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构学校德育的新模式
在最近的一些调研中,我们看到当前加强与改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重知轻德”的教育;学校德育评价不够完善;学生忽略自身修养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校育人的角度来讲,要为学生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学校必须花大力气研究建构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模式,需要将社会、家庭、学校、师生融合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虑,突出其一,兼顾其它。
一、建构融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教育模式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反思多年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学生生活所致。生活与道德本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就是“无土栽培”的映苗,弱不禁风。因此,学校一定不要禁锢学生的手脚,要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得真知,长见识。学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引导,克服或尽量减速少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某学校的一位学生平日爱看武打、凶杀等带有刺激性的影片,家中又有一人被强制戒毒,使得他情绪不稳,总想打一架出出气。在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课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社会是那么的美好。我想打人的‘气’不知不觉地跑掉了。”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效果是不能低估的。
二、建构请“门外”人员参与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
常规下,课堂就是师生活动的场所。不少教师在大力研究教材的运用等方面花费了不少时间。我们相信,这都是教师在潜心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殊不知教材中的内容源于生活,直面现实生活,请“门外”人员进入课堂不是更有利吗?生活的实例更能使学生获得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感悟,这些才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终归宿。
三、建构学生道德需要的教育模式
在学生品德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道德行为应主要归因于需要,如果学生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真正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应建立在激发学生道德需要的基础上。这是因为需要不但是人的本性,而且还是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的内在动因。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开展对话活动,问题的争议和讨论活动,这是培养学生道德需要的有效途径。
四、建构学科课程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学科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各门学科都有其特殊的寓德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重视并准确挖掘教材寓德的内涵,课中得体渗透对学生施以有影响的教育至关重要。在整个教学中,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便构成了寓德过程不可或缺的四个基本因素。教学是师 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设计的寓德活动、监测评估要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学生参与的寓德活动的心理反应、内化和自评必要时要有显现形式,师生融合的好,寓德活动的效果必然会好。
总之,社会、
[1] [2]
【建构学校德育的新模式】相关文章:
论人生建构04-27
建构牛教案03-19
建构“动物乐园”04-29
论理解的建构04-27
毛乌素沙地治理的新模式04-25
浅谈文化导入的新模式04-30
创新模式促进教学04-28
新模式家长会10-15
围绕新课标,探索新模式04-30
大班建构活动方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