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导入策略思考论文

时间:2023-05-04 23:11:33 化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导入策略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导入策略思考 实践和体会 案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导入策略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设计课程导学策略,教无定法,但其关注学生主体,贴近生活和课本,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理念,是新课程教学导入策略设计的方向。

  万事开头难。作为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课程教学,其教学理念、效率以及成功与否,则尤其重要。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个人认为一堂新课程教学的优秀导入是顺利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保证。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导入策略,浅述拙见,求教于同仁。

  一、教学导入的涵义及目的

  所谓课程的导入,是指在短时间内采用适当的方式,为进入正常的教学作一个有效地铺垫,以便学生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

  课程教学的导入有三个主要的目的。一是转换学习情境。现在高中课程设置以电脑随机排课居多。文化课一堂连一堂,堂堂课都“关键”,课间认真的学生甚至连上厕所的过程都是在跑,如果化学教师一进班便步入正题,学生正在座位上喘气,很难适应老师们转变的节奏。二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致提高了,注意力更加集中了,主动性也会相应加强。师生互动效果尤佳。三是有利于明晰课堂学习目的,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化学知识的正迁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导入的策略及案例分析

  设计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多方位,多角度的不同策略。下面谈谈几种导入策略分析及案例,仅供参考。

  (一)对于概念的教学导入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高中化学教材许多概念来自于西方文化语言描述系统。如“物质的量”概念。“物质的量”实际上是用集合体的形式描述微观粒子的多少。在汉语系统里,描述物质的多少时有着丰富的量词“打、个、双、捆”等,针对不同的物质使用不同的量词在学生的语言系统中已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在表述上则用单、复数已可。“物质的量”作为不同微粒的共同表征也在情理之中,而在汉文化中则易发生混淆。“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词组难以融入学生已有词语系统中,以至于不少学生理解为“分子的量”“原子的量”。看来用汉语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物质的量”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相对而言,我们已经有的数目和量词等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物质的量”起负迁移的作用。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往往对两者进行对比,实际导入效果并不佳,“越说越糊涂”。再说,“物质的量”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同时又缺乏实验基础,不利于直观教学的导入,素材面较窄。甚至学生在以后的化学计算中容易回到用质量为中心物理量的老路上去。主动运用“物质的量”为中心计算能力不足,因此对“物质的量”学习导入还应有一个需要应用的情境过程。

  课时: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

  师生探究导入1: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粒为单位存在的米与以袋装为单位的商品关系,探究微小物体往往以集合体的形式呈现,解决从微观到宏观的表征方法,直接引入集合体概念。

  师生探究导入2: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要数多少年?引领学生体验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微观粒子组成的,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意识,产生如何表述巨大数量微粒的学习疑问,为引入“物质的量”概念做好铺垫。

  师生探究导入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方程式中计量数与参加反应的微粒数,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以便建立概念学习的情境需要。

  (二)对于化学反应原理基本理论教学导入可建立思维中间站的方式。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导入法。“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材料、一个模型、一个定律、一个实验等等,主要是于学习材料出现之前呈现,以学习者通俗易懂的或已经接受的面貌出现。显然,它是新旧知识的桥梁,是一种思维中间站,这样可让学生缩短思维跨度,分解学习难点,形成正确的知识迁移。

  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以江西卫视“传奇”栏目“谁是纵火真凶”事件作为导入材料,让学生的思路跟随“破案”的过程,建立思维中间站,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到课堂“氧——还反应”原理的学习。

  课时:共价键的形成

  列举现象:有一块菜地,在甲家房后,但在乙家房前,甲说此地属于甲,乙说应属于乙,彼此争论,没有结果。后来协商。两家达成共识,让甲在此地种青菜,乙在青菜空行种芝麻,这样这块菜地既属于甲又属于乙,即共同拥有。

  课时: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因素——有效碰撞

  列举NBA篮球赛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我问了两个问题:比赛中哪一区域队员最集中?姚明受伤的主要区域在哪里? 类似还可以用水池进出红黑水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部分特征;用乘电梯再往上走的例子来导入电离平衡移动原理教学等。采用学生熟知的情境,建立一个思维中间站,不仅活跃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认识的差距,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三)元素化合物内容教学导入应注重人文化,生活化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文化中,采撷一些与化学相关的诗文佳句,史实典故,用于课堂,使其知识性和人文性“交相辉印”,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使学生在逸趣横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既有利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素质,又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发展。

  课时:乙醇的性质及制备

  讲述我国悠久的酿酒历史,列举相关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课时:乙醇与乙酸酯化应

  引用诗词“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列举生活实例,如:煎鱼时为何又放酒,又放醋?

  课时:PH值和酸碱指示剂

  引用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鲜花色彩的斑斓,是因为花瓣细胞液中多种有机色素,在酸碱度的不同时颜色就千变万化。

  这些诗句的引用,会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美的感受,进而进入化学层面来进行学习和探究,带入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意境,从而感受到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热爱生命,涵养性情。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脚印”焰火,气势恢宏,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而2010年广州亚运会水上焰火令人称绝,这些都是“焰色反应”课时很好的导入课件。同年,“神七升空”,举国欢腾,太空中宇航员的呼吸,返回舱的归来,又是《金属及其化合物》课时极好的导入素材。

  20xx年底省教育厅专家组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听了我执教的《铁及其化合物》一节课。课上我把购买的速力菲补血药,含铁酱油作为导入材料展示,获得了专家们一致的肯定,认为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新教材,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一节课有了好的开端,那么接下来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教无定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方式必然丰富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或策略,其贯彻实施新课程教改理念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就用我们的激情,把握时间,去拉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序幕吧!

  参考文献

  1、丁文楚化学教学中的育人艺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30-31

  2、胡裕树方光焘与中国语言学北京文化大学出版2003150-16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4、翟远杰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1):18-19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导入策略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策略04-30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5-0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讨论文05-02

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论文05-02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能力要求及培养策略探究论文05-02

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05-01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研工作论文05-01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05-0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04-29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校园文化重建的几点思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