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

时间:2024-07-04 14:32:21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

  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

  —、引言

  国内院校于1982年开始引进欧美的MBA教中育,1993年把工商管理学科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至20xx年中国有343所普通高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1]。工商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教育部高教司于20xx年对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从供需来看,总体平衡但存在局部供给不足和局部供给过剩;从学生能力和素质看,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加强;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高校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缺乏专业实习,忽视个性培养,人才‘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缺乏案例教学,教学经费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高教司从宏观上给出了5点政策建议[1]其中,有四点都是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本文从微观上探析如何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教育。

  二、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实验时间不足。这由三方面原因引起:有些高校缺乏实验室没有专门实验教师;有些高校有实验室但对实验课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实验教+才,实验时间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大型企业软件。目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并非如此。企业、政府等用人单位不是需要会考试的人而是需要能干实事的人。许多学生通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不会使用企业常用软件、不懂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2外语学而不用。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大多从小学总课时的20%左右,在学生业余时间中这个比例还更高些;然而,外语能力差几乎是中国非外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测试办法不科学,仅重视语法和词汇的测试,不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因为测试方法导致教学环节设计不科学。教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为了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标准。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仅凭一张试卷考察学生的语法、词汇、阅读能力,并不能测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很多非外语专业学生,不会利用所学外语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许多学生连本专业外文文献都看不懂更谈不上用外语写作专业文章。三是没有营造学习外语的环境。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哑巴外语’永远提不高外语的应用能力。然而,目前外语教育并不重视语言环境的营造,有的学校外语课堂不能实现全外语教学,有的甚至是汉语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缺乏用外语交流的`机会。

  3通识教育未达目的,人文教育弱化。“传统上通识

  教育(generaleducation)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通识教育的范畴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宽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包括进去,并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识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目前的人文教育具有明显的知识化、科学化、工具化倾向,存在明显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设置不够科学。

  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其培养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6中国的通识教育总体来看没有达到目的,这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探究学习。其一,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其二,大学难以为工商专业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而目前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难以通过企业管理实践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然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大多是企业、政府等部门中非程序化决策问题更需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特色教育探析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教育。

  1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外语教师的师资水平,改革外语的考试考核办法,营造外语交际和外语写作等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的的良好学习氛围。

  2.重视试验课程。建立专门实验室编写专门的试验教林保证试验课时,配备专门实验课教师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严格实验课的考试考查制度。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李曼丽[6]给出了中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政策建议,我们认为,除此之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人、事务的管理,其专业课中就包含有通识教育内容,管理心理学、管理沟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7](P56~ffi)等因此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有机地融合,需要研究的是,考虑二者融合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的教材如何改革使二者互为补充从而强化通识教育,为学生打下广博的通识基础使之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4改革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必须从教学方法上改革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具体包括:第1转变教师学生角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使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甩创造多种机会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二,开展探究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适合于探究学习,我们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于实践且具有非程序化问题的特点,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差异性,显然,仅限于课堂讲授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使用己学知识、获取新的知识、灵活应用各种知识。第三,小组团队学习。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考评单位小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合作。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

  5.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通过税收政策及行政管理手段,引导、鼓励企业为高校捐资、提供试验实习基地鼓励“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大学自身的优势资源,培养专业特色。每所大学都有其特色和优势,将这些优势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例如,有些理工科院校,在理工上有办学优势,可以将工商管理与之结合,目前己有高校吸收理工科的大三、大四学生进入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这样,学生成为具有理工和工商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深受企业欢迎。结合区域实际发挥区位优势。每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同,面临的管理问题也不相同,这一方面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为工商管理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在沿海地区,贸易和对外加工是其优势产业,那么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懂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

  四、结语

  特色教育是解决中国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同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从试验课程改革、外语应用能力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教学方法改革、鼓励企业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设计、专业特色培养等方面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教育。对于具体高校这些方法尚需进一步具体化。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2

  自20xx年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以来,各高等学校纷纷加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的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剧增,不仅对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带来新的压力,也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研究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特点,与时俱进地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规模逐年扩大

  20xx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在原定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5万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约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10%。随后,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当中,都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20xx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到14.9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30%,距离“20xx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50%”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二)培养模式变化要求教育管理创新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其为社会培养现代高科技研究型人才,而且更需要培养大量高级管理、技术等应用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都比应用型研究生要成熟很多。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它的存在遵循社会职业分工的逻辑,重视实践和应用,主要培养的是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才,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环节中很注重到实验基地、企业等中去锻炼、实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大多数培养单位规定第一年为课程学习时间,其他时间用于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实习就业,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大多数时间在校外完成其他培养环节,这给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心理压力日益增大

  1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高校连年扩招,人才市场中供需关系产生巨大变化,研究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面临找工作不容易、找到好工作更难的问题,并且待遇也不如从前。这些落差与社会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 学术型研究生在社会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虽然也有毕业生踏入社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社会公众大多数对其认同度不高、单位重视度不够、职业衔接不紧密,这也给在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不好的心理阴影。

  3 学业上的压力也是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纷纷加强了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和审核,采取规范发表论文要求、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提高毕业论文盲审率等多项措施,使他们对学术上的专业要求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4 目前,一般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本科生,针对研究生的较少。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承担的心理压力的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亟待填补。

  二、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他们中要求被关注、被关心的心理取向可能更大,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可能更复杂。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奖助贷等政策往往因正在探索而复杂多变,多数研究生辅导员配备不到位,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迫切需要从加强管理队伍着手,逐步完善落实研究生辅导员配比政策,落实导师负责制和辅导员专职管理相结合。

  (二)管理要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二年要进行专业实践和找工作,大部分时间研究生在校外活动,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各专业研究生班班长要定期向学校或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汇报本专业研究生在外情况;研究生导师要定期联系学生,保持对学生在外情况的密切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照顾,加强联系。20xx年,教育部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于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以人为本,丰富教育管理的内容

  当前,研究生除了要承受学习、经济、人际关系和婚姻爱情的.压力,毕业之后还得面临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处理好,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

  1 加强就业指导。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帮助研究生摆正就业心态,掌握面试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尽可能地利用资源,及时地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

  2 要加强媒体宣传,增强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消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上的障碍。

  3,培养单位要提高毕业的门槛,在给研究生“增压”的同时,还需要在具体的培养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条件和氛围,为其“减压”。例如,强化对研究生教学过程,毕业论文完成过程包括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开展课题研究、课题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和答辩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并充分地调动导师在研究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会、交流会、学术论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并相互配合。例如,举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或团体活动,提高研究生心理调节能力;建立和完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咨询体系,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员结构相对较复杂,管理松散,可以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牵头,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

  (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涉及招生录取、学籍管理、专业培养、教学实践、论文开题到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工作量大,任务烦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其培养中安排更多实践内容的特点,其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更广,更不利于管理。因此,特别需要提高其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优势。例如,建立研究生和导师信息数据库,对研究生的整个培养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可以将与研究生有关的教学信息及时发布在网上,可极大提高教育信息传递的效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研究生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总之,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事关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否。在研究生人数递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增大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上创新,在内容上结合本校特色,不断地丰富,以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新时期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为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只有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新人才观才能满足目前社会对新型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则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创业教育现状,并给予相应的优化实践途径,以供参考。

