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

时间:2024-05-30 14:07:04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通用[15篇]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日,酒店行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展,因此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但许多高校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培养出的学生能力有所欠缺,造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高校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具体的目标,才能决定采用最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专业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相关安排。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层次目标、人才特色和规格等内容。要想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酒店管理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酒店经营管理技能,各高校就需要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规划,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实现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结合。对于酒店管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应该以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为基础,遵循酒店行业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酒店经营管理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等,这样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分析专业知识问题的能力,还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山东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但通过研究分析,山东省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有些院校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而高层管理人员要求从业者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以现阶段的教学水平及刚毕业的学生经验不足,是无法满足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的。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山东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严重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就业形势也不乐观。还有些高校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投入,使得学生工作时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的酒店工作中。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将学生放于基层,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高能力的基层服务人员或管理人员。

  (二)过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大多数山东高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其原因都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惯性的影响。但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于理论知识的学科,如果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高校自然就会缺乏完善科学的岗位技能培养体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难以与受到了良好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人才相匹敌,甚至出现较大的差距,导致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十分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积极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实际就业情况的,并且会阻碍酒店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理论学习和工学交替完全分离开来后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三)教学内容和体系不合理

  虽然山东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所规划的课堂计划和教学体系都是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进行的,但教学内容传授的基础知识对真正的酒店管理工作来说用处不大,与酒店实际需求的人才技能相差甚大。一般来说,酒店管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等不一定能从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的课程中获得,很多学生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优秀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实际工作经验才是胜任酒店岗位的关键,因此很多酒店企业都反映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达不到预期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就山东省而言,大部分的高校都缺少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这样就无法对实践课程进行科学检验,也无法得到学生对各个课程的真实感受的评价反馈,不能发现教学体系存在的漏洞及问题,也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还有部分院校虽然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淡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体系不完善。

  (四)高校未与酒店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酒店行业发展很快,但人才流失很严重,因此酒店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这时只要高校与酒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稳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岗位实习。但大多数酒店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目的是节约人力成本,因为在旺季期间,酒店对基层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即将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正是最合适的选择,其专业对口,又可以即刻上岗,对实习工资待遇要求不高,因此酒店就会雇佣大批实习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在充当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下,学生在实习阶段做的工作都是周而复始、十分单一的基层工作,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技能锻炼,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也得不到培养。因此,高校与酒店企业没有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没有深度内容的合作项目时,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是没有较大意义的。

  三、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山东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首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这是第一步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步。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切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开拓自身潜在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各高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细化,因此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归属更加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合理,才能满足教学法则要求和社会人才的需求。

  (二)调整课程体系

  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后,高校与酒店企业应该共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要根据酒店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及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学习,确保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多岗位就业能力。根据调查,山东许多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安排下,前两年的时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而专业课的学习是从第三年才开始的,同时还要开始进入酒店企业进行岗位实习,这样一来,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专业知识就开始实习,不仅实习效果不理想,还会给酒店留下学生能力不够等不好的印象。因此课程体系要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将实习时间安排至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知识之后。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课程系统还要兼顾职业成长的需要,要考虑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从酒店基层岗位开始做起,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及工作锻炼才能逐渐升职成为主管,因此高校课程体系应遵循分层递进的原则。除此以外,调整课程系统时还应注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这是因为酒店行业属于服务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必然重视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因此应该设置一些能够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酒店服务理念的课程,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高校应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及理念,要考虑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及职业素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适应酒店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实训教学资源及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在酒店实训基地开展实习可以在学校和酒店的共同培养下,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推进校企合作。

  (四)加强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加强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邀企业参与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案制订,结合现代酒店文化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社会经验,根据酒店岗位要求的信息完善培养计划。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高校可安排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最后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到酒店实习,了解酒店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等,培养出酒店需求很大的人才,为酒店输送人才,这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方法。通过校企合作,校方可与酒店协商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服务意识、仪容仪表要求等,使人才教育模式做到针对性及宽泛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人才培养体系也将更加完善。山东高校可以借鉴许多知名管理学院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酒店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水平。

  四、结语

  在酒店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时期,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山东省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根据现代酒店行业的发展状况,不断研究探索出最佳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酒店行业的市场需求。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2

  1、总体规划要求

  在总体布局上,分清对内和对外的功能流线。在对外的部分达到功能相对独立、景观互相观看的既独立又融合的交融效果。各个区域有着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关联的`流线通道。各个建筑与环境之间自然的融合和渗透。

  2、建筑造型要求

  建筑造型给人简洁、大方之感,即一目了然,又有内容有细节,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抓住看者的视野。利用结构、材料、造型的方法创造出不落俗套的新时代建筑。建筑入口明朗大方,便于识别。

  3、景观要求

  以温带阔叶树木夹杂多种植物为主,混栽在季节上次第开花的品种,利用湖、水、草、阳光、绿色创造出休闲、自然、大方的景观环境。

  4、建筑功能设计要求

  建筑内部功能互相独立,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管理通道。建筑功能和环境紧密融合。不同功能间互不干扰且有顺畅的流线进行联系。

  [1]周恺东莞松山湖凯悦酒店[J].建筑学报

  [2]黄燕鹏岭南地区酒店空间探析[J].建筑学报

  [3]朱守训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J].建筑学报

  [4]孙佳成酒店设计与策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香港卓越东方出版有限公司[M].酒店设计圣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6]李婵设计的智慧:酒店设计师访谈录[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7]乔·费舍尔现代酒店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思路清晰,符合开题要求,准许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

  ___年___月___日

  审查结果:□通过□完善后通过□未通过

  负责人签字:

