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流动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1-08-25 19:48:0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流动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教育始终处于关键地位。然而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长期以来总是从政策分析、制度建立等静态角度来探讨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研究角度的不足,本文拟从动态的角度,即从教师流动的角度探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然而要从教师流动的角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就必须首先认识和探讨教师流动现象。诚然,对于教师流动现象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惟其结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和研究教师流动现象及其结构,才能更好地建设教师队伍。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流动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一、教师队伍的流动及其结构

流动原本属于自然现象,即水流现象。人们借用其来研究社会现象,用以表明社会现象也是动态的。教师队伍指处在社会中的教师群体,教师队伍流动即指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流动。教师既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是社会成员,因此教师群体的流动既有教育内部的流动,也有在教育外部即流向社会的流动。本文所指的教师队伍流动是指教师在教育内部的流动,而将流向社会的教师流动称为教师流失,即教师流出了教育系统,离开了教师队伍。同时还要说明,本文所讨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队伍流动现象。

二、教师队伍流动结构的调查情况

(一)教师流动的原因

教师流动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社会原因之外,还有教师的个人因素。现在的人普遍都倾向于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都有积极进取的观念,在择业方面上普遍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比较好,因此教师流动呈现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向。

(二)教师流动的经过

教师流出的方式也存在着多种情况。主要是农村教师流出较为普遍。从落后偏远的地方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由工资待遇差,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流向工资待遇好、经济发达的地方,由农村地区流向城市。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教师流动远远大于女教师的流动。如一些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或者是随偶迁移等方式流向城市,而在此过程中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流动更为频繁。

(三)教师流动的结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开始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人才流动的法制不健全,政策滞后,教师流动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无序、不合理的流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严重短缺;而城市地区、东部发达地区教师积压,造成人才浪费。面对教师流动的不合理状况,我们不能回避,不能抱怨,更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我们要正视现实,研究教师流动的规律性,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参与人才的市场竞争,促进教师流动的合理、有序。

三、教师队伍流动结构的问题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然而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而阻抗教师队伍流动,却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教师队伍流动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以前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手段来调节教师队伍的流动,因而导致教师队伍的流动结构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甚至导致一些教师流失。综观当前教师队伍流动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流动纵向结构

纵向流动多表现一种单向的上位流动,一般来说,从社会的角度观察,社会流动都以向上流动为主。从整体的社会职业来看,社会流动具有双向性,对某一职业而言,流出与流入的相对平衡才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主要是以向上流动为主,缺乏向下流动,这种单向的向上流动会导致教育力量的不平衡。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除了接受市场调剂之外,还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资源的分布还是处于不平衡的态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质量参差不一。

(二)教师流动横向结构

从横向结构来说,教师流动只有单面向的横向流动,而没有反向的横向回流。表现为教师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乡镇学校流向县城学校;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福利待遇较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回流的情况发生。这正如一项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城乡中学之间的教师流动。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大量流向县城学校,形成单面向流动,不存在县城中学教师向农村中学回流的现象。从笔者所在县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造成这种畸形流动现象的原因固然有人性需要与利益方面的驱使,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引流机制是最主要的原因。这种单面向的横向教师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

四、解决流动结构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教师队伍流动结构所带来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建立有助于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长期以来,人们为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直不主张教师的流动。其实,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是完全必要的。美国学者卡兹(Katz)曾经通过对科研组织的寿命研究,发现组织寿命的长短与内部信息沟通和获得成果的情况相关。他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统计出一条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该曲线表明:在一起工作的科研人员,在1.5~5年期间内,信息沟通水平最高,获得成果也最多。而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成员信息沟通水平较低,获得成果也不多。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考评考核制度

为了促使教师队伍的纵向合理流动,就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目前人们评价教师的依据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是升学率,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根据教师所取得的业绩,促使教师队伍合理的纵向流动,即既使教师上位流动,又使教师下位流动,这就有可能促使教师努力进取,从而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二)建立教师流动利益补偿机制

查字典范文网[unjs.COM]

为了促使教师合理地横向流动,就必须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因为教师队伍单面向的流动到县城学校、重点学校、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驱使所致。因此,要促使教师队伍的横向回流,即流动到农村学校、非重点学校、条件较差的学校,就必须对回流的教师进行利益补偿,比如增加福利补贴、提高政治待遇等等。当然有些地方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刚性的调动也能促使一些教师回流,但那是教师不自愿的横向回流。我们所指的是要建立一种促使教师自愿回流的利益补偿机制。

(三)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

所谓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指一名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教育行政部门就安排他轮换流动到其他学校任教。日本、韩国早已实行了类似的制度。日本教育法规定:每个教师每4~5年必须流动一次;韩国教育政策规定:每个教师每4年必须流动一次。在我国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教师(特别是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更快地成长。同时,普通、薄弱学校教师流动到重点、示范学校,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更快的提高,使教师流动呈现良性动态平衡,在逐步实现各校师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进而促进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并最终促进县域间及整个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途径。

总之,只有建立合理的的教师考评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才能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教师人才在分布、结构、使用上的合理化,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最终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流动结构的问题与对策】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对策01-20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与对策07-10

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问题与对策07-20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遇到的问题及对策07-10

我国蛋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10-03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设置方案04-2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原因及对策07-19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7-21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对策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