未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迎接现实社会的挑战。这种研究性学习,一方面要求针对学生存在的或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每个课题应该既是“发现的突破口,同时又对学生有吸引力,把学生从一个发现引导到另一个发现上”。这样的课题不是随意选择的,课题应该是有系统的,是科学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课题最后学得系统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有时间进行研究、有机会可以交流,许多的历史问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解决。如在学习资产阶级革命时,教师根据学生自愿,把他们分成几个“研究所”:“英国所”、“法国所”等,并使每个人都在其中有明确角色,有的研究领导决策艺术,有的研究经济问题,有的研究思想流派。在学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法国所”学生的研究成果报告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过去人们对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并按分期付款卖给农民的做法是进步的结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雅各宾派的这一政策照顾了小农的眼前利益,争取了群众的支持,却在法国培植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他们还比较研究了英国“圈地运动”,得出了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值得肯定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加有了学习目标,研究使大家变得善于思考,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为把这一学习形式推广,教师们可以在课余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借阅资料,向社会推介学生研究成果,帮助学生组织研究成果交流会,带领学生进行历史遗址考察等。研究性学习打破了单纯课堂教学的束缚,体现了自主性,老师变成导师或者顾问,学生成了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5.3问题教学,学习始于质疑问难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体现学生的独到创见。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自然也无所谓独到的见解。因此,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高度重视的结合点。

  教师要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示范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适时适当地提出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在学生对基本问题认知基础上及时通过“为什么”,“还有什么”,“哪位同学还有什么补充”之类的探询,促使学生更好的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思考历史,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诱导学生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训练求同求异思维;帮助学生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其认识的深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分析学习《抗日战争》一章时,设问“l9世纪末和20世纪3O年代日本两次侵华,结果一胜一败,原因何在?你从中能受到哪些启示?”对比两个历史事件,使学生对认知对象的了解更加鲜明生动。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决不是胡猜乱想。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读材料的时间,给学生思维发问的机会,让学生在与教材的比较阅读中品出味道来。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更不能压制,因为回避只能使学生更为困惑,压制必然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

  以上是笔者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实施主体性原则,改革传统教学四环节和教学方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初中历史教学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05-02

在哲学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思考04-27

文艺学教学实施三创教育原则的思考论文05-02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04-30

简述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对高校学生党校建设的启示论文05-01

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教育论文05-02

对戏剧教学的冷思考教育论文05-02

苏教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4-27

高职文秘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5-02

文秘课中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