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论文1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对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农村儿童与正常的父母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埋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消极教育;价值观偏差;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协同;亲子之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
1.留守儿童监护主体变更以致消极教育
由于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转移至祖辈或者其他亲戚。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以溺爱为主;其他亲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完成任务”为主。他们或对孩子的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厉斥责;或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呈放任态度,以致留守儿童们逐渐形成娇纵、任性、脾气怪的性格。他们对孩子教育是消极的,是脱离正轨的。主体的变更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2.家长角色弱化,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文化将对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家长角色弱化,父母与孩子产生隔阂,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3.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能由金钱物质来弥补,以获得内心的愧疚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甚至有些农村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论”,不知不觉弱化了孩子学习意识。不仅如此,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是完成了任务,重分轻德,对孩子的关爱沟通极度缺失。
二、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有效策略
1.家校合作,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
如何支持和帮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实现跨时空的家庭教育梦想,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村小学教师、监护人应与家长对接,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实时了解孩子校内校外的生活学习进展,了解更多更专业的,以便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实现既能动态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通过微信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和生活,又能在城市中安心打工的双重梦想。微信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动画片、小测验、连环画等形式,加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模拟与孩子建立互信,最终达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跟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目的。
2.优择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定要优择监护人,要尽可能的选择帮扶能力更高、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亲戚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代养人,但是父母也要与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生活关爱和亲子互动,适当支持他们的各种想法,鼓励其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全力支持孩子的教育,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正如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因此,家长要协助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及时分享心得体会,运用满腔的爱意与理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3.转变狭隘观念,殷实子女之爱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狭隘思想观念,殷实子女之爱。首先应建构科学的体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其慢慢渗入到日常的沟通教育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转变传统的以金钱弥补一切的狭隘思维,应端正教育态度,更多地注重与留守子女的互动,情感分享、心灵触动,从精神上打动子女,获得子女的信任。
4.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正确成长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视线投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忽视了留守背后暗藏的巨大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及远在他乡的生活磨难以故事的形式向农村的子女叙述,让其理解生活的不易,帮其树立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意识,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意志力、树立自信心。从此视角出发,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之间的远程教育更为深刻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三、结束语
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以便让他们随时随地收到家庭教育的关爱?伟大的教育家宋庆龄曾言之:“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因此,需要家校合作,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优择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转变狭隘观念,殷实子女之爱;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正确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映雪.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J].科教导刊,20xx(7):127-128.
[2]程雪丽,牛欣欣.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现代交际,20xx(3):4-5.
[3]郭妍.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xx(6):23-24.
家庭教育论文2
【摘要】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是各学校应考虑的一项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关注的焦点,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矛盾,需要各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从不同层面给予综合分析,进而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经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各个层面引导广大家长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完善经典教育,以此来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阶段;家庭教育低效;原因与策略
前言
在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也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特别是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显著的针对性,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突显。初中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生不可忽视的转折点,对此,广大家长应给予足够重视,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其家长应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形成正确教育理念,积极引用新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以此来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大幅度提升。
一、初中阶段低效能家庭教育原因
1.家长方面。首先,很多家长都未正确认识自身角色与定位,严重制约着家庭教育效果,片面的认为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学习,自然的将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不断的为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以及大量的家庭作业,不仅逐渐在孩子心中丧失了自己原本应有的地位,家庭教育也一直无法取得理想成果。其次,自我修炼意识有待提升。在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必须要严格,子女的义务就是服从,进而导致家庭教育一直都处于专制的状态,这样的家长自身性格一般都比较强势,几乎不会出现民主的教育氛围,缺乏反思意识,未重视起自身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极为单一,经常批评指责孩子,严重的甚至还会拳脚相加,这样不仅无法取得理想教育成果,也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最后,不重视科学理性分析,导致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盲从、低效现象。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背景下,有些家长也表现出了过度的追捧新型教育理念的状态,存在较为严重的跟风现象,经常会出现不加辨别就随意应用到子女教育实践当中。经常都是在未对孩子性格气质类型、教育基础作出理性、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就对各种操作手册、教育素材进行盲目照搬,希望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忽视教育规律特点的方式,最终往往都会陷入无效的困境。此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未重视起言传身教,在要求孩子积极勤奋、勇敢无私的同时,自己却一直处于消极懈怠、自私懦弱的状态,进而导致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监督逐渐产生抵触心理。2.子女方面。首先,在自身习惯上。一些初中生因为前期养成了马虎、自以为是与拖拉等不良习惯,在进入初中后,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以及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很多初中生的失败体验都会增加,自我效能感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再加上家长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中考压力,极易出现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通常不通畅、低效能的现象。其次,青春期给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讲,其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面临着诸多矛盾。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自己应与家长处于平等地位,要给予自己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但是从成人角度来讲,初中生还未进入可以自己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也正是因为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经常会产生一系列的不满与不信任,最终导致亲子关系不断疏离,家庭教育也难以取得理想成果。最后,网络和手机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的手机功能比较强大,同时网络中包含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也包含一些暴力、色情的负面信息。许多手机游戏在学生中间流行,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并不是说使用手机就是错误的,学生也需要利用网络和手机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解决平时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但是过度使用是错误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在电脑和手机使用时间方面产生了矛盾,一些家长苦于无法控制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3.亲子系统方面。首先,不同的家庭,其各个阶段制定的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很多家长制定的教育目标也逐渐呈现出单一化,将高分、进名校视为成才、成功的唯一标准,进而导致家庭教育一直都处于低效能状态;其次,也有一些家长,过度的放任孩子的学习成长,未对其可能面临的复杂成长环境做出充分考虑,在孩子遇到困难与问题时,也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家庭教育效能自然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二、提升家庭教育效能的'策略探究
1.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首先,应着重从物质生活像精神生活转变。当前,很多家长都普遍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习惯将关注重点放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顺,经常用物质(手机、iPad)、金钱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从小就陷入享乐、拜金、拜物主义,进而导致其逐渐丧失了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味的关注精神生活条件。对此,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理念,加强家庭文化建设,真正呈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同时,还要重视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坚强品德的培养,有意识的进行一些困难、挫折的创设,让孩子获得更多自主判断、处理问题的机会,进而在此过程中获得充足的精神享受,真正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其次,从智力培养逐渐向综合发展转变。很多家长都存在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不计较,进而将孩子的学习视为家庭教育的唯一任务,不断的请家教、安排补习班,进而导致孩子逐渐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象,家长应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良好的理想、爱国主义、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学习上,对于孩子的听课、复习与作业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关心与必要指点,基于此,适当指导孩子观看一些经典有益的课外读物,不断丰富学习经验,加强孩子良好观察、记忆能力的培养,帮助其积累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除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之外,还应重视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一致。首先,应真正克服对学校的依赖。基于家庭教育特点来讲,父母对子女的思想、生活与性格等方面都比较了解,只要能够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一定能够取得理想成果。所以,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单纯的认为教育子女只是学校的事情,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等。其次,正确对待教师对孩子的意见。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教师通常都会定期的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对此,家长不能忽视或是怀疑,应积极及配合、互通信息,针对各类教育问题共同讨论,避免出现盲目袒护、包庇等情况。此外,也不能一听见孩子的表现不好就随意斥责孩子,最大限度的避免加深家长、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为教育效果提供有力保障。最后,提出与学校一致的要求。学校教育应重视德智体等各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不能自己随意进行教育模式的制定,要确保孩子能够在统一的要求下学习成长。同时,严禁给孩子灌输怎样发横财、享受人生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要做到与学校正面教育相辅相成。3.父母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在进入初中之后,孩子的活动能力也会快速提升,认知视野、观察辨别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拓展。进而导致父母在其心中的的形象变得不再那么高大,因此,父母必须要重视自身素质、修养的不断提升。作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子女受到自己豁达、开朗、谦虚性格的感染,以及自立自强、强烈责任感的熏陶,总之,要让孩子从各个层面认识到父母是最棒的,可以虚心接受家长的教育指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理想的家庭教育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子女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都必须要考虑的重要课题,虽然存在一定的艰辛与困难,但同时也富有慰藉与乐趣。初中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关键组成,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再加上孩子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希望,要想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就必须要重视、完善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为其健康成长、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此,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应从不同层面给予有力支持,为祖国培养出更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骆风.我国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对河南洛阳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质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5(04):106-114.
