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时间:2023-05-01 01:41:16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 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 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产业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才能争取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2.3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

  产业及产业的各部门总要落实到特定的区域上,并与区域所具备的条件结合起来。各地自然条件、区位状况、资源状况、现有生产力水平及区际经济联系各不相同,因此特定产业存在地域上的选择性。

  区域比较优势是决定区域产业选择(布局)的利益机制,这种比较中的优势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地区协调则意味着各区域的产业布局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可以使各区域在发展本区经济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伯尔蒂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理论可知,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可以因此得到提高。

      3 产业协调理论的国内外

[1] [2] [3] [4]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相关文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04-27

对王尔德童话研究的理论综述05-01

皮亚杰理论新近研究综述05-02

羞怯理论研究综述04-28

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04-29

前瞻记忆的理论模型综述04-29

弗协调逻辑及其理论特征04-30

西方幽默理论研究综述04-28

动态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04-29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