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14 16:32:3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1

  摘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质量优与差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联系更加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在各种信息技术中,“校讯通”被广泛运用。学校可以通过“校讯通”联系家长、通知作业等。确实给家校之间的联系带来了便利。解决了一线教师与家长沟通难的问题,保证了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关键词:校讯通家校教育家庭教育

  内容: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在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孩子。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学校教育是使孩子学会更好的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使他们学会与人行处和学习。这两种方式的教育都在不同程度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二者虽然方式、途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学校与家庭,必须密切配合,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校讯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途径。

  “校讯通”是一套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它能够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校讯通”这个信息平台,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孩子自己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的`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它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为学校、家庭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前我们和家长的沟通不外乎就是家访或家长会,后来有了电话,但是这样的沟通方式存在弊端。家访有可能遇到家长不在家,打电话有的不能及时接听,这样学校和学生的家庭沟通就存在了断层,就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而校讯通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老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将孩子在校的情况及时的发送给家长,将班级的一些重要通知、家庭作业、考试情况发送给家长。以前,我班总几个孩子总抄不明白作业,后来我利用“校讯通”每天发送作业,从那以后,家长打电话询问的少了,作业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

  三、利用校讯通的短信平台,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

  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使班主任工作顺利展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忘事,因此每次学校进行重大的集体活动,班主任都会通过短信平台把学校要求通知家长,在家长的配合和帮助下,各班的学生每次活动都表现很好。如学校开展活动要求学生穿校服,并且7:00到校,学生没有一个迟到的。所以校讯通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四、利用校讯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提高教育效果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祖辈的心肝宝贝,常常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大人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宠爱有加,常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也有一些家长学历不高,缺少正确的教子方法,对孩子放任自流、粗暴打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经常通过校讯通与家长联系,在反馈孩子在校表现的同时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我班有个叫孙X的同学,很聪明但经常不完成作业,通过沟通了解到他母亲常年患病,父亲在外面打工,他在家既要做饭还要照顾母亲。于是,在班上我开始经常表扬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在学习上多给予他帮助,慢慢等他的成绩就有了进步,而且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利用校讯通进行沟通使我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效果。

  “校讯通”的使用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都是有较大益处的。它已经承担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双向互动职责,构建了两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最重要的手段,架起了学生、老师、家长的新桥。

家庭教育论文2

  家庭教育主要是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认识生活、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方式,这种教育自幼儿出生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

  现在幼儿刚入幼儿园,接触了家人以外的世界,这是孩子所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关系,这段时期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所以这段时期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里的教育并不只是老师的课堂教育,还有我们家长需要进行的家庭教育,甚至家庭教育比课堂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幼儿在家的时间比在幼儿园的时间要长,而且幼儿对家长的依赖和信任远胜过老师。 现在我就我的孩子的教育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爱是一个最主要的家庭环境。不管是父亲的父爱、母亲的母爱还是父母之间的爱和相互尊重,都要让孩子感受到,但并不是刻意的表现,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现。父母经常与孩子有一些亲密的接触,这样有利于孩子感受到爱。一个充满了爱和和谐声音的家庭将是滋润孩子心田的一份沃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苛刻,也不要有攀比的心理。现在的社会,许多人的思想都很穷,总是看不到自己拥有的,总是觉得别人 拥有的比自己多,这样潜移默化的感觉会带给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沉重、不快乐,或者会让孩子有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也有许多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老是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哪哪都不如别人孩子的感觉,甚至有的直接表露出来,这样的氛围会让孩子有自卑心理的。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啊!

  第三,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最特别的。相信你的宝贝是最棒的,善于发现他的特长,并鼓励他,将他的长处在他的面前放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尽量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东西,从中发现他的兴趣,并加以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的,如果孩子对什么东西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话也不要强迫孩子学习,或许你可以试着让他对这一件事情重拾好奇心,或者放弃。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还要硬着头皮去做的`话,我们会更加反感或厌恶,而且会不开心。我觉得孩子有一种快乐学习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批评指正,不能视而不见。但是在批评方式上应是先尽力找出孩子对的地方予以肯定,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让他不那么反感的情况下再指出他不对的地方,比如可以先肯定对的,再指出错的,或者先表扬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评,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可以严肃,甚至可以严厉,但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讽刺挖苦、奚落谩骂。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势必会引起对立的情绪。

  这就是我的见解,总之,要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和谐声音的家庭成长,不要对孩子太过苛刻;要试着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试着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与你都学习相互理解;要经常对孩子表现出肯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批评指正,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家庭教育论文3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仅需要高智商的人才,同时,还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又因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情商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家庭中家长的个人观念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到儿童情商。然而,家庭教育关系着儿童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儿童今后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从小培养儿童的个人家庭修养,从而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且通过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这为完善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情商;影响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些家庭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家庭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给儿童情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会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儿童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无法更好的培养情商。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通过创新家庭教育方法来促进对儿童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就要与儿童进行多多交流,以此来增多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并且开发他们的情商,让他们不断培养情商,从而获得竞争力。同时,也要让儿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从潜意识里重视情商的培养,这样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家庭给予自己的情商培养机会。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然而这种问题学校并不能够解决,这就需要家长爱的教育来为孩子解决难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落后

  因为有些家庭经济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落后,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人员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直接造成了儿童情商的发展。而且,由于儿童的家庭教育素养较低,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不利于情商的培养,也会让他们因为情商不够而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可以更好的`让儿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些家庭教育落后的地区,儿童情商的发展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并且会影响到儿童长大后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落后是现在儿童情商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影响的现状。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足

  而且,家庭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就是由于家人教育观念不足,家庭很多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也不会重视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缺乏家庭教育观念,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这样就会使得家庭教育无法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才能更加重视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且置办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以此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同时,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利于儿童情商发展。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带来的影响

  儿童善于模仿自己的家长,如果家长自身素质不好,容易引导孩子形成一系列的不良习惯,这样也不能给儿童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如果家长自身的素质较低,那么也不会有更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素质来教导儿童,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儿童从小就会养成一些坏毛病,严重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所以,家长自身缺乏素质会使得儿童严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儿童情商的发展。

  (二)家庭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

  当然,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影响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儿童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样就会从小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阴影,并且让孩子从小都接受一些不良的习惯以及生活,这样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从而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优越而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从小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良好的东西,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可以让还是更好地培养情商,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庭生活环境也会给儿童情商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智商,同时还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当然,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以及家长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启示家庭能够培养家庭教育观,这样才能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10):118-121.