  一、开创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学生群体是高校服务的主体,高校教育应把满足学生诉求放在首位,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和传授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创业教育的出现是补充和修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创业教育。开创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连续的扩招,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供给出现严重的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再加上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多数企业都实施了大面积裁员和缩减招聘人数,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十分困难。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社会和熟悉企业环境,从而增强实际工作和操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其顺利就业。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业教育现状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很多高校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普遍应用于教师和学生,使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因缺乏应用能力而无法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对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定位及认识存有偏差;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只针对部分专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改革现有教育教学体系,只能通过添加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才能加以改变。部分学校在衡量学生是否有创业教育标准时还会在学校内具备创业大赛,根据学生比赛结构判断学生创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创业教育的实际性质。第三创业教育实践存有短板;首先课程设置需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不代表只要集中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实践》就能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目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教材,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难以从系统性角度加以思考,使学生开拓性综合素质受到严重影响。其次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源;多数教师都通过考试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但很多未从事过和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教师社会阅历粗浅,群体知识背景受限,很大程度上会制约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第三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经验;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缺乏实践机会,只简单的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术教育,或者借助学校实验室的虚拟软件,导致实践水平受到影响,再加上尚未健全学生创业实践培养体系,限制创业教育发展和实现。

  三、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业教育实践途径

  (一)完善创业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重点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及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运营人才关注生产运作及流程优化等内容,同时还要学习市场分析、管理沟通及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工商管理专业可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创业教育实践增加与与创业相关的如创业融资、创业学等知识或讲授有关专业技术领域创业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增添实验设备和创造实践环境,目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及体验所学习知识。

  (二)创业型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机制

  创业型人才应具备多项素质要求,如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及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等。而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角色责任担当、善于学习及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及有效的社会沟通才是创业型人才应具有的特征,只有重塑上述特征才能构成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具有知识结构宽泛及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高校在提高学生意会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及认知性知识水平时要结合当下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培养认知性知识和部分管理技能,然而如实体组织经营管理、社会适应性及公共关系等意会性知识概念需要通过经营实战、实训模拟等方式培养。由此一来,创业教育人才能力由以下三个主要环境组成形成机制。①传授基础基础,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点。个人知识和知识结构有着紧密联系,知识面越广泛说明该学生的创造能力越强。②强化意识;通过榜样示范、课堂教学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③实践拓展;教育主体通过与政府、企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高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课内课外实践

  创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步骤为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所学专业技能及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升管理实践和创业能力。因此教育主题应对实践教学体系将进行系统的构建,在课程实践教学,可依托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建立创业教育虚拟网络平台,以此设置相关实践操作课程。课外实践可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植入创业实践中,帮助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或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有的问题创办各类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从而提高其创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是一门涉及多个应用领域的专业,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诸多课程。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引入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思想及创业能力能和当下社会需求相符。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通过优化制度和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4

  世界正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正在颠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创新。20xx年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教育和人才需求的新标准(丁元竹,20xx)。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并在整体上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红利、国际化红利与要素红利日益减少,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基于要素低成本吸引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双重挤压,出口市场的扩张潜力有限,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总体规模扩张向改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杜玉波,20xx),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迫切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80%以上本科院校逐步开设工商管理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快速扩大,短期内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由于主要强调扩大规模、申请学科、提高培养层次、引进理论体系,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很不适应,工商管理教育成为近年来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之一。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迫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进行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与升级,更加注重有特色、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并通过社会评价和监督,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1、转变工商管理教育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盲从性、趋同性,缺乏特色;教育内容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与管理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竞合式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探索学习动力不足、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变革,提出了人才需求的更高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的同时,优化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化素质教育,依靠质量提升实现进一步发展。

  2、培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主要以知识教育为目标,尽管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聘请外国教师进行语言锻炼,引入了国际原版教材,采用双语乃至全外语教学组织模式,以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但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的不足,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以教师授课为依托、单一教材为基础、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人才教育模式,难以体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要求(赵德武,20xx)。在现代企业经营范围逐渐扩大、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甚至管理理论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管理的知识内容更新加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大大提高,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注定会遭到市场淘汰。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管理技能与素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才能够迅速把握全球市场机遇,控制商业风险,适应外部环境变革、个人成长的需要。可以说,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1、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素养

  首先,要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活动基本规律的专业知识,具备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掌握国际交流、管理沟通、计算机办公、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信息等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的前沿动态、经营法则法规。其次,要重视现代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科学思维训练以及世界历史、地理、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管理国际经济活动的综合素养。工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良好的科技与文化修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得体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获得他人尊重与合作的基本前提,更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培养合格的职业管理人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社会独立生活与工作的`经历,更需要科技、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审美意趣,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最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与创业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经济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以一系列国际规则与合作准则为基础的,并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全球治理结构。中国的工商企业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规则从事经营活动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重视和加强国际规则的教育,提升国际意识与创业精神,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减少冲突和摩擦,真正走向国际化运营的必然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在这方面普遍比较滞后。

  2、切实强化创新与创业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前提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公司内部创业。工商管理人才作为企业未来的领袖,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然发展方向。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系统教授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等理论知识,更不是培养创业奇才或者创业竞赛冠军(陈炜,20xx),而在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梦想,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具备敏锐识别发展机会、整合社会资源,把创意想法进行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能力与素质,培育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不断改进人才培育过程的质量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组织方式。变革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为中心、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理念,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学习、讨论、汇报与评估的竞合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学习、团队合作、说服、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的知识与综合技能。二是重视实践与国际化教学。通过实习、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与方式,以及学生对国际案例的独立分析、小组研究、讨论与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意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依托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科技提供的优质资源,推动教育手段的转型升级,形成开放教育背景下人才培育的竞争优势。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的开放教育,促进了国内外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的公开化与共享,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高质量课程的系统学习机会和自主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模拟工作环境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还有助于推动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4、积极建立客观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往往采用分数、绩点来衡量,虽然学生研究探索的专利、论文以及一些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活动等可以计入成绩,但总体比重不高、范围不大;学校外部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评价,主要通过教育行政及其所属机构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与指导,或者是一些研究机构根据院系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课题的立项等指标对各校专业进行的排名。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价,主要根据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薪酬等体现其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和标准更为客观,而且可以促进学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不断适应商业变化与新要求,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特别是引导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发展趋势,需要逐步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并获得国际认可。目前,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管理学院已启动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认证工作,但中国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工商管理教育评价体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速。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5

  摘要: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引进对接教育模式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有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接教育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的设计思路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物流;对接教育;教育模式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研究

  (一)概念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是指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本位,以与企业和行业合作着力点,以学生为主体,与物流产业发展同步互动的培养方针,提供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层次上达到用人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就业要求,并具备事业的延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特征

  1.以就业为导向。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理念,能有效做到既注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又保证合理的就业结构。

  2.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之间应当是零距离有效对接,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而且能消除或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尽快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3.以与企业和行业合作为着力点。物流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高职物流培养单位是相辅相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单位要为物流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物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对接教育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以及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教育方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单位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方案,以行业企业的合作作为着力点。

  4.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的对接教育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导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有效的体现。同时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的有利因素

  1.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大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的动力。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觉,物流管理专业的对接教育具备的特征的贯彻实施必须首先解决职业教育的理念。就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如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的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经费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所有这些理念的转变直接加大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否有效实施对接教育模式的动力,为对接教育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原动力。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增强了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的因素之一,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为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如让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来源渠道,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物流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

  3.实训基地的大规模建设,提高了与需求单位对接的基础条件。对于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来讲,无论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而且能与就业结合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就业的压力,而且提高了与需求单位对接的基础条件。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的实践

  (一)设计思路

  1.设计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的对应关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物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岗位需求是基于企业运营所需的内部组织构架要求的人员配置的数量和质量需求。

  2.设计好物流管理专业对接化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对接化教学的方式就基本模式来讲,笔者认为,在确定了明确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基础之上,紧密与企业合作,加大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突破传统教学周期和体系,在实验室仿真模实训的基础上,充分开展现场化教学。并且,在目前对接化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还是定位于一个星期的岗位认知实习和一个月左右的生产教学实习为好。