家庭教育论文3
内容摘要:按照国家“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对农村教育教学落于城市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笔者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做了如实的分析。从一个人成长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的因素和谐统一起来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关键词:农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城市里的差一些。身在农村的教师提起教育工作都觉得农村的学校很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何在呢?因为“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所以按照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再从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中的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总结起来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来自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一个人。
一、家庭养成教育
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农村孩子的家长,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有的专家认为“5+2=0”就是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五天到周六周日在社会上学习生活了两天后,学校里所学习的变成了一片空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可是有些农村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还是比较差,尤其个别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做损人利己的事,尤其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对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还有极少数人甚至连国家的法律法规都置之度外,因此自私自利的人所做的坏事还是层出不穷,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们身心健康有所侵蚀。再加上幼稚的心灵经受不住物欲的诱惑,学生羡慕社会青年的打工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就走向了打工生涯。因此造成了好些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多做正面引导,使孩子们认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要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最后是学校教育
所谓“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主要在管理者———校长。校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人,尤其是教师的成长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搞好教育。农村中小学需要改变教育教学落后的条件设施和单调的教育教学的模式: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再加上一张嘴。农村学校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怎么会不厌学呢?。这就需要学校、老师想方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学思想。利用好新课改抓住大部分孩子贪玩的特点,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天长日久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再加上农村学校里教育教学的条件比较城市差得多。因此,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难以顺利的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综合以上影响农村教育的根本因素,还需要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的和协统一起来,互补互促,形成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家庭教育论文4
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体上较弱。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从语言的外部考虑的,是指说话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下,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⑤。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第一,农民工往往通过命令式和叮嘱式语气来开展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未适时地考虑这种语气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和理解,这种方式很可能一开始就会让对方产生反感,不利于双方的持续交流。第二,农民工父母在沟通中较少介绍自己的状况,而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学习、健康等等固定话题,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知道父母在外面干什么,有没有遇到生活的困难、需不需要关心。显然,沟通的内容是单一的、重复性的。留守儿童会由于不知道父母的任何情况,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在外面的艰难,也很难真正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第三,双方对话题的深入和持续能力较弱。调研发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每次通话的平均时间在5分钟以下的占31.8%,每次10分钟以下的占65%,这种短暂的交流时间很难保证话题的深入。另外,农民工与留守子女的语言沟通除了通常进行的固化的语言交际模式外,很少会远离这种模式进入另外的话题。比如,农民工很少主动了解留守子女近段时间的心情怎么样,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对父母有没有期待和看法。这些话题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他们更为喜欢、更容易深入进行的语言交际内容。由此可见,远在异地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忍受着异地对他们的排斥,这种心情并没有在双方交流中被留守子女理解和同情。同样,远离了父母,缺少内心关怀与爱护的留守子女,心理的孤独也很难被父母所切身体会。
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往往忽视语境化的要求。交际语言学中的语境化理论认为,言语内容及言语行为除了受到语言表述方法的内部规则影响以外,还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这种外部规则包括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即语境化的环境⑥。语境化理论是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交际行为的语言现象,既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因素审视具体的语言现象,又从微观的人际交流中探析具体的语言现象。这样,便于将具体的言语内容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分析,找出话语交际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农民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子女进行语言交际,从话语表面看似乎是关心孩子想关心的、谈论孩子想谈论的。但是,从语境化要求看,不仅要考虑到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该跟孩子进行哪方面的语言沟通,还要考虑孩子所生活的背景、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最想了解什么,最不想了解什么。本调查发现,过半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对家庭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孩子的学习、考试、在家是否听话等话题是每次都一定要涉及的;而对留守儿童的心情状况、人际交往状况、青春期问题交流很少。从交流内容频率的极高值和极低值的比较来看,农民工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最为关心,对孩子的心情状况最不关心。与此相对应,50.2%的留守儿童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表现产生反感情绪,37.2%的留守儿童厌烦父母经常询问自己“是否听大人的话”,而这两个话题是农民工与孩子通话时最喜欢询问的。事实上,频繁的交流某些固定话题,明显违反了语境化要求,这种固定化的模式通常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心理,既期望接到父母的电话,又心存害怕,因为父母经常重复性地询问自己的学习、考试情况,这容易使留守儿童心存的一点期待被打破而显得失落,甚至对父母谈论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
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语言使用上欠缺一定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以致会话古板、简单,很难达到家庭教育的交际效果;双方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导致沟通内容单一、沟通深度和持续性欠缺;农民工父母不太注意语境化的要求和相应的会话策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反感情绪。以上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双方交流的效果,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沟通频率与方式上,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应该增加同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奠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父母要积极主动地腾出时间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是没空作为理由减少对留守子女语言沟通的次数。只有在保证一定沟通次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沟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农民工与留守子女需要提升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在一个互动的人际关系中,语言交际双方需要共同提升自己的交际策略,掌握和使用一定的'交际技巧,使得整个语言交际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的效果⑦。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尽量以平和、尊重的语气和对方通话;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应该避免采取回避或拒绝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得父母能够多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让沟通持续下去,并达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双方运用电话进行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可以尝试使用写信等方式,以增加沟通的亲情因素。
