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计算机应用论文1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质的变化,并且,它也是当前我国信息化社会下的产物。另外,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通过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系统仿真类型进行了简单介绍,接下来,对计算机仿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最后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热点以及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 信息化 制造业
1对系统仿真类型进行概述
顾名思义,“仿真”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物体进行模拟的一种状态,使其达到逼真的情形。在工程技术领域,经常采用系统仿真技术来研究相关事物,如通过系统模型的相关实验来研究设计或者存在的某个系统。
2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由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且制造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国家及企业都非常重视我国制造业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制造业的进步,使得CIMS、NC、FMS、CAPP、MRP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系统仿真技术作为工程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手段,其被大量应用到我国制造业进行研究及实践,从而产生出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对于系统仿真技术而言,如果从本质上面来讲,其就是通过建立仿真模型,然后再对仿真模型不断进行实践模拟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实现过程主要是由仿真语言、计算机高级语言、以及计算机仿真软件来实现,具体情况如上图2-1所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于一个典型的仿真软件来讲,它主要包括程序包、仿真语言、仿真环境三种不同的形式,它的覆盖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并且,从下到上是大致的反映了计算机仿真软件的一个发展情况。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体化的仿真环境。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面向对象的并发执行机制,这样,就非常容易的实现在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之上来对实验及模型数据、以及实验仿真的结果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相关的先进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仿真建模、运行以及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之中。另外,广义的制造系统的相关仿真器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面很好的实现了对制造系统进行的非语言建模、以及模型数据驱动等相关的重要功能。比较典型的一体化仿真软件有TESS等,广义的仿真器有FATOR等。
3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热点以及对我国制造业的相关影响
自从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这样就导致系统仿真技术不断向横向的方向发展,在制造业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是“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根据虚拟制造的概念可以得知,需要先采取计算机来模拟整个产品的设计及制造过程,这样便于发现各种问题,并且在产品制造之前就把问题解决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仿真技术在我国制造行业里面的又一个重要研究热点诞生,即虚拟产品的开发(VPD),它最早是来源于并行工程的思想。并行工程技术(CE)在对产品进行开发之前就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考虑,这样,对解决相关产品的设计以及开发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有益的。而虚拟产品开发是在并行工程的'指导下,把大规模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及CAD等产品设计系统等进行综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形成虚拟产品的开发环境,这样就可以在该环境下进行产品的策划、设计等,以及预测产品在真实环境下的相关特征、功能及性能等,这样在进行实际设计、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反复或者变更等的次数。VPD技术能够深入到各种复杂产品的制造之中,从而为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对仿真技术的相关应用已由单一的形式向复杂性的方向进行发展。由于现代制造企业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因此,它的仿真对象也是分布在不同的时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产生了分布交互化仿真技术(DIS)。对于这种仿真系统来讲,它所包括的内容有:构造实体、实体-虚体、真实方面的实体等,并且,这些实体是可以基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技术、不同产品的相互组成、不同的系统方面的目的、以及不同生产厂家的相关技术等,对于这样的复杂情况是允许他们进行交换操作的。分布交互化仿真技术(DIS)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仿真设备进行连接起来,这样便可以通过实体之间的数据方面的交换构成时空到合成仿真环境的一种比较先进的仿真技术。如今,在我国制造业中已经产生了虚拟企业或者类似于DIS的虚拟研究开发中心等。就目前来讲,比较出名的就是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生产力方面的促进局共同构建的快速科技中心,它就是虚拟研究开发中心。由于当今社会是动态快速发展变化的,人们的需求更多转向个性化、多样化等方向,因此,对于制造企业来讲,它们就要抓住市场的需求,然后采取方式(如柔性生产制造)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够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但是,通常情况之下,由于企业在短期内存在相关资源欠缺等方面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市场机会,它们就有可能通过互联网来临时连接成一种动态方面的联盟-也就是所谓的虚拟企业。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制造业中,对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讲,仿真技术都表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当今制造业竞争激烈的社会,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在不断的扩展,其功能也更多的面向可视化、智能化生产、绿色制造等方面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金海等.并行工程与仿真技术[J].计算机仿真,20xx(23):54-59.
[2]熊光楞.计算机仿真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xx,2(14):20-27.
[3]郑力,卢继平等.虚拟制造技术[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0xx(09):62-67.
[4]王涛等.并行工程环境下的集成化装配设计系统[A].并行工程关键技术论文集[C],20xx:162-167.
计算机应用论文2
在建筑行业里,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创建出具有真实效果的虚拟建筑施工模型。包含了真实建筑场景的全部场景:建筑材料的分类、建筑构造的框架、建筑工艺的门类,基本上是一个建筑施工项目的综合数据库。在建筑设计、设备管理、成本核算、施工管理验收检查等方而,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计算机辅助系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建筑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复杂,每个分项,每个环节,每个承包方,每个管理部门,每个施工人员,他们的都有不同的诉求,并且承担各自不同的责任,当这些利益集中在一个整体项目中,就会决定这个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计算机辅助系统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减少了人工处理问题的速度,减少外界因素对工程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的思维。让施工项目与施工结果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通过三维模型,设计出项目的基本信息模型。通过各方的理解和执行,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规划,为施工方以及施工管理方都提供了更好的手段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稳步发展。
1.1投资方
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投资方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开始工程,最大的目标是要省钱和赚钱。计算机辅助项目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通常工程开始进行时,前期准备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招投标工作。这个阶段的预算一般是固定的,但是在真正进行后,就会出现超支的问题。尤其是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返工造成的超支是无可避免的。据统计,返工以及设计失误、项目变更、供货单位的失误、运输失误、安全失误以及各种质量管理上的缺漏给总成本造成的损失超乎想象。如果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系统,上述问题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避免。从而达到省钱和赚钱的目标。
1.2设计者
使用三维的方式来展现施工项目大大解决了设计者以往面对二维图纸的困扰。在三维设计中,设计者可以自由地发挥设计灵感,将思维和技术充分展现在设计图纸中,可以将自己的想象通过异性等超常规的建筑形态表现出来。而且,三维技术让设计的手法更加复杂和具有个性。在无纸化的数字工程中,三维模型包含了材料、进度、技术、进程等所有的信息,形成比二维图纸设计更加完整的建筑信息设计模型。并且,三维设计在施工进行中,如果需要变更和改造,也要比二维时代要方便快捷。
1.3施工方
传统的施工方,对施工前的材料的品种、数量以及中期的施工进度、质量都不可能第一时间掌握完整的信息,往往在独立进行施工时,施工方并不了解其他方面的进程和完成情况,也不了解所使用的材料的信息。但是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让施工方对施工时需要的信息都能同步掌握。对于施工来说,没有什么比掌握全面信息更有利于施工进程的顺利开展了。通过全面了解信息,避免了施工方的重复浪费。并且避免了施工方之问的相互冲突。在施工进程中可以及时看到工程的价值与质量情况,施工方可以向投资方展示施工进行情况,并及时按照投资方的意见进行整改。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完成缩短工期等理想目标。
1.4开发商
传统的建筑施工的销售,是通过纸质或者沙盘模型来进行与客户之问的沟通。客户难以对建筑物的效果通过平面的效果得到全面的信息,计算机辅助系统将建筑项目以立体的视角展现给客户。客户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观境界。体验到真实的场景。从而能够满意地加以对比和挑选,并且,在虚拟的世界里,客户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来进行建筑物的装修程序,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建筑物未来将会带来的生活感受。因此,开发商销售业绩更加好,所以也就更加乐于使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运营中去。
2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研究
2.1参数化设计
在参数化建筑项目设计中,有几个功能要求:通过主要的参数,可以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简化了设计工作量。
对建筑外部的环境进行参数化设计,结合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形、设施等具体的参照物来定位空间之间的关系,得到复杂的数字化设计结果。
通过不同的逻辑关系运用不同的参数设计,根据设计要求来进行构件,得出具有相关要求的结构分析模型。
为满足投资者和客户的需求,可以设计出多个优化后的方案来应对。通过多方提出的设计要求,形成不同的参数,设计出不同的模型供选择和比对。
通过数据集成解决重复劳动的问题,可以使用数据修改的手段,节省重复修改,保证出图及时准确。
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中成本核算功能,优化工程涉及,修正工程功能,精确工程的环节以及质量管理,确定工程的内部材料购买和人员的设置,利用参数计算的方法,在保证施工建设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方案,降低一些施工工艺和材料的造价,达到施工造价的节约效果。
2.2系统设计
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避免设计变更和施工错误带来了损失。将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放在统一施工项目进行协作。根据网络设计的交流手段,来进行网络流程的组织管理,实现技术与多方面的.协调合作。例如土木工程师与机电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这些不同项目不同环节的技术人员,在传统的工程施工操作中,是不可能同步信息,沟通交流的,但是在计算辅助系统的帮助下,他们都可以汇总到虚拟的建筑信息模型这个平台中来,将各自所负责的项目情况,质量监督情况,工程进程情况,还有需要整改的问题,需要进行交流的问题进行沟通。使信息的传递可以更加迅捷。不同工艺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之问可以共同从事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中。这种技术支持提升了效率,成为设计、组织、管理、施工中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将建筑全周期变为现实,带来综合效率的提升。
2.3虚拟现实
计算机辅助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等多个信息科技,把虚拟的空间转化成了真实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的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世界在真实世界中的展示。虚拟系统包含了各种高科技信息技术,综合了大型集成系统的功能,提供了多层次的数据信息处理环境。带来各种虚拟的场景设计概念。人类在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场景中,看到了逼真的原型。包括场景、灯光、设置。可以在虚拟场景中真实地漫游、生活、交流。感受到真实场景下的真实体验。例如建筑项目中的房问、周边的环境以及车辆等的形状、日照情况、温度情况等等。
2.4能耗模拟
计算机辅助系统将建筑中的世界能耗提前计算出来,包括空调能耗、结构能耗、热源散热能耗等。并结合能耗的数值积极整体的能耗数值,将未来的所有有关能耗的类型和调节方法提供给使用者观看,以便在真实使用时采纳或者调整。还有建筑物热环境的模拟分析,通过模拟软件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以便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好的结局方案,构架方案实施后的模拟结果。同样,诸如风环境、光环境同样是可以模拟的方式直观展现优化方案供使用者选择的。
3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实践
建筑施工使用计算机辅助系统,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使用三维渲染的方式提高设计的视觉冲击和精准度。形象地展示建筑施工项目的分布于进度和分项目的施工情况等。
利用计算机快速计算的优势,提供项目管理需要的数据,计算施工预算、工程量等信息。进行造价管控、成本预算等的精确度,为施工方提供管理依据。