  3.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对接化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在对接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设计到教学人员的协调的问题。必须加大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学人员的培养力度,统筹规划现有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组织对接化教学中,实现以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作为主体,以企业工作人员为辅的对接教学人员配置模式作为主要方式。

  4.设计好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评价体系。在实施对接教育模式之前,必须设计好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评价体系可以包括教师的能力、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条件、学生参与程度等等构成要素或评价单元。同时,评价的对象必须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也必须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评价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

  (二)实施途径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笔者认为,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政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建立高职教学与企业实际的对接机制。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要想使学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首先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必须要把不具备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送到企业去实践、去培训,参与物流管理的全过程,掌握管理中的要领,了解物流企业的需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难点与重点。第二,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邀请企业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或者一线的物流操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他们的管理经验、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把他们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第三,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必须是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问题。

  2.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因此,必须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就是推荐学生到企业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在学校和企业实行交替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按照20xx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样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建立“双证”的教育体系。对于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在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的同时,作为学校必须建立“职业资格证”与“学历证”相结合的“双证”制度。只有这样,学生所学才能与岗位能力需求有效地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表明你已经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从业能力。实践表明,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书与工作经验,凡毕业时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仅会很快找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远远高于无证的学生。

  目前,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颁发职业资格证的单位比比皆是,以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为例,除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外还有像中物联、商务部商务从业人员认证中心、交通部等等不下十个单位。这样,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鱼目混杂,因此必须清理整顿颁证机构,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

  4.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战略体系。笔者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由这三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人才培养体系。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必须首先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政府不仅应该根据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种类与数量,及时地调整专业所需人才数量。而且应该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双方共享资源;第三实施拉动式的供应链战略,寻找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只有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才能够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钱丹丹.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xx,(3).

  [2]郭跃.校企“无缝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合作培养模式[J].时代金融,20xx,(1).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xx,(1).

  [4]魏鹰.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

  [5]陈代芬.物流管理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xx,(5).

  [6]李长霞.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探讨[J].现代技术开发,20xx,(9).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6

  本文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辅导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从多渠道、多方位开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入手。

  同时,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高职院校的班级是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学校生涯和开展社会实践的引路人。

  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独有的一些特点不断探究新的工作方法来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当前,学前教育是社会的一大热点,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于其他各专业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学前教育是一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专业,女生多男生少。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在班级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女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上表现出比较多的矛盾,不利于班集体的融合。

  其次,学生生源构成复杂,质量稂莠不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生源构成复杂,质量良莠不齐,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在学校里,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学习基础差或者因家里人的央求等原因才来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原因使得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心态就不是很好,思想上就无形的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容易自暴自弃。

  同时大学校园环境赋予她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使她们失去前进方向和学习动力。第四,对网络过度依赖,对人生规划很迷茫。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多半是90后,这些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大部分的时间都沉迷网络,就连上课也是手机时刻不离手,学生们过度依赖网络使得她们对班里的事物和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也是不放在心上,对人生就更加迷茫。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的新路径

  (一)以爱育人,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感到爱,学会爱。辅导员只有付出爱,才能收到爱。辅导员在爱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优秀的学生,还要针对“后面的”学生,更应该关注那些“中间的”学生。

  爱育没有固定的程式,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只要辅导员付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然能感受到。通过爱培育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同学关系、宿舍关系、班级关系、学风、校风的全面提高。

  (二)定期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

  高职院校的主题班会是在一定背景下,确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或针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日常生活行为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主题班会那个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将主题内容贯穿她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

  班会主题还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有针对性,辅导员需要善于搞好调查研究,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风气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班会的主题内容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感受到班会与自己是有密切关系的,才会关心并积极参与班会活动。

  (三)公平公正做好每一次奖学金、助学金评定

  在高职院校,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是学生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激励机制,强化班级管理实际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认真把握助学金申报的基本条件,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要求学生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行为。

  辅导员应建立助学金评选制度,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将班级卫生制度、考勤制度、参加课外活动和诚信等相关情况与助学金挂钩,这样不仅完善制度,还提高制度的约束力。

  (四)合理运用综合测评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比较懒散自私,不愿意占用自己的丁点儿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这时候综合测评就能够大显身手了。每个月月初统计的综合测评,从每一件小事上考核着每位同学。有效的控制了班级的积极程度,保证了活动的参与面。

  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着学生各方面的品德。比如在学校举行的冬运会里,从服务点的布置,每位参赛选手所对应的后勤人员,啦啦队,投稿,我们都用综合测评来进行安排及考评。

  这一方法的.实施使得整个运动会期间,我所带的三个班都呈现出有组织,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好局面。

  最终,学前四班取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学前一班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运动会结束后,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又有了一定的加强。因为看到综合测评运用以后的效果,我把它用到了几乎所有活动中,包括迎新晚会的节目排练,广播体操比赛等。

  (五)以各种活动、大赛为依托开展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学校会适时举办各种活动或者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提高,也在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毕业生离校之前组织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技能汇报演出,邀请各知名幼儿园的园长前来观看,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辅导员通过组织和督促学生参加类似活动和比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7

  摘要酒店是一个相对热门的行业,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文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创新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希望为今后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酒店管理职业素养教育创新

  0引言

  酒店是为客户提供舒适、安全、能够进行短期休息或者睡眠场所的一种商业机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酒店这一行业也在蓬勃发展,相关管理人员吸收国外酒店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酒店行业进行不断变革与创新。一个酒店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当前,我国各个中职院校都注重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从各个环节对学生展开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创新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以便于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中职院校及其相关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通过一系列途径使学生在迈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相关工作,满足酒店的用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促使酒店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整个酒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接下来笔者就中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存在于各个行业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各个行业的内部,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行业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各个行业之间进行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的竞争,酒店这一行业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酒店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竞争,实质上是指酒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竞争。酒店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较高的服务意识、优良的品质以及较强的职业素养等。酒店基层员工与中高层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打造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综合素养的酒店团队,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强酒店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酒店这一行业竞争的'不断激烈化,我国的各个酒店企业逐步重视分析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情况,不断加强对酒店客户需求与酒店发展环境的分析与研究,注重树立酒店的品牌,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完善的服务。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酒店行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人员。因此,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酒店行业储备一定的人才,进一步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为酒店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推动酒店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酒店行业与旅游行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职院校酒店专利专业中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专业的教师来说要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为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从而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

  2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素质管理人才是酒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以便满足职业要求。但是当前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缺乏兴趣,仅仅注重职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盲目追求就业率,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上的指导。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下,只能在短期内弥补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缺失,无法从长远上为酒店行业供应高质量的人才,进而影响了酒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不可能有很大的提升,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也将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3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

  3.1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当前在我国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要格外注意增强教学的专业性,这是从根本上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开发相关的实践课程,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明确的课程标准,不断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应当通过导入案例、任务驱动以及转换角色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传达有关职业理想的概念,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将每一次课堂中都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中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与企业进行合作,两者进行合作以便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聘请当地知名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活动,并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和企业合作举办的项目中,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接收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酒店行业的氛围,加深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3.2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如果反复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单单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无法实现的。除了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一些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年的开学季,带领酒店管理专业的新生参观相关的合作酒店,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课堂教学之前充分体会酒店行业的职业标准,激发新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在参观酒店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请酒店相关技术或者管理人员为新生讲解酒店对于人才的要求、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初步了解,促使学生确立自身的就业目标。同时,还可以将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作为单位,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例如服务礼仪风采大赛、形体表演、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以及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类活动。此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余,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联谊活动等,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保证是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因此,学校应该不断加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这支队伍整体上提升专业素养、管理能力、教训能力等,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应该逐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改革体制,一旦有教师入职,就要为其制定一系列系统的教学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此外,辅导员要及时高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解决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难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3.4组织技能大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素养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不断进行训练。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技能大赛又是检验学生实训成果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省级比赛或者国家级比赛。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以便于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通过多次参与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使学生在走入相关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综合素养。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教师和学生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是发展的前提,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当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于更好地为学生呈现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养,更好地满足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酒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玛玉珍.浅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J].发现,20xx(8X):128-128.

