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效应在快速递减自去年8月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1998年GDP增长三、四季度分别达7.6%和9%,全年达7.8%。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正常:(1)一季度GDP增长8.3%,虽低于去年第四季度,但比去年同期高出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0.1%,比去年同期高出1.9个百分点。(2)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开局良好,投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果,从各类产业投资增长来看,一季度一、三产业投资大幅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趋缓,一、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由原来的2.2%、55.8%上升为4%、61%,而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由42%下降为35%,变化趋势符合当前产业政策走向;政府投资明显扩大,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7.3%,其中预算内投资增长67.8%,国内贷款增长38%,债券筹资增长8倍,自筹资金增长12.1%,只是利用外资同比下降近30%。(3)一季度市场销售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6%。(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比增长26.1%。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21.1%,占收入增长的35%;二是来自加强征管,大力防欠清欠,税款查补收入同比增长38.5%,占收入增长的12%;三是来自严厉打击走私活动,保证了海关进口税收的大幅度增长,其中关税同比增长144.4%,海关代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107.1%,海关税收增长占全部收入增长的40%。(5)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人民币汇率继续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多项指标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仅半年,其效应从3月份开始出现递减迹象:(1)GDP一季度增长8.3%,二季度增长7.1%,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增长7.6%,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9.4%;(2)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4.6个百分点,5月份国有及其它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份同比增长5.7%,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5月份同比增长5.3%,比4月份又放慢0.4个百分点,同时居民储蓄在前3个月增加4446亿元的基础上,4月份又增加554亿元,5月份又增加857亿元,1-5月新增585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86亿元,截至5月末居民储蓄余额已达59226亿元;(4)市场价格继续走低,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2%,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5%,降幅进一步加大,5月份两种价格同比降幅与4月份持平,但居民消费价格已14个月连续下降,商品零售价格已20个月连续下降;(5)各层次货币供给量增幅回落,5月末M0同比增长9.06%,比一季度、4月末分别回落 2.14和1.2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3.27%,增幅分别回落1.63和0.8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17.17%,增幅分别回落0.63和0.7个百分点;(6)进口逐月加快,出口继续下降,4月份同比下降7.3%,降幅比3月份扩大3.7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下降了4.6%。总之,经济增长呈下滑趋势,工业增长明显减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下降,出口额同比仍是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由强转弱,供大于求状况加剧,物价继续走低,也就是说存在明显的紧缩力量,亟需增强扩大内需力度。
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减是必然的。值得重视的是,去年发行1000亿元国债是逐步投入的,今年仍在继续,而且今年预算又加大投入250亿元,为什么它的效应会递减这么快?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可以继续实施
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可以继续实行下去,涉及对积极财政政策内涵的认识问题。据我理解,积极财政政策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词汇,它是针对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的职能作用趋弱的状况而提出的,它的内涵应是全面启动各种财政手段,并通过各种财政手段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在市场经济下应有的职能,即合理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这样全面理解的财政政策和市场经济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是国家对市场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因而不能把积极财政政策理解为单一的扩张性政策,也不能理解为只是使用发行国债这一单一的财政手段。采取大幅度增发国债的办法,只能是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措施,当然不能是长期的财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