利用计算机精细化数据分析能力减少工程浪费,对海量数据进行准确快速的收集和整理,对物流、仓储过程的数据进行管理,避免消耗过大和材料的损失等。
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决速地展现出施工工程的模拟现场。让各方在虚拟的施工现场看到工程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以便管理层快速做出决策,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进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计算机应用论文3
一、翻转课堂概述
实际上,翻转课堂是基于以往的教育方法提出来的,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翻转课堂与以往的教育方法比较而言,具备以往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不能相比的优势。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教师在下面讲解,学生被动听课的方法,在课堂结束以后,学生需要做好教师安排的课后作业。可是,翻转课堂规定学生在自己的家里进行自主学习,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与教师共同探讨作业。这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将学生自主性提升,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关系,继而将学生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翻转课堂具备了这些特征:首先,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有很强的目的性。微视频是给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制作的,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资源。微视频时间短,一般在5到10分钟之内,而视频时间控制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范畴内,并且各个微视频仅仅是针对特定问题,与学生认知特征相符,有益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知识。其次,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信息明确,步骤清楚。在微视频里面通常不存在和学习没有关系的物件所干扰,利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该视频学习信息明确,步骤清楚,不存在干扰信息,对学生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后,翻转课堂教学具备快速且便捷、实时的学习检测和反馈性特征。学生在课后经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并且经过视频后的习题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而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判定与调整。假设评判结果发现问题回答错误,可重复播放微视频,进而思考哪些地方出错了,及时改正错误。并且,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情况,可以经过社交网络中的各种服务平台进行整理与归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上课前的自习。中职教师按照学生学习情况,以教材的核心内容作为知识点制作出针对性与操作性强的微视频,接着将视频共享到互联网,学生可采用手机自行下载学习,同时可以把自学情况经过互联网反馈给教师。其次,课中知识消化。教师按照学生所反馈的情况,对普遍性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在课堂中处理学生遇到的难题。接着,给出相应的`任务,巩固知识点,在这流程中,教师需要对成绩差异性大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最后,进行课后反思。提高与扩展学习任务。经过作业分享、相互评价与沟通,将学习延展到课后,促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复习学习的新知识。以下,将Flash逐帧动画制作这一计算机课程作为例子,运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一)进行课堂准备工作
第一,挑选内容。挑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文Flash基础和案例教程课本里面的有关逐帧动画的内容。第二,分析学习者。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中职二年级某一班级,该班级中有30位学生,学生学习情况良莠不齐。为确保班级学生学习进度与便于在课堂中进行小组探讨,把学习能力差不多的学生划分成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3到4个人,确保各个小组均有学习很好的学生,同时安排其领导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学习。第三,配置课堂教学设施。课堂教学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开展的,因为学校的条件与学生学习自主情况,可在教师局域网中开展,教师计算机中设置了红蜘蛛,能够连接学生机,便于教师与学生信息反馈和共享资源。
(二)安排好课时
针对此次Flash软件课设置三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学生自学时间,学生采用教师提供的微视频自学,且按照视频后面的习题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小组的主张进行难题指导,接着安排小组中的组长和教师一同辅导其他学生。下课以后,将学生经过局域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归纳,构成二、三课时的教学引导。第二个与第三个课时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将第一个课时记录下来的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给予其相应的点拨与指导。第一,引发中职学生兴趣的逐帧动画效果展示,接下来采用绘声绘影录制教学微视频,一共录制两个视频,各个视频的时间为5分钟,制作好以后根据相应的步骤进行命名。第二,逐帧动画原理和优势的微课。第三,依据知识点,提供一部分供中职学生检验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中搜索有关拓展资源,中职教师也可以自行准备各种节日的图片,接着根据节日贺卡的人物作为驱动,规定中职学生小组共同协助做好该作品。
(三)教学步骤
第一,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一些中职院校实行的住宿制,学生均为住校生,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设计为:从班级中选取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接着采用晚自习,安排学生在计算机房观看视频,同时融合电子文本进行学习。学习结束以后,把教师安排的习题进行操练,对于不清楚的地方让学生先思考和探讨,如果还是无法解决,可以反馈给教师。学生经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因为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有差异,其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解答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第二,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学习的趣味性。这一部分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与完成作业。一般安排学生自行解决,接着和小组成员探讨与沟通,最终问教师。在选取任务时,可以挑选出一个主题,通过小组制作动画。当动画完成后,开展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第三,进行课后反馈。当课堂完成后,规定中职学生在学习留言板上记录下自己的学习反思,各个小组均需要安排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反思情况做一下简单的评价,最终对其他小伙伴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计算机应用论文4
摘 要:【摘要 】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科技、医药、工厂、学习等。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入门学习的学科。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科技、医药、工厂、学习等。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入门学习的学科。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能力本位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能力本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xx-3089(20xx)05-001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中专学生的必修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多年来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入门学习的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能力本位的概念
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二战之后。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明确能力发展目标。职业学校通常要聘请行业中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来组成专业的委员会,通过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解,明确从事行业岗位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以此来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教学则是通过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实际能力,通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组织、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评价。通过全方位的分析职业活动里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里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面
其一,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是在计算机机房中使用多媒体来教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将课程内容做成PPT课件后进行播放,使用PPT课件的好处是教师可以避免大量的板书书写,减少因书写板书而浪费的时间,课堂内容更多更充实。缺点是,这种授课方式信息量过大,学生不易全部吸收,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肤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教学内容不能时时更新,课件中的内容虽然均是节选自教科书中,但是信息科技的发展是迅速的,教科书更新的速度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滞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其三,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评定标准是期末考试,学生只需要掌握最常见的一类题型便可顺利过关,学生往往只是在期末的时候针对某一类题型进行机械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日后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
2.学生方面
其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不够了解,不清楚这门课程与日后需要从事的工作之间有何关联。所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不求甚解,只求“不挂”。其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自学动手的能力差。在大部分的高职中专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自制能力弱,导致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课堂上都是在玩手机、聊天等,在实际操作演练的`环节中也多是以应付教师为主。其三,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低。一些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课较差,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与数据的分析能力较差。
三、能力本位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对策
1.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任务活动,以这个活动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开展,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根据运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探索和配合,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任务目标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会在探索中带着任务去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来对任务进行解决,以此来获得成就,这样的话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使之前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角不再是教师也不再是教师的PPT。
2.上机操作的改革
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部分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具备“能源”,使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高效率活动;教师通过各种示例,创设“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情景,从而揭示矛盾,促使其产生探究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将新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进行探究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理论教学的改革
高职中专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后还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要想教学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时代的飞速进步,教材研发缓慢,导致学生学习的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自主编写教材,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这也需要学校具备一流的教研团队。具备了“一手”的教材、课件后,还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的去练习实践,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对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予以改变,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获得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能够提高,让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广泛的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突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夏青.能力本位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xx(06):47-48.