  ___年__月__日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3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种育人研究模式,这种模式针对在校学生与企业职工。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高职酒店管理应当大力推进这种现代学徒制模式,结合一些创新思想,突出发展学生的全能性,提高企业的职工综合素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负责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工作的经验,给出自己的一点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用于培养高技术与高技能的优质人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推进各行业的发展,将现代学徒制应用到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快速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1],这种方式是依据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在学校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单靠学校给学生传授一些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没有真正参与到实践当中,导致学生工作后适应不了酒店的工作。为培养“技高品端”的高素质的人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将学生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企业相关岗位相融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创新能力。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酒店管理中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目前,为了有效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现代学徒制”这种无缝对接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开始在高校中实施。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为例,20xx年起,酒店专业相继与青岛万达艾美酒店、青岛胶州绿城喜来登酒店、青岛威斯汀酒店、黄岛福朋喜来登酒店和李沧绿城喜来登酒店五家喜达屋旗下品牌合作,联合成立“喜达屋卓越人才培养学院”;20xx年,酒店管理专业相继在这几家酒店举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工作室揭牌仪式”和“拜师仪式”。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有效培养了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以下是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的方法和策略。

  1.调动酒店行业“育人”“留人”的积极性

  现在酒店行业人员流动率较高,很多酒店企业有心“育人”,加大培训力度,但往往又在“留人”方面力不从心,员工在有一定工作经验后跳槽现象严重,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酒店企业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酒店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共识。首先,应用现代学徒制到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融合”。酒店管理人员经常到学校来给学生授课、学生到酒店岗位实践常态化,有效实现学生与学徒的结合。其次,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归属感、工作岗位上的成就感,实现学生从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到专业化的技能操作的顺利转换。再者,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实施校企联合授课。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喜达屋卓越人才培养学院”的学生实施“A+B”授课模式,“A”类课程为理论课程,由校内专职教师承担;“B”类课程为实践课程,由酒店兼职教师承担。为在校学生营造一个实质性且有营养的场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更好地服务酒店管理事业,为酒店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2.加强政府方面的顶层设计

  在酒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优势,为我国的酒店管理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政府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3],因为没有政府制定的方案与策略,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此方法。为了给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必须凝聚各行业的力量,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从而可以有效培养全能发展的酒店管理人员。其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资金、设备不足、就业率低以及相关的实践环节较薄弱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从而可以培养技术性与专业性的酒店管理人才。

  3.结合“多元育人”的模式研究现代学徒制

  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多元育人,是现代学徒制要走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校企融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研究,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实现“院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例如,有的职业院校推进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将“2+1”模式演变为“1+0.5+1+0.5”的模式[4],变一年的集中实习为“两个半年”的分段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提升。

  三、结语

  现代学徒制应用在高职酒店管理中,可以实现“联合培养,多元育人”的目标,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对接企业实际需求,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13-16.

  [2]欧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67-69.

  [3]常卫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xx(6):122-123.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成为服务行业的领头军,但事实上,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缺少高专业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人才,严重影响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应加强学生的相关理论,实现理论带动实践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依照以下的原则和思路,开展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内容的改革。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现代酒店管理中要求酒店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酒店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因而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的改革思路,培养及时上岗的酒店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酒店是服务业的翘楚,涉及到客户的感受体会、个人隐私等问题,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爱岗敬业、尊重消费者。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德为主,以能力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发展”的改革原则,加强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同高职中其他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从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内容实现。其中教学理论改革主要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指得是合理分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或是删减一些课时,保证课堂效率,避免学时浪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程质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针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中以期末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平时的表现,以教师为主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展开实践过程,以此说明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其具体步骤主要如下所示:一是在学期前,根据课程目标,学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理论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全面发展。例如,相关的酒店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因而在教学计划时,学校尊重企业合理的要求,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如何增加临场应变能力的理论培养,在期中考核过程,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考核,以客户的评价、酒店各部门的领班者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每一个月展开一次实训课,作为前一段时间的总结。还通过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真实的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酒店工作的全面认识,从而培养应用型的酒店人才。最重要的是,在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时,要求合理分配校外合作的比例,避免进入到校外实践工作教学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率的思想误区,要统筹兼顾“校企发展、工学交替”的`发展。推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优化发展。例如,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展开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后,通过实训基地,由学生分角色扮演酒店管理的现状,从而用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在实践中能够高效利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当前热门的行业之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素质教育改革的总思路要求学校教育要实现实践化管理,因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内容实践,对于学生的发展、酒店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5

  摘要:近年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更多的是研究实践化课程的对接,而弱化了作为职业认知的专业理实课程的投入,本文以《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为例,尝试构建理论课程“课岗零对接”教改模式。

  关键词:酒店管理;零对接;商务礼仪与职业素养;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以“应用”为宗旨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课程可以依照岗位分析进行项目化教学,那么理论课程的教学呢?理论课程能否“课岗零对接”?本文以《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为例,阐述其教学目标确定、资源开发、内容构建、方法运用、评价体系构建等教学环节的对接模式。

  一、对接“酒店人才测评软件”,测试学生职业性向,做学情分析

  经调研,高职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如下:a.积极主动,抗挫能力弱;b.个性突出,集体意识弱;c.好动手,轻积累;d.喜新奇,忧负荷。以上学习特征,给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在学生入校时使用合作企业人才测评软件对新员工的职业兴趣及性格特征做科学的测试报告,以把握学生学情及发展规划。

  二、对接酒店企业招聘需求,提炼教学目标

  以酒店招聘广告为依据(按照专业合作企业的岗位收集招聘广告),采用“岗位任职资格分析法”分析“工作描述”及“工作规范”,依据6W1H找出关键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的相关点,能力要求折射知识与技能要点,也即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提炼教学目标。以《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课程目标设计为例,首先收集合作企业中5家酒店的10份不同岗位(礼宾司服务员、前台接待员)的招聘广告,由岗位职责提炼出企业对员工在职业形象及对客服务方面的能力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客户分析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及形象塑造能力;由用人单位对我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指标评价提炼出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职业道德素质、社会交往与适应力及审美力。其次,根据6W1H归纳出课程目标:

  三、对接酒店企业员工礼仪素养培训内容,开发课程结构

  采用徐国庆关于“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只能来自于工作结构”的描述,本课题结合酒店员工岗前礼仪素养培训内容就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3个分析环节,每一环节均根据“岗位员工工作要项”与“课程教学任务”的相关性以及课时分配均匀原则来对工作项目与学习任务进行对接合并,以确保学习任务涉及的知识技能根据教学规律的内在联系得以组织实施,由“员工工作结构”顺利转化为“课程知识结构”。以《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为例,具体课程内容结构见表2。

