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上做文章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政治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将知识讲清、讲准、讲活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与方面,那就是训练与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政治课教学本身的应有之义,又是适应高考改革要求的需要。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应该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篇大文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这里所谓的指导思想,就是既要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智慧,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而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进一步掌握更复杂、更高级的知识的条件。能力发展得越好,学习知识的效率就越高,知识掌握得就越扎实。
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政治命题,突破性的改革在于着力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评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且突出素质的考查,注重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考核。从试题来看,大部分题目“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并且材料问答题(引文材料题、统计材料题、现象材料题)成为高考试卷的重点题型;从数量上看,逐渐增加;从涉及面来看,逐步扩大;从难度上看,逐年加深。这一现实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依据大纲,紧扣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就概念讲概念,就原理(观点)讲原理(观点),而应做到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传递新的信息,使教学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具体地讲,就是既要帮助学生,又要把握概念、原理(观点),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归纳、总结和运用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是非判断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客观实际与主观实际),深入挖掘教材,特别是注意挖掘教材中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中富有思想性、时代感的内容,引导学生予以分析、理解、评价。在高三政治教材的重点课文里,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俯拾皆是,就不举例赘述了。单就非重点课文而言,这方面的内容同样应抓住不放。如第四课“民族与宗教”,关于宗教就有五个实际问题不能放过:一是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二是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和反对封建迷信是否相矛盾?三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加强无神论宣传是否相矛盾?四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一些年轻人的宗教信仰问题?五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能否信仰宗教?
就上述五个问题而言,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讲不讲与高考关系不大,因为这是非重点课。自1989年以来,本部分内容考试最多出了6分的题。其实,讲与不讲大不一样,讲好这几个问题与高考关系极大。帮助学生弄清这些问题,不仅符合政治课“知识、能力、觉悟”三者高度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