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口号提出多年了,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有质有量,效率要高。四十分钟应该是师生紧张脑力劳动的四十分钟,是积极思维的四十分钟,是学生语言进行实践的四十分钟,应该是学生有所收获的四十分钟。试试这些办法,也许能通过具体措施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要深挖教材,不能流于表面
全国著名教师袁容老师在评价她听过的一些课时说:“有些课让人总觉得味道不浓,平平淡淡,主要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细,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对这话我颇以为然,一堂深钻细研出来的课的确令人如饮醇酒。
我读过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张伟的《林海》教案,感受很深。拿写岭的温柔特点的一段来说吧,他的教路是“抓特点———找句子———读关键———悟表达”。在指导朗读时,他特别强调要符合文字内涵。读“高”声音要上扬,读“矮”声音要低沉,“长”要拖调,“短”要短促。“点儿”的教学尤其显出其挖掘教材的深度,因为这正是“温柔”绝妙的注脚,如果注意到这个字眼,不难体会出岭与岭之间形态差别很小,高低长短的界限不分明的特点,理解“温柔”便比较轻松了。所以读“点儿”时要轻快,俏皮。教学时每个环节结束,张老师都要总结出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一堂课下来,学生理解深了,朗读美了,兴趣浓了,就连教者也神清气爽,这全依赖于教师对课文透彻的研究和理解。
驾驭教材,举一反三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可供训练的材料,将零星的知识归纳总结,那么知识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吸收。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有一个读写例话《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让学生读了之后以同一单元的《索溪峪的野》为例,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大家争相抢着说自己的发现,比如:作者思路清晰条理,从山、水、动物、游人等方面讲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多样,有拟人、排比、对比、比喻等;语言精练,短短八九个字就可描绘形态不一的山峰……不用说:如果今后再进行类似的练习,这次举一反三的实践无疑将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
发挥教学活动的多功能作用
要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费时多而收效微,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状况,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抓起,发挥教学活动多功能的作用。语文课本来是一门综合性能力很强的课程,如果一个教学活动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效率就提高了。例如我们指导学生看插图,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在第九册五单元“积累运用”阅读内容是成语《画龙点晴》的典故,我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训练了其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上台表演的胆量,对那些创造性复述的同学给予特别的表扬,事半功倍。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有一条经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却值得探讨一番,问题由谁提出来。比较多的是由老师提出来,但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回答,那么,学生的思路只是一味地循着老师,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但如果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了后谈谈感受,还有哪些不明白或不清楚,这样会促使学生更深
[1] [2]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相关文章:
提高教学质量 向课堂要效率02-28
最后的四十五分钟04-28
难忘的四十分钟作文04-28
向科技要安全04-27
最后的四十五分钟04-29
向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要教学质量04-29
黑暗四十分钟_700字09-03
高三冲刺:要学会向考卷要分04-30
向大海要陆地05-01
向科学管理要效益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