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

时间:2023-04-30 23:31:09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案例: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情况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情况 

  (一)美国 

  1. 美国1960s年以前的货币市场——初级阶段 

  在美国金融史早期,“货币市场”一词通常狭义的指贷款给证券交易商和经纪商的市场。在30年代大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中,建立了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严格划分;Q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付息,并规定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尽管受到了种种的法规束缚,但商业银行也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银行的分支机构增加、规模扩大。与受到严格管理的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更快。5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4.3%,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主要有储蓄贷款社、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等。 

  在这种金融背景下,美国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大公司、大机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具体有以下几个子市场: 

  (1) 国库券市场:由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是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成为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座桥梁。 

  (2) 票据市场:根据《1933年联邦储备法》,各银行开始办理承兑业务,银行承兑票据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开始在货币市场上流通。而这一时期的商业票据市场还不很发达。 

  (3) 回购协议市场:经营国债、银行承兑票据等的回购业务。 

  2.1960s——1990s的金融创新浪潮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大发展 

  从60年代开始,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急剧上升大大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需求状况,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供给状况。与此同时,严格的金融法规越来越束缚银行的手脚。金融机构发现旧的经营方式不再有利可图,传统的金融工具已不再能吸取资金,为了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以及规避管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自在竞争中寻求出路,掀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 毫无疑问,这次浪潮也反映在货币市场上,使货币市场出现许多新的工具,出现了新的子市场,主要有: 

  (1) 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出现在18世纪,但直至1960s后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发行票据的公司1965年为300多家,1980年增至约1000家。70年代市场未清偿商业票据的年递增率为12.4%。许多一向从银行借取短期资金的公司改为在商业票据市场上筹集短期资金。从1970——1993年,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增加了1500%以上(从330亿美元增加到5500亿美元,见表1)。 

  (2) 可转让存单(CD)市场:1961年以前,CD是不可转让的,所以也就不成为能在货币市场流通的一种金融工具。自从1961年花旗银行发行第一张大额可转让CD,这种金融工具迅速成长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筹资手段。 

  (3) 联邦基金市场: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始创于70年代,原来是商业银行在联储账户上的超额储备和不足储备之间的余额借贷,现在已不限于联邦基金的借贷,而成为商业银行、储蓄机构、联储、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相互之间拆借短期资金的市场。 

  货币市场的大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一道构建起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模式。(见图1) 

   表1 货币市场工具年末未清偿余额 

年份 1970 1980 1990 1993 

国库券 81 216 527 715 

CDs 55 317 543 381 

商业票

[1] [2] [3] [4] [5]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相关文章:

关系绩效研究04-26

矿床与构造关系的研究04-27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04-29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融资对策研究04-27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点滴04-30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研究04-30

新型师生关系研究04-29

滑坡与降雨关系研究展望04-29

经济与伦理关系之研究05-02

语言与文学的接面关系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