在沟通内容上,农民工父母应该适当突破当前的路径依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心情状态等,并适当向孩子介绍自身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子女在语言沟通中较多地涉及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方面,这些话题是双方沟通中几乎每次必谈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语言交流的一种固定路径,双方每次都依赖这种路径将谈话内容进行下去。留守子女对这些内容在心理上存有反感情绪,也就是说,这种固定的路径依赖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所以,双方需要突破日常交流中的这种依赖路径。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期望与农民工父母沟通的内容涉及心情状况、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等方面。由此,农民工在与留守子女进行日常语言交流时,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帮助解决孩子感觉困惑的问题,多与孩子讨论关于学习的方法,以自身的经验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留守子女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日常的语言沟通时,主动积极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感知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积极地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状况,当自己在学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主动向父母求助,听取积极的建议,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
农民工父母应重视沟通情景,尽量多使用赞赏、表扬和鼓励的态度,针对不同话题和情境,使用不同语言和语气与子女交流。在与子女交流时,农民工父母应弱化原有的高低差距,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避免给彼此一种压抑感。农民工父母应该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留守子女谈心,让整个交流的氛围显得愉快而和谐。不能否认的是,农民工和留守子女是两种不同的个体,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在沟通之前需要双方考虑妥当。在两个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双方应该回避固有的高低差距。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照料,所以在日常沟通中更应该多使用积极的语气,对留守子女做的正确的事情给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留守子女的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哪怕是针对留守儿童的错误,也尽量要使用委婉的、引导式的教育语言。
协助留守儿童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以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联结就是联系渠道的多维结点,是围绕在社会个体的微观生活环境中的支撑点。具体到留守儿童而言,其联结的对象主要是生活照料者。调查显示,爷爷、奶奶、未外出打工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些人员可视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影响。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照料者,除了给孩子提供基础的生活照料之外,很少能够对其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农民工父母在与留守儿童保持沟通的同时,要多与留守儿童的共同生活者保持联系,经常从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中获取关于留守子女的具体信息;也要多与这些家庭成员谈论关于采取何种方式照料、教育留守子女,并与之探讨如何和留守子女保持良好的关系。
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并资助相关教育培训组织,利用农民工返乡等机会,开展农民工交流技巧和教育能力培训,以避免因沟通不足、沟通能力较弱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各级学校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指导其采取恰当的方法与父母交流。教师应主动向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过家访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了解。由此,发挥留守子女与进城务工父母沟通的“黏合剂”的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开展。
家庭教育论文5
摘要: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随着社会化关系日趋复杂,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提出了提升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孩子在成长初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是幼儿性格形成和人格培养的重要场所,是保障幼儿茁壮成长的坚强后盾幼儿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幼儿园的教育不能取代的,基本上居于首位。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研究幼儿的家庭教育课题,这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杂乱无章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幼儿园提出了一定的条约规范,是一项重要举措,但仅仅有制度规范,却不去深入贯彻。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幼儿园没有形成保障机制,大部分停留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
1.2形式传统守旧,难于创新
大部分幼儿园的家庭教育工作还是流于表面,比较传统,内容和形式都缺乏创新。一些幼儿园已经活动起来,进行了改变和尝试。所以如果想将家庭教育知道工作切切实实做好,从而满足各个阶段家长的教育渴求,幼儿园就应该积极开展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制定如何推广的实施措施。
1.3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幼儿园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内容大部分都是幼儿园单方面安排决定,内容的选择往往忽略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幼儿的受教育需求。普遍会出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家长以及不同层次的家长,同时听一场讲座以及全园所有家长听同一主题的讲座的现象。
1.4幼儿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学习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在具备基本理论基础和素质能力的前提下与家庭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实行家园合作,充分赢得家长的信任。
2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建议
2.1加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当前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层面的改善要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幼儿园本身两个渠道着手。首先,为使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普及实际有效,也不至于成为虚设,国家可通过立法明确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责任分配,明确各级部门在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职责。其次,幼儿园各级领导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落实上级领导的要求,制定好个学期以及各学年的交通教育指导的目标,整体规划部署学年、学期家庭教育知道工作内容、制定系统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准则,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2.2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分为教师个别辅导和幼儿园集中指导两类,主要是采取影像资料、图片展示,文字讲解等形式,进行整齐划一的指导。幼儿园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和调整。在进行个别指导方面,幼儿园应争取采取多样的辅导形式,将家园联系手册、短信、电话等间接指导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结合,为家长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2.3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构建是加强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首要条件,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改善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其次,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让家庭教育指导长期稳步发展,还要实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提高对认证的监管力度。
2.4进一步落实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全面正确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交叠影响的结果。让家长明确,做好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全社会的`法定职责。各学校要指导家长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各学校要帮助家长全面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情况,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综上所述,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起点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家长教育工作做得好对于幼儿园的教育非常有帮助,家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延伸,决定着我们是否成功培养好下一代。如何保障我们的下一代在人生的起点就可以伴随着正确的向导,需要通过一套全面的幼儿园家长共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xx.
[2]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王禄宁主编.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3]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xx.
[4]殷飞.成人教育视野中的父母学习问题与需求分析[J].成人教育,20xx(09).
[5]陈亮.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时代教育,20xx(25).
[6]王兆先等.家庭教育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3.
[7]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1-24).