[2]张敬玲.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xx(01):19-20.
[3]席攀锋.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xx(09):29-31.
计算机应用论文5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师具体授课过程中却出现了些许缺陷和不足,如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课程内容却体现在通用性基本操作,忽视学生的专业差别,教学目标单一,没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体现专业特色。针对计算机在各行业领域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的需求不同,我们结合专业需求,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形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旨在加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服务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需要,扩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使用范围。
关键词:高职;教学现状;改革实践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的应用技能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时一般在70个课时左右,教材内容量却很大,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应用再到Office的应用,还要包含一般软件和网络知识的讲解,整体说来,时间少,任务重,而订购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却是所有专业通用的教材,没有体现专业不同,学生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的教材,都是一概而论。以上的原因造成了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每个章节只能是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及技能训练,仅能解决生活中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根本不能拓展到专业乃至行业领域,这样就出现了所有专业,所有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基本一致,操作技能单一,无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很好地为专业或行业服务。
二、课程改革与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怎样为学生后续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服务;怎样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服务;怎样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将基于我院特色专业群,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与素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操作考核结合取证考试,全面有效地考核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学习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观性较强,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约束性不够。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学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既能轻松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满足工作岗位上技能需求,不仅节约工作时间,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是作为现代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加强和企业合作,有机会就让学生下企业参观、学习,切实感受工作岗位需求和计算机操作联系的.紧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二)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教材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根据软件的更新,学生在校需求及就业岗位的需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大纲。采用“职业岗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教师下企业实践,深入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了解企业的需求,结合本课程的操作特点,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三)结合学院专业技术群,及时更新试题库
以往学院选取的OFFICE试题汇编虽然内容丰富,知识要点比较全面,但是通用性太强,只能让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是很欠缺的,为此,我们编写了《基于学院特色专业群的试题库》,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与素材,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怎样为学生后续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服务;怎样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服务;怎样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按学院专业分布情况,分石化技术类、石化装备类、石化管理类三个特色专业群开发试题汇编。试题汇编分Windows 7系统操作、Word 20xx文档管理、Excel 20xx数据处理、PowerPoint 20xx幻灯片制作、因特网应用、工具软件使用方法六大模块。每个模块结合各专业特色,选取素材,用计算机操作解决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在Word文档管理中处理的文档,有各专业领域发表的论文,让学生明白论文的格式,表格的要求,图表的制作;在Excel数据处理中比如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生学会计算员工的基本工资,材料采购预算,总账表等;而PowerPoint 20xx幻灯片制作分析报告,营销策略,方案设计,宣传片等。总之素材均取之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解决在工作领域中将要面临的问题。
(四)教师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的操作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保证知识不是陈旧的,是有用的,是满足现在社会需求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抛弃陈旧的讲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做,多练。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些“工作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按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四、结语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所以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做的。教师引导好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龙伟.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研究[J].20xx.
[2]周利民.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8.
[3]张丽娟.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20xx(13).
[4]办公软件应用Windows 7,Office 20xx试题汇编(操作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xx,10.
计算机应用论文6
摘 要: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是计算机使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计算机使用中科学管理与安全维护的现状,进而分析了提高计算机应用中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科学管理;安全维护;现状;手段
计算机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计算机学习,上网搜集信息,进行网络购物等已经越来越成为年轻一代的选择。在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领域,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共享能力已经带来了现代产业发展的革命性变化。可以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入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做好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不但可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好地运用计算机服务于自己的生产生活。
1 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与安全维护的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分析
计算机在应用中,要进行的常态化的科学管理,这样才能够始终保持计算机最佳的运行状态,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手段,笼统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计算机常规操作性管理。数据统计显示,几乎近一半的计算机故障问题是由于使用者未按照常规操作标准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强计算机常规操作性管理,是现代计算机应用中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如做好正确的开关机动作,计算机长期不使用的状况下要定期充电,以免出现硬件老化现象等。二是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科学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指显示器、主机箱、键盘等可视化硬件和主机箱内硬盘、光驱和排风扇等内在硬件设备。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极大提升硬件的使用寿命。如定期清理排风扇中的杂物,可以有效防止因为排风不畅通造成的主机箱过热,烧毁元件的现象。三是对计算机软件的科学管理。系统软件要经常升级换代,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实现与硬件运行的最佳契合点。应用软件要安装正版软件,保障计算机应用中的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工具软件,如杀毒软件要根据计算机性能选择兼容性最强的杀毒软件等。
计算机应用中除了做好常规科学管理,还要重视对计算机运行中的安全维护。用户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故障处理能力,能够处理常规故障问题。现有计算机的安全维护,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硬件设备的安全维护,尤其是关键计算机元件的维护要充分引起重视。显示器要定期擦洗,防止灰尘过多造成的显示器屏幕模糊现象。主机箱内的重要电子元件,如CPU等要定期检查,如果发现损坏要及时更换。硬驱和软驱如果出现问题,要送往定点维修场所及时维修。电源插口,USB接口等要定期查看等;二是对软件的日常安全维护。可以借助于正规的杀毒软件等,做好软件安全的日常维护问题。如果出现因软件原因死机、卡机、上不了网等现象,要按照计算机维修手册查找原因,必要时可以重现安装系统软件。严重的软件问题要及时请专业人士修理。总之,计算机应用中做好安全维护工作,是提升计算机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2 提高计算机应用中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的.有效手段
2.1 制定更加实用的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培训手册
提高计算机应用中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计算机生产厂家要制定更加实用的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培训手册。现有计算机使用手册,专业术语过多,内容过于庞杂,没有就常规计算机故障进行详细的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处理方式的介绍。很多计算机用户,尤其是初学者在采购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因为看不懂计算机使用手册,产生很多本来不应当发生的故障问题。笔者建议,计算机生产厂家在把产品投放市场之前,要先制定通俗易懂的科学管理与安全维护的常规手册。同时要减少过于复杂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评价计算机管理和维护手册是否实用,笔者建议生产厂家在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可以先听取部分客户的意见,对手册进行修订,而后才能够真正有效帮助用户通过手册获得对该款计算机产品获得最直观的认识。
2.2 提高用户日常的计算机硬件的管理和维护水平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会经常碰到一些计算机使用手册中没有提到的硬件故障问题。当然,有些硬件问题其实也是手册中所罗列问题之一,不过呈现形式和手册描述不一致而已。如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意外死机的情况。造成意外死机的硬件原因有很多,计算机用户不可能完全了解这些原因。解决这一困难的手段,从计算机用户来说,只有加强自己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硬件管理和维护水平。具体做法:计算机用户要自己经常购买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硬件维护方面的书籍,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应对解决日常计算机应用中硬件故障的能力。借助于现代便捷的网络渠道,向专业人士请教,是非常方便的一种方式。这会节省计算机用户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能够快速地解决计算机应用中的硬件故障问题。当然,如果非常严重的硬件故障问题,笔者还是建议把计算机送到专业维修点进行维修。
2.3 提倡使用正版软件,防止“山寨软件”的入侵
计算机应用中的故障原因,除了硬件之外,软件原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很多计算机用户为了节省计算机使用成本,总会安装一些非正版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这就给计算机产生故障问题埋下了隐患。目前,我国计算机用户采用盗版软件的行为已经愈演愈烈。很多正版软件投放市场不久,就出现了盗版软件。“山寨软件”的入侵,是计算机软件使用中最大的问题。我们要倡导使用正版软件,这不但能够保护软件开发商的知识产权,同时也能够为计算机用户提供软件使用层面的保障。要在计算机用户中开展防止“山寨软件”入侵的宣传,打击贩卖盗版软件的行为,必要时可以对这些违法人群进行法律诉讼,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同时,正版软件的开发商要适当降低软件产品的价格,让盗版软件丧失价格优势,这样计算机用户才会在日常的使用中更多选择物美价廉的正版软件产品。
2.4 转变部分计算机用户在计算机应用中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中操作不当的做法