  四、借助“酒店企业员工手册”,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确保课岗零对接教改质量,课程需要开发合适专业特点的资源库。以《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为例,收集企业员工手册,从企业对员工的形象妆容要求到对客服务的仪容仪表,从常规事件到危机事件的应对管理,从维护自身的职业形象到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等方面了解企业对“人在岗”的素质要求;根据合作酒店各岗位工作说明书,提炼部门核心业务与商务礼仪课程相连接的业务,按工作业务流程设置学习项目指标,学习项目指标分解为教学促成任务。并在每个任务模块中设置具体的学习事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安排拓展性资源。

  五、对接酒店培训工作,迁移培训方式,确定教学方法过程

  企业的培训需要有科学的需求分析和严谨的培训流程,本项目对接酒店员工培训工作,就方法及过程进行迁移,以期提高学生对企业培训方法的`认知与接纳,缩短就职适应期。以《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为例,参照酒店新员工培训方法(TCD:做认知、做教练、做发展),员工知识性训练采用专题讲座也即“做认知”———提炼为课程的原理性教学,可以采用讲授练习、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方法;员工技能性训练及实际操作采用手把手地教也即“做示范”———提炼为课程的操作性过程教学,可以采用妆容实训、体态检测、形体训练等方法;员工潜力开发采用职业设计也即“做发展”———提炼为课外实践强化活动,承接各类会务礼仪接待等项目。

  六、对接酒店新员工培训评估流程,建立课程评价模型

  本项目采用酒店关于“员工培训评估三个原则:能力目标、任务训练、行为变化”的要求,从“知识的获得(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技能的掌握(笔试/实际操作法)到“态度的转变(测试/关键事件法/观察法/缺勤率/投诉率)”三个评估等级着手,建立“三元化”的评价体系即“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上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以《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为例,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形式分为期末理论考试与期间应变测试及形象测试;态度意识与团队协作考核分别考核出勤率、任务贡献率、投诉率、满意度等指标。综上所述,围绕课程开发六大环节,从不同角度对接酒店工作实际,建立理论教学课岗零对接模型,具体开展流程如下:1)使用“酒店人才测评软件”测试学生职业性向—做学情分析;2)采用“岗位任职资格分析法”解读酒店招聘广告—形成课程教学目标;3)采用“WBS任务分解法”迁移酒店员工培训内容—确定课程教学内容;4)采用“6W1H资料收集法”分析酒店员工手册—形成教学资源;5)迁移“酒店员工培训方法”—确定教学方法及过程;6)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借鉴酒店员工培训评估—建立课程评价模型。在两年多的实践中,严格从课程开发的源头对接学生就业企业,具体操作步骤简单、学生进入岗位角色转变快,形成了较为合适的高职理论课程教改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晓梅,鞠剑峰,张爽,陈广玉,徐亚英.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xx,(12).

  [2]张丽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岗融合“式实训教学[J].教书育人,20xx,(09).

  [3]王雨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途径[J].职业时空,20xx,(10).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6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着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它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还需要对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传真机使用、餐饮摆台等专业技能有所掌握。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现存问题

  1.师资队伍能力及素质不佳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自身的教学能力偏低,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仅仅能够从别人的案例去教学,并没有结合当下的市场,这是因为教师在任职之前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市场的酒店管理中,自己没有任何的酒店管理经验,他们不能够实施课堂上的实景式教学,如中西餐的摆台、客房的做床等,只能依靠书本进行学生的教学,而这些书本也不能与市场做到紧密地贴合,因此,这样的教学也就变成了一种“纸上谈兵”。

  2.教学模式偏于固化

  当前,学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依然是以书本为主,缺少像自办企业、模拟企业及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机制不够灵活,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够快速使用市场的需求。学校缺少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没有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有很多学校为了自身实现快速的发展,而进行大量扩招,过于关注生源的数量,没有关注生源的质量,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是否能实现这些生源的高质量教学。

  3.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

  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因为年龄较小等原因,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专业技能较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很多学校的入学门槛较低,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为自己的学习与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关系。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

  (1)明确角色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需要做好理论教师与技能教师的双重角色,不但需要教师拥有理论教学与理论指导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自身就拥有酒店管理的经验,拥有酒店管理的能力。

  (2)提高文化知识

  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需要将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进行提高,师资队伍不但需要具有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是因为酒店管理具有很强的变动性,它会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动而变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对如国学知识、政治知识以及花卉知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了解,并教导给学生。并且,很多文化知识都是酒馆管理专业的基础,只有对其做到充分的了解,才能依照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教学体系,充实自身的教学内容。

  (3)健全身心素质

  酒店的管理是服务行业,需要面对具有个性化的酒馆员工,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这样可以起到对于学生的表率作用,让学生可以学到面对变化时的平静心态,并加强锻炼,调节好自己的身体。

  2.创建学生亲身实践平台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适合市场的酒店管理人才,所教内容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做到良好的结合,需要创建学生的亲身实践平台,可以利用成立校办企业或者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方法。

  (1)成立校办企业

  依照自身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可以成立与酒店相关的校办企业,这种企业既是学生实训的基地,也是科研基地,而且,它还是对外经营的经济实体。如果没有成立实际企业的条件,也可以模拟企业,模拟出酒店的前厅、客房以及餐饮等方面实际管理工作。

  (2)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与酒店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酒店管理中,另一方面,可以为酒店提供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帮助酒店开展对于市场的调研,有助于其开发新的产品。

  在具体创建学生亲身实践平台中,首先需要依靠专业技能的提升规律,遵循稳步提升的原则,和知识理论进行结合,制定出教学计划;然后可以将实践的教学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到酒店进行实际参观,采访现在的优秀酒店管理人才,了解实际当中的专业技能需求,二是到酒店进行实习,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的能力进行实训。

