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时间:2023-04-26 10:00:04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近年来,笔者发现具有人格特征的学生群体间攀比现象的变化。我们所讲的“攀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要探讨的指广义的学生攀比行为,它是超越了单一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涉及学习认知、物质生活、精神意义等多方面的一个宽广的社会现象。我们只有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思想,为教书育人服务。

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一、 学生攀比现象所呈现特点及趋势

比起以往时代的学生,近年来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及趋势:

1.学生的攀比现象日益多元化、负责化

学生攀比现象多元化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攀比现象由较单一的知识学习层面(指以往群体多数学生行为)向生活的多层面化扩展。单从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就早已证明的生活的多彩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的是群体意识的转变。过去的学生,最关心的莫过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都向他看齐,进而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然而,过去流行的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最终在素质教育呼声中消寂下去,成绩好坏的荣辱意识淡化了,转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是全面发展加一技之长。很明显地,现在学生的攀比现象中,自身多方面能力攀比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诸如提高音乐素养;提高书画技能及其鉴赏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等等已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的要求,更逐步成为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攀比现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攀比现象(即攀比物)的宽广性。过去学生的攀比对象廖若晨星,但近年来却给人有些“琳琅满目”的感觉。衣物饰品、生活用具、食品、体育运动、小说、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电脑等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有追逐时尚的特点,学生在平日的攀谈中比的不仅是它们的质量、内容,也比品牌,流行趋势等。

2.学生的攀比出现信息化迹象,并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校园里手机的出现、电脑的引进、校园电脑的网络化,网络的普及化……都以其震撼人心的高速魅力吸引着极富理想的年轻人,计算机与网络成了学生平时最乐意讨论的问题之一。而网友如何、电脑游戏怎么玩、上网速度快慢、网页制作效果、网络信息容量等问题都成为了学生攀比的内容。

3.在精神文化领域,学生群体的攀比现象变化呈以下特点:

对严肃问题的兴趣下降,而对通俗文化、时尚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

二、 学生攀比现象变化活跃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这一时期的攀比现象变得如此活跃?总结起来基本有三点:

1.学生攀比现象既然反映的是群体心里结构特征,而“社会塑造了人的精神与自我(米德语)”①,所以,社会群体心理的产生与社会背景有着最密切的关联。中国社会在90年代进入剧烈转型期,市场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与学校日趋一体化,社会各种意识形态有形无形的渗透成为了雕琢学生思想的一柄利刀。社会的攀比行为很容易“传染”成学生的攀比行为,所以学生攀比行为在保留着自身独有特征的同时也带上复杂的社会特征。此外,随着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化和教育的普及化,人的知识水平呈整体提高的态势,从而促使人的主体意识不同程度地增强,为人的精神需求开拓了一块空白地带,使通俗文学等有市场立足。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对物质的更多更好的追求,推动了攀比的浪潮。加上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流日渐密切,不同地域文化思潮的撞击增加了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的动荡程度(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一例),因此,这一时期的攀比现象也就分外活跃。

2.就个体而论,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凡事希求完美满意(奥地利个别心理学家阿德勒语)”②。这基本上是攀比者的心理态度之一。就群体而言,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地论(field theory)的解释,“群体中的个体的一切行为,大至宗教信仰活动,小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也随时会影响别人。”③具体地说,在学生攀比行为中,存在着个体与群体在心理上的交互影响效应,个体潜意识跟群体的攀比行为。换言之,学生群体的心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个体的心理欲求,抱着超越其他个体以满足虚荣心的目的的消费行为也是引起攀比的原因之一。

3.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对攀比现象的变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改革时期,思想意识的动荡中,人缺乏道德标准的心理依靠,孱弱的精神文明无法制衡于物价和欲望的双重膨胀,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从理想主义后撤回了现实的实用的境地,攀比的恶性膨胀也就无法避免。

三、 引导学生攀比行为的对策

对学生来讲,学校和其他教育部门向来是不提倡“攀比”的(当然这里的“攀比”一般指狭义的且多少带有盲目性)。因为“攀比”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一定程度内它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和赶超的决心,可一旦超越了临界点,就可能使人走上盲目或个人经济条件失衡的状态,就可能对人格产生破坏作用。而且,作为消费者学生也必须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主体需求。然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是无法完全禁止的(也没有必要禁止),关键在于如何对此加以引导,在这里我们可分为两方面辩证地加以分析:

1. 要在某些领域保持一定限度的攀比,特别是在学习领域。这样有利于形成较浓厚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赶超心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 制止超越了临界点的盲目攀比。首先应该淡化局部的攀比氛围,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其次可适当的运用一些心理治疗。如用现实治疗法,使个体面对现实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转变,懂得只有自己负起应负的责任后才能获得满足的道理;或用沟通分析法、厌恶制约法,使个体心理恢复于正常状态。

 注释:

①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第139页.

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第462页.

③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第577页.

参考书目:

[1]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2]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3] 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相关文章:

不攀比的说说04-11

关于攀比的作文12-29

远离攀比作文07-23

拒绝攀比作文08-14

谈攀比作文09-25

不要攀比作文09-18

关于攀比现象的演讲稿(精选10篇)08-11

不攀比的说说10篇05-17

【优选】不要攀比作文01-10

攀比高三作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