  [2]张莹.浅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xx(11).

  [3]袁晓.浅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新一代月刊,20xx(10).学科探索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8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财务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专业建设是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专业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 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定位模糊

  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不同的要求。与普通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相比,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注重理论的基础上,更着眼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与普通型本科没有什么区别,许多学校在创办财务管理专业时,基本上是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的专业目录来确定培养目标的,没有突出应用性本科的要求。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培养应用性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基础学科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一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突出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和普通型本科学校课程设置的差异不大。

  1.3 实践教学不突出

  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时数少,比例低;还没有建立起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只是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的实验课较少;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许多公司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

  1.4 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许多学校招聘了一些研究生来充实师资队伍,尽管师资队伍规模得到了扩大,但是无论从教学经验方面还是实践能力方面,这些新近教师都很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许多是从会计或者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比较欠缺。

  1.5 缺乏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材

  目前,市场上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校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1.6 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当前,许多高校的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听、教师讲的“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尽管许多学校配备了电教设备,老师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课件做得并不好,许多老师的课件只是进行了搬家,将教案电子化了,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2 加强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2.1 明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应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就当前以及未来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来看,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这三者尽管属于不同的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 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和经济、管理及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能够在工商企业、事业单位、证券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具有发展成为财务主管、理财师、证券分析师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2 合理安排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性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来确定,切实按照理论够用、突出应用能力为导向来设计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应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财务管理专业理论框架、提供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管理会计等;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财务管理其他有关课程,它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及能力需求,来开设不同的课程。

  本专业可设置四个专业培养方向,如会计与财务方向、金融理财方向、工商管理方向、资产评估方向,在学生已拥有财务管理与投资管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四组限选课组实现学生的具体就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1)对于从事投资或投资咨询的学生,可开设《证券投资实务》、《证券发行与交易》、《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个人理财》等课程,培养学生证券、期货投资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咨询服务能力。

  (2)对于准备到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学生,可开设《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在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3)针对打算从事会计核算或者财务管理的学生,可设置《资产评估》、《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纳税筹划》、、《审计学》等课程,培养学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综合能力。

  (4)针对打算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学生,可开设《资产评估学》、《技术经济学》、《建筑工程评估基础》、《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资产评估实务》、《房地产经营概论》等课程,培养学生资产评估基本能力,

  2.3 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1)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可将实践学时数提高到总学时数的30%左右,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2)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构建一套前后连贯、目标一致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有企业认知实习,又要有专业实习;既要有课程实验,又要有实习课程;既要有单项实习,又要有综合实习;既要有验证性实验,又要有设计性实验。

  首先,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编写出系列的实践教学教材、指导书、报告书等一整套实践教学资料。其次,建立完善的校内模拟实验室。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可以与用友等财务软件供应商联合,共建实验室。第三,认真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根据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和企业理财实践,可以将财务管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包括会计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和利用EXCEL工具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综合实验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把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融入到实验中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开设以下综合实验项目: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第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企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第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等均应纳人考核范围。二是对教师的考核。要将教师指导实验课和课外实习的课时数和相应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要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情况与理论教学、科研等一起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2.4 加强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

  首先,与有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管理,鼓励教师为企业担任顾问或者到企业兼职,并考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其次,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经验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为指导老师。第三,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从事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应采取措施,积极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2.5 组织编写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教材

  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编写的套路,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以方便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2.6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1)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课堂讲授时,应破除灌输式教学,积极采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积极采用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个性化学习。

  (3)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

  (4)创新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体制的力度,考核评价着力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喜平.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财会通讯, 20xx.11.

  [2] 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谈.财会月刊,20xx.12.

  [3] 钱红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9.

  [4] 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会计之友,20xx.3.

  [5] 张旭东.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会计之友,20xx.9.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9

  当代旅游业己经发展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旅游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増多,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冷战结束后政治隔障的消除等因素,全球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加速扩大,参加旅游的人数还将继续増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xx年全球旅游者将达到100亿人次,其中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到20xx年全球旅游者将达到160亿人次,其中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6亿人次。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也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传统的接待事业一跃转变为国民经济新的増长点,并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研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己被列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的増长,既依托于旅游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旅游院校,特别是近年来新兴的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各种旅行社专业人员,满足旅游市场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截止到20xx年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和己开办旅游专业的院校己发展到200多所,形成了培训、职高、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教育服务旅游、旅游促进教育的旅游和教育互促相长的格局己经形成。但是,据市场调查分析,在从培训到博士这样一个旅游教育体系中,真正成为现阶段旅游从业人员主力军的只有培训、职高、大专这一块。相对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培养掌握旅行社运行与管理办法,熟悉导游业务,熟悉我国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紧扣高职教育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将产学工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

  产学结合是指教学机构(主要是高等院校)与产业部门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业开发与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

  当今的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11。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强较快的工作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业单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短缺。因此,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有着强劲的需求动力。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教学目标

  1.产学结合,协商培养目标为了使得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设计更能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科学可行,需要专门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后,确定方案。在确定方案的`基础上,系部教学单位与学校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多家企业的经理、主管等资深学者、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委员会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的规范、职责与义务等,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委员会的专家参与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协助确定本专业的开发和调整,审定专业教学计划,专家们背靠的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反馈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录用合格的毕业生等等。根据广东轻院旅游系这些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培养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一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20xx年和20xx年的就业率均为100%

  2实施“多证书”教育从行业发展来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和工种等级证书制是势在必行的。在制订培养目标和目标实现上,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因此在构建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考核上,参照执行相关工种中、高级工以上为考核标准。为学生毕业求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正常教学中,教师主动介绍技术等级证书的有关情况,鼓励和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有关技术等级证书。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语应用能力AB级证书、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德国F+U宾馆与餐饮专业培训证书等。社会用人制度对于教育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并与国际接轨,20xx年至今,我系成功组织18名学生到德国F+U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接受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贸易管理培训;20xx年10月派出数名学生到新加坡著名西餐连锁集团实习,学生均可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既拓展了就业渠道,又为提高我院的形象、塑造国际酒店和旅游业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如营销员证书等多行业资格证书。“多证书”教育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

  (二)构建多样化的校内教学组织形式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

  在要求旅游管理学生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几年来我们加强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意见,并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

  1.课堂实践在多次的教研会议上,我们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主要的教学目标关注在学生是否有收获的基础之上,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饭店服务管理分析等。

  2校内实践组织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各种学习小组,以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举办专业展示“我的专业我来和多次会议接待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校内建立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导游等实训室实施各项实践操作。实训大楼现代化的设施、功能齐全的操作间,为我专业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交易会期间的顶岗实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方式进行,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深受企业及学生的欢迎。

  (三)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导向利用企业教育资源

  在产学合作中,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成材和就业;学校需要发展教育和科研。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互相之间利益不同,却可以互惠、互补。充分尊重三者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我们采取的具体实施形式主要有:

  1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力求三赢

  (1)协调旺季与实习时间。根据广州每年两次的交易会召开时间(每年4月与10月),安排二年级学生期间,进行四周实习,并按排指导教师。这种时间调整,深受企业欢迎,学生也得到实践锻炼,受益匪浅。学校在不増加任何教育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产生了“三赢”的效果。

