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 实然 应然 价值困惑 策略
摘要:当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对立的困惑。针对这种困惑,文章认为高师院 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应致力于确立未来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智慧、改变未来教师的教育思维、关注未来教师的生活世界。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从求真、求新、求实三个途径构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目标。
教师教育课程价值作为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和微观教育实践的桥梁,制约着全部教师教育的教学活动、关系到未来教师知识的建构、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基础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价值取向不明的问题,为此,必须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反思和重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实然分析
1.教师教育课程对知识的膜拜。目前,很多高师院校在课程编排方式上价值目标秉承的是理论理性高于实践理性的哲学思路,知识学的偏好使它成为一种沉浸于纯粹形而上学的理性王国,满足于一种外在地解释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的抽象理论体系的自足与完善,同时也满足于“普适性”,结果成为外在于教育活动的理论说教,使教师注目于先验的实体、寻求世界的终极解释,追求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企图在某种意识的明证性、绝对的确定性基础上构造永恒真理。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在理论工作者眼里,教育学尚未形成较为严密的科学体系,其中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表述带有随意性,理论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者看来,它脱离实际,至少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虽然当前绝大多数高师院校都在思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和没有国家性教师教育培养标准,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脱离的困惑,对“知识”的误读已经使教师教育越来越接近于一片“无人地带”。按照波兰尼的观点,对知识客观性的盲目崇拜和无休止的追求,导致了理智与情感、科学与人性、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内在分裂,“伪造了我们整个的世界观”。教育学科的知识主要是问题解决的方案,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霸权”导致了追求教师教育的“纯粹”科学性,日渐忽略了对未来教师职业归属感、角色意识、实践工作者信念的确立,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无视教育实践的丰富性,把实践排斥于教师教育课程研究视野之外,其知识性质被扭曲,与此时教育实践的演进轨迹不相符合,缺乏人文关怀。
2.教师教育课程对技能的盲从。与之相对,部分高师院校为了迎合学生就业的需要,忽视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价值,把教育类课程基本上开成学生的技能课程和就业课程,课程与教学由此被彻底功利化。在这里,教师教育被视为技术性工作,是一种技艺,教师被视为技术人员,工具理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教师资格能力观,都呈现出技术性倾向。教师教育课程愈来愈远离教育的本真诉求,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在悄然退隐,强化课程与教学的工具价值,漠视其内在价值,表现在为教育实践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技巧,它预设了教育实践中具体技能技巧的先在性和教育实践的同一性或不变性,无可避免地导致工具性的曲解行为在现实中恣意妄为。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程实施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真实流露。我们认为,具体教育技能具有情境性、创造性,不能被矮化为机械的接受和训练而放弃学生应有的自主且负责任的创造性行为。教师教育课程为未来教师提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既不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再现,也不是对分解了的应用技术知识的模仿、训练、熟练和迁移,而是对具体实践的反思,它只能由“现场的实验”来推动、澄清和检验。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价值,强调其实践性和实用性,但教师教育课程不是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教书工人,而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者,必须满足宏观普遍问题的理论需要,为宏观普遍问题的理论思考提供视角和方法论的支持,使未来教师在思想层面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把握着准确的方向。
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应然表现
1.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精神的确立。教书育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教育是师生情感与情感的交流过程,是师生灵魂与灵魂对话过程,是师生思维与思维碰撞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精神,需要教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诲人不倦地持续奉献,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方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知识是主体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内部能动地生成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蕴涵着主体的价值追求。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在信仰、理想追求上充分表现出来的活力与风范,是教师在工作时展现出来的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它包括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虔诚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专一务实、潜心研究的态度,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追求专业发展的自律性等。”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是教师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内在素养在言行中的外化,是教师专业水准提升的动力,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教师价值的充分实现和高尚的社会形象的树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首要的价值目标,是确立应树立师范生良好的专业精神,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情感乃至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教育课程除了从精神和社会形态维度深刻揭示教师专业的本质特征外,还必须树立教师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判据。
2.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智慧的提升。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知识,还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富有智慧,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基本内容有深人透彻的了解,还要掌握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教育学科知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观念和能力的原因,“智慧教育”逐渐被异化成了“知识教育”,教师教育常常侧重于教育知识的习得与掌握,使学生苦于记诵,而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要想“转知成识”,让学生更富有教育智慧,追求一种师生间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和分享。在积极对话中,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此时此刻”真实的课程实施。未来教师应通过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既增强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思考,又可充满对未来教师角色的展望,使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外部灌输的“条条杠杠”上,而是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教育理念。其实,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有关的教育教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教育知识的学习,对教育有更透彻、澄明的理解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增强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拥有教育的机智与智慧。