  3.组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酒店管理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且需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如演讲比赛等个人赛制的方法,鼓励学生参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举办如合唱比赛等团体赛事,锻炼学生和别人协同合作的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有义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这些校园活动对于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它可以起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去研究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成绩;在步入社会工作后,它可以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酒店管理的实践中不局限于现有的条件以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校园文化活动不只局限于校内,通过一些校外的文化活动,依然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如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的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它们都可以让学生获得收获,最為直观的就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之前获得了社会的实践经验,这些看似和酒店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都影响着学生学习酒店管理的知识和培养酒店管理的能力,是一种间接的作用。

  4.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对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构建之中,需要做好四项保证,一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全面,这是出于对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整体性进行考虑的,需要考核的内容包括了信息处理能力、互相合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方面,通过这些多方面的共同考量,设置相应的指标;二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设定的指标如果过高,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如果过低,又起不到考核的效果,因此需要在设定这些指标时要参考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和课程要求,需要做到多方面的协调一致;三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清晰,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时刻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清楚市场的形势以及市场的变化;四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与科学,学校需要做到明确市场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的当前情况出发,采取科学的态度,利用科学的方法,需要做到实事求是。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在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师资队伍能力及素质不佳、教学模式偏于固化和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可以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创建学生亲身实践平台、组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水平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洋.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困境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04:254-255.

  [2]田宇,唐婷玉,朱德亮,鲁闫.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心理状态调查及心理素质提升策略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xx,01:253-255+257.

  [3]邓芳,杨遥.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J].管理观察,20xx,05:151-153.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7

  摘要: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扩张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文章分析了酒店业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归纳了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酒店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明确了课程体系的构成内容,以期对完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酒店管理;环境管理;课程体系

  酒店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起步最早、发展速度最快、自由竞争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召开,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宾馆酒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2010年全国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21000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3.4%,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酒店业的行业规模、营收状况以及经济作用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扩张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多数酒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酒店的环境管理,随着顾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和酒店业竞争的加强,酒店环境管理水平也是酒店软实力的象征和体现。环境管理类课程作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多数院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中普遍缺失。因此,在酒店管理内部需求和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情况下,构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环境管理类课程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酒店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

  酒店一直被认为是住宿、休闲、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场所,酒店业在人们心目中一度是无烟产业,似乎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事实上,酒店每天要排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碳、生活污水、废热和垃圾,酒店业普遍存在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环境问题,如废水废油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顾客和周边居民的卫生环境质量。

  2.资源浪费严重。酒店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消耗,主要包括日常消耗和能源消耗。酒店的日常消耗主要是纸张、布草、食品、印刷品、餐具、用具和各项设施设备等,客房中的一次性消耗品是比较典型的物资消耗。消耗品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而且这些垃圾中很多是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又成为了城市新的污染源,加剧城市环境恶化,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水、电、煤、气等,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酒店餐饮业环境管理的思路和经验,根据酒店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流程逻辑,酒店的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消费方式”四个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包括:①酒店资源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的用能结构、节能技术的应用、水资源的节约与回用、垃圾资源化处理与管理等。②酒店产品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产品的平衡设计、酒店业服务的能耗管理、包装的生态管理以及酒店业环境的生态要求等。③酒店生产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生产污染及其控制、酒店清洁生产的技术要求、酒店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等。④酒店消费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业绿色消费的行为模式和酒店绿色消费的发展策略等。⑤酒店环境管理的体系与政策:包括酒店环境管理的推进机理、酒店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以及酒店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等。

  三、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构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和三种能力。两种意识是职业认同意识和服务意识,三种能力由“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3个系统组成。基础能力培养系统的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通识性能力及酒店行业基本素质为主线,以酒店业导论、管理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酒店市场营销、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骨干课程和酒店认知实习、酒店企业文化宣讲、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等开放性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其后续的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3大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多岗位实践、校内实训等职业性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职场中获得核心服务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是在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相关职业知识和能力,主要学习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管理、酒店质量管理、酒店服务管理、酒水饮料管理、酒店实用英语等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2.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酒店管理的现实需求,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整合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酒店环境管理的内容分别体现在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安全管理和酒店工程与设备管理等课程中,具体内容构成如表1所示。酒店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涵盖了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消费方式”四个关键环节,包含了酒店经营管理能力、酒店运行服务能力和酒店安全管理能力三个能力单元,涉及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和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三大模块。酒店环境管理类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体现在体系的各课程中,主要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能力更多地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和酒店顶岗实习来体现。

  表1酒店环境管理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扩张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酒店业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归纳了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以期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胡春林.酒店餐饮业生态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张飞.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考—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之路[J].经营管理者,2011(8):346.

  [4]匡平,李海龙.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J].大家,2011(6):235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8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定位存在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酒店管理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应当非常扎实,并且其能力需非常突出。经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准确且明确的酒店管理人才目标。通常情况下,会将学生当做高级管理人才来培养,不过,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并不能马上成为高层管理,因此在人才市场上滞销。

  1.2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酒店管理的特殊性使得酒店的管理人才必须拥有很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在培养这方面人才时,必须拥有很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这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关于实践性教学资源,其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实践性教师资源,其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校很缺少这两部分资源。有不少教师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实践经验却非常匮乏。并且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其实训基地的设备并不完善。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9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 ,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

  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xx(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xx(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xx(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xx(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xx(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xx(10)

  [10]杨近.构建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框架[J].职教论坛,20xx(4上)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0

  摘 要:基于酒店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质量化和职业化,对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探讨了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分阶段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分阶段实施方案

  就行业特征而言,酒店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与一体的行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参与一线服务与经营管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质量和专业,从学历要求来看,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将逐步需要本科学历层次及以上的人员,尤其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技能、素质、语言等都不可或缺。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亟待提升的背景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酒店业快速发展与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显著,一方面,酒店对综合素质高、技能水平高的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很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符合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再者,相当大比例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忍受不了从基层做起的艰辛而转行,而这些恰恰是酒店专业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经之路。面对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符合行业要求,从一线员工做起,逐步成长为酒店经营管理的中坚力量,这是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面对且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工学交替”模式,但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培养计划中,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中,并没有真正的将“工学交替”模式落实在培养计划中,而仅仅是照搬照抄高职阶段的“工学交替”模式,但高职阶段三年学制和本科阶段四年学制的不同,使得本科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有更多的安排和优化空间。

