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寿为先

时间:2023-04-30 21:13:00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福寿为先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我国传统五福中,寿是排在第一位的。

    按照传统,五十岁以前的诞生日一般称为“过生日”,五十岁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做寿”。传统的寿文化源远流长,与民族、宗教、礼仪等有密切关系,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今仍对人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

    寿星

    现代人们在举行寿庆活动时,往往把被祝寿人称为“寿星”,年纪大的称老寿星,还称男的为“寿公公”,女的为“寿婆婆”,年纪小的则称小寿星。

    寿星,顾名思义,原是星的名称。一说寿星即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星,为东方苍龙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之一。每年五月初的傍晚,寿星便带着长寿的吉祥之光出现在东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寿星即南极老人星。据说,天空中只要出现寿星,天下便平稳安定,所以自汉代起,人们就祭拜它,以祈祷福寿。唐代时将角、亢与南极老人星都当作寿星,并设坛合祭,从此两种寿星崇拜遂合而为一。

    寿星的人神化与祭祀风俗有关。东汉时每到仲秋之月都要举行敬老与祭祀寿星的活动。《后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者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王杖即鸠形手杖。传说鸠是一种胃口常开的“不噎之鸟”。老人使用鸠杖,寓有进餐可防噎的意思。朝廷赏赐王杖给七十以上的老人,是古代尊老敬老、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标志,也是我国尊老养老史上的一段佳话。

    由于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寿星遂定格为一拄长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时的寿星像是“扶杖立”,“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明代,寿星长头短身的形象逐渐突出。《西游记》所描绘的寿星形象是:“手捧灵芝飞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

    关于寿星的特号大脑门,还有一则传说:寿星母亲怀上寿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亲十分着急,竟然问腹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寿星在娘胎中说:“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这话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就用猪血涂在石狮双眼中,结果寿星就急急忙忙从母亲腋下钻了出来。由于未足年份,寿星的头就变得长而隆起了。

    年画《寿星图》是民间喜爱的吉祥物,图上那位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望,人们看到他便心旷神怡,从中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寿星图》四周还点缀有松、鹤、龟、桃、灵芝、葫芦等表示长寿吉祥的动植物。这就更增添了吉祥的气氛,突出了长寿的主题。

    寿面

    在我国,凡遇到生日,请亲戚朋友或者同事邻居,吃上一碗寿面,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祝寿礼仪。吃寿面的习俗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有一次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有很大关系,谁的寿命长,那么他的人中一定也很长。此时东方朔便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他的面孔更是不知有多长了。此说本是讽刺汉武帝的戏言,但经过长期流传以后,人们却真的以为人中长、面孔长的人寿命也一定长了。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谐音,于是民间便以为吃了面条就

[1] [2] [3] 

【五福寿为先】相关文章:

福寿全04-29

福寿螺04-29

须弥福寿之庙04-29

洱海周边福寿螺分布调查05-02

福寿社区残联的工作总结 (通用10篇)08-25

孝为先作文09-06

双星:诚信为先05-02

沱江内江段福寿螺中重金属调查04-26

以德养心,以德为先05-01

英语学习,情趣为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