  (2)协调勤工助学与假期顶岗。本系与广州各大酒店及著名旅游社合作,学生在学期间利用节假日到酒店或旅游社顶岗实习;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决定是否聘用。协议明确规定三方的权利、义务,让三方各得其所,同时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方式,规范主体行为,把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组织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分别到白天鹅宾馆、广州花园酒店、广州长隆酒店及各大旅行社兼职,进行3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良好。校外实践是本专业培养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手段,是对校内教学的重要补充,是高职产学工作的有机延伸。产学工作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过渡,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能力。

  2共享师资,共同提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通过校企人员互聘的方式,实现了师资的共享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素质”师资。学校在企业的实践教学,通常请企业安排指导老师,请有关的专家、技术人员讲课。同时我们每个学期都会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増强学术氛围,如邀请德国F+UH际教育集团总裁及中国区经理与学生座谈,邀请新加坡GuildOdSchoolfHoPialt校长夫人和新加坡东方文华酒店餐饮部经理与学生交流,邀请白天鹅宾馆餐厅经理与学生座谈,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莅临学院就当前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及人才要求进行知识讲座。与此同时,学校要发挥本校教师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作用,如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企业员工学历和业务进修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做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等等。这种做法,使学校解决了学生实习师资问题,企业则节约了员工的培训成本13,形成了师资资源上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0

  所谓志同道合、步调一致、目标统一,就是班主任邀请本班科任教师共商班级大事,让班级奋斗目标获得科任教师的认可,争取科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协同作战、配合行动在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发,班级工作定会事半功倍。

  四、协调好学生与他人的关系,这是疏导学生心理、避免学生发展消极因素的必要措施

  人是集体的人、社会的人,人不可能单独存在。在集体中、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势必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的情绪与生存的质量。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处于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善于做好这一方面的协调工作。

  1、协调好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

  学生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但由于个性、爱好、成绩、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等差异,工作中难免出现分歧、矛盾。矛盾的产生会导致班集体出现混乱局面,班主任的工作也将处于被动状态。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教育学生干部一切从工作出发,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顾大局、识大体,精诚团结,分工协作;要建立起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前进的班委和团支部领导集体。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才会轻松而有效。

  2、协调好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栏工作中,班主任常容易走进两个误区,其一是班主任为树立干部威信而一味批评同学,这样会造成学生不服、逆反;其二是班主任为从严要求干部而随意指责干部,这样会造成干部心思涣散,失去了学习与工作的动力与信心。班主任要做的,应是弄清事实真相,实事求是,重在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从而协调好干群关系,使之更加团结,以有利于班级的发展。

  3、协调好一般同学之间的关系

  班上同学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个或少数几个同学关系过于密切,以兄弟姐妹相称,言行充满江湖义气,甚至形成帮派;二是由于某些原因,同学之间闹意见,互不理睬,反目成仇。这两种现象都是消极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予以重视。如我曾带过的一个班级就出现过这两种情况,其一是有四人常一起来往,并自称为“水晶姐妹”,常一起聊天谈心,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其二是同一村庄的几个女生分成两派,互相仇视,传播坏话。对第一种情况,我肯定了她们之间珍贵的同学之情,但也指出她们不够的地方,引导她们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勉互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后来,她们的成绩都处于班级前列,并成为班级各方面工作的积极分子和中坚力量。对第二种情况,我则是搞清问题的结症所在,解开她们心中的死疙瘩,教育她们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培养她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情感观念。不久以后,这些同学都摈弃前嫌,和好如初。

  4、协调好本班学生与其他人员的关系

  学生与本班同学及老师以外的人员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修养、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最直接、最主要的管理者——班主任,亦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消除对学生不利的消极因素。如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几乎所有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他们采用的方法不一定都科学合理,有时甚至是简单粗暴的。班主任要及时了解这些动态,以电话、信件、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让他们能轻松上阵,争取成材;同时,班主任也要聆听和采用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处事态度和工作方式。

  至于本班学生与外班学生及社会上各类人等关系方面,主要是教育学生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有原则地谅解或忍让他人,即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思想素养,让他们努力做一个完善的人。

  五、协调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但现在不少学生无暇顾及子女,又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因而把教育子女的重任全推给了学校。这些家长一般只满足学生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意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往往忽视子女在成长期的变化和心理上的需求,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会淡漠乃至恶化,有些

  家长甚至完全丧失对子女的教育权力,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现实中因家长不注意沟通,造成孩子心理障碍的事例也不少。作为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做好协调工作,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

  1.营造“尊长辈,敬父母”的班级氛围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十分不理解,这对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班主任应加强教育,在班级中形成“尊长辈,敬父母”的'良好氛围,发挥集 体舆论的导向作用。当然,班主任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亽让学生在入情入理的教育中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让他们懂得:我们在学习上,感情上都存在压力,所以,我们渴求理解,但事实上,家长在社会,工作,家庭中的压力远比我们大得多,作为小辈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学会感激。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班主任老师让学生绑上两斤重的沙袋上课,一节课下来大家都叫苦不迭,此时班主任提醒大家:我们的母亲怀胎十月是何等辛苦!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平时,班主任也可通过布置沟通心灵的家庭作业,比如,给父母写一封信,帮妈妈洗一回脚,每逢节日给长辈送上一份祝福等,教育学生尊长辈,敬父母。

  2.帮助家长理解沟通的必要性

  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的,但现在不少家庭所谓的沟通只能在表面进行,或是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或是家长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或是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想用成人熟悉的有分量的概念去打动,启发孩子。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们懂得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现在的小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十分不理解,这对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班主任应加强教育,在班级中形成“尊长辈,敬父母”的良好氛围,发挥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当然,班主任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亽让学生在入情入理的教育中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让他们懂得:我们在学习上,感情上都存在压力,所以,我们渴求理解,但事实上,家长在社会,工作,家庭中的压力远比我们大得多,作为小辈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学会感激。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班主任老师让学生绑上两斤重的沙袋上课,一节课下来大家都叫苦不迭,此时班主任提醒大家:我们的母亲怀胎十月是何等辛苦!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平时,班主任也可通过布置沟通心灵的家庭作业,比如,给父母写一封信,帮妈妈洗一回脚,每逢节日给长辈送上一份祝福等,教育学生尊长辈,敬父母。

  3.巧妙消除学生与家长的隔阂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还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因为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说理教育单调生硬,常会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往往影响了与孩子的关系,严重的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这时候,班主任应主动关心学生,巧妙化解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帮助消除误会,必要时可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沟通的技巧,减少教育的负效应。 综上所述,班主任若能协调好以上各方面的关系,班主任工作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和卓有成效。作为直接受益人的学生,得到的则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进步,还有许多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而我们的教育,不就是以学生为本吗?班主任若能做好协调工作,建立“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1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创新发展,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也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现状,明确指出了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供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进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高校

  近年,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正在创新进展中。高校教育管理队伍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保障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变革的必要条件。

  一、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现状

  教育管理人员是日常教育管理主体之一,在全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运行当中起到服务和教育等作用。高等教育管理队伍设置目的就是要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管理人员来执行和衔接教与学的每日发展,管理人员是主要的执行者,是高校中负责制定、规划、指导、协调的核心组织者。以服务和教育为宗旨,在教与学相关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职能现状主要体现在服务和教育上。1.服务现状。当前高校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组织和协调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专业的发展规划、人才的培养方案,还包括学生、考务、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基于职业特点,教育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显得更强,不仅在观念上已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服务实效。切实深入去感知师生需求,并及时给予解决、整理、反馈,有自主服务于社会学校、服务于师生这种意识,但管理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2.教育现状。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紧贴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亦师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辅助教师师德素养中突显出教育职能。这就需要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正确的政治取向,也要有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更要具备行政岗位管理素质,目前在管理队伍中达标比例尚且有待提高。