  三、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分阶段实施方案

  为此,笔者及所在院系对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及探索,将“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学生入学后的整个第一学年。教学重点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储备,完成教学计划中的英语、高数等公共基础课内容,在强化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邀请酒店业经验丰富的、技能水平高超的专家来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并且提供去高星级酒店认知实习机会。在校期间尽可能的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学习在一个酒店的氛围里,每一个细节都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熏陶,例如礼节、仪容、仪表等。通过这些真实的体验感受,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自己该如何去努力等。

  第二阶段是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学生的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学习,在此期间,教学重点是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完成经济管理类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思维和拓宽学生对企业、行业和经济的认识,修完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对酒店机构的设置及一般运营管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进入酒店实习作为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准备。

  第三阶段是第二学年的暑假至第三学年。第三阶段是较有“特色”的学期,又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二学年结束的暑假开始至第三学年的开学初,共二个月;第二个阶段是第三学年开学至第三学年结束。在第一个阶段中,学生运用前两个学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除了按照学校实践教学大纲和酒店的培训计划完成相应任务,获得实践教学的学分。更重要的是通过短短两个个月的实习,让学生真正的、直接的认识到酒店,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企业运营是什么样的,真正感受到企业的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工作及处事风格等。在第二个阶段中,带着第一个阶段从酒店中、社会中的各种案例再返回到学校学习,会更有针对性、深刻性。明白自己需要学什么知识、需要提高哪些方面能力,真正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认知和积累的双重提升过程,好好把握对学生今后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尤为关键。

  第四阶段是在学生入学后的第四学年。第四阶段同样是较有“特色”的学期,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四学年开学,即九月份开始至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即来年的三月份,共六个月;第二个阶段是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至七月份毕业。在第一个阶段中,学生完成了在校期间所有的理论课程的学习,也结合自身特点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暑假休整两个月后,做好了知识、技能、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准备,正式的投入酒店进行毕业前的实习。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实习酒店及其他酒店的人事需求状况,决定是留在实习酒店还是去其他酒店,或者进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或深造等。在第二个阶段中,对于已经确定留在酒店的学生来说,只要在工作之余完成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即可,对于不打算留在酒店的学生来说,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一边完成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一边去参加各类招考及各类招聘会等。

  四、结语

  在酒店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及定位,落实好实践教学体系中“工学交替”模式,并分阶段加以细化,力求充分发挥“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有职业认同感、给行业带来正能量的毕业生是酒店管理专业最重要的目标及任务。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1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丰碑。而酒店,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的展廊,是城市的代言人。酒店作为一种建筑类别具有与其他建筑不同的功能特点。

  酒店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酒店的设计现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本次选题中,将专门针对酒店的特色,充分发挥酒店的经济特点,解决当前经济下酒店的各种问题。

  1 酒店对城市的意义

  今天的酒店已成为了来往旅客、会议、商务人员及国家元首交流、休闲、商讨重大问题的重要场所。酒店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地区实力和影响里,另一方面也展示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和魅力。酒店,和机场、车站类似,渐渐成为许多人到一个新地区的重要印象,成为城市和地区经济、文化上的一张名片。

  酒店是城市、国家与外界接轨的重要桥梁。据旅游局作的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到20xx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为9500—139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7%—7.75%。国际旅游组织进行前景预测,认为到20xx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入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国。

  2 当今休闲类酒店设计的现状

  今天许多酒店的案例,建筑师获得了难以言喻的惨败。建筑是一个平台、一个布景,而在期间舞蹈的是繁花簇锦的景观设计和五彩缤纷的室内装饰。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样的搭配依然是酒店。就好比一个森林酒店,房屋势必不能抢了植物的风头,而只能从植物上下功夫,让植物显得更茂盛、更鲜亮、更千姿百态。

  3 酒店设计的方法探讨

  1) 功能的布局

  酒店是个复杂庞大的功能体。有室内与室外的两个部分。

  在每两个部分里又有对内与对外的不同部分。

  在室外部分。对内,有停车位、员工宿舍生活区(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活动室等)、酒店洗衣房、花房、垃圾房等;对外有室外游泳池、网球场、垂钓、烧烤、高尔夫果林练习场、射箭场等。不仅要分配合理,互不干扰,员工通道和客流通道必须互不看到外,还要注意对外娱乐区域的环境安排和景观布置。

  室外的对外区域的设计实在又是另一件考验建筑师,也会在后期考验景观师的一大难点,也同时能成为酒店的一大亮点。许多的国内外知名酒店,都有着能充分感受阳光、绿色、水域和清新空气的室外环境场所,形成露天卡座、烧烤吧、游泳池、亲水娱乐区等室外空间,让游客流连忘返。也正是因此,优美的室外环境和景观条件、空气质量才成为休闲酒店选址的重要条件。

  室内区域根据酒店需求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功能。主要有大堂区块、会议区块、餐饮区块、娱乐区块、客房区块和后勤用房。后勤用房不一定成一个区块,可以分散布置,但要有一个整体的流线,既便于各部门分开各自的工作,又便于整体的协调与管理。对外的各个区块的布置也有一定的组织特点。既要有与大堂的联系,又要有独立的出入口,还要有与室外部分的联系,它们互相也有一定的联系。

  2) 顾客的感受

  在酒店设计中,所有的对外区域,都要注意顾客的感受。顾客的感受,能体现出酒店的.风格与档次,是酒店吸引人的核心部分。

  在以上这几种酒店类型中,商务型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在室外环境的设计分离比较轻,而除了经济型酒店外,每种酒店都对酒店内对顾客的感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要求最高的是度假型酒店和观光型酒店,它们的设计常会有一些主题,一方面以便于将它们区别于不同的酒店,另一方面能把这种主题深入做好,带给顾客与众不同的、难忘的体验。

  酒店的主题也有很多。可以是某个国家、地域的风情,如伊斯兰风、印度风、拉斯维加斯风、罗马风等等;可以是某个确切的事物,比如天鹅、海豚、渔船、画;也可以是某个无法触摸的内心感觉,比如爱情、家、故乡、记忆等;也可能是这个酒店所拥有的某种得天独厚的体验,比如海、草原、小溪、雪山??