从用户角度看,人为操作不当也是造成计算机故障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计算机用户在日常使用中,要转变以往在计算机应用中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中操作不当的做法。如在日常的计算机使用中,用户应当严格按照计算机使用手册中的规定的流程,进行开关机操作,计算机不处于使用状态下要及时断掉电源,长期不使用计算机要定期进行充电,防止计算机电子元件老化等。总之,正如上文所述,提升计算机用户的日常计算机使用中的操作能力,加强对计算机常规操作性管理与维护,是现代计算机应用中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3 结束语
做好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是计算机使用中必须引起重视的方面。具体做法:计算机生产厂家要为用户提供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简洁的使用手册,提高用户日常的计算机硬件的管理和维护水平,提倡使用正版软件,防止“山寨软件”的入侵等。
计算机应用论文7
摘要:随着新型指导思想的逐渐推广,在教学手法上也是实现了新的创新,比如说项目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探究性学习等等,以新型教学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教学手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长时间的传统教学,其弊端已经比较充分的显现出来,不符合教学潮流与教学发展需求。对原有的教学手法进行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展开讨论,从教学现状、优势、不足等角度进行陈述,希望对相关教育者起到部分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柱,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更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计算机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虽然经过多次教学改革,我国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客观来说,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可以说在许多科目的教学中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一、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现状
虽然我国除了经济以外的各方面,包括教育,在近些年都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教育是国家的基石,相比于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学发展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对此,教师需要秉承谦虚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及开放的观念对待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法,在特点上综合了较多的教学手法,比如说探究性学习以及案例教学法,根本的形式是通过教师的分解示范之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通过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相比于传统教学,项目化教学明显具有更加明显的实践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说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等,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学习当中去,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二、优化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措施
1.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是经过了实践操作,它与实际活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局限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更加贴近现实,按照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有机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可以说是将计算机教学的应用性、针对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相比于一般的教学可以说是更加紧凑,比如说对于学生能力训练的综合性。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基本过程是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导入课程内容的学习,讲解了操作的方法之后设计训练项目令学生完成。比如说演示了一个powerpoint的应用操作,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在演示结束后,会留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进行整理与回顾,记录下老师操作的要点,然后一段摸索探索的时间,然后再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比如说确定项目的主题,各个项目部分的分工等到等等,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通过组内讨论解决。整一个项目化教学流程中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训练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几种高效的教学手法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实施项目化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从整个项目化教学流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对于学生表现的考核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整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单独的项目完成情况等等,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多方面进行,比如说自评、小组评以及师评。有时在一个角度看的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即使是老师也不能够非常细致的观察到每一个人,为了更加全面的给予学生表现考核成绩,多方面的综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与人配合的.能力等等。一定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计算机能力水平,因此,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例如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化,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逐渐成为了人们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比较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的实践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教学优势,但是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对此,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说教师需要走的路还很远,但是相信在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甚至是综合素质水平都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都书博.谈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讲授策略[J].科技展望.20xx(20)
[2]郑志刚,董亚洲.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J].智富时代.20xx(08)
[3]沈元.构建科学合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体系[J].新课程(下).20xx(01)
计算机应用论文8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来增强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综合素质及影响力得以提升。因此,本文探究了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途径进行积极探索,希望对相关企业的工作开展发挥借鉴价值。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研究
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就一定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进而促进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将计算机这一技术应用于企业当中,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及经营管理,也能够使其最终的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性的提升,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对其重要性引起必要的重视,并要积极加以应用,以在强化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使其获得更加稳定、有序的运营及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内涵
所谓的企业信息化通常情况下就是指,企业在实际运转的过程中,运用管理方法及现代技术,将信息资源作为管理对象,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框架、人员等加以有效整合,从而在优化企业资源的同时,也使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使资源达到最优化,促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不断增强,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指,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同时,也可以运用及操作一些难度高的软件,其中主要包含了一些性能、设置、性质以及应用知识等等,是对计算机的一种综合性运用。
二、企业信息化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
(一)强化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企业在实际运营当中,不仅包含了较多的内部信息,还有一些财务信息、员工信息等,这些信息在未使用计算机技术之前,基本上都是依赖于纸质文档来进行保存,保存的过程很繁琐,调用的过程也非常麻烦,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及效果。而在运用该技术之后,就可以使这一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企业可以建立起数据库,将这些信息保存其中,从而有效增强这些信息的使用率,并使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及时性等得以大大提升。(二)增强了管理模式的健全性、完善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内部管理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信息管理及人员间的资源分配,都对企业最终的运作效率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以往的人力管理在这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使企业内部的'运作成本得以大大提升,致使企业本身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及阻碍,而在运用计算机这一技术之后,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纸质浪费,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使这一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三)加强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计算机这一技术的应用,除了可以促进企业本身的良好发展之外,也能够使企业人员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员工们为了取得业绩,就会不断追求创新,在强化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其稳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三、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途径
(一)针对生产过程,实施信息控制。生产过程往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生产技术有着较高的标准及要求,假如企业可以将计算机这一技术应用其中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保证其符合要求,也能够最大化地提升生产效率,为企业自身赢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将该技术应用在车间管理当中,从而全方位加强整个生产过程的严格性、规范化,实施有效的信息控制。(二)针对企业内部,实施信息管理。在实施企业管理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所涵盖的信息是非常广泛的,这些信息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可以将计算机这一技术巧妙应用在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当中,便于其保存及应用,从而在强化信息利用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广大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高效运转提供支持。(三)针对供应链条,实施信息规划。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市场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一形势下,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就一定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不应总是停留在传统的生产体系当中,而是积极创新供应及生产链条,使企业获取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可以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来建立一套完善性的销售、供应及生产平台,以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一定的推进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这一技术与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发展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该技术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中也发挥着重要且明显的作用及优势,是企业强化自身信息化水平,提升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当前的趋势看,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及意义。
【参考文献】
[1]洪青.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对企业信息化有何影响[J].教育现代化,20xx,4(37):217-218.