3.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教育思维的转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思维、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问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应在于能够激起学习者对教育的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共鸣、行动的热情,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主动地探究、思考教育问题,分析、归纳讨论的结论,大胆、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教师教育课程活动应该强调的是一种教师教育学生个体在与教师、与文本、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交互作用之中所进行的反思性实践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未来教师不断生成、建构、转换自己的认知结构、经验系统及人格特质,不断将普遍形态的理论转换成基于个人经验系统的实践理论,并养成独立分析、判断与批判的能力,能够成为具有自我发展和日后促进自己学生发展能力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还在于帮助未来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怎样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探险”,以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问题导引、启发学生的思路,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给教师发问、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每一反应,灵活地调整和生成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探索、研究和协作,促使师生间充分地互动交流。
4.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生活世界的关注。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存在方式和教育问题意识与教育思维方式的来源,也是教师教育课程赖以生存的根基。而教师教育课程知识源于对教育实践情景的理性批判,是学者们基于生活、基于对教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与把握获得的。教师教育课程蕴含着对未来教师的整体性的尊重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的寻求,因而能够成为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教师课程表达对未来教师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关注人的存在,关注未来教师生命的质量和鲜活的实践情景,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体现生命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成性。通过教学促使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文本式”向“体验式”的转变,从静态的“惟知型”向动态的“生命型”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调内容与教师未来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通过对优秀教师课堂实录的评价、教育家成功之路的分析及各类教育教学经验的探讨,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策略建议。因为在真实的教育中,教师经常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行为。
三、从实然到应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重建的策略思考
1.求真。教师教育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解释性和处方性兼备的学科体系,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导教育实践,而且要用人的未来发展规范今天的教育实践;要从人与教育的协调发展的立场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知识。走向教育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知识需要采用历史的、批判的、革命的思维方式,它要推翻教育中它也不再企图提供关于教育的终极解释,使教师教育课程的致思取向从抽象的概念世界和自在世界转向人的自为的现实生活世界。教师教育课程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际,安排教育实践活动或教育见习,组织教育调查、现场参观、教学观摩、教育情境体验,让学生与第一线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与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亲身感悟基础教育教师角色正发生着的历史变化,亲身感受当今中小学生的现代特征,把握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真实教师身份去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感同身受各种教育情境,通过“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反思”、“在实践中发展”等多种方式,真实体验、切身感悟。虽然教师教育课程知识在质上是对作为人类生活样式的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的反映,并且与各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模式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关联,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的旨趣。
2.求新。教师教育课程在质的意义上是反思性的,就是要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突出理论创新和学术原创性;课程理念由对教育活动及人的成长的外在原因的说明,转为对人的内在的自我批判意识的唤醒,转向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和反思。教师教育课程只有不断反映教学过程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使课程体系弥漫着创新的特质,才能不断适应、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对自身学科性知识、技能、态度和理念的创造性理解,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反省意识与探究能力,以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尽量达到完美的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未来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成就。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只在教育教学理论所提供的各种形式化的教学技术中日复一日地按照固定程序进行教学,也不允许固守于自身的经验,它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场景的感知,对复杂而具体的教学问题的观察、思考、探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实现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凸显其卓越的专业能力。这时的教师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机械化的反复操练,从精益求精的能干的“教书匠”发展成为有更多智能参与的“专业的教育家”。
3.求实。毋庸置疑,教师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超越“知识本位”而走向“实践本位”和“文化本位”,主张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基于对教师自身实践情景的反思、探究以及和教师群体的交流,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是自我定向的,而非外在强制的,通过对优秀教师课堂实录的评价、教育家成功之路的分析及各类教育教学经验的探讨,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策略建议,使教师教育课程能够面向实际,引导实践,讲究实效。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网上教育、教师博客、教育工作室、教育共同体、综合实验室等环节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大力推广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生态化的教学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价值判断以及对教学情景的自主建构,注重培养教师的“发展性实践”和“回归性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体现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视以及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困惑与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高师院校音乐论文04-29
对普通高师院校公选课改革的思考05-02
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思考08-11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困惑与思考04-28
关于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考05-02
在困惑中反思-改用新课程后的几点思考04-29
高师院校音乐实验教学改革论文04-30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04-30
高师院校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关系再探讨论文04-27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困惑与思考论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