  世界上有许多有名的酒店,规模不大,但它带给人的感受却是震撼的、难以忘怀的。这种对顾客感受的把握便是酒店设计成功的精髓所在。

  这种“顾客感受”我将它简单的分为两类:能看的景观、能做的体验。也就是观感和体验感。

  观感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它包括建筑的造型,即其外观;以及建筑的内部的一些结构、材料和构件上的设计;从建筑往外看的景观。

  而体验感是人的感受和体验。它可以是建筑空间形成的空间体验;建筑内部设计风格形成的感受;也可以是顾客在进行某项活动时的感受和体验;使用某项物品时的感受和体验。

  观感的把握主要就是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设计和景观设计。是较为具象、较好把握的设计部分。

  体验感的设计有室内设计、空间设计的部分,也有活动场所设计、主要物品(如游泳池、沙发、楼梯等)设计。这些感受主要源自于顾客对所消费的体验的需求。这些需要更多的观察和人生体验来完成才能做得更好。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2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主要的模式,但仍然存在着教学方式落后、顶岗实习管理不足、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等问题。我们在现有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为主体,分别从法律、师资、课程、管理、合作对象等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及完善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职业技术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与酒店行业成为朝阳产业,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成为紧缺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培养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应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与规划,学校与企业联合实施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剖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探索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上存在不足

  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一线应用,轻意识培养;⑵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重技能训练,轻创业培训;⑶在知识结构要求上,重职业能力,轻综合素质;⑷专业市场定位不明确,教育教学形式高职特色不突出;⑸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尚不系统;⑹某些合作企业简单化地将顶岗实习作为挑选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方式,忽视实习生培养等。

  2.在顶岗实习管理上存在不足

  ⑴实习单位相对分散导致学校监管难以到位。实习生分布在多个单位实习(且不在一个城市), 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不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容易出现漏洞。这方面可以借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的作法,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互动,保持监管到位。

  ⑵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程度不够。实习的目的是将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但笔者在对顶岗实习进行调查以及与兄弟院校进行座谈交流时了解到,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顶岗实习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期望值过高。如对于单位安排的一线工作、基层工作,不愿干、怕吃苦、讲待遇,完全没认识到这是在实习,是在完成教学的一部分,还不是正式的工作。思想认识的不足,必然导致实习质量的降低,比如,有的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工作不尽职,出工不出力,甚至不打招呼擅自离开实习单位等等。

  ⑶部分家长和学生对“2+1”模式的误解。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2+1”人才培养方案是把学业从3年压缩为2年,因此,不愿缴纳第三学年学费与住宿费。这完全就是一种误解,因为,“2+1”模式的“1”,不是简单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劳动,然后放任自流。“1”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只不过是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做事和做人的本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刀真枪地锤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并且,顶岗是带薪的,学校在联系实习企业时,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费。在全国各地的顶岗实践中,学生得到的实习费为800—1000元不等(广州本地的高星级酒店甚至可达到1400元以上),包吃住,基本解决了学生的生活所需。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增强了企业和学生的双向了解,为双向选择打下了基础。

  3.校企合作需要加深融合

  ⑴企业与学生对待实习酬金的认识问题。学生对于实习工资普遍拥有较高的期望值,但市场的现状是实习生薪酬待遇不可能与正式员工一样。据前期调查显示,在这方面,实习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满意,而企业基于各种原因,往往对此问题重视不够,这给实习生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需要校企双方加强沟通。

  ⑵实习生轮岗问题。从学校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希望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轮岗机会,使学生能全面接触工作岗位内容,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但实习单位往往从使用熟练员工的角度出发,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等原因(部分酒店完全基于廉价劳动力的角度出发使用实习生),一般很少安排实习生轮岗。当前实习生(尤其是一线服务岗位)在酒店从事单一岗位的情况较多,而实习生结束顶岗实习后不少人主动离开原实习单位(不能轮岗是原因之一),重新寻找单位就业,这也导致实习单位不愿意深入培养实习生,由此更加导致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分歧加大。

  ⑶实习工作的内涵需要扩展。根据前期进行的顶岗实习抽样调查发现,学生们对实习工作整体评价很好的较少,大多数人指出虽然学校的实习工作大部分安排得很好,但仍然存在不足,特别是需要改进服务范围。这说明学校的实习工作仍然要扩展内涵,拓宽范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细致服务。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构建

  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面,要真正有效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就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与保障体系,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校企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以实现学校内部以教学管理为主的各种制度完善与外部以行业企业、政府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协调发展。我们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以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为主体,分别从法律、师资、课程、管理、合作对象等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及完善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积极完善有关工学结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企业真正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良好有利的环境。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一般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手工业法》、《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各教育相关部门也制定了配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或实施办法,例如《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考试条例》等,这些条例或实施办法对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以法律形式加以强化保证,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法国也通过立法强制企业承担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企业必须为职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必须免费接纳职业教育的任务,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

  我国《职业教育法》虽然自1996年起施行,但真正实施起来大打折扣。20xx-2011年,教育部陆续修订《职业教育法》,目前已形成送审稿,下一步的程序可能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修改以后提交全国人大,进行调研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大进行表决。因此完善而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对我国开展工学结合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注重通过立法等宏观政策的制定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政府应该扮演好企业与学校产学协调者的角色,在产学合作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导向,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调动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防止产学合作中遇到问题无法可依时出现相互“扯皮”。20xx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制定并下发的《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就给予我们很好的借鉴作用。

  2.学校要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建设,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同时配套建设师资队伍,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高职教育中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应避免成为本科压缩饼干型, 在与酒店的合作中不能仅单方依靠酒店支持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应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课程建设、教师激励、学籍学制管理、教学制度等方面加快配套改革步伐。

  首先,根据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素质结构,校企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针对职业素养、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等岗位能力模块,设计整合课程,使能力模块与课程设置一一对应。