[2]张芳.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下的企业信息化探究[J].才智,20xx(07):267.
[3]王朝岗.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17(22):38-40.
计算机应用论文9
论文导读:多媒体课件也叫做CAI,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表达方式走向“声、文、图、像”立体化,思维方式多维化、具体化,信息编辑自动化。本文围绕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中,CAI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其特点及不足,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索。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课件CAI,中职学校,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 ,CAI指的是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学生服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性活动,其效果受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材内容等多方面影响,因而教学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和传统的教学一样,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可以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强大功能,把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需要,以线性逻辑方式连接、集成在一定的教学系统中,成为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教学信息综合应用系统。
CAI使教学表达方式走向“声、文、图、像”立体化,思维方式多维化、具体化,信息编辑自动化。其根本的教学原则是:主导、联系、拓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日常教学中也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成为中职学校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首选途径,给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有机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结合起来站,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是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新问题。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传统教学的特点及缺陷
(一)传统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学的特点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
(二)传统教学的缺陷
传统教学方式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很多需要现场演示或需要试验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及缺陷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操作可重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真正将教师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教师只需一份课件和一部电脑就可以轻松备课。
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素材来展示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外观,因为它是庞大的,与当前使用的微机完全不同,接着可以使用多媒体中的视频素材来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引出这四个阶段的实质区别是电子元件不同;然后可以利用演示软件的功能,通过缩放、旋转等一系列功能,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特点展现给学生。如果用挂图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知道各种电子元件,但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内容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认识各种电子元件,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在不同阶段使用的电子元件的构造和实质的区别,这也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论教学的优势所在。
对于实践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相比较而言,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是无法正常进行的,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和软件日益专业化,在计算机课程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需求站,不可避免地要讲授一些开发工具的使用和软件的操作,传授这些知识的课堂教学,离开多媒体的应用,课堂教学寸步难行。
例如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Basic(简称VB)课程中,要解决一道习题:创建窗体,在其上实现通过输入半径控制得到圆面积。在这道习题中,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窗体、文本框、按钮这三种不同的对象和控件它们各自的`外观形态和属性;其次要指出编写程序的位置,讲明为什么在此位置编写;给出具体实现的程序代码,运行调试程序;最后,演示程序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在这四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都离不开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窗体、文本框、按钮、编程的位置,这些都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程序的编写、运行、调试、结果的显示也都依赖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课程都具有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具有在理论型和实践型中应用的特点,不仅能够辅助教师准确清楚的表述概念,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应用效果生动的表示出来,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二)多媒体教学的缺陷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速度快,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互动性差等。
三.合理利用CAI,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
CAI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手段各有优缺点,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即在“鼠标”与“粉笔”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摸索出一条解决这一新课题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硬件的有机结合
按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多功能教室。所谓多功能教室就是在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微机,并与教师机一起组成一个局域网,共同接入Internet网。教师机上配置一套控制软件,通过控制软件提供的屏幕广播、屏幕监视、文件收发几个功能来实现教学训练与师生交流。几个功能的特点如下:(1)屏幕广播。采用屏幕广播技术,可实时流畅地广播动画、课件、视频等。学生可以全屏或窗口的形式接收教师机广播出去的屏幕。(2)屏幕监视。可以随时监视每台学生机的屏幕。(3)文件收发。可任意选择文件、文件夹传输到指定的学生机上或从学生机上收取文件和作业。同时,在多功能教室增加一块黑板,这样,既经济又方便地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
(二)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并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站,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首先,笔者上课时,会在教师机上设置屏幕广播功能。教师机演示运行的画面会传播到学生机上,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学生可清晰看到教师的演示讲解过程,也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Excel公式的计算时,首先我会先用一定时间演示讲解某个实例的操作过程。之后,立即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有问题的学生可举手提问,老师给予适当指导。学生自己把实例操作出来会有一种成就感,即使一时做不出来,借助教师的指导也可成功,并且找到问题所在。师生及时的交流,学生能够更轻松、更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强化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种多样。目前,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出现了以下趋势: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多功能教室中,教师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操作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既能学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时,往往会给学生讲授通过声音判断故障来源,例如在AMIBIOS中:一短声表示内存刷新失败,内存损坏比较严重;四短声表示系统时钟出错,维修或更换主板;六短声表示键盘控制器错误;一长八短声表示显示测试错误,显示器数据线松动或显卡未插牢;一长九短声表示主板FLASHRAM或EPROM(BIOS损坏)错误;不停的响(长声)表示内存没有插牢或者损坏;不停的响(短声)表示电源、显示器和显卡未连接好;等等。那么什么是长声,短声又是怎样的呢?这个时候多媒体中的声音元素正好就发挥了他的强大作用。教师把以前或实验机器出故障时的短声和长声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就可以分辨长声、短声,进而判断计算机的故障。这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以及挂图、模型等教具不能实现的,在这里声音元素的应用必然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辅相成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就应该彻底退出舞台。与多媒体课件相比,板书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在板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理解和消化的时间,便于学生记课堂笔记。应用多媒体课件,并不等于摒弃板书,二者应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Photoshop平面设计站,图片的制作过程可以用录制软件录下来播放给学生看,以为学生看过后会掌握,省略了教师的操作过程,这是错误的。首先录制的内容只是一段录像,是一个机械播放的过程,就像流水帐一样千篇一律,没有问题也没有激情。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讲解,教师在示范操作时也会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它的突出优势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将多媒体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关系密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体现出其辅助理论教学、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必然更加深入,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继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是进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左金平.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经济师.20xx(12).
[2]谢志明.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与误区的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xx,
[3]胡光顺,叶延君.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和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xx,(13):235.