  [2]庞国斌.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xx.

  [3]唐维国.家庭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xx(2)79-83.

  [4]徐福荫.家庭教育方式创新与多元发展[J].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xx.

  [5]董亚芬.家庭教育的影响[J].外语界,20xx(1).

  [6]裴秋艳.对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学研究,20xx.

  [7]卢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电化教育研究,20xx(9):91-97.

家庭教育论文4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协调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发展就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因地制宜,要将学校环境与当地家庭环境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好教育,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观念束缚,充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关联性。在本文中将对二者的协调关系做进一步延展性分析。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8).

  [2]赵取花.论族群意识与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xx,(11).

  [3]马宗保.回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结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xx,(01).

  [4]欧群慧,巴战龙.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

家庭教育论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逐步走向公平化、平等化。无论是大城市里的孩子,还是乡村学生,在未来的社会都将享受到来自社会和教育部门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但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很大问题。一个人的教育是在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越来越大,教师队伍职业素质一步步提高,只有家庭这个教育环节越来越成为贫困地区学生成长的后滞力。

  一、家庭教育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类型:根本没有家庭教育。监护人长期不能履行职责,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的学校屡见不鲜,大部分留守学生就是这样。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岁大了,精力不足,无能力教育孩子。

  第二种类型:粗暴单一的家庭教育。学生父母的文化差,工作条件差,没有精力和水平教育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时,打骂是其首选的教育方法,这种家长在贫困地区占大多数。

  第三种类型:过度溺爱型。再苦不能苦孩子,在贫困地区很流行,举全家之力创造美好环境,让孩子上好学。前提确实无可厚非,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些孩子由于背负的希望太多,造成逆反心理、抵制行为,厌倦学习,导致原来小学、初中的好学生,变为学困生,甚至问题学生。好多家长失望,抱怨,对孩子不满,变成孩子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

  第四种类型: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误解。贫困地区走出一名成功学子,对个人命运的改变,甚至对家庭命运的改变是巨大的,但是这条道路不等于适合所有人。

  人是要开发潜力的,但不是走一条独木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美好的人生,知识是一部分,但绝不是第一位。孔子曰:余力学文。孔子还批评了他的一位学识好,但体质很差的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垢墙也”。孩子的成人是基础前提,孩子的成才一定要在成人的基础上培养,缺了成人这个前提,任何事都改变不了命运,好多事只能是本末倒置。

  二、改变落后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1.对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的

  一是社区和学校共同调研,每学期对这类学生排摸准确,招募社会上的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充当父母职责,让这些学生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国家加大学校专项扶持,努力改善寄宿制条件,配备专职辅导员队伍,也让这些孩子有相当于家庭教育的优质教育。

  2.对粗暴单一的家庭教育,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家长定期培养

  班主任家访时既要有科学性,还要讲艺术性,帮助家长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还要让家长知法,懂法,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也是家长的义务。学生侯某,父亲是下岗职工,离婚,老师与其家长沟通,家长反过来对孩子就是拳脚相加,给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造成累累伤痕,这样的家庭为数不少。

  3.家庭教育走极端就是溺爱型,这种落后型教育

  家长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或者缺点,这种理念最难纠正。因溺爱的悲剧在大多数人看来不是溺爱的人种下的因,所以这是最难发现的,也是最难改变的,更何况溺爱与爱不是泾渭分明的。如举全家之力为孩子在城市中租房上学,还要有专人照顾,好多家庭没有量力而行,对孩子不能正确的分型辩证,后期又不能满足青春期发展的需求。青春期的叛逆加上家长的抱怨,有些教师不负责任的挖苦,一个好学生到最后变成了问题学生的情况常有发生,对此一定要有智慧分辨,溺爱形式很多,应令人更加警觉。合理的爱和合理的挫折教育都要有,家长不要过分创造一帆风顺的顺境,这样会害了孩子的。

  4.知识改变命运是真理,是励志的良药

  如同人参是补药,但是气足的人补了反而上火,成了害药。所以不同的人要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不同的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不能够一年四季晴空万里,还要有雨水,还要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太阳,还需要黑夜或月亮。所以对知识改变命运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需求,知识改变命运对不同人,不同家庭来讲重点不同,范围也要详细研究,否则就会变成邯郸学步。一方不能治万病,要强化个性教育,学校老师对家长要指导,社会也要更科学地应用真理,让家长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与自己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把孩子培养成对家庭对社会的有用之材。总之,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公平教育、学校的满意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社会与学校教育有差距,这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家庭教育的差距,无人教育、溺爱教育、粗暴教育、盲人摸象式教育,不但让孩子成不了才,反而会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消极力量。因此,社会应更多关注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让这些孩子享受到正确的家教,让孩子阳光、自信地成人与成才。

家庭教育论文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条件的普遍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改观,重视教育的价值观念的普及,家长对教育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都空前增加,家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示出来。本文主要从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当代社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与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内容多样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

  1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首先表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其次表现在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呈现出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教育启动早期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家庭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趋于融洽。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加强要求,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长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在许多家庭中也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投入总量增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个人心理需求的作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目标,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3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目的明确,人才标准正确。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并且在成才的标准上,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而且也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其次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理性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家长们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懂得了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第二、对父母的职责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明白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且更要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进一步加强了与学校的密切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基础。第四、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家庭理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更多的家长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并努力使言教和身教并重,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关锋.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xx,(1).

