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影响及作用经济学论文
内容:20世纪90年代之后,自愿性劳工标准蓬勃发展,并逐渐取代传统劳工标准成为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影响力最大的自愿性劳工标准SA8000实际应用情况的介绍,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该标准使用的局限性,并对我国政府、企业合理使用该标准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自愿性劳工标准 SA8000 国际贸易
关于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之争自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便已开始。从20世纪70年代起,部分国家便试图在单边、双边、区域性等各种层次的协议与规则中以劳工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限制。90年代之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进入高潮。1996年12月在新加坡召开的WTO首届部长会议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纳入了会议讨论议程。尽管会议没有达成实质性的结果,但毕竟在WTO框架下已将劳工标准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此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均提出各种观点和理论以证明或驳斥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间的相关性。但由于双方对这一问题的巨大分歧,该问题一直未在国际规则层面上获得广泛的共识和解决方式。与此同时,一种自下而上由消费者组织和跨国公司发起的自愿性的劳工标准对于国际贸易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SA8000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愿性劳工标准与SA8000
(一)核心劳工标准与经济性劳工标准
劳工标准是指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所享有权利的具体原则与技术性的规定,它首先应该体现为各国具体立法所体现的劳动用工制度。因此在具体的标准上,各国可能存在差异。大致而言,各国具体的劳工标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相关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另一类是与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相关的经济类权利。对于涉及人权和人格尊严的的第一类权利的规定,大部分国家在本国法律中均有所体现,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经合组织(OECD)和国际劳工组织的(ILO)的核心劳动标准:(1)消除剥削性的童工;(2)禁止强迫劳动;(3)反对就业歧视;(4)结社与集体谈判自由。在此方面的标准各国已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形成了国际劳工标准。截至2007年底,ILO的181个成员对核心劳工标准总共批准了1293项次,平均批准率为89.3%。共有127个国家批准了全部核心标准,其中很多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经济类的权利,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的不同,劳工标准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形成了许多对于劳工标准水平的争端和产生“社会倾销”的讨论,并形成“蓝色壁垒”,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二)自愿劳工标准及其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国家手段强制规定的劳工标准,自愿劳工标准表现为企业自觉地实现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并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也要遵守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它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守则,包括内部守则和外部守则,以及由发达国家民间组织推行的产品社会责任标签制度。社会责任标签是由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所倡导的,其做法是在产品上写有“保证生产时未使用童工”或“该商品生产符合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诸如此类的内容,目前的影响力还比较弱。内部生产守则一般是由公司自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声明及承诺,实施方式以自查自纠为主,因此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外部守则由此应运而生。它一般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劳工水平做出的调查和评价,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公信力。目前,外部机构主要包括有英国的道德贸易运动(ETI)、荷兰的洁净成衣运动(CCC)、美国的公平劳工协会(FLA)等等,其中以社会责任国际(SAI)制定的SA8000标准认证最为著名。
(三)SA8000及其特点
SA8000是一个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该管理体系的称呼是模仿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名称而得名的,其标准主要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相关公约、联合国有关人权的公约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歧视妇女行为公约》等,内容包括:(1)童工;(2)强迫劳动;(3)健康和安全;(4)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5)歧视;(6)惩罚;(7)工作时间;(8)工资和(9)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管理系统等几个方面。SA8000除了具有生产守则的特点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产品社会责任标签的特点。达到其规定标准的企业可以获得SAI的证书,并被允许用其进行商业宣传。在各种自愿性劳工标准中,SA8000相对来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择SA8000为代表对自愿性劳工标准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作用进行以下分析。
二、SA8000的发展及影响
(一)获得SA8000认证的组织
自1997年SA8000制定并发布,截至2008年9月30日,已经有68个国家67个产业的1835家组织通过了SA8000认证,覆盖了985847名劳工。在前五年中,SA8000主要处于初创期,获得认证组织和在各国各行业影响力绝对数不高但增长速度惊人,在大部分年份中各种指标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而在2004至2008的五年中,SA8000认证已经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在部分国家和行业中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趋势。从获得认证的组织数来看,从2004年开始,保持了每年300—400家组织的增长数。从代表国家和行业数来看,2004年以来,SA8000保持了在45个以上的国家50个以上行业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SA8000认证在此后年份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获得SA8000认证组织的国家分布