家庭教育论文6
一“、负能量”的教育现状
家长不重视孩子教育环境的营造,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严重缺乏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让孩子身处在一个充满消极作用、“负能量”的环境中。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父母沉溺于网络游戏、电子产品以及不规律的夜生活,以及现在节节攀升的离婚率,家庭中充斥着争吵、怒骂、更有甚者当着孩子的面发生肢体冲突等,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对幼儿园的作息制度随心所欲。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里是开小卖部的孩子,经常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后或午餐时间来园,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有什么突发事件或者健康问题,原因是父母每天忙到深夜十一、二点,孩子一人不敢睡,父母就让孩子玩到小卖部关门打烊才睡觉,早上又不能按时起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家长每次来接送孩子,也经常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孩子的卫生状况也很差,且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家长都因店里忙,没时间来参加活动。如此的敷衍塞责影响了家园的沟通,更影响了家园教育的配合,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家长的生活方式、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急于求成的教育现状
再者,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家长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大专、大学,还有硕士,但在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等方面,却了解得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他们让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意无意的给孩子灌输了许多思维方法、语言及行为。使孩子过早的失去童贞。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背唐诗、学英语、练书法、拉小提琴……所以,不懂得幼儿心理学的人,很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显著的成效,那些比较“聪明”的家长,往往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们的合理需求,适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不仅是家庭教育中的好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玩伴。
三、过于呵护的教育现状
说到家庭教育,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谈到家庭结构,现在的家庭结构多半是“421”阵式,即四个祖辈,两个父母,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也有弊。良好丰富的人际关系、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孩子在物质上享受到最好的待遇,家长和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何况现在都是“独苗”,是全家的“中心“”焦点”。另外,家长过于的呵护,致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任性霸道、不讲道理的习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迁就,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强化。这种中心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缺少了受挫折的机会,减弱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所以有人会说“中国孩子的能力比外国孩子的能力差。”
四、专制型的教育现状
有些家长能够认识到“中心式”结构对孩子的不利,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专制式”,永远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过于苛刻,特别是孩子做出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时,不是打就是骂。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帮助你控制局面,同时会使孩子受到惊吓,这时家长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智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家长不可能永远是对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错的,我们要树立起孩子的自尊、自信,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些片面,有时甚至是稚嫩可笑的,但家长都应认真的面对。
有时家长在孩子面前做错事情,同样要勇于承认并且改正,不要觉得自己是父母而羞于面对,这比你事后给孩子讲十个故事来进行教育还有效。人们都爱把孩子比作白纸,每一个孩子就象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画纸,身为教师和父母的我们,都有责任在这张白纸上添画色彩,使之生动丰富。画纸只有一张,所以我们在“落笔”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失误,把“败笔”减低到最低限度。没有人不会犯错,所以身为家长,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自身的行为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这是一本满足幼儿园教育、指导家长教育的重要文献。揭示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和一般规律,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和了解孩子,知道家庭中形成的早期经验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性格、行为、智力及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身教重于言传,从而反思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树立合理的期望值,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与幼儿园的教育接轨,达成教育共识,让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孩子终身的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论文7
摘要: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重视能力教育,而忽视性格和品德教育;重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忽视大学阶段的教育。而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一旦进入大学,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管控环境和相对激烈的竞争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极端的负面情绪。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关注、及时的疏导和排解。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且不可替代,高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将家庭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之中。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生;心理障碍;疏导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是重视孩子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的教育,买昂贵的学区房,花大价钱报各种辅导班,家人全程陪读等等。但是一旦孩子进入大学,大部分家庭都有了如释重负之感,同时也放松了对远在外地求学孩子的教育,转而将这个责任转嫁给孩子所在的学校。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孩子从小在父母严格的监控和指引下生活,而相应的基本生活能力、判断力和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都普遍贫乏。而高校师资力量有限,高校教育又不同于小学和中学老师“手把手”式的全程陪同教育,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视为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来对待。除了上课时间,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基本可以自由支配的.。这种管理上的突然放松,时间上的充裕,和所面临诱惑的增多,就容易让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耽于其他一些娱乐而荒废学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个人的一些心理问题无法排解,长期积压甚至有可能造成抑郁或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这些频频发生在高校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也给被称作美丽“象牙塔”的大学校园蒙上了阴影。高校“惨案”频发,这究竟是事出偶然,还是高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出了问题,大家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脱节,也成为大学生伤人事故频发的一大原因。但是有部分家长却说,“希望学校加强管理,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等,给孩子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事实上,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庭的教育和家长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学校的教育。所以,我们势必将家庭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之中。当然这不是说像中小学生那样动辄“请家长”,而是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协同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学业压力、人际相处成为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现在各高校已基本健全了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而现在学生自主性也很强,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进行心理咨询并不丢脸、也不是难为情的事情,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的这些资源。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或者认为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尴尬,难以启齿,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压抑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世界里,而不是选择去找心理辅导老师或学校寻求帮助,心理障碍或者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化解。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协同合作了,孩子难以向老师和同学倾诉的问题,如果家庭能够及时介入和关心,应该会向家长倾诉,这样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恶化,也可及时挽救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要建立、健全这一联动体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与家长交流协作的平台,建立一个有效的通讯录,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及时与每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样的家长比较集中的机会,做好宣传和沟通;再者,学校相应的负责老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也需要向家长们及时公布,方便互通信息。这不是所谓的“打小报告”,而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保障每一个孩子能顺利成才的原则与担当。第二,家长们一方面确实需要转换心态,以一个平等交流、让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已上了大学的孩子,给孩子自己锻炼、成长的空间;但另一方面,这绝不等于放任,家长仍需要做好观察和适当的引导,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以上大学为“分水岭”的一蹴而就。家长可以与学校保持有效的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当然,家长也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想当然地仍然像中小学时那样遥控和掌握孩子的一切,每天需要孩子电话汇报一天的行程,甚至是饮食。更有甚者,每天电话咨询相关辅导员或班主任情况,这都很不现实。大学不是幼儿园,大学生已经是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课余时间有自己的自由,就算是辅导员或班主任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行程。第三,整个社会生活应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不拿孩子相互攀比,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顺应每个孩子自然的成长和成才之路。拿孩子相互攀比是中国社会长期普遍存在的陋习,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中,无形之中给孩子心理上增添很大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功利化,独生子女一代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感,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刺激着大学生的敏感神经。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校园事件中突显出来的问题,其实是对于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健康长期忽视,也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知识教育的缺失。这些教育,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渗透到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从小让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受到关注。
有人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有心理问题存在的学生更是一座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废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但是那不知何时会爆发的活火山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毁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贤君.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xx,(05):166-167.
[2]范迎新,程鑫.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02):91-92.
[3]天涯论坛.
[4]宿纤纤,刘秀芝.透视高校暴力事件频发的背后[J].甘肃法制报,20xx-05-02.
作者:徐亮 单位: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家庭教育论文8
【摘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三大教育方式。在这三种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学生影响非常深刻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不同,家庭的教育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小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清晰建立的时候,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纪的小学生。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小学生;家庭教育;措施
前言
现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家庭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环境,注入什么样的思想,小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思想。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方式陈旧、不能够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今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发展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手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都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子女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从根本上是为子女着想,但是一味要求成绩的思想观念会损害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的时候,他们喜欢去拆解自己游戏机,家里的电器,这个时候,家长不仅不会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进行苛责,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失去研究的兴趣,更有可能导致对学习的反感情绪。2.家庭教育手段陈旧。“棍棒出孝子”这是中华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教育手段。不仅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之中,很多的家长也急功近利,希望能够快速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例如为三年级的孩子报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补习课程,为孩子报课外舞蹈班、绘画班、外语班。希望能够更多更快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事实上,“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会很大程度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过度为孩子补习,更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消极的影响。3.家长与孩子关系处理不当。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够期望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一样。每个孩子,就算是小学生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直以较高的姿态俯看孩子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这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进而对小学生未来思想和学习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观念。时代进步,家长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家长应该更加注意和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不能够单一的以成绩衡量孩子的.发展状态。例如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要找到他调皮的原因。在看待拆解玩具的情况,要看孩子在拆解之后能否自己再次组装,当孩子组装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2.改进教育方式。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第一应该做到冷静对待,不能够打骂解决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纪的小学生,自尊心非常强烈。当不得不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3.正确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适时而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转变,不能一直强硬或者一直的宠溺。例如在小学生犯错时,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与孩子成为伙伴;当孩子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对话、谈心。在不同的时刻,家长应找好自身的定位,真正做到与孩子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样家长能够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够更加了解小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教育方式的改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水平的提高。4.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要不断的替身自身的素质,多补充知识,在孩子面前建立榜样。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可以多补充小学科目内的知识和课外应用知识,对孩子进行教导。此外,家庭还要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起点之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的策略,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之路。在未来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如何将家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门学问。积极发展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更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和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的发展人才,助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敏.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xx,17:6.