计算机应用论文10
导读:尤其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筑人员在方法、工作手段、创作思维等方面都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关键词:计算机建筑,设计技术
1 引言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出现标志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它们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了创新革命。尤其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筑人员在方法、工作手段、创作思维等方面都进入了计算机时代。这就更加促进了建筑设计业新的设计和表达工具的发展,引发了几百年的设计媒介和设计手段的革新,同时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新的设计分析和研究手段。
2 现今主要技术
2.1 CAD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的一种应用技术,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则是CAD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一种应用技术。
近年来,我国建筑结构的计算软件与CAD制图软件取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平面和空间结构析计算问题。绝大多数的分析计算程序都设有CAD接口使计算结果图形化,将结构设计人员从繁重的结构计算中解脱出来。目前,国内已开发了建筑工程各专业的
CAD制图软件,借助制图软件,设计人员可以轻松地完成施工设计。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图,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辅助一项设计的建立、修改、分析或优化。CAD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数据图形输入输出设备以及有关的硬件平台设备;软件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CAD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具有开放型结构的软件,不仅便于用户使用,而且系统本身可以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因而广泛地应用于微机及设计工作中。
2.2 TB-CAD技术
“建筑信息技术”对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来说,在词义的涵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CAAD严格来讲只是局限在辅助工程设计的范围之内,而建筑数字技术还应该包括: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网络通信(Network)、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产品数据管理(PDM)等诸多方面,以上这些信息技术正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TBCAD系统是一套面向建筑结构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和成本控制的软件系统。
TBCAD致力于用优化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传统的结构设计问题,例如指导结构的方案设计,优化和评估一个已有的设计方案等,务求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取得土建成本以及人力、物力和时间最优。而且用TBCAD优化的结构方案可以自动满足规范的所有要求。另外,TBCAD的建模功能可以直接从一个CAD矢量图形的建筑平面转换成一个结构平面布置模型,同时会自动搜索CAD矢量图中的建筑墙线,并将它们转换为结构墙,并且TBCAD系统还会根据结构墙的平行关系,自动在所有可能的位置加上连梁。
2.3 建筑施工动画
建筑施工动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时机及社会因素的限制。它的超现实功能,可以任意选择所需要的视角,甚至物体的内部,在教学中可以更醒目的用动画的方法指示场景中人们应注意的地方。它可以使要表现的物体周围物体变得半透明,可以表现施工工艺的原理,可以显示物体内部的液体流向,表现物体内部发生众多细小的甚至分子级别的化学、物理变化。
在建筑行业、建筑设计投标动画、房地产促销动画,多采用3DsMax软件制作,这将对施工动画的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发表论文。事实上现在已有众多优秀施工动画是由3Ds Max软件制作的。发表论文。
3 新兴技术
3.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近十几年悄然兴起的高新技术。它是一种可创建三维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这种由系统创建的`虚拟环境,作用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户很自然地通过计算机进入这个环境并操纵系统中的对象进行交互,进而沉浸其中。虚拟现实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即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首先虚拟技术能够展示建筑物的整体信息。传统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件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而使用虚拟技术可以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并且可以往里面漫游,体验身临其境之感。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而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者和用户之间起到一种沟通的桥梁作用。同时在过去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作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方案做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北京CBD规划设计就是在三维的环境中产生的,它允许一种“完全”的设计探索,从任意角度和方位观察设计本身。在虚拟现实的设计环境中,组成一幢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设计过程中予以改变和发展的。墙壁可以被建立和删除,开阔的广场可
以被穿越,地板可以改变尺寸和式样。观察者能以一种比查看平、立、剖面图纸远为直观的方式在作为设计对象的建筑空间进行想象的漫步。就这一点而言,虚拟现实也有可能成为设计者之间,以及设计者与客户之间有效的交流工具。
3.2 协同设计技术
众所周知,传统的产品设计是在图纸上手工设计为主,设计周期长,质量不能保证,设计成本高。而现今常用的CAD技术目前基本限于平面和单人作业。随着并行工程的广泛推行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正在寻求将建设设计技术与CSCW技术结合起来的方法,以开发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系统。发表论文。到目前为止,协同设计主要应用在CAD/CAM/CAE集成化、远程计算与设计、工作流管理与PDM、虚拟产品设计与可视化等方面。
4 结论与展望
总之,在新时期下,计算机技术已被全世界公认是本世纪最主要的科学技术,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必然会加速建筑业的大力发展,为建筑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郑光复.建筑的革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吕列克,张富文,陈桦.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思考[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xx,5(4):11-13.
[3]杨宇振.从概念草图到计算机建模[J].新建筑,20xx,3(5):
[4]尚守平.土木工程C A D,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计算机应用论文11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类及其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指将不同地理位置单独操作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本文将对ATM技术、局域网和无线网络技术等三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ATM技术。
与其他计算机网络技术相比较而言,ATM技术也是目前较为重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一,其具备非常独特的发展特性,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并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中得到了一定的广泛应用。ATM技术也称为网络异步传输模式,它是一种能够在高速网络中对信息进行传输和交换的信息格式,同时还能支持LAN和WAN,为局域网和广域网提供无缝连接。ATM技术还运用专门的ATM网卡和转换器,并通过专门线路或系统环境来实现远程和近程的数据转换和传输服务。
(二)局域网。
局域网主要是由服务器、客户机以及网络路由器等网络互联设备等组成,通过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遵循某种网络技术协议进行运行,作为一个有限地理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网数据网络,由于其自身存在的诸如通信速率高、投资成本较低、可以采用多种通讯介质进行多台相互独立设备的连接和应用,网络覆盖面积大约十几米甚至十几公里范围等特点,致使局域网络在学校、公司、机关以及企业应用较为广泛。这种网络可以在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实现网络数据的应用和传输、内部资源的互联共享,以及打印机、扫描仪等相关设备的共享,便于文件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办公效率,这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三)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的提出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网络具有较大的优点,首先就是可以有效降低网络运行成本,包括电话线、网线以及数据接口等数据传输设施;其次实现了数据信号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传输的方式,具备效率高、简单便利性。目前,蓝牙技术(BluetoothTechnology)、无线局域网802.11(WirelessFidelity)、红外数据传输(InfraredData)、等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他的诸如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超宽频(Ultra-Wideband)等新兴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较大发展潜力的近距离无线网络技术,在某些特殊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里,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Internet技术及射频无线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
(一)三网合一。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宽带技术、软件和硬件技术以及IP技术等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就使得三网合一这种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形式成为了可能。所谓三网合一就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以及互联网在其演化发展成为数字电视网、宽带信息网以及下一代新互联网的过程当中,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发展,使其各自为主的技术功能、业务范围等局面打破,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共享、互通互联、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网络群体,重点是高层业务应用领域的融合。三网合一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有效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二)IP协议的革命性突破。
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IP协议技术,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技术更新,当下广泛使用的IPv4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应对和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应用在注重安全性和实时性的服务质量业务方面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要求,IPv4这种Internet协议已经有些不堪重负,很多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出来。作为Internet协议最新版本的IPv6,是在原来的IPv4的基础上保留精华的功能并增加许多新的技术和功能从而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身份验证以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邻居发现和利用邻居发现实现自动配置是其两个革命性的创新和发展,它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高效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和束缚,将世界各地不同角落、不同行业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有效避免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应用论文12
随社会的发展,网络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备工具,科技也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逐步提高,各个领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得到利用和普及,电子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也得到逐步发展,深受各个领域大众的喜爱,但限于我国技术发展,电子控制技术还有待提高和发展。本文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做了综合阐述。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由此而诞生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是涉及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综合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获取数据,储存并处理有效数据,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调控,此过程可实现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因此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作用不可小觑,并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 电子控制技术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工业控制机和生产过程两大部分即软件和硬件。硬件部分由计算机、过程输入输出接口、人机接口、外部存储器等组成,可以实现计算机的联络和控制。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是可以完成各种功能程序的计算机总和。从控制系统功能和目的来说,操作指导、直接数字、监督控制、分布及现场总装等组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系统。
1.1 电子控制技术概况介绍
自动控制技术是把人类从复杂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而设备还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要求自觉运转,并可提高控制效率。计算机的一些控制设备被电子控制设备所代替,可实现系统的有效控制和调节,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接收处理功能可以使计算机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从而使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自动实现。计算机通过对硬件、软件两大核心板块的控制来实现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1.2 电子控制技术历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率先将计算机用于工业生产的安全监控系统中,使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应用,因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计算机控制系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稳定性方面存在着缺陷,还需通过虚构的方式实现控制,伴随科技水平的进步,半导体材料被应用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DSC系统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所提高。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FCS系统诞生,节约了很大成本,互联网体系真正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2 技术现状分析
