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新时期,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从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出发,从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及经费投入三个指标剖析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明确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和背景,以利于我们立足基础、弥补差距,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优势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强国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强国;背景;条件分析
为顺利实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圆满完成建设任务,我们就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梳理,充分了解和掌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以利于我们立足优势寻找差距,明确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发展思路和进取方向。
一、高等教育强国背景分析
(一)规模指标
197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只有85.6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只有8.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达到2900万人,远远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仅是出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高等教育选择权的扩大,是教育民主的体现。正如顾秉林所说:“我们理当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因此,一方面我们应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公民的高等教育权还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实现了普及高等教育我国就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提高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决不可揠苗助长式的盲目求成。
(二)质量指标
从高等教育的质量指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不论从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产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从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上来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科研能力同以前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上通常把一国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和引文数作为衡量一国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我国学者发表的SCI和SSCI的论文数量从1995年的13429篇上升到2005年的74529篇,在国际上的排名从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排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之后。在学术影响力上,根据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我国的科学与工程领域论文产出的世界排名从1995年的第14名上升到2005年的第5名。我国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五个学科依次为材料科学、数学、化学、工程学和物理学,这五个学科在各自领域内所发表的论文数均处在世界前三的位置。在看到我国学者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应看到其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自身的不足。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认为同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学术影响力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篇均被引次数过低;(2)缺乏世界顶尖级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根据她的研究成果,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在各个领域的前145个国家中,中国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排名第117位。在高被引论文数上,2005年我国仅有86篇上榜,仅为美国的8%,英国的34%,德国的37%。1999———2009年间,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的被引次数超过1000次的论文共有2篇,远低于美国的349篇。同英国、德国、日本等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三国的被引次数超过1000次的论文篇数均在20篇以上。从以上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同以前相比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有些学科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但总体上看我国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缺乏原创性的和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科研成果。在此意义上看,我国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大国而不是科学研究的强国。
(三)经费投入指标
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各级财政收入增长,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逐年增多态势,1993———2005年间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增长了5倍。2002———2007年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从3500亿元增至8280亿元,并以年均千亿元速度递增。高等学校经费从1998年的598.1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657.9亿元;普通高等学校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090.8亿元,约是1998年的3.06倍;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1046.4亿元,是1998年的3.12倍。除了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外,社会资本也大量流入高等教育领域。“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普通高等学校经费的42.77%。而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达到180.1亿元,占普通高等学校经费的7.06%;学费和杂费收入为791.9亿元,占普通高等学校经费的31.05%;高校还积极利用金融、信贷、争取国际组织支持等手段筹措到相当比例的教育经费。”
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条件分析
(一)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雄厚的财政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和国家财政能力大增。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一直保持高速增长,1979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地11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国家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6万亿美元,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6.4%。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到61317亿元,是1978年的54.2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90美元,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迈上新的台阶,达到2770美元,是1978年的11.9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财政收入为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同时,持续增长的国民经济也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所有这些都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将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高等教育应搭乘我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跨越。
(二)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
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高等教育推向21世纪。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启动,以及“211工程”、“985工程”开展都是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政策的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强力介入使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因此可以得到国家和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提出了下一阶段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的部署和发展要求。明确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此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尽快达到4%。把经费投入目标写入纲要也充分显示了国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研究型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使命与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8(S1).
[3]“211工程”部际协调办公室.“211工程”发展报告(1999-2005)[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中国教育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强国战略视野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嬗变的论文04-27
强国战略视野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嬗变论文05-02
中世纪商法的形成及背景分析论文05-01
中世纪商法的形成及背景分析论文09-27
网络强国的论文05-0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创业教育05-0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专业设置与调整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