[2]伍青.新时期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5:34-35.
[3]董会芹.影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xx,03:99-109.
家庭教育论文9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家.当然,有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而有的家庭却与赌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家,你首先可以看到一股乌烟瘴气--香烟的烟气,同时还能闻到异常浓的烟味--不过这不是我爸抽的,虽然我爸不抽烟,但是因为我爸把那些所谓的"兄弟"带到家里,使得他们在我们家大抽特抽.我爸把他们招呼进来打麻将,结果搞的我们家跟赌场一样.
在一旁的`妈妈不但不去劝阻,而且还跟着瞎起哄:"一万,红中~~"这一闹,弄得我无法在房间里学习.
等到晚上,那些人总算走了,我本以为自己得救了,于是我便向数学一向很好的爸爸问数学问题.哪知爸爸看也不看,随便报出一个数字就说是答案.我刚问爸爸为什么,就被他骂了一顿: "哎呀!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笨儿子啊!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妈妈也说:"题目一做不来就找你爸爸那你别读书算了,快回房间学习!"我听后,生气地跑进了房间,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贪上这样一个家庭!贪上这样两个父母呀!他们成天除了赌还是赌,简直是两个赌鬼.而且还叫人来家里抽烟,难道他们不知道烟对闻烟者比对吸烟者更有害吗?还把家里搞成赌坊.再这样下去,我真的要疯了啊!"
再想想别人的家庭,父母每天辛勤地工作,还让子女上补习班,一回到家便不厌其烦地为子女讲解题目,辅导他们学习.学习完后.还带他们去旅游,散散心.相比之下,我真是上辈子作孽啊!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我不是生长在那样温馨美满的家庭,而是生活在"赌场"呢?我为什么不能贪上那样的父母呢?我真希望我的梦想能与事实调换,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改变啊!!
家庭教育论文10
【摘 要】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接触到全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幼儿会在这一时期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这个原本就不完善的一个教育分支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策略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3岁之前的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但在现阶段,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这个原本就不完善的一个教育分支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纵观目前我国学前家庭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待全社会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给与关注。
一、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
我国家庭教育历来有重视子女智能培养的传统,但这多是源于传统利己教育观念与学而优则仕的名利思想,认为“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为最大限度地壮大家庭,子女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庭利益至高无上。“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调查显示,有光宗耀祖观念的家长占53.77%。许多家长为把子女教育成才,不惜财力进行教育投资,不仅对学校选择一味追求名牌,也指向校外,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课外辅导班中,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投资代替家庭教育,二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种异化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无法为幼儿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
(二)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差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等设施型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持久影响的主要是指后者。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声色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等不良活动中,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模仿力强的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仿效,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人格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久远影响。
(三)幼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由于我国家庭教育水平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起步比较晚,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很多落后的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儿童身心特点的方法,通过体罚和责骂等粗放方法教育的现象还很严重,而在西方国家和经济教育先进地区已经普遍接收和推广的一些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方法,如转变目标法、暗示法、家校配合法、引导法、个性培养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举法、心里换位法、狮子型育儿法等等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还很陌生,甚至闻所未闻,更谈不上合理运用,加以创新了。
(四)幼儿家庭教育内容不合理
由于人们长期对学前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目前学前家庭教育在内容上,重养育轻教育,重知识灌输轻道德培养,导致幼儿家庭教育出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欠缺,诚信教育欠缺,做人基本规范教育欠缺等教育欠缺和空白。具体表现在:
1.重视智力培养,忽视非智力教育。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对自己的独苗舍得智力投资,钢琴、电脑陆续进入家庭。然而,家长们在孩子的非智力教育上投入甚少,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很弱,不会吃饭、穿衣、系鞋带,有的专横无理、任性自私。
2.重视单项培养,忽视全面发展。
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顾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学绘画。有的小朋友虽然被逼出了一技之能,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则相形见绌。
3.重视幼儿教育,忽视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处于启蒙期的幼儿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恰恰忽略这一点,对孩子要求很严,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有时不知不觉将自身的恶习、缺点传授给了孩子。家长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不感兴趣,无疑将给孩子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二、大力推进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让素质教育进入家庭
打破以往学前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认识偏差,充分认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新的重竞争、重实力的开放的、平等自主的现代科学的幼儿家庭教育观念。要转变一味追求智力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加强幼儿心理品质的培养,把注重幼儿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纳入幼儿教育的重点中来,使家庭教育指导方向上既科学又合理。
(二)大力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家庭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家庭教育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全面,重视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三)坚持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的幼儿教育方法
“教有法,教无定法”,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固定的章法可遵循。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最终就落在“管”字上。管理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就体现为“爱中管”,也就是,要努力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对于幼儿,爱是教育的基础。家长要做幼儿的好老师,就要积极融入幼儿亲昵性的行为中,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上可以更充满温情。但对于幼儿的一些过激行为,如为达到目的无休止的哭闹就要给予坚决的制止。日常生活中,应给予幼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不要周全到幼儿可以做到、必须做到的事家长也一一代劳。对幼儿的严而有格,要照顾到幼儿的特点,努力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严而有度,是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不能以大孩子的标准,要尽可能地保持幼儿愉快的、活泼的状态;严而有方,是对幼儿的诱导讲究科学的方法,利用感性、生动的语言、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接受,循序渐进;严而有恒,是对幼儿的严格要求要持之以恒,家长认识一致,不能时紧时松,时宽时严。
(四)营造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富裕的
今天,家庭的物质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为下一代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种巨大、无形的资源,是培养幼儿健康心身不可或缺的条件,必须给予重度重视。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角是家长。
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注意言传身教的正面教育。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是幼儿可以模仿的对象,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言行一致,追求真善美,更好地塑造家长的角色,为幼儿提供现实的规范和导向。
其次,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保障。在现实中,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积极向上、活泼乐观、人格健康;反之,孩子性格常常偏激、仇恨、压抑,人格残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家庭的气氛一定温馨祥和,十分宽松,必然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温床”。
再次,家庭内部教育要保持一致。
(1)要统一教育思想,这种统一思想是指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致。
(2)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在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3)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
对于孩子的教育自古至今就是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蒙特梭利说过:人类3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60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而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接触到的全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以,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忠心:《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国妇运》20xx年第1期。
[2]陈露露,袁鲁:《谈论幼儿的家庭教育》,《文学教育(中)》20xx年第1期。
[3]孙丽娟:《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xx第14期。
[4]方智力:《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究》,《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xx年第1期。
[5]韩云霞,韩丽华:《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新长征》20xx年第7期。
家庭教育论文11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个体来说,家庭教育是最初接受的教育,并且是伴随终身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涵盖习惯培养、道德规范、情绪管理等方方面面。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家庭在传承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发掘儿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助其成长。对家庭来说,家庭教育开展成功与否影响着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的健康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城市中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是前所未有的。家庭成员由于自身经历、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的差别,在家庭教育内容、理念、方式上常存在差异,处理好家庭教育上的分歧,并达成共识,对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定增进家庭幸福。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家庭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开展的情况对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0~18岁儿童的总数是3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2.52%,可见,儿童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早期家庭教育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至20xx年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都开展了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研究。实践证明,政府对家庭教育的干预对促进儿童发展卓有成效。美国的“开端计划”就逐渐增加了基于家庭教育的支持项目。