计算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形式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致使计算机在组装完毕后仍存在问题,而影响正常程序的进行,不能正常被使用,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所致。
2.1 干扰源
高压输电线路及电器设备、电波、雷电等均能产生电磁场,以及天体产生的电磁波,使电磁场在其范围内的传播引起空间感应效应,空间感应又会对计算机控制系统产生干扰。计算机的过程通道也会对计算机产生干扰,设置在主机和过程通道的公共地线可有效减弱计算机过程通道的干扰。计算机本身使用的交流供电网也是系统干扰一个因素,计算机在完成供电过程时,会受电网频率的影响而产生干扰。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存在着电位差,电信号的传播受到阻力影响,信号传输缓慢。相对传播距离较远的线路,电流按既定的速度传播过程中,产生了电波,入射波和反射波因终端阻抗和波阻抗不一致,而使入射波和反射波在达到终端时,产生反射,反射的频繁进行,导致波形和信号受到影响产生了脉冲干扰。电流波和电压波的传输速度也制约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2.2 减弱硬件干扰采用方法
对影响计算机的核心两大部件:硬件和软件正常运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解决方案来进行。
减少硬件干扰,先从硬件的干扰源、类型及种类上确定分析对控制系统的.干扰,依据不同的干扰因素,采用不同抗干扰方法,通过排除电磁场、过程通道、电波等因素的干扰,使计算机硬件抗干扰效果显著提高。
2.3 减弱软件干扰采用方法
减小软件干扰,要对软件系统的干扰滤波、PC值、陷阱等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计算机系统在对数字进行有效处理时,数据信号传输中滤波会产生干扰,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信号进行多次采集可以减弱滤波的影响。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工作时序受到损坏时,PC值会受到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人工输入指令NOP的方式,当程序出现故障,该指令能及时准确调整正确轨道的PC值,避免或减弱PC值对软件系统的干扰。另外可以利用软件陷阱的非程序区间防置,使CPU提供的中断或复位命令被强行引导到指定位置,有效控制计算机程度的正常运用。
3 应用
3.1 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中
电子与机械装置综合的计算机体系组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将电子与机械控制完美结合,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预先设定好程序,完成某个危险复杂的环节的控制或操作,也可以用于人员对某一工序间的工序控制和监督。
3.3 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通过对作业中机器的监控,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程序,调入数据,获得语言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转换或传输,使用者可方便按指令需求进行操作。
4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集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会在技术稳定成熟的基础上,走向智能化、综合化、数字化计算机电子控制和技术也会应用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农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强大都会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基础上,缩短了时间和距离,因此其应用前景更加美好。
5 结语
二十世纪中叶产生的电子控制技术广泛发展的今天,国家跟应加大投资力度,制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措施,积极鼓励和推广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参与更广泛的现代科技信息时代中,更高性能稳定性、智能化的计算机电子控制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计算机应用论文13
教学媒体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主导地位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教师对物理世界的选择和编辑过程不能代替物理世界纯化处理的产物──物理概念和定律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过程,因此物理概念和定律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过程常常也要借助于教学媒体。
物理教学媒体也包括语言、文字、板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媒体和幻灯、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物理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模型是假的,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活动情况不易看清。而现代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是帮助延伸了人体的功能,正因为现代教学媒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在教学媒体中有特殊的功能。教师们把计算机媒体作为自己感官与肢体的延伸,看成自己的身体,在这种意义上,他成为一个巨人,一个以人的头脑为指挥中枢,以被现代媒体武装了身体的巨人。他的教学活动的进行,就不仅仅是依靠嘴巴、黑板、耳朵、眼睛、体态和表情这些常规工具了。他可以驾驭的是计算机媒体这种现代工具,在新的条件下,他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传播。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计算机媒体同样也是他们感官和肢体的延伸,借助这些延伸,他们同样可以更高效地观察和接触世界,更高效地学习。
物理教学主要是观察、实验、思维和运用四大过程,要进行观察和实验,就必须有“物”──各种直接教具和实验器材。“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因此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演示物理过程是实施直接教学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对演示物理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演示物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外,教师的演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兴趣。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在某些方面,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不易表现物理学的“动”和“变”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如力学中的运动位移,电磁学中的电场、磁场概念,光学中的干涉、衍射等,单凭语言是不易讲清楚。还有一些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实验,如天体的运动规律等,教师只能用语言讲运动的过程,无法体现各天体的运动规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若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演示实验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运动过程,就会使许多传统演示实验教学无法表现的现象更生动、更形象地实现,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创设物理情境,实现发现式学习。思维心理学表明,思维的开端永远是一定的课题,即问题情境。而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迅速改变实验条件和物理参数,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典型的教学信息,创设不同的物理情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这一优势,教师可以恰当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教师先向学生提供物理感性材料,同时提供相关的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物理规律。采用这种发现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中主动掌握知识,加深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和教材所给予的物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三,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节省课堂教学时间。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规律要通过测量物理量的数值,分析归纳得出来,如运动学、力学规律得出需要测量时间、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值。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的优势,教师可以节省处理实验数据时间,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数据和物理图象上。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得出物理规律和数学表达式。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物理过程和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可对了解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兴趣。钱学森曾经说过:今天的学生到成年之时,计算机技能有可能成为就业的重要条件,那些缺少这种能力技能的人就业机会减少,工资会降低。可见,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能力是未来社会合格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计算机应用论文14
【摘要】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数据传输中的应用,重点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类型及其在气象数据传输中的应用途径。发现合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确保气象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精确性,进而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气象数据传输;局域网技术
引言
气象条件与工业、农业生产甚至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且对气象信息准确性提出严格要求。
另外随着自然环境复杂程度的提高,气象条件的影响因素也朝向复杂化发展,在气象监测过程中需要采集更大体量的基础数据,以确保最终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数据精确度要求提升及数据体量扩张给气象数据传输带来更大难度,因此有必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提高气象数据传输能力,确保数据传输高效、安全。
1计算机网络技术类型
应用于气象数据传输领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有局域网技术、云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地面通信技术等。
1.1局域网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局域网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局域网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以往气象传输系统中广域网带宽有限、延时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气象数据传输效率。局域网技术以网络为传输媒介,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相较于以往的数据传输技术,其速度可达到10倍以上,为用户提供高速率、大容量的无线上网环境。将该技术应用到气象数据传输中,可实现气象数据的深层次互通,并帮助实现远程播报、高清图像传输等功能,使得气象数据通信能够以更加方面、快捷的方式进行。
1.2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气象数据构成非常复杂、体量庞大,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对气象信息精确性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气象数据体量仍会继续扩张,给传统数据存储、分析、计算方式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云计算技术为气象数据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其构建虚拟的数据处理中心,使得气象数据存储、计算能力显著提升,以满足用户的各项操作需求。
1.3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现阶段,5G技术研究也取得显著的阶段性进展,有望在不久后全面普及,从而进一步优化气象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
1.4地面通信技术的应用
地面通信方面,气象信息地面通信业不断朝向智能化发展,这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气象数据传输领域的融合密不可分。基于地面通信技术,以往的环状网被光缆骨干网所取代,网络传输快捷程度的提升使得气象信息传输速率及传输容量显著提高。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途径
2.1在气象台站的应用
2.1.1信息采集全面、精确的气象数据是向公众提供可靠气象信息的基础。近年来气象领域高度重视先进技术、设备在气象台站工作中的引入,不少自动化、智能化的气象探测设备融入实际工作当中,自动气象站的数量和比例逐渐上升。
自动气象站的应用优势就在于,其可被设置在高速公路、航天发射及回收区域等对气象条件要求严格但人工探测无法顺利实现的区域,以获取更加全面的气象信息,给出可靠的气象预测结果。自动气象站安装温度、湿度、压强等多种类型传感设备,采集相应的模拟信号,在采集器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再传输至计算机做深入处理。
比如,在计算机进行数字信号对比分析确定其是否超过合理范围,若存在,及时显示相关信息提示管理人员关注;若不存在,则依照既定流程进行气象数据的编辑、播报、传输、存储等操作。
2.1.2信息传输现阶段,不少气象站已完成气象数据传输网络的构建,结合自愈环网,在系统发生故障后,极短时间内数据传输业务即可回归正常,基本满足气象数据安全传输的要求。但随着气象数据的复杂,其信息传输还需继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提高气象站气象数据传输能力。
2.2在传输链路的应用
气象数据传输链路中,由区域下辖县市的气象局或气象台站将采集到的各类气象数据,如辐射、风力、沙尘等,通过路由器和电信网络传输区域气象数据管理中心的核心交换机上。
然后再从核心交换机,将气象数据传输至气象数据通信系统。气象数据传输除与气象信息的可靠性有关外,还影响着不同层级气象站之间的联系互通,如国家级与省级、省级与市级等。气象单位搭建统一的气象数据管理平台,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监控等功能整合到同一平台内,并实现不同气象单位气象数据间的横向数据共享。
以上做法使得气象数据传输及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和传输性能也显著上升,图1为常见传输链路。例如,某地区气象局的气象数据管理系统配备4台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共享磁盘阵列,服务器接入到SAN存储网络及数据网络当中,形成完善的气象通信集成系统。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通过以太网、光纤等建立互联互通关系,能够完成数据上行传输、省间数据共享、气象数据下载等操作。
3气象数据传输系统优化