  [2]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xx,(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叶松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实证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论文7

  心理学对人的发展有着规律性的解释,成为家庭情境下为孩子成长提供必需条件的教育依据。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中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依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中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性,“同一性”是指青少年飞跃的变化和摆在面前成年的任务,使他们关心的重点是“自我”,他们将现有的能力和素质与将来的角色联系,得到对自己将来的信心度,如果相称,就获得同一性,反之则发生混乱。具体来讲,就是孩子在中学阶段要完成的社会化内容,它也就成为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中心内容。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心理教育依据包括与社会化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养成相关的人格心理学、与学业相关的学习心理学,以及人际心理学等。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个体的社会化,家庭教育亦在其中。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包括:获得自理和谋生技能、习得社会规范(法制规则、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角色、完成价值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儿童社会化作为家庭教育目标,随不同的社会要求而不断更新、调整,尤其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更是如此。社会变迁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当代中国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之中,经济、政治体制的重要变化,带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重大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必需的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变化的直接规定,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家长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制定孩子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落实者,因此,了解变迁之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特征是服从、社会本体、权威道德、否认个人价值,社会心理特点则是:无违、秩序、安全、归属需要为主导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则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平等、公正、民主、法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强调充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巨大变化带给家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目标作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来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等,家庭教育都应该重新审视。

  在之前二十多年计划经济要求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服从性、外在的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微不足道,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的强调独立的、个性的,重视培养公正、分享、合作、内化的日常道德行为,注重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求异、创造性,其中,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独立性发展是核心问题。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问题

  在中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人格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1、独立性发展的人格心理学问题中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既是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独立性主要包括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独立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评价、承担责任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需要条件,而来自家庭教育提供的条件显得至关紧要。

  中学生发展独立性的条件是些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和充分的同伴交往。

  (1)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独立性发展在中学这一阶段,表现为中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心理学认为,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儿童独立性发展成熟的真正原因,因为独立性的发展要以独立判断为先决条件。在亲子关系之中,如果要求中学生“听话”,要求对权威的服从和无违,也就是要求中学生以权威的判断为判断,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这种服从和无违可以赢得成人的一致赞赏,在权威的接纳和庇护下安全无惊地过渡到成人期,但是家庭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是以孩子“丧失个性为代价的”(皮亚杰)。所以心理学强调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真正条件,是以牺牲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家长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

  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体来讲,家长如何认可中学生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中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并不一定都以“无错”形式出现,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是非问题”、“明知故犯”,往往导致家长认为问题严重,必须严加约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一种叛逆态度,并不存在是非问题,是表示希望独立的一种方式,告诉成人们他(她)不是只会听话的乖乖小孩了,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家长要学会从反抗的合理性这个角度去评价中学生,理解他们的.成长心理,切勿简单结论“是非”。从认知角度讲,中学生何尝不知“是非”?但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摆脱权威,认同自己,伸展哪怕尚显幼稚的智慧。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还需要家长让孩子学会“做决定”。从中学生的成长讲,不让他们做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禀赋才能发挥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主的程度。中学生丧失独立做决定的条件,就始终无法脱离“权威遵从”心理水平,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人生课题。家长要懂得,一个人的高抱负、雄心、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责任感、求新求异、创造性的形成(林崇德1995),都需要在他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而自主活动的家庭条件,主要依靠家长提供。

  发展学生独立性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孩子应该被允许失败。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业、人际、情感等重大人生课题,发生困难、挫折和失败是经常性的,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失败,甚至反复纠缠孩子的失败和差错,孩子就会选择更加保守、重复、服从,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不敢做尝试、选择、质疑和进取的努力,独立意识、独立判断就很难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记住:对于中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而言,失败具有与成功同等的教育价值,甚至更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然遭遇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学生的学业、人际、情感随时都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允许失败、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获取失败的价值,是家长非常可贵的教育意识,也是独立性发展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方法上,家庭教育要因机设教,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提高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生硬地制造所谓的挫折情境,脱离孩子实际,孤立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2)充分的同伴交往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另一必须条件是充分的同伴交往。皮亚杰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同伴间所进行的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之上的社会交际和合作活动日益成为道德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不能单纯考虑成人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还要考虑同伴对孩子的重大作用。同伴对中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同伴关系的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功能与同伴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等。所以在中学生的社会性支持功能中,亲子关系的功能颇具有限性,因为相对于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其心理相齐、情绪满足、社会认同感、团体归属感,都是其不具备的。正因如此,中学生更看重同伴,亳无怀疑地认定同伴对他们更重要。基于此,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注重同伴关系,提供孩子与同伴充分交往的家庭条件,使之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心理支持,促进独立性发展。

  2、心理健康培养的心理学问题

  同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两点:

  (1)了解心理健康的构成和指标。中学生家长要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指标,才能胜任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抑郁性、情绪稳定性、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细致性、思考倾向性、支配性等,社会倾向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中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2)重视中学生的精神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全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内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确立的过程充满了不安、断裂和怀疑、否定,精神需要十分强烈。据调查,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知识能力、升学,可见他们的精神需要已经转向同伴和自身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支持、通过学业进步而确立“自我”、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要认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调动教育手段提供充分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提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度,保证心理健康。

  三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学习心理学问题

  1、协助孩子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学业是中学生社会谋生、独立生存的预备。在中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人生课题是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因此协助学校教育指导孩子适应中学学习、学会学习、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

  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初中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首先是适应中学的学习,学会处理比小学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内容,发展快速阅读能力、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注意纠正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形成追求“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明确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要突出胜任高中学习内容的方法,注意提炼适合自己高效学习的方法,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调控,考试心理及技能、归纳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优化考试心理和考试策略,知识预备度和心理预备度两种准备都要充分。协助孩子完成中学生学业,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2、优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以“认识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政治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缺少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导致我国中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比例较大,考试心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高中生不良学习心理、不良应试心理比例、考试失水准也较常见,这与缺少指导有很人关系。

