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目标偏离的行为经济学解释-对近代民生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

时间:2023-05-01 02:24:31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经营目标偏离的行为经济学解释-对近代民生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新古典的企业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但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如此。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某些时代会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偏离根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反过来对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一种偏离现象,讨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并以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公司民生公司为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企业经营目标偏离的行为经济学解释-对近代民生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

关键词:意识形态      目标函数       经济决策      交易成本

 

一、背景陈述与问题的提出

 

从19世纪末开始,川江航运逐步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1890年,根据《烟台条约增续专条》规定,英商可自备华船或雇佣华船,挂外国国旗进入川江,享有在其他水域和口岸同等的权益;而且这些船只在重庆缴纳一次关税,比华商入口厘金还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轮船能“从湖北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重庆府”,“附搭行客,装运货物”[1];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以英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也立刻享有了这项特权。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国航运公司开始大量进入川江航运市场。到了本世纪最初十年过去的时候,川江航线上的几家主要的航运公司是:英国的太古、怡和,日本的日清,美国的捷江。这些公司凭借技术上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及制度上和军事上的特权排挤和控制中国航运公司,谋取垄断利润。无论从厂商数量、资源流通、还是从产品特点和竞争方式来看,这一时期的川江航运市场都接近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已经基本饱和[2];在这样一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要开办一个新的轮船公司——特别是一个中国公司,而却有一切理由不办它。”[3]

    令人惊奇的是,民生公司,这个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航运公司,一无资金优势,二无外国资本或官僚背景,竟在这种情况下入主长江航运市场,并在20年间崛起为中国航运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兼并了众多外国航运公司,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具实力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之一。[4]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问题:民生公司为什么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在外国航运公司垄断的川江航运市场上站住脚跟,并且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为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航运企业?我们发现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试图引入新的变量进入企业目标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理论简述

 

(一)定义——意识形态

    我把意识形态(Ideology)定义为:一定的时期一定的人群所共同拥有的对社会环境(某一方面)的共同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套非强制性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定的时期是意识形态的时间维度(Mannheim,1927),这里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特点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在某些特殊时期或特殊环境下,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得到强化,某

[1] [2] [3] [4] [5] [6] 

【企业经营目标偏离的行为经济学解释-对近代民生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国内女性游客消费行为实证研究论文04-29

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论文04-28

价值源泉的逻辑分析与现代经济学解释04-30

风险下研发机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04-30

行为经济学_03-13

基于Zipf分析的Brent原油价格行为的实证研究04-30

改善民生的论文08-24

偏离04-29

厦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05-01

个案分析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