由2008年9月30日的数据计算,在获得SA8000认证的1835家组织中,发达国家组织所占数量超过了50%,这与我们传统观点中所认为的劳工标准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认识是不相符的。究其原因,在获得SA8000认证的国家中,意大利占到了45%的比例,因而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的比重。意大利有如此多的企业获得该认证与其政府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据了解,意大利四个省的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开展认证,并对中小企业提供资助。而在意大利之后,获得SA8000认证较多的国家分别是“金砖四国”中的三国印度、中国和巴西以及一系列的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目前,中国取得认证的组织数为218家,排名第三。这印证了以SA8000为代表的劳工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的影响力,证明了其是跨国公司劳工标准所针对的主要对象。
(三)获得SA8000认证组织的行业分布
获得SA8000认证的企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服装业,占到了15%,如果加上纺织业则达到了所有认证企业的23%。这说明在所有行业中,服装与纺织业所面临的劳工标准问题是最为严重的。纺织业企业所覆盖的劳工数占到了总劳工数的26%,这说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成本价格弹性大的特点,因此部分纺织业企业劳工标准较低,工人生存状况恶劣,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而同时,纺织业又是一个对于品牌极端敏感的行业。该行业的跨国公司面临着来自消费者巨大的劳工标准和道德压力,因此迫使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工厂必须注重其由劳工标准所展现出的道德形象。我国人力成本低,是传统的纺织业出口大国,2006年我国纺织业的出口达到了1470.22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许多纺织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在加班费和福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事业保险等方面难以达到SA8000的要求,因此在取得的SA8000认证数量上较低。到2008年,我国共有65家纺织类企业取得了SA8000认证,而纺织业出口额低于中国的印度则有112家企业取得。由此可见,中国的纺织业需要进一步关注取得SA8000的状况以解决面临的劳工标准的问题。
在认证组织数位居前列的行业里面,也出现了非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咨询和商业服务,取得这些行业认证的大多是发达国家。在咨询行业取得SAS000的61家企业中,有48家均来自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对于劳工标准问题的关注从发展中国家已经延伸至了发达国家,从第一、二产业已经向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产业取得SA8000的组织中均出现了印度和巴西的企业,而没有出现中国的企业。这说明了在这方面的发展中,其他与中国类似的国家已经走在前面,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获得SA8000认证组织的规模分布
在取得SA8000认证的企业中,低于50人的小企业占到了多数,为36%。这说明了SA8000在小企业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小企业面临这比大型企业更为严重的劳工标准压力。我国取得SA8000的企业大多为分布在广东、福建、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多为外向出口型或OEM企业。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出口型中小企业劳工标准问题的关注,一方面保证其劳工的基本权益,改善部分低劳工标准企业工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应诉该指控的帮助,以避免企业面临劳工标准困境。
三、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作用的局限性
尽管自愿劳工标准和SA8000在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兴起时间较短和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仍不能在世界范围内过高地强调其作用和影响,而应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于强调。
(一)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影响力的局限
自愿劳工标准与其带动的生产守则运动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劳工标准问题的兴起开始引起较大关注的,到现在为止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而其主要的代表SA8000从提出、制定至今也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平稳的发展期只有五年。在覆盖的劳工数量上,到2008年,SA8000所覆盖的劳工数只有不到100万人,而全球劳动力在2004年就达到29亿多,可见SA8000所能代表的劳工数量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覆盖的组织数上SAS000与ISO证书更是不能相比,其尚未得到包括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等一系列组织的承认。相比SAS000来说,其他生产守则由于内容的专一性,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取得的影响则更加的低微。至今为止,并未出现一个能在全球获得统一认识和同意的劳工标准,目前离各国达成劳工标准方面的共识、形成真正的国际统一劳工标准还有较长的距离。
(二)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性质的局限
如前所述,自愿性劳工标准是企业迫于各方压力而自发的一种提高劳工标准的行为。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守则的自愿劳工标准由于各个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适用性较窄。表现为企业外部生产守则的自愿劳工标准由于制定机构多行业、多地区、多国家的特点,所以内容规定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表现为社会责任标签的自愿劳工标准由于认证机构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内容也难以统一。如乐施会所颁发的“公平贸易标签”,是证明商品从国际认可的“公平来源”得到的原料制成,并且是通过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公平贸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而德国外贸零售商协会的“地毯标签”则是用来证明生产地毯过程中不存在对童工的剥削。自愿性劳工标准的自发性决定了难以在短期内取得一个内容覆盖相对广泛,适用于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大多数行业的统一标准。