  其次,在政府和行业的宏观支持下,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纳入到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发展战略。一方面,校企兼容、双向互动,实现专业教育“双带头”。按照专业带头人培养目标,本专业带头人在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基础上通过到国内外考察或进修,企业挂职锻炼、主持科技及教改课题,使专业带头人备较强的职业教育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把握专业建设方向。

  另一方面,内外兼修、深入企业,培养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或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酒店企业及高校学习工作,追踪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及更新专业技术,获得企业工作经验,尽快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支持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安排教师参加对口的社会工作与技术服务。

  同时还要形成优质兼职教师库。从校外实习基地、酒店等单位及相关服务行业企业中聘请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讲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并帮助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实施兼职教师的“教前培训”计划,参与核心课程开发及教学设计;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对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具体工作进行指导与培训。

  第三,高职院校还应继续改革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让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专业办学,形成有力的校企互动,如弹性学分制改革、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办法、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包建设等,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企业应加强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主动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酒店属服务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高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酒店企业渴求稳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主动上门去“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市场主体,企业有了利益的驱动和约束,因而对职业教育也有了不同的需求,它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按自身的需要来参与职业教育,支配高职教育资源,并自觉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评价和调节资源分配。

  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充分调动行业与企业的办学积极性,寻找校企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通过校企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办学甚至行业或企业直接办学。

  首先,行业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酒店协会可以成立职业技术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企业开展多方面的产学合作。

  其次,“谁投入,谁受益”,保障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利益。一方面,让企业自主选择参与高职教育的形式。我们应该让企业自主选择参与高职教育的形式,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办学形式。可以独立举办职业学院和培训机构,或与其他企业联合举办;可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也可委托专门机构培养;可参与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也可侧重于职业培训;可以与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易峥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xx-1.

  [2] 谢春山“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保障机制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

  [3]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xx-7.

  [4] 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4.

  [5] 王晖.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9.全国高职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xx 年度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及保障体系研究》(GLJKT201102043) 阶段成果。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3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大,在质量规格上也越来越高。校企合作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 酒店管理; 专业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我国的旅游酒店业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据《20xx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xx年“国内旅游约36亿人次,增长10%;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3.25万亿元,增长11%……在未来35年,我国将从大到强、从快到好,实现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再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带动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也必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格、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必须同酒店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了解酒店行业岗位需求,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共同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星级酒店有着特殊的氛围和环境,学校很难在校园中进行百分百真实的模拟,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施设备也不可能完全达到高星级酒店的标准。因此,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将学生投入到酒店真实的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从事相应的工作岗位,担任酒店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同时在酒店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做学合一,这就是工学交替。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时可以考虑酒店行业季节性的特点,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灵活地实施教学管理,安排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如旅游淡季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酒店参观、技能实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和体验酒店企业各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素养;旅游旺季时安排顶岗实习,可长达6个月以上,通常可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五学期,使学生作为职业人完全投入到酒店的工作环境中,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这样,使实践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融合,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衔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人才培养规格最大限度地符合酒店企业的岗位需求。

  2.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应仅仅由专业教师进行,而应由专业教师和酒店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课程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酒店企业的职业标准,通过详细深入地研讨论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基础课及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有英语、商务办公技术、应用写作、形体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电脑操作等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二是专业必修课程部分,主要有酒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心理学、经济法、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酒店营销能力和管理的实战能力。三是专业拓展课程部分,主要有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外民俗、酒水与调酒、宴会设计与运作、酒店企业文化、茶艺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专业建设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但是,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是走出大学校园后,直接登上高职院校的讲台,并没有从事过酒店的相关工作,不具备酒店管理专业必须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而且由于较重的教学任务、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的要求,以及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缺乏激励等原因,大多数教师对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锻炼和提高缺乏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1.要为专业教师多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高职院校要与酒店企业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创造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专业培训的机会。同时,对双师型教师建立激励机制,把教师工资、奖金、福利等分配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酒店企业,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酒店的经营管理运作,获悉酒店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积累教学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2.要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聘请酒店专业技术能手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既熟悉酒店情况和行业状况,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为了保证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实际教学效果,应该建立兼职教师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熟悉酒店行业环境,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应建设校内拟景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拟景实训室。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单项技能实训(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实训、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形体训练、酒水服务实训和茶艺实训等)、综合技能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类型。这几种实训类型必须环环相扣、互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校内有必要通过模拟现实情景组建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配套的实训室,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建设实训室时,最好按照星级酒店标准配备,使实训室既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又能为酒店员工提供培训和职业鉴定。

  2.校外实训基地。酒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在酒店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酒店的经营理念,直观地了解酒店经营及管理活动,掌握服务和管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一些知名的星级酒店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之前与酒店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大纲、顶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在实习过程中,由校外指导教师按照所制定的方案指导学生在相应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反馈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评价实习效果。这样,确保学生的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科学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也大,在质量规格上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康,宋建.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

  [2]杨新宇.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研究——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经验与启示,陕西教育高教,20xx年1-2期.

  [3]冯颖.20xx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中国旅游报,20xx年1月16日第001版.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4

  本文作者:刘燕燕、赵永波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西安世园会等重大国际性盛事在我国的举办,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及酒店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相应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也促使高职酒店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不断地探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联合办学的“订单式培养”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园酒店”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模糊不清,教学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模糊不清,过于注重招生而忽略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品质。办学理念的模糊,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陈腐、单调,有些甚至还延续着中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另外,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及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教材的选用较为随意,教材中的知识理论更新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院校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实操教学能力滞后。虽然大部分院校都会采取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酒店在接收到学生的时候会发现操作能力较差。

  2、重理论轻实践,学时操作能力差

  部分学校和酒店的深度合作意识不强,出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脱节现象。现在大部分学校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采取的是校企结合的“2+1”模式,即前2年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1年去酒店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前后严重脱节。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学很容易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教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到位,学生在校期间实习课时过少;另外一方面是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匮乏,拥有酒店管理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大部分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