  针对这种不足,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一些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优化孩子学习心理的方法。除了一般正常的强化、多关注、多交流之外,这里提醒家长要重视体育的心理功能。在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手段中,体育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好牌”,是中学生家长必须要“打”的一张“牌”。不少中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总设法减少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完全取消孩子的体育活动,不善于打这张“牌”,是极不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体育对消除不良学习情绪、调动生命能量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身体活动是中学生极为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大量堆积,压抑身体活力,破坏中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即使单单为了优化学习心理,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平衡心理,保证紧张学习消耗的能量补充,是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际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形成富于建设性、积极性的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的心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身在社会,同样承受着生存压力,处理这复杂的人生课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主导两点:一是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二是有意识地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能力。

  1、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对家长构成的职业压力远远高于以前,同时社会转型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价值困惑、教育困惑、失败感、无效感、焦虑孩子的发展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的生存紧张。此外,家长被允许积累的经济、文化条件如果不充分,或者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家长的心态有可能比较脆弱,在亲子关系中更有可能心绪恶劣,容忍度低,甚至教育失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始终重视的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保证双方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精神状态。

  2、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

  中学生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据有关研究,教育能力强弱的50余项指标中,有30余项在本质上是情感的,如满足感、成效感、鼓励、对置感、爱、期待、希望、宽容、严肃、乐观、稳定、不偏不倚、公平、耐心、欣赏等,与之相对的有敌对、嫉妒、绝望、狂怒、轻视、发泄、偏爱、冷漠、任性、烦躁、不顾后果、冲动、情绪强制、不善言辞、积压、不好随时疏通等。

  家长人际能力是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充分凋动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能力。忽视亲子沟通,不重视沟通技能,在孩子的中学阶段,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可能积压而成紧张的、怨恨的或冷漠的心理关系,加剧亲子双方的心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失效。

  提高家长情感和人际技能水平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途径是家长自学、政府有关部门的培训指导。现代教育培训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情感、人际训练的重要性,教育发达国家将指导家长形成积极情感和提高人际技能列为重要的培训目标,我国家庭教育指导也已逐渐将这一内容列为家长学校的指导目标和内容,这对中学生家长提高情感和人际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家庭教育论文8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来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弊端日渐显露,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相关方面进行比较并对所形成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家庭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家庭;教育;比较

  一、引言

  现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不同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正如我们所知,家庭是孩子成才的起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也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竞争。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不断开放,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来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弊端日渐显露,因此,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社会中,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独立,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担负着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期望,是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父母是否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是否关心孩子的发展方向,都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一个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撑起自己家庭的人。”正如中国儒家学说所论述的,家庭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把国家兴亡和教育联系在一起。英国思想家JohnLocke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成效的比较

  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参与了家庭事务,他们逐渐就拥有了市场经济思维,十八岁之后他们就独立于父母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靠做兼职挣钱来支付他们额外的开支。从那些实践活动中,他们积累了许多促销方面的管理经验以及如何与顾客交流,知道了金钱的来之不易,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中国,孩子们是家庭的中心。孩子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正如中国的一句常言所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虽然在考试分数方面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做得好一些,但是中国的孩子,被动地处理问题,依赖他人,社交能力差,责任感差。这些性格特点从大体上而言,与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有关。

  四、家庭教育进程的比较

  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就像学校教育,它有自己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目的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适应多样化的环境,教孩子们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这种期望不是那么的高。它不是无形的幻想,而是实际存在的,容易把握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而不是追求高文凭,令人羡慕的职业之类的物质方面的收获。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下,孩子们也提升了自我决定意识和自信能力。与美国相比,中国家庭更趋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材,希望他们有前途,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们集中精力于学业方面的学习,还有孩子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艺术培训。最终,创造性被制约,这个上天赐予的天赋被扼杀在摇篮里。

  2.教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注重孩子们在体格,认知,语言,情操方面的协调发展。例如,当家长去图书馆的时候,他们喜欢带上孩子,刺激孩子对新事物的求知欲。让孩子们接受环境的熏陶。在情操方面,他们引导孩子认知音乐,油画,舞蹈,文化,跟他们一起去博物馆,文化展览馆,鼓励他们参加创造性的活动,使他们感受自然,发现奥秘。

  虽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划分为四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和美学,但是当孩子们到了上学年龄,智力却处于压倒一切的位置。在体育方面,父母总是更关注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不让孩子遭遇疾病,危险。在智力方面,他们买很多有教育价值的书,然后教他们读书,写字以及算术技巧。当孩子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父母又趋向于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买大量的课外练习册以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在审美观方面,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特殊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一窝蜂似地把儿子,女儿送到画画班,舞蹈学校或者请家教教孩子学乐器。一方面,这种做法忽视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这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这两个国家对智力的不同理解。当孩子们回到家了,中国的父母总是问:“你今天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了吗?”或“你今天得了多少分啦?”然而,美国家长问的是:“你今天在学校问了老师什么问题呀?”或“今天的'课有趣吗?”

  3.教育方式的比较

  在美国民主的教育方式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孩子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父母鼓励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允许他们不接受自己说的东西而保持自己的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仅仅是向孩子学习一些东西,而且还对此感到自豪。孩子们的隐私也完全受到保护,不经允许家长不会进入孩子的房间,他们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孩子们的社交活动。

  在中国,孩子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家长认为家庭事务是大人的事。孩子们应该做的就是遵从家规,顺从于父母的意愿。家长似乎是家庭中的权威,于是代沟也易于产生。孩子总是感觉父母不可理解。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很多交流障碍,家长把一切都归结于社会环境与孩子成长之间日益增长的复杂化。根据福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委员会对1664个学生家庭的调查数据,偶然的交流占31.4%,有意的交流占2.7%。孩子上一二年级的家庭占77%,孩子上三四年级的家庭占60%,孩子上五,六年级的家庭占的比例不到50%。