  二、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队伍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调查中,存在各类教育管理人员观念守旧、缺乏专业性、团队意识薄弱、待遇差距大以及整体素质提升缓慢等问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保障高校教育学质量的关键工作之一。为了能构建优质的教与学环境,保障教育管理工作有秩序的顺利实施,为了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能力强的新型教育管理队伍迫在眉睫。

  三、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就是要进行引导、激励、学习,提升等这些过程,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

  1.树立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明确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管理队伍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观,以人为本、动态管理、零距离服务等,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和高校转型发展等理论来优化自身,认真探究解决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明确教育管理队伍发展方向,及时进行交流反馈,力争教育管理工作在每一个环节都发挥优势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智慧管理,优化管理手段,弥补队伍的不足,增强团队实力,与时俱进使管理工作效益发挥到最大,保障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2.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培养力度,提升高校教育管理队伍专业素养。加大力度对高校教育管理队伍进行培训,避免一刀切式的普及性培训。新老职员要有阶梯式培训、要按人员类别和工作需求进行分组式培训、要按时效和公舆进行补充式培训。一方面积极倡导学历提升和专业拓展,另一方面鼓励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交流。教育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国内外教育管理先进理念方法,与业内外同仁、专家交流访学,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从业能力。

  3.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机制。完善改革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是高校教育管理必行过程,是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

  第一,应从教育管理方法手段入手。及时构建新型的、高效的、安全的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处理大数据信息,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和细化,以可视化、时速快、效能佳的方法手段,应用于管理制度和权责内容上,以达到队伍建设的时代性进步。

  第二,要完善服务制度。这是对管理队伍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只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获得更好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效果。面对高校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管理队伍也要研制多元化服务制度与之相适应。

  第三,组织内部的管理机构制度也要公平公正与科学平衡,用严谨的内部专设制度来约束治理教育管理队伍,讲道德讲奉献,用专设的制度在内部使管理队伍发挥典范作用。并坚定信念,夯实团队精神,定期组织协作项目检查等,用科学的制度,打造懂管理、会管理、善管理、敢管理的优质教育管理队伍。

  4.构建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考评体系,创新高校教育管理评价机制。高校教育管理队伍考评体系是为了明确岗位职责、兼导管理效果、分配待遇公平而构建的。评价体系不能一成不变,要定期更新评价指标,建立职务职级的公平制度,考核定量要科学精准,采用立体交叉的综合评价机制来评价竞争、评价实效、评价创新。同时定期开展团队协作考评,一个优秀的管理队伍是整体团队通过协作的相互补充,绝不是单个人的突出而是整体团队的提升。因此创新评价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应是对整体团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年龄学历等的合理布局进行分析和评价,以适应越来越复杂化和专业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总之,人们认真探究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可行性对策,就是要建设出一支不仅具有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有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有严谨自律道德高尚品质,有职业素养水平高超的管理队伍。整体团队应合理布局,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教育能力,进行有效管理和创新管理,在运行机制创新完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管理经验,不断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努力打造出有魅力,有动力,有效力的优质高校教育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姜娜.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考[J].科教导刊,20xx(7).

  [2]王宁.浅谈大数据视角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变革[J].知音励志,20xx(3).

  [3]王宁.浅谈三微网络平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应用[J].新教育时代,20xx(5).

  [4]郑德明.关于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xx(6).

  [5]鲁洁.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6).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2

  【摘要】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社会需求不足,原因之一在于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和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笔者结合实践指出,通过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财务管理;办学特色;实践教学;就业

  20xx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制订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等七个方面的重要措施。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一、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专业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办学的优势所在。近年来,大庆石油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办学特色。

  特色之一:突出石油行业特色。结合石油院校特点,将专业办学方向定位于石油企业,开设石油工业概论课程,突出办学特色。在财务软件实训中指导学生操作中油财务管理软件,在毕业设计中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石油行业方面的论文,借助毗邻大庆油田的便利,组织学生到石油企业实习,形成了明显的行业特色,为全国各大石油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财务管理人才。

  特色之二: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财务管理坚持将高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在高年级开设注册会计师辅导和职业资格认证辅导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本专业开设了注册会计师相关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和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9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35%以上同学能够单科或全科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历届毕业生双选会中,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或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的学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将高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珠算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等考试,为学生就业上岗架桥铺路,增加砝码,提高了就业率,也使学生较早地置身职业环境中,从而为毕业后顺利适应岗位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适应人才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本专业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契机,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专业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而条件过硬的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针对本专业实习的特点,根据《我院关于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办法》”、《我院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定》以及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先后与大庆市龙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财务处、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财务处、黑龙江石油化工厂和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庆营业部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主要实习任务是:会计账务处理的训练、财务分析和投资理财能力的锻炼。实习基地建设遵循了“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原则。实习期间,基地实行了指导教师负责制,为了保证实习的实际效果,并能够为基地单位做出贡献,指导教师根据基地单位的要求有选择地安排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所建立的实习基地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增强了劳动观念,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与劳动技术素质,增强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了解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过程,增强了协作共事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校内实习和实践管理

  (一)实验和实习管理规定

  财务管理专业实习配备的指导教师中,高职称比例达70%以上,实习生师比在15:1左右,全部实习指导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实习经验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实习大纲内容规范、完整,有切合实际的实习计划,并能按时上报和及时下达;有与专业对口的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基地的软、硬件设施能满足实习教学的需要;实习管理制度与经费管理规范,有规范、完备的安全、纪律、考勤等实习管理制度(规定);教师有实习指导记录,学生每人有统一规范的实习日记,实习文档材料齐全,制度健全,经费有保证、使用正当合理;实习内容与专业对口,符合大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能积极指导学生实习,能按进度落实实习内容,及时填写实习指导记录,记录当天实习的有关情况;学生实习积极主动,态度端正,遵纪守法,保证安全,尊重导师,虚心学习,及时书写实习日记,且内容充实;院系领导对本院系实习各单位能进行认真的检查指导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格式规范,报告内容全面,充实,教师能认真评阅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字数在3000字以上;对实习成绩评定全面考虑了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总结评价工作完善,有内容完整,科学规范的考核小结和内容充实的实习工作总结。 (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性,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专业一直比较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想方设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在实践教学内容调整与体系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共有2门课程开设了实验课,分别是: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所有已开设实验课程的教学文件都从无到有逐步完善规范,实验大纲、实验教案、实验指导书的编写配套一致,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体系完整。

  (三)实习实训内容

  实习实训是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开设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其中有代表性的为会计基本技能训练、电算化实习、沙盘模拟实战、专题报告、现场参观、录像观摩、交流演讲和创新杯大赛等形式,增加学生对现实中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近年来,学院陆续购买安装了ERP软件和模拟沙盘等专门教学设备,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理财经营模拟竞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有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与决策,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均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学院严格的考核标准下,学生主要基本技能训练考核成绩逐步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到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之中,收到了极佳的.实习效果。

  (四)毕业设计内容

  本专业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规范。毕业设计能够围绕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专业方向进行选题,选题性质、难度、分量及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全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按照制定的毕业设计规范撰写论文,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填写中期检查表,按时提交论文。通过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导师监管、选题评价、过程检查、抽查评审、严格答辩等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使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装订成册的毕业论文和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中英文参考文献及日志统一存放资料室,管理规范。

  四、就业能力和就业

  学院坚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培养了一大批敬业、务实、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学院一直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形成就业的合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联合创业。在专业上强化专业办学特色、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习单位会选拔符合业务发展需要、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生留在企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大学生就业率呈上升的趋势,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参考文献】

  [1] 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xx(12).

