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动物的消化”一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时应关注的问题
“消化”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的生物教材中都有,但阐述的层面不同,后者更注重其生理过程。笔者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自我感觉是已经知道一点,没有新鲜感。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还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有的甚至是概念上的错误。
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经过初步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感到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在教材中第52页的表格中,有些概念在教材中本身的表达就模棱两可,而且缺乏前后知识连贯的意识,客观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二是学生对这部分教材内容已有一定的基础,希望获得“用武”的一席之地、或者希望得到更多知识,这已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但教材偏重生理结构和生理过程的介绍,使实用性体现不够,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受到障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中第52页: 胰腺 → 胰液
胰腺是人体内第二大消化腺,它是有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的细胞分泌的胰液是消化液,经胰管收集后与胆总管汇合,穿过十二指肠肠壁,进入消化管,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分解多种大分子有机物。而内分泌部是分散在外分泌部的细胞群,称胰岛,其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激素,参与调节糖代谢。当然关于胰岛只作点到,目的是为了埋下伏笔,待到“动物激素”章节教学时再作展开。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胰液的分泌部位,还可避免出现 “胰岛素是有胰腺分泌的” 、“胰液中含有胰岛素”之类模糊概念。这样做,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中一些最基本的观点,为研究性学习开设一条科学的通道。
二.教材中第52页:肠腺 → 小肠液
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中之一是:小肠和大肠都有肠腺,只是结构有所不同,所以产生的分泌物也不同,大肠腺的分泌物中主要有粘蛋白。而小肠腺中的腺体实质上有两种,这是问题的其中之二,小肠腺分为两种:分布在十二指肠内的十二指肠腺和分布于整个小肠粘膜内的小肠腺。前者主要分泌粘蛋白和碳酸化合物,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并中和胃酸;后者才是教材中所指的肠腺。为了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增加着部分内容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还是值得的,使我们的学生在获取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这一知识中,能够做到居高临下,层次清晰,并为以后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排除障碍。
三.关于“最佳学习状态”(OLS)
“最佳学习状态”也有人称之为“颠峰学习状态”。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米哈里·茨克森明哈里把它描述为“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就是全身心沉浸于一种奇妙的感觉,即你能控制当前的状况,你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当你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你能毫无遗漏地吸收并最大限度地理解你所学习的东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在暗示“最佳学习状态”的到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向,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中,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引导他们对“进餐不定时定量或狼吞虎咽”、“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进行科学分析,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等基础生理知识的水平上,认清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使学生理解提倡科学用餐的意义。这样,以学生的实际状态作为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可以达到在教学过程师生情感激发的目的,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会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所作所为与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对照,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去,并主动地将所学的书本
[1] [2]
【在“动物的消化”一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时应关注的问题】相关文章:
声乐教学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05-01
审计函证中应关注的问题04-29
初中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04-28
污染土壤修复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04-30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04-30
在英语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05-02
城市生态景观项目环评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04-27
倾听: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04-30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04-30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