  这份调查也证明了许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感到很焦虑这个事实。其中,46.1%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更成熟了,14.2%的家长认为很无助,13.2%的家长认为他们无言,6%的家长认为很难跟孩子交流,61.4%的家长感到很安心、舒适、高兴。这对发展孩子的好习惯、性格、青春期健康心理都很不好。孩子们的自由总受到家长的侵犯。例如,他们的书包、日记总是被父母搜查。

  五、产生不同家庭教育的原因分析

  同样是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十分关注家庭教育,为何这两个国家仍然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显著的特征呢?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原因:

  1.这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美国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广阔的地域却简短历史的国家,的确,它只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大约五千万人移居到这个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于是其它国家开玩笑地称它是“融炉”。由于这种多样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能很容易地接受新想法和新文化,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因此,发展的空间相对更大了。

  相反地,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被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特别是封建观念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以至于保守的、自闭的想法在文化观念中占大多数。

  2.经济体制

  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更多的机会,更少的生存压力,美国拥有一种比较完善的雇佣体制。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人们不必一生都从事一种职业,由于那些因素,美国人有更广泛的选择工作的余地。在找工作方面他们也很开放。他们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们的工作都是平等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它有像上海、北京、大连那样的大都市,但有许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上。中国处于一个学历优先的社会,生存压力非常大,人们把所有的生活都寄托在工作上,找工作的范围非常窄。家长认为学习上的成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一生稳定的好方法,也是理想生活的必需。因此,他们的教育中心就是孩子们的成就。

  3.不同的价值取向

  美国人珍视他们自己的个性,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他们注重个人利益,拥护个人发展和自我认识,这就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根据这种价值,父母倾向于把孩子和他们自己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孩子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父母对自己意愿、兴趣爱好尊重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推崇地是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在中国的哲学中,个人价值服从于整体利益,父母丢弃了自我感,重视孩子的“自我”。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肩负着他们的希望和生活的未来。他们往往为自己的子女设计现在和将来。

  4.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是理性化的。美国家庭用最基本的理性原则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的义务和其它的社会义务一样。相反,中国人崇尚道德,家教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对孩子的义务是整个家庭而不是社会的。

  六、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理念,在保持我们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注意平等和民主,在教育内容上把知识和实践归于同等位置。我们应该更有助于建立孩子们的自我信任和独立,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更适宜于我们传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常言道:“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国更繁荣发展,我们必须尽我们的能力为祖国的花朵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肯定要从家庭开始!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xx.

  [2]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社,20xx.

  [3]王恩铭.美国文化和社会[M].航空工业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论文9

  摘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这就决定小学教育中“育人”要比“教书”更为重要。其中,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形成真、善、美性格的必备品质,更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对小学生的性格、道德、品质、个性等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重视感恩教育,并将感恩这种品质逐步转化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从整体上来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本文将从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家校合作中践行感恩、生活实践中落实感恩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现代小学生身上的独生子女特性十分突出,他们习惯与心安理得地接受教师、家长、长辈的爱与关怀,却很少想过回报,不懂感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应该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认为自己的奋斗价值就是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所以开始溺爱、放纵孩子。这种做法会逐渐让小学生失去感恩之心,且一味满足小学生的欲望会让他们不知满足,进而导致感恩文化的缺失。为了改变这个问题,重新唤起小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小学班主任也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德育策略,让“感恩”这面旗帜重新在小学家庭教育中飘扬[1]。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

  课堂学习活动是最主要的学校活动,小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重视在课堂上渗透感恩教育,让小学生明确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感恩、该感恩谁、感恩什么、怎样感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条件。比如,我们结合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感恩”父母有关的德育资源,以便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恩教育;结合《游子吟》《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的呼唤》等学科资源,引导小学生主动搜集他们的学科学习中与感恩父母有关的学习资料,并以此作为班会主题,引导小学生讲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动人故事。

  在班会活动中,小学生可进行感恩演讲,表达自己对如何回报父母、孝敬父母与感恩父母的学习心得。当然,除了专门开展的“回馈父母”、“反哺父母”等感恩主题活动之外,也可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语文教师要利用教材中与歌颂与弘扬父母之情的课文来进行情感教育,突出感恩主旨;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歌颂父母之爱、亲情之伟大的歌曲来让小学生用心体会歌曲的内涵等,使小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感恩教育的影响,使其在良好的.感恩环境下树立感恩意识[2]。

  二、家校合作中践行感恩。

  家庭教育是针对家庭问题展开的德育教育活动,而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也需要在家长的支持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以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来践行感恩教育,根据家长的反馈,来确定感恩教育的方向与重点,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在感恩教育中,适时组织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询问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了解感恩计划的实施效果。

  另外,除了家长会之外,也可利用微信、QQ等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曾有一位家长向笔者表述,由于其过于“溺爱”,从不懂得拒绝孩子的要求,所以孩子变得十分自私,且小小年纪便表现出了强烈的物质欲与攀比欲望,只要是别人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从不懂得考虑与体恤家长。实际上,这位学生家长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自私、虚荣等心理问题。对此,组织有同样困惑的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讲述“溺爱”的危害,为他们制订“学会拒绝孩子要求”的家庭教育计划,并监督家长实施。同时,老师可抓住这个契机,专门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大量“回报父母”资料来让他们学会体恤与感恩[3]。

  三、生活实践中落实感恩。

  从本质上说,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是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成长问题,所以要想落实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小学班主任就应该在生活中予以落实与践行,使其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识恩、感恩与施恩,进而从整体上优化感恩教育质量。另外,德育教育是对小学生的心灵与精神进行教育与熏陶的课程,所以,重视以生活实践来组织感恩活动,更易于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班主任可组织过“职业体验”活动,让小学生通过模拟自己父母的职业任务,使其感受到父母工作之不易;并以此作为控制学生攀比欲与物质欲的切入点,以便让小学生学会珍惜与尊重。另外,还可邀请家长到校体验学生生活,让小学生以“父母”角色来帮助家长,比如给父母做饭、盛饭、饭后收拾餐具等。在实践活动结束之际,还鼓励学生亲亲父母、抱抱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相信在这项实践活动中,家长们在享受“被照顾”与孩子真情交流的同时,感恩之火种也会播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以燎原之势,温暖他们的人生。

