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点滴

时间:2023-04-30 17:10:2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点滴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共栖。课文讲述了生物的三种共栖现象。一种是犀牛鸟和犀牛的共栖,这种叫作犀牛鸟的小黑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为犀牛报警,让犀牛获得安宁;一种是燕千鸟与鳄鱼的共栖,燕千鸟为鳄鱼剔牙,自己吃饱了肚子,还为鳄鱼解除了痛苦;一种是百舌鸟与金黄鼠的共栖,百舌鸟在金黄鼠的洞穴里产卵、孵化、育雏,得到金黄鼠的照看,金黄鼠由此也能经常欣赏到百舌鸟的歌声,大家既安全又开心。它们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成为一对好朋友。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课文中讲述的一些动物,如,"犀牛鸟""百舌鸟""金黄鼠",学生可能会感觉比较陌生,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点滴

??今年的3月22日,全国人大会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研项目,结合我校实施的"绿心工程",我确立了这堂课的教学思路。"绿心工程"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要想学生真正爱自然,关注自然,就必须先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进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学习。针对本班学生知识面广,善于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特点,我布置学生在课前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充分地对课文进行自学。我们校本研究的实质是;人本化,特色化,个性化。课前自学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自学时没有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提议,是学生自由运用已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当然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水平有差异,自学过程不可能求同,主要培养学生能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而课堂中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补充或纠正自学中的不足。比如,课堂上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把握和朗读、联想,以达到深化。也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回答。如:课文中说"犀牛不怕豹、大象等高大凶猛的动物"又说"犀牛鸟可以为犀牛报警"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既然犀牛不怕豹、大象等高大凶猛的动物,那还需要犀牛鸟报警吗?学生有的说,课文中只讲犀牛不怕豹、大象,并没有讲它不怕别的动物。还有的说,犀牛是不怕犀牛不怕豹、大象这些动物,可是它怕人。我赶忙问,它为什么怕人。学生搬出了课前查到的有关人类捕杀犀牛的事例:世界上目前只剩下三千多只,人类为了得到犀牛头上那名贵的犀牛角而肆意地捕杀犀牛。犀牛怕人类捕杀它,这样犀牛鸟不就刚好给犀牛报警吗?多精彩的回答呀!我立即问全班的孩子:"犀牛鸟向犀牛报警啦,盗猎者……"学生连忙喊到:"盗猎者来啦,犀牛快跑!"这样的拓展学习难道不比照本宣科更能激起孩子们对动物关爱的情感吗?课堂的确是生成的呀!

??这篇课文的预习要求,先要让学生弄懂什么叫共栖,再了解共栖的原因和有趣的表现.在这堂课中我把这个顺序做了调换,我觉得既然讲究人本化,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让学生在课堂上去重复或是复述定义,不如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感知与总结,并且通过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如:我有意地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蚂蚁和树"共栖的课外知识,这是动物与植物共栖的例子。蚂蚁是一种平时让人挺讨厌的动物,它却能保护树,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世界上的物种都是相互关联着的,是缺一不可的。从而让学生更加关爱动物。让学生从实例中提高认识,从而不断地去充实"共栖"的定义,这正是课标里要求我们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总结了共栖的定义,又从相互的汇报交流中获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也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1] [2]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点滴】相关文章: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设计08-25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08-29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09-07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7篇12-03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6篇01-09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语文教案08-25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200字作文04-28

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05-01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04-30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