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忧思
最近,一些西方学者大谈全球化中的同质化问题,好像任何国家要选择自己的现代化 道路皆不可能。这种本质主义化的“现代性模式”的说法,值得中国学界重视。事实上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对本质主义已经批判很多,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明显的欧洲中 心主义立场的质疑,使得今天在多元时代坚持那种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变得颇不合时宜。 但是,世界就是这么复杂,还是有人要抱持一种本质主义立场——不允许除了西方现代 性之外的任何其他国家的现代性,包括东亚现代性和中……一、全球化问题中的中国文化命运
还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全球殖民化的过程,而且这是一个任何国家、民族、个人 都逃脱不了的怪圈。按照这种说法,整个世界在全球化中会毫无例外地被整合到一个西 方式的环境中去。这样一来,英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推广开来,《圣经》中的“ 巴比伦塔”将重新建立,这个塔的语言地基就是英语。如果这种巨型想象成立的话,本 质化的说法就有了现实的根基:于是,未来的世界只有一门语言,那就是英语;只有一 种文化,那就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只成为一种特例而存在。这将会对不同区域的并抱 持本土文化精神的学者造成重大的文化内伤——在面临全球化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焦虑 ,产生一种文化全球化的假象。这是需要审慎质疑的重大问题。
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可能性,中国的现代性与西 方中心模式的差异是明显的,它也可能不同于日本、韩国、东南亚,或者中东、印度的 现代性。那种认为多种多样的现代性是不可能的,而只能臣服于标准化、霸权主义的英 美模式的现代性的看法,所隐含的文化霸权问题绝非可以轻轻放过的。这是否意味着没 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逃离这个普遍的市场秩序的殖民化一元世界?这个世界的多元选 择的历史走向真的就此结束了?现代性“幽灵”究竟成为了这个一元世界的“撒旦”还 是“上帝”?而且我想追问的是:发现东方和阐释中国的主体究竟是谁?是老外是新老汉 学家还是盲人瞎马的技术官僚?中国现代性是否是西方现代性的复制?中国新世纪是否只 有被经济文化殖民才能放逐本土性融入全球性?
西方有人如此看,那么东方学者又是如何看的呢?据我所知,一个日本著名考古学家, 近些年来在地上不断地埋文物,又不断地挖掘出来。他想告诉人们的无非是日本文化没 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有学者也质疑中国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认为中 国的造纸术比韩国要晚,活字印刷是韩国发明的。史料表明,活字印刷在很早的时候就 遭到了置疑,西方有人认为是德国一位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在公元1450年发明的。 但事实却是:活字印刷是中国的毕@①在很早——公元1041年就发明了,如果根据发明 成熟期以前的半成熟期的时间,可以说中国活字印刷的时间更早。起码比这个德国人要 早400多年。问题在于,当中国人面临全球化,不少人只重视经济而认为文化不重要的 时候,恰好西方人和东方人都在算文化账,对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看。
全球化不是一个全球同质化和殖民化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全球单一化的过程,而是一 个逐渐尊重差异的过程。我曾经说过,文化可分为几个不同层面:其一,科技一体化, 可以百分之百地“拿来”,所以我们不需要去重新创造磁悬浮列车,不需要自己创造电 灯,“拿”过来就可以用。就像西方用我们的火药和指南针一样。其二,制度的并轨化 ,只有百分之九十相同,差异出现了,比如人权问题,中国和西方就有差异。其三,思 想的对话化,我们都知道有中国哲学、希腊哲学、英国哲学,但没听说过有中国化学、 德国化学和美国化学,自然科学是相通的,而人文学科则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最后,信 仰的冲突化,齐泽克不同意亨廷顿的观点,认为“文明的冲突”不是在不同的文明之间 ,而是同一种文明内部的冲突。因而,全球化是一种在科技和制度方面趋同化而在人文 学科方面逐渐走向差异化的过程,而不可能文化宗教全球同一化。
但问题在于,今天中国文化形态整体性地“失语”了。中国有很多优美的东西,但由 于没有在世界的话语圈中争得合法地位而变得失语。这种失语使得中国学术的言述方式 、思维方式和制度方式失了合法
[1] [2] [3] [4]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忧思】相关文章: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04-30
我国海洋经济安全形势下的忧思04-29
命运04-28
命运04-28
命运04-29
命运05-01
中国文化11-17
辉煌中的忧思--来自中国矿山的调查报告05-02
我们只有二十一世纪作文07-21
命运的作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