  总而言之,感恩父母、感恩长辈、感恩生活,甚至感恩挫折与磨炼,是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应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利用校园这个平台,将知恩、感恩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有效的感恩实践活动激起学生感恩的欲念,逐步改变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回报与付出,进而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基孩子幸福的人生做好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邹吉娟。让感恩教育闪亮小学校园[J]。吉林教育,20xx,(Z2):56。

  [2]赵轶竹。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61—62。

家庭教育论文10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有助于改善目前家庭

  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到父母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发展情况己明显滞后,不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包括政府、学校、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资金、政策、时间、人员、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加大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模式下家庭作为单一主体支持能力较弱、支持水平较低、支持形式较单一的现状,提高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

  (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也如影随形,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与不平等获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村家庭教育,因为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文化排斥,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制度调节作用、经济扶助作用及社会扶持作用,增强儿童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分配。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前途,因此,家长在关心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希望家庭能够带给儿童更多良好的成长经验。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能力、教育思想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别相当大。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令家长迷茫。因此,家长们都希望社会能够动员所有力量给予家庭教育工作以指导和帮助,为家长解决疑难问题,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一)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据调查,今天中小学生的家长一般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中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没有学习和受教育,加上农村家庭的贫困,造成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所受的教育是极其有限的。43.8%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有的家长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仅占31.4%,在父母亲之间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当夫妇承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时,他们眼前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很多家长在盲目的状态中展开了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没有高素质的家长,怎么能造就高素质的孩子?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好子女又从何谈起?

  (二)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育观念方面,56%的家长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认为在农村上不上学无所谓,绝大多数家庭能让孩子完成初中教育(其中,绝大多数女生读完初中后就不再继续接受教育),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不到受教育者总数的4%,大学生的比例更小,约为2%。有4%的家长认为花钱太多,不合算,不如早点挣钱实惠。有16%的家长赞成成绩好就供应,不行就辍学去打工。在教育目的方面,有25%的家长回答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15%的家长的回答是上好了能帮助改变家庭经济现状。由此可见,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忽视了孩子作为完整人的人性发展、心灵和德性的培养以及长期的效能。

  (三)农村家庭教育方法欠妥

  家庭教育方法是指家庭教育组织者为了实现一定的家庭教育目的,完成具体的家庭教育任务,而在家庭生活情境中采用的活动手段。它既包括教育者(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法,又包括受教育者(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有78%的家长认为,家长自身就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这说明绝大多数家长意识到自身言行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赏识教育方面,农村的家长不是很注重表扬所起的作用。有一步分家长认为,严格管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是错误的,有大约5%的家长经常使用打骂的方式方法,认为“棒下出孝子”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沟通技巧方面,有20.84%的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认为应该多批评少表扬,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往往难以做到心平气和,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子女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教育的方法较单一,且缺乏科学性,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位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亲子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中,这种互动是缺失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皖北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由于经济上或者个人发展的原因,年轻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而且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从调查统计看,孩子由祖辈监护的占40%,由亲朋监护的占4.7%。这样的监护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祖辈还是亲朋,都把监护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些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较少,导致很多儿童纪律散漫,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家长为了生计而长年奔波在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困难,基本上能够满足子女上学所需的花费,可他们忽视也忘记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子女的教育。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三、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发挥当地教育部门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素质

  皖北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薄弱,家庭教育方法欠妥,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非常重要。要提高村民自身素质,必须先从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这就需要当地的教育部门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举办家长学校,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活动组织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加强政府的社会支持力度

  1.完善法规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针对当前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宽覆盖支援体系。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持保障的法律体系。二是实行区级统筹,根据各个村子经济、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法律法规。三是硬化实施手段,对于制定好的政策、计划一定要保证成功实行。四是理顺管理体系,从区政府到地方要联系在一起,理顺他们之间的矛盾,保证管理体系的顺畅。

  2.大力筹措经费,保证家庭教育支援工作顺利进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援工作,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在财政上予以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并保证每项资金的到位。乡村两级也要积极投入,保证经费足额到位,配合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专门人员培训,确保工作如期开展。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成败关键在培训人员。各地政府、教育局要严格选拔思想观念先进、勇于创新、学历合格的人员组建培训队伍;另一方面,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的社会支持作用

  在国家通过社会政策进行扶持和保护的同时,还必须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新时期我国在建立农村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中,要大力发挥民间力量的支持作用,如鼓励社会慈善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各种宗教组织、社团等,同时,对这些民间力量的行为予以规范,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四)运用媒体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政府、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的工作,如果能通过媒体广为宣传,将有利于推动家庭教育支持工作的开展。借助媒体全面介绍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分析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原因、表现和正确的看法(观念教育、开拓精神、参与意识等),介绍改善家庭教育现状的方式和办法,介绍获取更多非正式支持性行为和正式服务的经验教训;提供咨询服务机构的信息,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宣传优秀案例,表彰先进,进行经验交流,发布评论等,以多种形式传播成功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并营造一种社会学习的良好气氛。

家庭教育论文11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家庭教育方法、家庭的教育艺术、做好家长的角色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希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探微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和个别方面上来说,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学校学校教育还重要。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家里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看些什么,给孩子教些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犯了错误、学习成绩不佳或下降、不听父母的管教等行为出现时,有些父母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生气发火,轻则责备训斥,重则打骂、体罚等。还有的时候,家长因在单位工作不顺利,遇到烦心事,受到领导批评,与同事发生争执;在家中夫妻发生矛盾,身体不适生病等,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无端地迁怒于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样一来,却在孩子的心灵上埋下了祸根。