另外,由于自愿性劳工标准的主要特点——自发性,它与任何国家的劳工法均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也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也不可能依靠国家力量对于不遵守劳工标准的`企业实施惩罚。它的实施程度主要是依靠各国消费者在道德上的考虑和由于企业成本上升而减少的消费者福利的考虑之间权衡的结果。其非强制性在保证它的推行不会受到各国政府阻拦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达成的结果。
(三)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商业化的局限
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制定企业为各行业组织、非政府机构和各商业机构。各商业机构由于其商业性的限制,对于取得其认证的企业将收取一笔认证费用。如SAS000,它实质上是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机构所制定的一个商业性标准,而非一个社会标准,取得SA8000认证的企业均需要向SAI付一笔认证费和证书费。而且由于SA8000认证的程序复杂,认证要求较高,因此申请认证的企业(组织)通常会在申请前通过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认证咨询。取得SA8000等劳工标准认证的费用对于许多竞争优势微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SA8000和部分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商业性质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制定合理的劳工标准管理体系
在面临劳工标准对于本国企业出口限制时,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大多关注于多边贸易体系和各国际组织会议,而较少注意自愿性劳工标准对于出口的影响。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自愿性劳工标准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各个组织的各种守则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融合的倾向,更加具有影响力的劳工标准会在近几年出现。作为受到劳工标准影响的大国,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国内企业劳工标准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劳工标准问题的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劳工标准认证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劳工标准,避免遭遇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应该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研究,为进行劳工标准认证的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政府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完善符合我国现状的劳工标准以及社会责任体系并在国际上推广,从而降低我国企业的劳工标准认证成本。
(二)企业应当正确认识自愿性劳工标准,提升竞争力
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容易因为劳工标准问题而遭遇贸易壁垒,因此企业应当从战略上重视SA8000等劳工标准认证,积极应对贸易方对于劳工标准的要求,严格按照进口商的要求生产产品。同时,企业应当合理利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各种资源,关注劳工标准认证要求,从而灵活应变,避免因劳工标准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被动避免出口国将劳工标准作为贸易壁垒的同时,我国受到劳工标准影响较大的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应当合理认识自愿性劳工标准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严格遵守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保障企业劳工的合法权益。企业必须认识到,劳工权益的保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因此应当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规划这个问题,以SA8000等劳工标准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我国企业“劳工标准低,不注重工人福利和人权”的国际声誉,并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好基础。在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的经济背景下,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改善劳工标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我国企业也可以充分地从SA8000等管理体系中学习国际社会责任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此为标准改善自己的管理和组织架构,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杨君茹、张新国:自愿劳工标准的发展及启示,《商业时代》,2007年第30期。
余云霞:谁需要SA8000,《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
王茜:重视SA8000,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金雪军、王晓荣:自愿劳工标准的现状和发展:基于SAS000认证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8期。
吴刚: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刘芳: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相关立法比较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07年第9期。
杨君茹、张新国:国际贸易中劳工标准之争的新趋向及中国的应对之策,《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期。
刘庭、赵新奎:论WTO制度内纳入劳工权利保护的空间,《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5期。
【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影响及作用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影响及作用的经济学论文12-02
经济学论文标准格式介绍02-10
国际劳工标准的本土化探析10-18
工程测量对建筑施工的作用和影响论文09-13
学生自主参与在经济学教学的作用论文11-21
西方经济学对现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影响论文12-18
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及其负面影响论文10-06
供应链中采购管理的作用与影响论文11-22
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作用论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