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什么是天地境界?--高三备课随想系列
明天就要开始补课了,第一课是《人生的境界》。本文参考冯先生的著作和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仅对教学参考书未阐述及或者未阐述清楚之处略做发挥。 不当之处,请网友指正。
《人生的境界》节选自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课本注明选自《冯友兰先生学术文化随笔》,应该不是最初的出处)最末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据说冯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生平立说,其他什么都可丢,唯有天地境界说不能丢。可见此文在冯先生哲学中的重要性。
冯先生善于化艰涩为流畅,所以这篇文章,学生初读起来可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要深入理解,问题就多了。
文章首先提出论述的范围,即哲学的任务。关于哲学的任务,开头一段说得非常清楚:“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个人体会,冯先生对于哲学的定义和任务都说得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但又非常有启发。按照一般的说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者说理论化,系列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冯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所以哲学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冯先生定义哲学的角度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也可以由此看出为什么境界说会在冯先生的哲学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冯先生区分不同境界的尺度是一个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觉解。觉解从词义的角度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觉悟和了解的意思,冯友兰先生是一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说到这地方还有一个掌故。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冯友兰先生听了这话,便一直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
如果回归到冯先生的哲学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意义说起。什么是意义?意义不是事物的固有的性质,意义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或者说了解,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物,同一个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意义都不相同。在这里,主观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棵具体的树,对于一个工匠,一个画家,一个路人,他的意义就不一样,因为他们对这棵树有不同的了解。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当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当中的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构成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可见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而这种不同与他们所作的事情没有绝对联系,更主要地是由他们对自己所处地位,所做事情的了解或者说觉悟决定的。有人说他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字,本来可以当做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这个人便代那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的回答:“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这一段话很值得寻味,这就是说,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了解程度互异,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冯先生所说的由不同觉解和不同意义而来的不同境界实质上就是各个人的不同意义世界。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意义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注)
《人生的境界》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在天地境界的理解上。
什么叫天地境界?冯先生说得很简单:“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学生在理解这一段话提时候可能会有问题:是社会的一员与宇宙的一员有什么区别
[1] [2] [3]
【什么是天地境界?--高三备课随想系列】相关文章:
境界的近义词是什么_境界造句12-31
天地境界说对生态伦理的启示04-28
什么是系列型号04-26
CPU系列·什么是类型04-26
CPU系列·什么是步进04-26
CPU·什么是系列型号04-26
CPU系列·什么是核心类型04-26
CPU系列·什么是节能技术04-26
CPU系列·什么是封装技术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