二、社会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开展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迁、价值体系重建对于家庭教育的方向、目标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家庭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1.社会阶层分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方面,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20xx年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分配差距逐年增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基尼系数是反映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xx年基尼系数为0.474,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水平,表明当前国内居民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由于人们占有的资源不均,社会分化出了不同阶层。市场化改革以来,各种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阶层间的间隔越来越明显,阶层间的流动也越来越困难。教育程度影响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实践模式,经济状况也影响家长对教育的投入。虽然并非经济支出越多家庭教育质量就越高,但是,要满足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仍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不同阶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开展。家庭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休闲方式影响着儿童观念的养成。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阶层意识和阶层生活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传承到下一代。阶层作为一种社会身份背景,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开展。2.社会价值体系重建家庭是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规范其道德行为。但是在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正在形成,部分家长对于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一方面,我们有“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当代雷锋”郭明义,但是“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等也折射出了一些人的社会心态,出现了道德滑坡及“远离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现象。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必然会心浮气躁,没有方向。家庭教育应肩负起传承优良传统的重任。传承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家庭教育的使命。家庭教育中的道德传承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青少年中的事件,深层次的根源在家庭,在于家庭教育。教育学者张春兴指出,不良少年的问题“病因源于家庭,病象显现在学校,社会使病情恶化”。3.人口流动加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城乡之间、城际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和在城市居住时间不断延长的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xx年我国流动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xx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82.89%。人口流动数量增多导致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时也使家庭教育面临新问题。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已达2200万人。4.家庭自身日益复杂吉登斯说:“家庭是传统和现代性之间斗争的场所。”当代社会变迁激烈迅速,家庭面临许多危机与挑战,家庭特征的变化会给家庭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一方面,家庭的稳定性在下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在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20xx年的初离婚率从1979年的0.33‰上升到2.00‰,增加了约6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可能带来的青少年犯罪等问题更是受到了普遍重视。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焦虑也影响着代际沟通和家庭教育。转型期生活风险增多,家庭承受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家庭认知迷惘、家庭功能弱化以及两性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下降等都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心理冲突和精神焦虑,房奴、孩奴现象的出现更是凸显了现代家庭的压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状况也日益复杂,夫妻关系的矛盾,隔代教育的矛盾,都会折射到家庭教育中来,使儿童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成长。
三、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多新挑战和新问题。
1.家庭教育目标偏差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康、快乐和人格健全的儿童,但在现行的制度环境里,实质上仍然是分数导向,应试教育占据主流,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现在家庭和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报酬,能进入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家长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对于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兴趣培养等方面关注较少。究其根源,这与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紧密相关。教育是现代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接受良好的教育,更容易进入报酬较高的行业,实现代际间的向上流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就开始了漫长和焦灼的竞争,愈演愈烈的小升初、择校热正是这种状态的反映。社会底层家长担心孩子接受的教育差,“长大后你就成了我”,社会中上层家长则期望孩子“至少要拥有体面的人生”。在这样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孩子发挥天性和创造力的空间越来越少。社会上各种辅导班爆满,孩子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被这些辅导班占据。辅导班是体现家长焦虑和互相攀比的竞技场。各种兴趣辅导班对于孩子创造力和兴趣的培养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还难下定论。家庭教育应该以儿童为本,应该提供更多机会让孩子去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学习与人相处和自我心理调整,而不是囿于应试教育,过于看重分数,限制孩子自由和天性。
2.家庭教育环境愈加复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家庭教育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从整个社会心态来看,社会焦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家长的这种焦虑和浮躁,很容易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大众传媒对诸如虎妈、狼爸等教育方式的一味吹捧,也会误导家长的教育理念。家庭中的个体千差万别,并没有一个适用所有孩子的家教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及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灵活,更加快捷,孩子接受外界信息很多,但这些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儿童难以甄别。同时更多的人机对话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亲子沟通时间减少,造成孩子情感缺失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亚文化。如四年级小学生编写的“斗妈大全”、儿童间流行的“灰色儿歌”等都表达了孩子们心中的某种情绪,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家长如何保持理性,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家长不断摸索和认真思考。
3.不同家庭教育者之间差距较大
在同一个家庭中,教育者可以是父母、祖辈,也可能是保姆等,但这些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孩子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能处理好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正确的理念,而且需要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不恰当的方法还会造成亲子关系恶化。年轻父母一般有较多的文化知识,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祖辈多是根据以往经验来照看孩子。不同家庭的教育者差别也很大,表现在教育理念、方法和经济水平等方面。如果父母的经济能力强,可以提供的资源相对多一些,营养和智力发展投入较多,孩子成长的环境较为优越。但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父母要面对更多的困境,如贫苦的生活、失业和社会排斥等。底层父母对于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费用都较少,迫于生计的压力还会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态度。“穷二代”“富二代”等话题不断,很多问题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不同的家庭面临不同的问题。此外,父母对看护孩子投入的时间也是重要因素。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是由于父母子女相处时间少导致的。由于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尤其是婴幼儿阶段,不可避免地需要有祖辈来参与孩子的抚养,致使隔代教养产生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祖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父母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对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很不利。研究表明,0~3岁是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的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4.家庭教育方式多元化带来选择困境
随着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家庭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新奇、吸引眼球的方式,如美国的虎妈和中国的狼爸等。市场上关于的家庭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指导家庭教育的专家也比比皆是。家长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感到迷惘,不知该作何选择。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都要以孩子为本。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在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每个家庭也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家长应该真正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切忌盲目跟风。
四、几点思考
第一,笔者认为,儿童是未来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家庭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也必须进行投资。政府作为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应该做到:1)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既惠及所有儿童和家庭,又对弱势家庭有所侧重,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2)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培训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发展亲子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3)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活动,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社会化。第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的协同力量,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大有作为。社会组织有人员优势、专业优势,同时具有公益精神,在政府主导下,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服务活动,如讲座、公益咨询和主题工作坊等,帮助父母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社会组织要有规划地持续性开展工作,这将对家庭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大有好处。第三,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重视家庭教育,自觉学习儿童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但不要盲目跟风。要注重全面培养孩子,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又有共性的原则和方法,家长应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教育,既遵循家庭教育规律和原则,又根据孩子的个性实施具体策略,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庭教育论文12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设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制时间与普通学校一样,分为春秋两个学期。一般情况下,其春季学期为每年3月1日开学,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学期为每年9月1日开学,1月10日放假。学生在学期间的法定节假日,有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节假日时间共计14天。其周末时间全年共计74天左右,寒暑假时间全年共计101天左右。以上三项节假日时间累计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计算,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全年在校时间共计176天左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每周均从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学离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说,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学生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段时间内,其家长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由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拉大,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这一学制设置,十分不利于家长与孩子间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致使其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显性地位下降,影响力减弱。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模式,在责任和义务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学校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全程食宿和相关教育,为农村家庭减轻了相应的负担,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所关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