  专家研究表明:当父母因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发脾气、使性子,不仅会使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消极的应激状态,还会使亲子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疏远父母,编造谎言蒙骗家长。

  二、家庭教育方法

  (一)关心孩子,爱孩子

  爱是人类的天性。在所有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坚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令孩子感到快乐。同时也培养、引导着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一个沐浴着父母真诚的爱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彷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做到:

  1.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2.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与伤心。

  3.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的批评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理由,把握好尺寸与分量,孩子是会接受的。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12到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朋友相处。这样的阶段,父母应及时地变化方式,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恰当的指导和引导,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庭的教育艺术

  只有情感上沟通了,心理上才能相容。家长和孩子要经常采取个别交谈或家庭会议形式的沟通思想。多听孩子谈话,要恭恭敬敬地倾听,有不同看法,要进行平等讨论,不可强制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

  1.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

  ①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②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高兴和孩子沟通,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③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们的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们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

  2.言语要切合实际,合情合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和社会信息要实事求是。对社会问题的评论要一分为二地。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学会唯物辩证地认识问题和评价事物的思想方法。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父母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四、做好家长的角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能做到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个亲密的战友,一个知心的朋友,一个能接受批评教育的受教育者,并且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有“四心”即:细心、耐心、决心、恒心。那么这样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就会做得很成功。

  (一)成功的领导者

  家长跟孩子的关系首先是做一名很好的领导者。肯定地说,家长不能等同于朋友,因为在某些场合下,朋友不能对孩子有太过于直接的批评,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引导性的工作。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有自己的角色了,要注意把孩子的缺点给指出来,并让他去改正,而不是姑息纵容。在这一点上,家长们还要注意,不能手软,不能拖。

  (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有时候,孩子在生活上会有很多问题,这时候的家长,只要让孩子把他的心思讲出来,家长安静地听就行了。听完之后,家长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慰自己的“朋友”。这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最好的知心朋友,在内心会有莫大的满足与安慰。家长这样做,不但可以给孩子以正确的帮助,也可以和孩子建立更好更深层次的感情,更利于家长的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

  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家长应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论文12

  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我们家长的关注。确实,这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子女有很多的困惑,感觉到家庭教育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是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家庭教育”,到底“家庭教育”指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有大得多。

  3、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

  4、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我们先谈学校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学校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对孩子施加影响。在一个孩子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因素,一个是遗传性因素,比如性格、智商、身高就具有遗传性,另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环境因素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时更重于遗传因素。好的教育环境和差的教育环境所造就的一个人是差别很大的,比如说我们父母一定要选择好的学校让孩子读书,这就是在选择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因素有自发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我们把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叫做教育环境。所有的学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指以育人为宗旨,经过有训练的教育者,有确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种可控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主导和导向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资源,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不是孩子学习的教师,是对孩子成人的教师,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师。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包括国家、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流的教育,也包括大量无序、杂乱的影响。现在国家比较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说明这些问题的严峻性。现在的社会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互连网,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一方面在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这些大量的有害信息让人防不胜防,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社会教育影响最广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形成的对孩子教育的合力。

  四、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是怎么看的?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太少了。北京市的一次调查后认为有7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困惑。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满意,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学习内容,其他的教育内容不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计划之内,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即使我们的家长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课都教好了,因为你只是熟知一门功课,并不能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有能力来辅导,所以家长的主要责任不是在于帮助孩子补习知识,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不忘初心和自卑,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更多是要孩子树立职业的理想和兴趣,能够主动学习,如果孩子在高中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学,也还是问题,大学校园要比高中复杂的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主要靠自己安排,没有人去紧跟着学生提醒督促学习,所以学生高中前就应该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美国人一度相信“智力决定论”,但美国人现在不这样认为,他们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的充分条件,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不能干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肯不肯干的问题。所以家长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应该更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的培养上。在如培养孩子的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多下功夫。

  2、教育方式的误区。

  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赖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家庭教育应该坚持理性,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性。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主见。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长用“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严重一点说,这都可以说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虐待。

  放纵型。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确实是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动上是工作最重要。

  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面发展观

  家长注重对孩子的身教、言教相结合,要不仅重视孩子的文化课,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比如孩子第一次和大人顶嘴,大人也没有及时的教育和制止,不了了之,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和大人顶嘴的习惯,大人可能还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顶嘴的毛病呢,其实就是在孩子的不良习惯刚开始萌发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让孩子逐渐形成了顶嘴的坏习惯。孩子的坏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纠正过来,在形成稳定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比如孩子要担任班级干部,父母怕耽误学习时间,坚决阻止,这样的事不少,其实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当了班级干部,自豪感增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让自己的学习也要比别人好,成为别人的榜样,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一般也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分歧,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商量好统一的原则,然后共同的面对孩子,否则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就不知听谁好,有的孩子可能还钻空子,谁的意见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父母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长期下去,孩子肯定发展的不够好。

  家庭教育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幸福的小事,更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长都有责任使教育形成合力,培养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

家庭教育论文13

  一、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总之,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利用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发挥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论文14

  近几年市面上出版了很多育儿类书籍,有一些书同质化很厉害,有的还是到处平凑出版的。而这本《李中莹亲自关系全面技巧升级版》问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细读来才知道这本书已经在12年前出版过,估计那时候育儿市场远不如现在的火爆,而那时李中莹已经有了这么丰厚的研究成果,真是真正做学问,懂育儿的作者。这次的升级版更是作者在以前书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近年来更加被人关注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我们正处于“孩子不好过,家长更难为”的时代,我非常认同。就拿自身经历来说,我会经常阅读一些育儿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而往往遭受到家人和同龄人的不屑,他们总是说,以前怎么样怎么样,也没那么用心教育孩子,不也照样成长,甚至养得更好。其实,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表面现象,细究起来,当家长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或许有的家长得益于家传,能够游刃有余,而更多的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

