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校长理性探讨创新人才培养
就在中小学言必称“创新”的时候,中外的大学校长们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更为理性的思考。7月12~18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瑞典、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的校长与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区的100多名校长围绕“大学创新与服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只是一个阶段,如果基础教育在这方面问题比较多,大学的难度就很大。”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与很多校长一道把问题的关键指向了中小学。外交学院校长吴建民甚至指出: “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更多是一个弥补的问题。”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4日的平行论坛中的发言引起了轰动。他痛斥了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如偏重知识灌输,考试评价教学方式单一,急于求成,“把培养人才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恨不得马上就出创新人才”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忽视基础”也遭到了纪宝成的批评。纪宝成提高嗓门提醒大家:“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夯实得还很不够。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做出重大的、开拓性的创新。”
纪宝成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真正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之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创新是长期知识积淀和长期思考的产物。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与继承,不断地思考,才会有创新。“大学必须重视文理基础知识的教育。”
当记者问到“基础教育是否也有忽视基础的倾向”时,纪宝成说:“升学考试考什么,就重视什么,考试不考,就不重视了。比如升学考试不考地理,地理就不重视了。但无论是对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地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出席本次大会的中外校长中,教育专家出身的屈指可数,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斯图尔特·诺沃阿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担任葡萄牙教育部国际教育创新研究所科学委员会主席。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的时候,诺沃阿教授也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
诺沃阿教授说:“长期以来有‘学会学习’这样一种理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我对此表示认同。但在欧洲,对这个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以为有了学习的能力,基础知识就不重要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发展与创新不可能‘无中生有’,必定是在一定基础之上进行学习和发展,因此基础知识与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与科学仍然很重要。”
诺沃阿教授还指出,创新能力是不能教的,但学校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激发。不可能给学生开设一门教授创新的课程,而是应该在日常的文化与知识氛围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博士为大家介绍了该校师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所享有的自由度,而中国大学的校长也充分认识到了营造氛围的重要性。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发言中提出:“培育一种包容天真的成年人、充满稚气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国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其个性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天真。比如,爱因斯坦的成就里充满着天真烂漫的色彩。”王树国说,“
[1] [2]
【大学校长理性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文章:
西方理性与创新思维04-29
CUBA人才培养的对策探讨04-29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04-26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05-02
浅谈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05-01
农村水电开发效益理性探讨论文04-30
传统文化非理性层面的探讨04-30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04-27
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05-02
发展高职创新教育的探讨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