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寄宿制学校的产生,使学生家长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不仅不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从而在形式和实质上,使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种“在家父母管,在校学校管”的不利思想。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访者中,有3.3%的家长表示没有听说过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96.7%的家长听说过或者知道家庭教育这一概念,有76%的家长(包括没听说过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长认为,自己能够进行家庭教育,但其对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却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得当,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则直接与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谓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长在对孩子世界观形成上的有效影响力,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与方式的指导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认知自我等能力的总和。[2]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人数为0,拥有高中学历者也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7%。家长文化水平的极度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有近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是其祖辈。农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凤毛麟角。他们不仅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照料,且其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由于孩子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缺乏应有的父母关爱,致使其对父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辈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升,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礼貌,学习成绩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侧重于道德伦理教育,往往将孩子的价值与家庭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学家科尔曼曾将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利用孩子的劳动力;第二阶段,将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投资;第三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往往处于科尔曼所谓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相关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让孩子为家庭干活,以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学生家长,往往将孩子入读寄宿学校的相关费用开支,视为家庭投资。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需要利用孩子的劳动力,以分担家庭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希望,通过接受应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普遍认为,孩子的价值,仅体现在其为家庭所做贡献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上,因此,在对农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员(家长)缺乏对儿童学习的有效指导和规划,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终无法达致科尔曼所谓的第三个阶段———孩子的最终学习成就与家庭利益关系不大(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只是专注于培育儿童)。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受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计等原因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沟通甚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长送到学校,星期五再由家长接回家。在此期间,其家长虽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多,但是沟通很少。很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身体健康,不哭不闹就行,因而其很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4~5年级)学生,由于其大多结伴上学回家,其家长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参加学校指定的家长会之外,一般不会主动到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无法参加必需的家长会。由于家校沟通不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教育无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对策建议
由于受历史传统、地理人文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使农民从为家庭生存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及充裕的经济能力,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有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动。对此,可依托工会、妇联、团委组成专业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利用其力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开展定点定期帮扶,以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城镇小学相比,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对匮乏。自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农村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此基础上,相关教育部门除应继续在住宿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投入外,更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其教师待遇,并为其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心理教师、安保人员等教辅人员,以缓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因教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而带来的办学压力,使其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帮助。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借助民间力量,以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途径单一的问题。对此,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种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支持,使其成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有益补充,以助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畅通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平台。家长学校设立的初衷,旨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以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为目的。
据调查,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虽都开设有家长学校,但或因学校教学资源紧张,或因学校忙于学生教学管理,或因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生产生活繁忙等诸多原因,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从未开展过针对学生家长的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致使其家长学校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应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与指导,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总结
克林齐指出,家庭应当成为学校最恰当的隐喻词。鉴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为弥补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应努力将农村寄宿制小学打造成为孩子另一个意义上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教师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同时也应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在承担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以与其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家庭教育论文13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民族不断富强的支撑力量,所以必须重视幼儿教育,让他们在幼儿成长时期就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优秀的品格以及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挖掘,从而对未来人才社会的发展需求输送优秀的人才,所以要做到幼儿园、家长、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协作教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的有效建立。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概述
1.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在人受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一个系统组成部分,这部分的组成是由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以及幼儿社区教育共同建立起来的。其中幼儿园教育属于国家一种正规教育机构,它是作为一个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教育阶段,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另外,这种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范畴,对幼儿的成长与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对幼儿做好保育的工作,这也是作为幼儿园教育机构做好保教结合的实施方针。幼儿通过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并在智力、品格以及个性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对综合性人才培育的发展目标。
2.幼儿家庭教育的阐述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成长和培育的'摇篮,幼儿在出生之后与父母之间形成具有血缘的亲情关系,随着幼儿的成长,父母让其对世界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相处过程中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耳濡目染来形成自我的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所以这个过程来自父母的举止、修养素质、个性行为、人际交往和兴趣等都将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个作为幼儿成长发育最基础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衣食住行以及引导孩子的启蒙教育。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家长开始对孩子在一出生就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值,所以很多家长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学习成长的目标;而幼儿园的老师也在这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下希望教过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所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作为家长或者幼儿老师的一种责任和期望,通过把两者的这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权衡和把握,就能将幼儿逐渐培养成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