  读这本书,我受益良多,作者在育儿方面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体系,更有对亲子方面的独到见解。整本书信念和价值观一以贯之,这是很多书都不具备的。体会特别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家庭教育更重要。很多家长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把教育推给学校,想通过学校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殊不知,再好的学校和老师,没有家长的配合,也早就不了孩子,所以,无论何时,家庭教育是关键,奠定孩子一生成长的底色。

  顽皮是宝。家里有个男孩,每天不停地翻、爬,常常搞得一片狼藉,而宝爸又是一个及爱干净的人,我虽然读过一些育儿书,知道有些“调皮捣蛋”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发展,当不知所以然,读了《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才恍然大悟,“顽皮”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孩子脑部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越顽皮的孩子越聪明。这种能力会在三岁达到高峰,12岁消失。

  孩子听话不听话。每一代父母要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够有效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份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绝对不只是生活能力,必须包含有效四维的能力,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与人相处的能力,接受和欣赏自己的能力,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未来策划的能力。具备了上述能力,家长就不必再为孩子听话不听话而纠结了,他已经完全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了。

  从感官入手培养能力——提升记忆力。不作者在这部分写的一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正好可以学以致用,采用用脑“拍电影”,这个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多管齐下更有效。调动孩子视、听、感三个内感官,因为内视觉学得最快,内感觉学得最深刻,而内听觉的学习能力最弱,三者并用也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成为孩子快乐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目的不应该太遥远。经常教育孩子学习是为了拿文凭、出人头地、为了找到好工作、为了生活的更美好之类的,其实上学读书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不十分清晰,而告诉孩子上学读书可以增加学问知识、认识很多同龄的朋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到学习的方法、享受到成长的乐趣,这样就比较清晰。

家庭教育论文15

  摘要: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个别误区。本文从代际之间如何沟通、如何对待子女的逆反心理以及如何全面评价孩子行为等几个方面为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代际沟通;逆反心理;全面评价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父母家庭的影响也绝不能够忽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目前有些家长把目光盯在了学校教育上,完全忘记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或有些父母虽然了解家长的责任所在,但教育方法陈旧落后,没有适应当今青少年发展的客观需要,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课题。

  1加强代际沟通,注重感情交流

  家庭中的两代人由于年龄、社会经历的不同,在心理、行为、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差距,人们把这种差距称为“代沟”,以表示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家庭中代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可能更为明显。但是做父母者不能任由“代沟”的进一步拉大,应尽其全力努力缩小家庭代际之间的差距,加强代际沟通。首先应该承认彼此之间的差距。其次要经常互相沟通,避免“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产生。只有沟通才能相互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再次,要抱着正确的态度进行沟通。要学会从对方的视角思考问题,尤其是做家长者,由于阅历、心理、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更要主动地学会从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最后,就是家长要逐渐学会采取折中和包容的态度解决问题。父母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子女,要学会在互爱的基础上,对于非原则性问题要相互迁就。至少可以部分的采纳子女意见。家庭是充满感情的地方,家长和青少年之间的沟通要以情感交流为坚实的纽带,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父母要与子女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父母应常与子女交谈,一起做游戏、共同郊游等。通过一定的家庭活动增进相互感情,同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家长和子女保持深厚的感情和及时的沟通,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真正状态,是实施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

  2重视心理健康,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比较沉重,中国家长中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大有人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其实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尤其是心理的健康与否是当今做家长者不可忽视的方面。父母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当表现出所谓“逆反心理”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们的“逆反”,防止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是逆反,只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畅造成的。可能是孩子说了一句话,家长觉得不满意了,就大声教训,孩子受到刺激,也变得大声对抗,或以沉默对抗,或以反叛行为对抗……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就形成了反叛。再者,有时孩子不满意父母的某些行为,但又不便说出来,便会以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不满。

  另外,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关系。有的家长教育方法过于专制,总是以命令的口气与子女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这类家长若是碰到个性温和的孩子,可能就会顺从父母的权威,若是遇到个性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弹。反弹的结果,便会形成所谓的逆反行为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A·马尔库沙认为,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分寸。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是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若有少许的叛逆行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认定孩子开始变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的关怀他。到了一定阶段这种叛逆的行为一般会自动消失。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用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反叛。青少年在反叛的时候,言语和行为常常如急风暴雨,难以自控,但家长却一定要冷静。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对青少年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应开诚布公地说出来。注意:一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轻易不要对孩子的人格做出负面评判,否则会造成孩子的防卫心理,使其不甘心认错。对待孩子的一些问题,家长最好是进行引导而非教导,启发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

  3全面评价,善于发现优点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确评价孩子以及评价孩子的行为对于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少年成长作用显著。有些父母非常吝啬赞扬之词,似乎自己的话语具有神奇效果,只要一开口表扬孩子,孩子马上就会骄傲自满。因此有的家长是绝对不肯表扬孩子的,甚至在孩子显而易见的成绩面前,也十分珍惜自己的言词,最多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甚至有的家长还会鸡蛋里头挑骨头,借机批评几句,美其名曰:防止孩子骄傲自大。青少年,在生活中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社会认可的愿望是很强烈的。这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只有得到认可,才能进一步地激励孩子,促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量。在众多的认可声中,来自于父母的认可又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年龄越小的孩子身上表现的越明显。若此时家长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便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国内外有许多报道显示,有的人在其一生的奋斗中,其实就是在圆他儿时的梦———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全面中肯的评价,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关键。因为父母的忽略和轻视,从而丧失信心走入歧途的孩子不乏其例。对于青少年的努力,做父母的,其实完全可以给予适当的“高”评价,即尽力给予正面的优良评价,尽量发现孩子们的优点。这种良好的信号及时反馈到孩子的脑海中,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力。做家长的,切不可因为过分爱惜自己的赞语,从而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1-16

家庭教育的议论文11-04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论文03-13

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研究论文12-28

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议论文04-26

小学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论文03-04

家庭教育感言12-22

家庭教育心得04-28

家庭教育顾问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