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随想

时间:2023-04-30 21:13:15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的随想

    寂寂的夜,拜读朱晓进教授的论文<<标示了一个时代的美学观念>>, 忽又忆起先前所读的一些美学的书,论,想起以前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似有思绪起.美学作为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自古以来多少先哲为了揭开她的奥妙,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可是由于它的现象是那么的复杂,审美的感受又是那么的复杂,到今天,依然是众说纷纭,美感亦终被称为了 “千古之谜”.有此思,今夜,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美.             

        1  人的境界决定美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 美在审美活动中.雄伟的高山,寂寂的树林,皎洁的月光,奔腾的俊马,优美的诗歌是美的,可是我们是否知道,如果没有人的审美活动,如果你不去体验及感受,那么就没有美.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洪荒,无所谓美亦无所谓丑,犹如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他的境界自然就决定了美的境界.    

    人所处的的时代,,民族,生活阶层,学识及修养不同,美就不同.如中国古代的某一时期,女性就曾以丰腴为美,另一时期,又以楚腰纤纤掌中轻为美.有的非洲部落到现在依然脖子越长越美,又有的部落以鼻孔与舌尖穿环为美.但其中,人的学识及修养尤为重要.在此,我想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不会有什么美感”提出些不同的看法.人的经济状况对美的境界没有直接的决定意义.我想他如果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即使他是个忧心忡忡的穷人他也会对最美的景色产生美感的.在中国,自古就有饿死不食嗟来之食,渴死不饮盗泉之水,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崇高的人格美的志士,晚年困顿的杜甫在饥寒交迫中照样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千古绝唱.曹雪芹更是再穷困交加中写出了不朽巨著<<红楼梦>>.而同样作为忧心忡忡的穷人的我,每每读到义山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也依旧会有沧然茫然之感.  

   因此,作为特定的时代,民族中的审美主体,它的学识,修养不同,美的境界自然就不同,理解了这一点,就自然可以理解为什么自古就有知音难觅之叹; 理解了这一点,就自然可以明白其实贾府的焦大亦是有可能爱上林黛玉的,不会因为她出的汗是 “香汗”,而劳动人民出的汗是 “臭汗”就体会不到她的美.(鲁迅先生在论述美的阶级性的时候认为由于阶级的不同,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 只不过在他眼中的黛玉之美与宝玉眼中的黛玉之美不同而已.           

     2 审美的差异性是有高下之分的 &n

[1] [2] [3] 

【美的随想】相关文章:

随想~``~04-28

随想04-28

随想04-29

随想的作文02-21

风的随想04-28

风的随想04-29

雨-随想04-28

心愿随想04-28

青春随想04-28

夜空随想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