2.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履行我国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这种幼儿园教育也是为了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幼儿家庭教育的出发点相对比较自由和随意,没有绝对的目标,这就形成与幼儿园、社会之间的密切统一,然后相互之间通过配合和完善,来达到教育的统一性,并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来让幼儿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这也是为了给孩子多样性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3.幼儿家庭教育能反作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效果和水平离不开幼儿的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为幼儿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教育出发点实质上是与幼儿园相统一的,所以就使得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一致的,通过幼儿家庭教育主动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就能为幼儿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加促进性的作用和影响力,让幼儿受教育更加全面和顺畅,反之倘若家庭教育不能有效与幼儿园之间进行配合则会对幼儿的成长教育带来阻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要协助幼儿园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为幼儿健康发展服务。
家庭教育论文14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缺乏合理性。在广大农村,不少父母仍然沿袭着“棍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方式进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下,往往认为要想使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必须严加管束,然而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对待孩子的行为往往只看结果。当孩子取得较好的成绩时,不假思索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当孩子遇到学习和心理上的困难时,却爱莫能助,当孩子学习成绩出现下降或较差时,不问青红皂白就加以训斥,甚至采用暴力。
其次,父母缺乏与孩子、教师的沟通。由于受农村思想观念的影响,父母的权威观念普遍严重,认为孩子没有成年,任何事情必须服从父母的意愿,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理的沟通交流。然而,儿童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父母强权的教育理念下,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意愿,限制了自己的人格的成长。此外,父母也很少与老师进行沟通,往往认为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是老师的责任,普遍缺乏与老师的合作意识,忽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往往把责任推卸给学校教育。
再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无时无刻不受到影响,在广大农村,不少父母在空闲时间往往存在着不良的习惯,如打麻将、玩扑克,甚至,很少时间陪孩子一起看书学习,这样孩子在学习上处于散养状态,旷课、逃学、成绩不理想,生活上叛逆的现象时有发生。
最后,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虽然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农村的男女有别有所改观,但是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的的思想依然存在。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男孩子受到的关爱在很多程度上多于女孩子,对女孩的期望远远不及男孩,使大量农村女孩子的教育条件受到严重的制约。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转化过程中城乡户籍制度导致的现象。城乡经济转化使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我国的户籍制度管理体制限制了这些进城打工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随之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与城乡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很多程度上限制了进城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使大批的农民工的子女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只有留在农村接受教育。首先,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城乡户籍的差别,导致了农民工备受歧视,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农民工不愿在固定城市长期工作,只能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流动,不能随行的子女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由于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一一脏、重、乱,并且工作时间长,即使将子女带在身边,也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教育子女;其次,随着我国对广大农村义务教育优惠政策的实施,使众多的农民工认为与其在条件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并且承担高昂的学费,还不如将子女送回到实行“两免一补”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这种“回流”现象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的问题进一步加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众所周知,儿童时期是人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其他时期的无可替代性,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发展,也会使我国广大农村的义务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教学质量低、教育秩序乱是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初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我国来说,农业占据我国总人口的50.32%,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接受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下一代人口的素质总体,对农村儿童的教育的成败所造成的后果严重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众多农村留守儿童很多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剥夺或削弱,甚至有的儿童生活在残缺、暴力和问题家庭中,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出现性格上的孤僻、言行上的偏激,进而出现厌学、旷课、逃学和网瘾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单亲或托管的儿童,由于对外界事物缺乏判断力,在社会上不良分子的诱骗和纵容下,不由自主地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尤为突出,为当地的治安环境造成了很多危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面对众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有些专家担心等到20年以后,这一代留守儿童可能被时代所毁掉,实践证明这种说法绝非是危言纵听。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我国目前应当解决的关键之一。
家庭教育论文15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农村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养方式对聋生的学习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的社会化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类型。本文从农村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来分析父母的教育对农村聋生学习态度的关系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现状
农村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但在农村聋生家庭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很少,大部分是专制型和放任型。本文将重点讨论放任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在农村,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般分为不闻不问和过分溺爱,轻易满足愿望两类。
第一种不闻不问的父母有很多是出于家庭经济的原因进城打工或在本地忙于生计,很多聋生就只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聋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主要靠用手比划和笔谈,而农村中很多老人是识字困难的。所以在隔代教育中容易导致家庭功能的弱化。
第二种家庭教养方式是对聋生过分溺爱和轻易满足聋生的需求,有这种思想的父母容易养成聋生任性、反抗、幼稚和敏感的性格特征,导致他们在学校对规章制度遵守困难,和同学相处困难,对教师的教育也有抵触情绪,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从而无心学习。学习态度也是消极的。加上聋生本身的生理缺陷和社会对他们的观念造成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严厉型的专制和过分保护的专制,造成聋生缺乏社会性的退缩行为,等孩子长大进了特殊学校后,专制型家庭中的聋生在学习态度上也很容易走两个极端:学习认真、积极和学习态度消极。而在农村家庭中聋生能享受“特殊照顾”的很少,父母更多的精力在于培养家庭中健康的孩子,在聋生中花费的心思很少,聋生也因为家里的忽视或者过于严厉,从而在学校也无心学习。
二、关于改善农村家庭环境的教育建议
(一)家长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孩子
农村家庭中的聋生的孤独感更强。他们由于自身听力障碍和父母的专制放任教育方式的原因,很少和家庭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沟通。所以农村家庭中在改善家庭环境中争取做到以下三点,有助于聋生改变消极的学习态度。
首先,家长改变“孩子放在学校就是教师的事”这种观念,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都要关注聋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利用鼓励和惩罚的方法,让聋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和学校教师一起努力,为聋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家长把放在工作上和照顾家庭中其他孩子的精力拿出一些放在聋生身上,鼓励家中的兄弟姐妹多和聋生玩,鼓励聋生和同村伙伴玩,让他们感到受到关注,被父母关心,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聋生改变学习态度。
最后,聋生家长放下包袱,把那些焦虑、悲观、无助的心态抛掉,对聋生既不溺爱、放任,也不专制,相信自己的孩子只要努力面对生活,将来一定能具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支持作用,改变聋生的学习态度
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负责家长与学校密切联系的小组,在农闲时组织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教给家长一些关于日常生活中怎样进行沟通,如何了解聋生的需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特殊学校派专门人员先到普校宣传怎样和聋生进行交流,再组织聋生和普校同龄学生共同活动的机会,让聋生和普通儿童之间相互关爱,交朋友,从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最后,教师对聋生进行教育时,应侧重于克服这群学生的心理障碍。依据聋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鼓励、启发、暗示、表扬等方法抓住聋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
(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有利于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聋生增强自信心,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残疾儿童的帮助不能忽略经济的帮助,政府加大对这种家庭的经济补贴,为聋生提供经济适用的助听设备,可以帮家庭减轻很大的压力,也为聋生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其次,政府和社会各界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缓解由于家庭有聋生对家庭带来的精神压力,多向社会宣传残疾人对社会积极意义方面的内容,也让社会逐渐消除对这样家庭的歧视。只要社会对聋生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关心他们,他们就能树立正确立足社会的观念,从而让家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聋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会得到根本性的变化。
三、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聋生基本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对聋生心理了解不够,教育不足和沟通困难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对农村聋生家庭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压力造成的。为了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他们消极的学习态度,最重要的是改善农村家长的教养方式和观念,这需要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付出比普通儿童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尽量为聋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钱志亮.儿童问题咨询实用手册心理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2)。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xx(12)。
[3]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xx(6)。
[4]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成绩及行为[J].心理科学,20xx(28)。
[5]丁显洲,张帆。有关听障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xx(7)。
【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论文06-14
家庭教育的议论文11-04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1-16
【推荐】家庭教育论文15篇06-17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论文06-18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论文03-13
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研究论文12-28
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议论文04-26
小学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论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