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论文

时间:2023-05-05 03:33:03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论文

  摘要:本文以生态学科学观念的价值取向为理念,以音乐心理学为理论根据,对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感情融合性、认知融合性和体验融合性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论文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感情融合性;认知融合性;体验融合性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是以生态学的科学观念为价值取向“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研究与保护”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

  生态式艺术教育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规定,艺术课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构成了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艺术和审美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式的思维模式,艺术审美感受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将多种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生态组合,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感情、认知和体验三方面的心理结构互补、互生、共生,从而获得全面的审美感受,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升华为高尚的情操,在“春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感情的融合性

  感情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所产生的体验,它虽然和认知一样,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和方式却完全不同。认知是对客观存在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感情是对主客之间的某种功利关系的反映,是生理心理对客观世界需要的应。因此,感情的唤起与生理机能和认知有关,有明显的制约性。感情又具有两极性,它可以促进,或者干扰人的行为。

  感情可以分为情绪、情感、情操。 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具有外部表现明显,持续时间较短的特征,情绪是行为的原动力,通过唤醒,促使主体行动,并维持主体到达目的。

  情感需要是较为高级的感情现象,具有稳定性、内隐性的特点,反映着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这是个体为着实现自我价值,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需要。因此带有先天的性质,

  情操是最高级感情,着重在它的内容方面,并且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这是情感需要在社会教育和文化影响下后天形成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感情的表现和宣泄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而艺术又是最擅长表现感情,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信息,生态式艺术教育使学生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连接并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

  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通过特定的教学步骤,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文化的经典艺术,并通过欣赏、描述、解释、分析、反思等活动,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爱”、“欢乐”、“痛苦”、“悲伤”等典型的人物情感。只有通过对各种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的融合及整体把握,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二、认知的融合性

  教育发展到今天,认知心理学的观念对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知识与各种不同思维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艺术教育中,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认知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三个不同的水平:感觉、知觉和思维: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又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此复杂的认识过程形成了一副纵横交错的图表。

  在感觉阶段中,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被主体接受,这时得到的是生动、具体的印象,但也是事物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谓之感性意象。

  感觉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生理活动中作名词解释时, (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或部分属性)信息的一种能力时),它又为人类的知觉和其他更进一步复杂化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课例《爱的表达》,主要是以人文主题与知识技法相融合,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蓝色天空等——视觉;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爱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触摸大山、河流——触觉等来体验爱、感受爱,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

  视觉和听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审美活动,这两种感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视、听觉对象——色彩、图形以及音响,可以作为符号表达信息,因此它们还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绘画是通过视觉感知的,雕塑是通过触觉感知的,音乐是通过听觉感知的,舞蹈是通过身体的动感来感知的。一种事物往往以几种感觉去接受,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时,便出现了“联觉现象”。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这种“联觉现象”或称之为“联通作用”,将每个人潜在的联觉能力唤醒并发展。

  在音乐艺术诸多表现元素中,被提及联觉(听——视联觉)最多的是有关色彩的表现元素。色彩感极佳的作曲家梅西安,因长期在教堂弹管风琴,阳光照在五彩缤纷的镶嵌玻璃窗下,使他竟然有了听音辨色的特异功能。热衷于音色联觉的作曲家为数不少。1911年斯克里亚宾演出了他的第五交响乐《普罗米修斯》,在总谱上指定用一个色光钢琴,每个音高发出一个色光,投射在白色服装的合唱队员身上。1913年波尔纳德写了一本色彩音乐作曲法,和与视觉有关的《线条与音响练习》。1922年,布里斯写了《色彩交响乐》,第一乐章,紫;第二乐章,红;第三乐章,蓝;第四乐章,绿。乐器音色也常常被人们以色彩形容。如双簧管是绿色的,长笛是银色或蓝色,小号是金黄色的,单簧管是玫瑰色的等等。

  联觉在审美活动中大大扩展了心理空间,增强了审美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三、体验的融合性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自然景色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共同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情境,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统一。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教师通过表象情感如:愤怒、激动、安静、欢快等,让学生自创、自编或自选符合某个情感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自身的表演来亲身体验。生态式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创造潜力只有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中和师生互动中,才是持续不断的和无穷无尽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师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它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富有个性和开放的艺术课堂中,学生们尽情体验艺术内涵、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以展示自己的才艺。

  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充分体现生态智慧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首先要打破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建立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活动中,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且形成多学科、多要素、多种类型的人之间的生态关系。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2、郭声健等著音乐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12

  3、李丹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生态式艺术教育审美感受的融合性论文】相关文章:

开展生态式艺术教育有效培养幼儿坚持性04-29

跨域融合理念在艺术教育的作用论文05-03

音乐与武术套路融合的艺术论文05-01

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论文04-30

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教育论文05-04

生态与乡土理念对漓江滨水驳岸景观营造的艺术性论文05-03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论文05-02

生态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论文05-02

电视编辑艺术性论文05-02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