  3、学生实习期间酒店的指导管理欠缺

  在酒店方面,酒店由于本身人才流动较大,常常是把与学校合作当成解决企业员工招聘不足的一个补充。顶岗实习生到岗后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力度欠缺,学生常常是无法顺利完成这种学校与酒店的环境迅速转换的过程。而且在酒店方面,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都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知识面过于片面和狭窄。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明确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培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严格按照该方案执行。科学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借鉴国内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结合酒店行业的最新人才需求,设置较为科学、前沿的专业课程。应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及时推出诸如国际营销策略、国际化市场学、国际连锁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同时,对一些传统的酒店管理课程,如营养学、客房、餐饮、市场学、心理学、信息等也要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学校经常请国际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给学生传达最新的理念、信息,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2、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学校应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客房、前厅、酒水、茶艺等酒店相关实训室,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机会接触这些酒店的基本内容,并与所学课程理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要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建设一个过硬的教师队伍。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比如瑞士的洛桑模式,定期派教师到高档次酒店进行学习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酒店行业的培训会议等,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倡导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可采用体验式、小组活动式、情景法、多媒体扮演、配对等直观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选择合作酒店,合理进行人才定位

  目前高职院校与酒店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或者说是初级层次合作层面上,并没有达到双方的预期效果。在学校方面,要主动寻求与知名企业的合作,选择档次较高的酒店进行长期的合作,同时要尽量避免频繁的更换合作企业。在确定了较高档次的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学校要具体合作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合作开发教材等方面与酒店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

  首先要在实习前要与合作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制定实习计划,建立网络师生平台,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和标准。注意不要忽略学生实习期间的轮岗实习问题,努力使学生在实习的中能够学到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二是要灵活运用与酒店企业的合作资源。当遇到合作酒店有大型会议需要人员帮忙时,可让在校学生参加酒店会议帮忙,解决服务酒店临时用人问题的同时也弥补了院内的实训不足。学生到酒店后完全按酒店员工要求上岗工作,等学生返校后在机动时间内补上落下的课程。这样既服务了酒店的实际需求,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弥补院校在教学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问题。

  三是实习期间务必在酒店职业指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的书写和答辩;同时要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福利待遇问题,实习生与正式员工的相处问题,实习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等,同企业达成共识。除了做好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引导。

  最后由学校和酒店共同考察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给出实习成绩决定是否顺利毕业。这样,既帮助学生获得了一线的专业工作经验,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使毕业生能够实现快速的由学生向酒店员工的角色转换。通过这种运作模式,可基本确保毕业生都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真正实现学生就业和酒店用工的顺利对接。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5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并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在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早期,由于专业师资欠缺,专业材料空白,专业课程设置更是具有盲目性,使得专业基础极差,在人才培养上即缺少主观上的灵感,又缺失客观上的后备,培养目标明确性差,稳定性不足。而且由于新设置的专业,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学设施简单不够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等等,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无法保持高效率。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缺乏实践论证,理论学习在一段时间内“纸上谈兵”,不能形成激励环境,学生学习主动性呈典型的被动状态。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法达到契合点,课堂氛围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难以学到有用的知识。

  1.2教材内容和质量均不统一

  专业教材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其内容必须统一规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和深化的作用。然而该院酒店管理专业,未能从自身出发,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质量都参差不齐,内容缺乏更新,新事物、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等都得不到体现。这些不足使得教学过程异常的困难。甚至出现随意性教学情况,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不规范,不标准,不系统。

  1.3教师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不足

  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使得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时,无法“现身说法”,没有案例起到充足的说明作用,如此教学,将导致其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均处于较低层次,不能进行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境与专业的结合等,培养的学生也只是理论型,不能适应市场对现代化专业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2教学改革对策

  2.1完善高职课程体系,加深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为了优化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除了必修酒店管理专业外,还要配套商务英语、礼仪接待、策化营销、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等等相关课程,将课程按不同岗位设置成学习模块,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哪些模块。这样能够节省学生学习全部课程的时间,将有效的时间用在感兴趣的课程上,提高其主动学习兴趣。另外,还要配置实践教学,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果。通过实践,学生更能深刻体会酒店管理的市场动态,更接近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创新的能力。在整个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人文关怀更能把握市场。

  2.2更新并规范教材内容

  优化洒店管理专业教材,是实现毕业生与市场零对接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突破的重要支撑。酒店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才输出也只是针对地域内的市场而言。因此,学院在进行教材整合时,需要考虑到地域性特征,结合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施,以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为突破口,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力求培养服务于本区域的酒店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为了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必须从教材的更新上和规范上下功夫。因此有必要参照原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通过市场调研,通过专家讨论,通过与市场对接产生的反馈,结合区域特点进行新教材的确定。

  2.3加深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脱离了实践,理论教学毫无用武之地。对于教师来说,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利器。无经验的理论教学,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给学生提供精彩的讲解形式,学生也无从理解理论的实践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该院有意计划教师深入前线作战,进驻酒店管理行业,了解酒店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促进教师在专业教学上的反思。教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能够积累具有典型特征的.实际案例,为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融入市场前尚的气息。也能够为特色专业建设写上重重的一笔。

  2.4参考先进教学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机制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教育形式也不同。西方国家此类专业接收的学生都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群,此类人群对于酒店管理兴趣大,基础知识了解,对于此专业的认识注重学以致用。而我国酒店专业教育,招收的学生多为在校生,并没有相应的酒店管理经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也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基于现状,该院大胆进行尝试,在教学机制上进行创新,受国外特殊实践环节的启发,实行2+1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并非是两年理论,一年实习的教学,而是进行创新,将实践环节逐步拉升到重点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4+2”,即4学期理论学习,2学期实践。具体操作如下:前3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第4个学期在学校的引导下进入酒店进行实践,参与洒店管理的各个细节。从中总结经验和不足。第5个学期回校深造,培养深层次的管理能力。第6学期再次进行实习实践,将所学和以前的不足加以强化和运用。并能快速转化服务理念,应用所学为酒店的各种客户营造舒适的环境。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解决就业问题,或者为就业铺好门路或积累实践经验,对于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3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与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在酒店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深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并规范教材内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参考先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为酒店管理行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05-21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5篇[集合]05-23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5篇(精)05-26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必备[15篇]05-28

酒店管理专业的总结08-29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报告05-29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报告04-16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报告03-14

酒店管理专业个人总结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