  [2] 陈四清.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探讨——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J].会计之友,20xx(2中).

  [3] 于天野.略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20xx(01).

  [4] 李志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20xx(29).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3

  摘要: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由于诸多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还是理论偏多,实践偏少,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本文主要根据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带来了机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行业指向性明确,应用性强,主要为旅行社、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酒店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构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的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分四个层次若干点:

  一、构建成熟的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理论知识得到内化认知的根本途径。大部分的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实践教学类型多样,覆盖面要广。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除了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考察等方面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比如旅游心理学、广西导游等课程,也应该结合我们广西的主要景点:桂林漓江、南宁青秀山、桂平西山等进行实训。

  (二)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三)深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层面

  能力培养需要深化。实践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是按行业标准完善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1)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首先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综合考核制度。首先改革考核项目,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其次改革考核方法,除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外,还可以加上技能考核+口语表达等形式。比如对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施校外企业实践,顶岗实习

  校外企业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一方面,校外企业具有旅游行业的真实环境,与市场紧密相联,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紧张,设备设施落后”,因此,学校应该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让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从而实现双赢。酒店见习可到区内三星级的大酒店,分别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进行观摩和顶岗实习;景区顶岗实习,“可安排在3A级以上的风景区,分别在游客接待中心、导游中心、营销部、工程部、策划部进行实习,主要参与景区的实际工作,通过实习,熟悉景区经营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检验”。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4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作为自己硕士论文的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所学校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管理,良好的管理机制为管理的推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然而,现实中,学校管理低效、无效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当越来越多的“低效管理”、“无效管理”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因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办学效益下降而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和整个社会的非议时,这种令人震撼的现实图景所警示的问题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焦虑与思考。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中国学校管理发展的进程,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这一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献计献策,不论于道义还是责任而言,都是当今教育管理研究者不容推辞的义务。

  二、之所以要将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讨论,主要是因为:

  1、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有很多方面,诸如人的管理、物的管理、财的管理、信息的管理、时间的管理等等。但贯穿整个管理、衡量管理成败的是管理的效率与效益,本课题中的有效性侧重研究的是管理的效益。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探究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也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更为综合、更为整体性的视角,为学校内部管理发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2、就当前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研究现状而言,存在着重局部轻整体、重价值轻事实、重当下轻历史、重应然轻实然等问题。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与“就管理谈管理”这样狭窄的研究视野相关。笔者力图将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讨论,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尝试,进一步拓展当下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研究的视野,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理论生长与政策制定奉献一点绵薄之力。

  三、在研究方法上,笔者拟采取实地研究方式,通过参与观察、非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对本选题进行探讨。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研究方式,一方面和笔者的研究兴趣及知识储备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笔者感到当前教育研究中秉承科学求真精神的研究依然比较缺乏。尽管实地研究并不必然和科学研究划上等号,但面对学校管理有效性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采用以“脚踏实地”为生命的实地研究比“高跷上的研究”让人觉得更加可靠。

  四、概念的界定:

  (一)、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内部管理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有效地对本校人、财、物、事、时间、信息进行组织与控制的活动。学校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调整、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学校管理的内容有教育目标管理、师生员工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

  (二)、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即“做的事正确”的程度。

  (三)、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

  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即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程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并使这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通过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学校内部由于各个组织机构担负着各不相同的工作任务,赋有各自的管理职能,容易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摩擦甚至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要能保证各机构之间在管理活动中的协调配合,又能使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就显得尤其必要。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笔者对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下面就梳理的结果做一简要介绍:

  一、关于学校内部管理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门类下,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xx年),检索到2659条记录;在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xx年),检索到360条记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门类,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99-20xx年),结果为58条;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结果为10条记录。

  目前对学校内部管理的研究集中在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是学校内部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的文献都对学校内部管理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比如,王志强(20xx)、王治奇(20xx)、孙锦明(20xx)、刘秀萍(20xx)等人都对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做过较为综合的实证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方面的文献中,已经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对学校管理效率的影响,比如,高振强(20xx)、张俊(20xx)、丁其发(20xx)等人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与有效性的关系。这些研究,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从而将研究进一步推向了深化。

  二、关于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门类下,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xx年),检索到25条记录;在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xx年),检索到3条记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门类,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99-20xx年),结果为9条;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结果为8条记录。在著作方面,到目前为止,我找到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论述的著作有古得莱德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萨乔万尼的《校长学——一种反思性的实践观》、《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杜育红《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富兰的《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变革的力量》三部曲等。在美国,近十年来,美国在探索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齐昌政教授在《美国学校质量管理观的变化——以“ 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为例》一文中对此作了具体阐述: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作为学校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估的较为完善的标准,《绩效优异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价值以及绩效模型, 提供了一套评估和改进学校绩效的质量管理框架。这一标准的综合性、系统化发展反映了美国学校质量管理观的变化趋势。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教授《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述评》一文中探讨了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的改革情况。

  在我国最早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是内蒙古心理学会的冯惠昌教授,他在1994年1月发表的《试论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一文中分析和探讨了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五个问题:首先是目标的有效性。冯教授的文章认为: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首先要看它是否以正确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 因为“学校经营组织必须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 如果管理目标符合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要求, 致力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那么, 可确认其方向是正确的, 因而其管理可能是有效的。否则, 可被认为是错误的和无效的。其次, 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目标的具体性和明确性上, 管理目标应从本校实际出发, 具体确定一定时间内应达到的要求, 这些要求应是可操作的和可被检测的。最后, 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目标能为全校成员所接受, 形成对目标的一致看法的重要手段是引导教职工参与制定目标所谓参与, 不是指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的赞同, 而是“名符其实的自我投入”,是“思想与感情的投入”这种投入将鼓励每个成员为实现学校目标分担责任、做出贡献。这种参与或投入不仅对制定目标, 而且对进行决策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分别阐述了决策的有效性、工作安排的有效性、人的管理的有效性、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其他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研究的还有李政涛(20xx),熊艳(20xx),李玉(20xx),罗阳佳(20xx)等。这些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综观已有的研究,目前国内对管理有效性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主要为“校长管理有效性”。研究视角比较狭隘,关注点是校长个体的管理效能,停留在对有效性做单一的定点分析,与校长管理效能、校长工作效率、校长领导力等术语区分不明确。国内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虽然越来越多地使用“管理有效性”这一术语,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思辨性的,经验性的,缺乏深入到具体组织情境中的实地研究,忽视了具体环境以及与环境相关的人的因素。学校管理有效性研究几乎完全移植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研究,缺乏基于学校所承载的教育特殊性的研究。偏重于关注校长个人管理有效性对学校发展的影响,较少关注领导团体在学校组织中发挥的作用。针对这些特点,研究者拟通过对领导团体管理行为的有效性的描述研究学校,并力图超越描述的水平,通过基于实地研究的理论建构为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力图对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现状进行考察,通过研究不同学校内部管理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揭示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内在机制,并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部分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考察。在深入研究学校管理有效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部分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考察。在初期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对部分学校的内部管理中的低效性、无效性现象进行归类、分析,绘制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图。

  (二)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这一部分主要回答如何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对不同学校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策略措施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学校管理发展的视角,分析哪些思路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在一个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分析框架内,厘清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发展的思路。

  2、提出有关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建议。基于以上分析,完成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笔者初步拟订了以下论文提纲: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1.2 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现状

