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可持续的源泉探究经济学论文
摘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日益明显,巨大的城市化发展空间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努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降低城市化成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户籍改革有助于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城市化;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研究的重
要内容。一方面,中国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人咋舌,在高速增长的背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也招来了诸多学者的谩骂,他们对这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表示担忧,中国“崩溃论”一度喧嚣尘上,并且,在新兴国家的竞争、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等背景下这种观点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另一方面,中国正经历工业化与城市化齐头并进的时代,二者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化水平。尤其是,仅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国城市化水平就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巨大的城市化发展空间给予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笔者在仔细阅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正处于并还将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进行的时期这一现实,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将终结的说法失之偏颇。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更是明确表示,中国的城市化可以与美国的高科技媲美,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倘若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引擎,那么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说法不攻自破。因此,有必要进行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集聚效应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城市化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性与持续性事实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强劲增长,近十多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更是让世界为之震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万亿;2010年中国GDP初步核算值为397383亿元,从而使得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危机前后骄人的经济成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不可遏制”。
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雄辩有力地证明了“崩溃论”与现实的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使得许多经济学家迷惑不已。早在1993年,罗纳德?麦金农就被中国“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且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迷惑;彼得?诺兰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事实却截然相反。布坎南在谈及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时表示:“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虽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乐观的经济学家俯拾皆是,如弗里德曼等。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诸如环境过度污染,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等,使得经济奇迹的光环黯然失色。更糟糕的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不但面临着“未富先老”、城市化滞后、资源瓶颈、城乡收入悬殊、劳动力不足、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难题,还面临着东南亚、南美洲等新兴地区和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以及人民币升值、原料成本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等不利因素。于是,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即将终结的观点又死灰复燃。事实果真如此吗?二、城市化与经济持续增长在经济持续数十年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同样以惊人的速度提高。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8.53%,而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数字仅仅为17.92%。2009年的初步统计值更是达到了46.6%。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稳定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就推动经济发展而言,其集聚效益十分明显,体现在都市经济和区域经济。
众多理论研究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经济增长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自明,而城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体现在集聚效益上。城市拥有便利快捷的海陆空三维立体交通体系,完善的医疗设施,众多的科研院校,流畅的商品流通渠道,以及发达的服务业,高水准的加工业和其他优势。从而使得个人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集中,以此分享城市化带来的规模收益和其他便利之处。同时,高度集中的消费人群、雄厚的资金,以及丰富的劳动力等因素使得企业也向城市聚集,以便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作,信息交流,和节约运输费用,同时获取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然而,在城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定量研究的较少。在定量研究的文献中,又以相关的检验为主,而缺乏更为详细探讨城市作用大小的文章,把考察和衡量城市化能否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为研究目标的文献就更少了。因此,为了较为准确地衡量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操作,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城市化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城市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常常选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建立产出与投入要素的关系,而投入要素则简单地归结为劳动和资本(假定技术不变)。随着人力资本、绿色GDP、城市化等因素对产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的生产方式和投入要素不断出现,传统的生产函数已经无法良好地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因此,构建一个更符合现实经济意义的生产函数十分有必要。本文即是将城市化与资本、劳动一起作为要素投入,由此构建一个崭新的投入产出函数,以便度量城市化的集聚效益极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
在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在反复考究之余,确立新的函数形式为:LnY=C0+C1LnK+C2LnL+C3LnU+C4(LnU)2+C5(LnU)3,其中Y、K、L、U分别表示产出或者人均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城市化水平。
(一)变量选取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以及权威性等原则,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就业人数以及城市化水平作为变量指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选自《中国统计公报1978年》和《中国统计公报2009年》,剩余三个变量统计值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来自2009年的统计公报)。由于官方发布的城市化水平数据列不完整,故笔者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文中,中国内生产总值以字母Y表示,单位为亿元,以当年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字母K表示,单位为亿元,以当年价格计算;
就业人数以字母L表示,单位为万人,按年底数统计;城市化水平以字母U表示,其值为百分点。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能够确定一个变量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只有在解释变量是被解释变量的格兰杰原因时,模型建立才有逻辑依据,即解释变量是被解释变量变化的原因。那么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吗?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表一。