某气象局气象数据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分业务和科研两个模块,分别配备80个和90个刀片服务器,安装6台管理登入刀片服务器和14台I/O节点刀片服务器,使用千兆光纤完成传输系统互联。通过传输系统优化,可使各项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其改造方案进行介绍。
3.1登录节点
该系统原有6个登录节点,平均分布在业务和科研模块,系统硬件构成为2.4GHzCPU、16GB内存、146GB硬盘、20Gbps网卡、千兆以太网网卡。借助该构成,可实现交换机与气象局局域网之间的互联,用于气象数据传输。
为提高系统数据传输能力,决定将6个节点中4个的网卡从千兆级别升级至万兆,同时将内存水平扩大至32GB。另外为确保气象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决定将Infiniband接口直接连接到高性能计算机交换机以及气象局局域网当中。
3.2存储系统
该气象局系统升级的主要目标为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并充分适应目前逐渐扩张的气象数据体量,因此必须对系统存储能力进行优化。存储系统容量升级后需满足气象局数值模拟业务以及各类科学研究的需求,并能够有效存储海量气象数据文件。
存储系统扩容之前,气象局对其未来5年内的业务发展及科研需求情况进行准确预估,以明确大致的系统容量需求,最终决定在现有存储空间基础上,添加RaraS-tor200存储系统,配置192TB的高宽带配置存储和高IOPS配置存储,与原本的存储空间形成并行关系,分担数据存储压力。经改造后,高宽带配置存储主要对原有储空间的补充,而由高IOPS配置存储负责海量文件的存储。
3.3调度系统
该气象局气象数据传输系统进行性能升级后,需重点解决原有作业调度系统与新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本次改造共对110个计算节点的调度系统进行升级,构建集成化的控制平台,能够在同一系统内管理多个地区的气象资源,并对系统计算能力、存储余量、存储I/O等情况进行监控。
计算机应用论文15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表现出了自身的很多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多媒体技术作了简要的概述,然后主要是客观的分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使用多媒体的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一)概念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而该词又是由mu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的。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所以与多媒体对应的一词是单媒体(Monomedia),从字面上看,多媒体就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的啦。
多媒体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比如有人定义“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在视觉媒体上,包括图形、动画、图像和文字等媒体,在听觉媒体上,则包括语言、立体声响和音乐等媒体。用户可以从多媒体计算机同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媒体来源”。还有人定义多媒体是“传统的计算媒体----文字、图形、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概括起来就是:多媒体技术,即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这句话的三性可是精髓哦!)。多媒体在我国也有自己的定义,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指的就是能对多种载体(媒介)上的信息和多种存储体(媒介)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集成性 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2、控制性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3、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4、非线性 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5、实时性 当用户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都能够得到实时控制。
6、信息使用的方便性 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偏爱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
7、信息结构的动态性 “多媒体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征重新组织信息,增加、删除或修改节点,重新建立链。
(三)多媒体的关键技术
由于多媒体系统需要将不同的媒体数据表示成统一的结构码流,然后对其进行变换、重组和分析处理,以进行进一步的存储、传送、输出和交互控制。所以,多媒体的传统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类中:数据压缩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制造技术、大容量的光盘存储器(CD-ROM)、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因为这些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多媒体技术才得以迅速的发展,而成为像今天这样具有强大的处理声音、文字、图像等媒体信息的能力的高科技技术。
但说到当前要用于互联网络的多媒体关键技术,有些专家却认为可以按层次分为媒体处 理与编码技术、多媒体系统技术、多媒体信息组织与管理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多媒 体人机接口与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应用技术这六个方面。而且还应该包括多媒体同步 技术、多媒体操作系统技术、多媒体中间件技术、多媒体交换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超 媒体技术、基于内容检索技术、多媒体通信中的QoS管理技术、多媒体会议系统技术、多媒体视频点播与交互电视技术、虚拟实景空间技术等等。
(四)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
1、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硬件环境:课堂演示教室、网络教室、现代教学资源中心与电子阅览室、校园网。
2、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系统
(1)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文字处理: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动画制作:AutoDesk Animator Pro、3DS MAX、Maya、Flash;声音处理:Ulead Media Studio、Sound Forge、Cool Edit、Wave Edit;视频处理:Ulead Media Studio、Adobe Premiere。
(2)创作工具。编程语言:Visual Basic、Visual C++、Delphi;多媒体写作系统:Authorware、Director、Tool Book、Flash。
(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各种可用于课堂教学、辅导、演示的教学课件。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现在的教学媒体种类很多,其性能和特点各异,在教学内容上的表现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单一的媒体都不可能很好地面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有多个基本教学活动组成,当一种媒体的传递不能满足要求时,其他媒体可以进行补充。因此,需要对性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交互应用,协调统一教学效果。总之,应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教师的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使各种媒体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递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势
1、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进行积极思维活动,探究事物真谛的动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画面、直观生动的影像和灵活多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采用投影、CD、VCD、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在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内心情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可以把知识的学习融人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
2、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责任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小组讨论,共同提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依靠学生独立思考的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思考的甘苦,探索各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进而逐步形成一定的能力。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动态显示,图文并貌、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理解接受,让学生尤如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了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
3、利用人机交互功能,获得迅速直接的教学反馈
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效果如何,只有经过教学反馈才能得知。通过计算机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人机交互功能,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随时都能获得教学反馈,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课堂演示讲解中的大量练习,每题都能知道结果,还能即时帮助学生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即使是在测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时,也可配合课件实施。
(三)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多媒体投影教学
多媒体投影教学就是将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作为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引入传统的教学中,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的现代教学模式之一。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VCD、录像机、实物展示仪、屏幕、扩音设备等组成。在该模式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设备将有关教学内容采用动画、图像、声音的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边演示边讲解,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2、多媒体交互教学
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是在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构建的一个现代化多功能计算机局域网络教学系统。在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由网络联系起来的工作站,教师可以做到讲、演、练三位一体化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使用学生机器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做到讲、演、练三位一体化的同步教学,实现了教与学、学与用的最佳结合。
3、远程网络教学
远程网络教学是指区域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由多媒体服务器、多媒体计算机、光缆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库等组成。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为求学者提供了平等享用教育资源的机会,网络教学的兴起,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应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解决好三个关系
首先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而不能片面追求媒体信息的“大而全”,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其次是“效果与效率”的关系。一般的原则是: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就能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片断,否则,课件的质量提高了一些,但投入过大,就显得得不偿失,效果不一定相应提高。最后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来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动用大量复杂的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提倡的。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被削弱
大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但同样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并无法取代教师。教师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去,这种作用不但不能削弱相反更需加强。另外,由于课件事先做好,灵活性可能较差,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这时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作用来解决这个矛盾,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由于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板书,就加快了讲课的节奏,就可能出现学生做笔记忘了听课,听课又做不了笔记的问题。如有可能,教师可以事先将讲课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预习,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做笔记的事情,这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要多给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师就不能用多媒体演示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特别是对于学生理、化、生等自然科学课程的实验课,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辩别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促使学生探求、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又可从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最终提高整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的作用。在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验结合,让学生从反复的科学实验中培养能力。
综上所述, 多媒体教学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不应该阻碍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目的,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计算机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网络应用论文01-28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论文05-17
物联网应用论文09-14
计算机论文05-24
计算机应用信函范文05-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04-25
计算机应用基础心得05-08
计算机应用实习报告08-11
游戏在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