  2.1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2.2 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考察的原则与方法

  2.3 绘制 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图

  这一部分的核心任务是对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进行描述,得到其现状图。这是后面章节的一个分析基础。

  3. 学校内部有效管理与低效、无效管理

  3.1 Zm学校内部管理现状:重眼前,轻发展

  3.2 学校内部管理现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

  3.3 导致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

  这一部分首先指出部分学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重眼前,轻发展”的问题,继分析其与中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导致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

  4、 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4.1 目前存在的一些误区

  4.2 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一般思路

  4.3 一些建议

  这一章主要是针对前面几章所论述的学校内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寻找相应的应对之策。在展开这项工作之前,笔者将首先对当前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加以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破”而为后一节的“立”提供依据。第2节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一般思路。第3节则是第2节所讨论思路的具体化,提出建议。

  5、 总结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绘制部分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现状图;

  (二)实现学校内故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要求研究者必须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设身处地的体会研究对象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张新平教授著:《教育管理实践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方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第20页]本研究以本人所在的淮安Zm校为研究对象。

  二、实地研究中的具体方法

  第一,观察法。这是研究者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人种学研究中,观察法是一种连续的综合方法。在T校实地研究的一学期中,研究者以“特权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即观察者并不具备参与者的身份,但可以进入与研究相关的活动。[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312页。] 无论观察者以何种身份出现,他们都应尽量作到虚怀若谷,以免干涉正常生活。与观察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情境化,也就是说,为了理解行为,观察者必须理解于其中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情境。观察者有权阐述事件,因此,观察不仅仅是事件的客观记载。参与观察者需努力进入被观察个体的角色,去研究并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312页。] 在连续的观察过程中,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记录。有随机性的记录和针对性记录,随机性记录的重点是获得被观察个体的观念,针对性记录是围绕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所有记录进行及时地整理和总结,从中获得研究线索。

  第二,访谈法。访谈的互动性可以使研究者直接了解不同主体对学校的认识、情感和倾向性。研究者采取了个别的非正式性访谈与结构化访谈。在观察的过程中,当有偶然因素致使访谈成为必要时,就可以进行随意的、非正式性的访谈。为了辨清所发生的情况或为了捕捉观察队相的情感。[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15页。] 在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做深度访谈时,研究者采用的是预先拟定好系列问题的正式的、结构性的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录音能够减轻现场记录的负担,而且能够完整再现访谈对象的语调表情,从中获取一些微秒的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访谈对象一般不太喜欢被录音,研究者精心挑选了录音工具,采用了“隐蔽录音”的方式,保证访谈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对录音材料进行文字整理和分析。

  第三,实物搜集法。任何实物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都是在一定情境下某些人对一定事物看法的体现。[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257页。] 在实地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经过校长批准,在学校进行了与研究相关的实物搜集,校长婉转地告诉研究者最好不要对电脑中的文件进行拷贝,但是可以复印,这是对学校的材料进行网络保护。于是研究者复印了大量资料,搜集的实物主要涉及到学校章程、近期正在执行的规章制度、学校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汇报文件、校长室的工作计划及总结汇报,从中搜索与研究相关的线索。

  第四,问卷法。研究者在使用问卷时一直很小心谨慎,一份设计良好的问卷调查要求有从研究问题的确定到数据的分析、解释等若干步骤,还要考虑到发放问卷的地点、时间等因素。[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47页。] 因此,在研究初期没有涉及到问卷调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学校中不同主体的观点也日渐明晰,经学校同意,研究者于20xx年11月全校教师例会上发放了问卷,对T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尽管实地研究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包括实地研究涉及的一些理论上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但笔者的导师张新平教授是实地研究的一贯倡导者和颇有成就的专家,相信有导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本研究在方法应用上不存在太大问题,研究具有可行性。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一、提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概念;

  二、绘制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现状图;

  三、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原点分析学校内部管理发展问题,将形成一个视角独特的分析框架。

  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包括:

  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收集本选题相关的观点、资料,建立研究所需的资料库;撰写论文。

  二、年度研究计划:

  20xx年08月—20xx年11月 确定选题,收集初期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听取老师们的意见,调整研究计划;

  20xx年01月—20xx年02月 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完成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图;

  20xx年03月—20xx年04月 进一步整理思路,形成论文写作提纲;

  20xx年05月—20xx年08月 完成论文初稿;

  20xx年08月—20xx年12月 修改论文并定稿。

  三、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自身理论高度不够,恐难以阐释清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我将用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集中阅读论文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书籍、刊物和文章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出现既有时代的背景也有社会的原因。在分析“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成因和问题时,要找到合适的理论视角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本研究采取的是实地研究的方式,在进入研究的现场和实地研究的开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对我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解决的办法包括: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向师友请教,借鉴他们的经验等等。

  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1993年在《人民教育》第三期上发表学校管理论文《校长如何转达学生对教师的意见》。

  2.1993年至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管理等方面论文10余篇。

  3.本人主持省教科所“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两项,其中一项已通过省级专家组鉴定,另一项正在研究中。

  4.读硕期间专业课作业论文《人本管理在学校科学管理中的运用》获导师好评。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目前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包括:导师支持选题,并在研究思路、理论分析、文献收集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学校及周边图书馆学术资料丰富,网络信息渠道畅通,资料获得较为方便;本人在学校工作,对各学校情况熟悉,可方便地获得不同学校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本人曾主持过或参加了一些科研项目,在研究经费上可以获得部分支持。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包括:本人为在职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的时间难免互相挤占,时间问题是本选题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对部分本研究需要的分析技术还不是十分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部分外文文献和数据需要购买,经费方面可能会比较紧张。

  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合理安排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确保研究的精力与时间投入;进一步加强学习,向师友讨教,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积极申报与本选题相关的科研项目,保证研究的经费的投入。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5

  1.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1)教学内容不明确。现今,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大都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在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的情况下,教师们仅仅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来设置课程,最终教授培育出来的学生们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其次,教师们根本没有充分了解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设置的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联系并不密切,学生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本不能学到专业知识,碌碌无为。

  (2)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们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制定。因为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们在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时,方向性较为模糊,专业内容太过广泛而且比较杂乱,进而导致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是略懂皮毛,但是没有一项是精通的。而且,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学生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方式杂乱无章,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实践场所过于简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准备条件较好的实践场所。如今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充足的经费,进而使本科院校不能在校内为学生们布置良好的实习场所,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课外进行实践,接受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毕竟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途径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显然是不符合旅游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所以,为了跟上当前我国社会与旅游业的前进步伐,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精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面,笔者将会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创新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虽然我国在旅游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根据相关研宄成果显示,我国在培养旅游业人才方面主要包含两个问题:第一,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和该行业的发展相互适应;第二,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滞后于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设立一个“零距离”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丝毫距离,旅游专业知识和设置的专业课程也不存在距离,校内安排的实习场所设备和具体旅游工作场所的设备没有距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们的`旅游实践能力和专业管理技能,从而让学生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可以较快较好地融入旅游行业中。

  (2)创新考核办法。当前,我国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成绩考核方面,仍然较为普遍地采用学分制。在此种考核制度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进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了无形的束缚。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必须要对学生们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学校需要充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把多种考核模式互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3)创新教学方式。现如今,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传统而且过于单一,具体表现在: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是把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必须要对教师们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课堂中,教师们应当采用灵活、互动性较高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方式使课堂气氛得到调节。而且把实践当作手段,促进学生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就需要加强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05-21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05-27

毕业论文小学教育专业12-18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5篇【热】05-31

(荐)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5篇06-04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通用[15篇]05-30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精品15篇]06-05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11-03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必备15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