由检验结果可知,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就业人数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三者均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来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三)协整检验
为了使得模型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了变量间的协整检验。即检验模型中的变量间是否在长期具有稳定协调发展的态势。变量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二。
表二协整检验结果显然,协整检验结果揭示,模型拒绝了最多三个协整个数的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四个协整变量关系,即检验表明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在长期是稳定协调发展的。因而,模型建立有意义。
(四)回归结果
利用EViews6.0,笔者进了所选变量的简单线性(非线性线性化模型)回归模拟。据此建立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就业人数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式为:LnY=1457.54-1352.29LnU+418.82(LnU)2-42.92(LnU)3+0.01LnK-0.29LnL其中,R2=0.998309,调整后的R2=0.996829,F=674.5653,DW=1.778509。从拟合结果来看,虽然F的统计量远大于对应的临界值,模型通过了整体性检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亦高达0.996829;城市化水平对应系数的T统计值也均大于2,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平方以及城市化水平的立方对应的系数来看,其值太大,极度夸大了城市化的集聚效益,超出了现实经济意义的界限,因此,模型不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在反复试验的情况下,笔者剔除了解释变量中的城市化水平的平方和立方项,其回归效果较好,表达式如下:LnY=-4.36+4.55LnU+0.05LnK-0.095LnL其中,R2=0.998569,调整后的R2=0.998271,F=3350.472,DW=1.576451。由于F统计量远大于临界值,因此模型通过了整体性检验。同时,调整后的决定系数高达99.8%,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强,即产出的变化能由投资、劳动和城市化解释的部分达99.8%。
变量LnU的系数对应的t统计值为9.80,远大于对应的临界值,说明城市化水平是产出变化的重要原因。从城市化水平对应的系数4.55来看,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产出将增加4.55%。即是说,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大地促进了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从而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重新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这一课题。在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不断显现。近年来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章层出不穷就是很好的例证。
经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引擎作用日益明显。其系数值高达4.55%。由于我国的城市化目标是在2050年前后达到75%左右,而我国现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却只有46.6%,它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每年将有数以千万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并成为城镇居民,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个人消费支出给了经济发展以无尽想象的空间。因此,近30%的上升空间使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化进程都将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局面,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城市化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由此,可得如下政策启示:
一、努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社科院的研究显示,在投入产出方面,大中型城市比小城市更具有优势,主要依靠的就是集聚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所拥有的基础设施越健全,其服务业越发达,科教文卫事业也先进,也就越能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努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充分发挥大中型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增长极,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城市规模的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引导小城市向大中型城市发展,以此增加城市化的边际收益,削减城市化的边际成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降低城市化成本。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城市化虽然具有明显的集聚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众多研究显示,城市化成本可以分为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两部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成本,包括公共设施成本,行政成本,特别是土地成本呈直线上升。近年来我国土地价格飞涨,使得城市化的各种成本急剧增加,这直接削减了城市化所带来的收益,使得城市化进程减缓。因此,政府必须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控制土地成本,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对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者进行住房补贴,从而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使得经济更加持续地增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户籍改革有助于经济持续增长。既然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极大的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呢?显然,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换,鼓励农村居民投身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来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城市化的题中之意。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户籍改革既能消除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的制度障碍,又能为社会消费的极大增加提高主观基础。一方面,农村居民演变为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各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演变为城市居民直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又通过集聚经济效益再次为以后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最终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作者简介:叶彬(1988.04—),男,籍贯浙江丽水,现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专业为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武力超,孙浦阳.基础设施水平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121—125.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杨宜苗.试论流通产业的贡献[J].财贸经济,2006,(6):16—22.
[5]蒋时节,刘贵文,李世蓉.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2):72—74.
[6]余培果.我国城市化成本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7,(3):42—45.
【中国经济可持续的源泉探究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探究论文05-02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改革逻辑04-30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究04-28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思考04-28
摩根大通何以看好中国经济复苏可持续04-28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论文05-02
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05-02
天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04-30
西方经济学对现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影响论文05-03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量化研究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