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非专业化配置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近年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纷纷寻求战略性转型契机。不论技术创新、业务拓展还是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都应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职能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等问题。经调研分析,造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困惑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配置,由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非专业化配置现象亟待重视及改进。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非专业、配置
“人力资源”的概念,最初是由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员工成为企业的资源,不再只是成本性支出,由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价值逐渐引发企业重视。根据理论研究及发展历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历经三个阶段:事务性管理阶段、分析服务管理阶段、战略性管理阶段,具体如表1。
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非专业化配置的表现
企业人员配置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员工引进情况,包括行业准入机制和岗位录用标准。由此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非专业配置的具体表现有如下两点。
1.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师是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的职业之一,分为四个级别: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四级)。不同鉴定级别在学历、工作经验、前期取证、取证培训四个方面对报考人员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而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意味着具备相应级别从业者的任职资格。
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存在如下特点:对报考人员有学历要求,但对所学专业没有特定限制,忽视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对报考人员有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从业经验要求,但从业经验丰富并不代表其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高,但后者才是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报考人员有取证培训的要求,但取证培训存在形式化、知识技能滞后等特点,而且培训时间很短难以掌握全面知识与技能。况且,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并非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任职的必要条件。
2.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招聘
经笔者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招聘信息,招聘企业对应聘者的专业要求分为如下几类:第一,严格要求:对应聘者所学专业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必须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一类招聘信息所占比例最小。第二,泛化要求:对应聘者所学专业给出一定范围,可以为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第三,无专业要求:对应聘者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要求。
结合上述两点表现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非专业化配置的现象尤为突出,企业和社会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专业化任职的重视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追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起源及发展、工作职责及其担负的企业使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也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列入专业技术人员名目之中。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非专业化配置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属性,但是任职者的非专业化配置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高等教育未构建专业壁垒
人力资源管理属管理类专业,具有应用类文科专业共通的问题:学习趋于理论化,与工作实践呈现严重的“两张皮”态势。高等教育未能构建专业壁垒,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具备明显的专业优势,由此雇主企业会偏重应聘者其他方面能力、素质的考察,逐渐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背景,从而加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非专业化配置。
2.岗位职责认知偏差
目前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仅为考勤记录、薪酬发放、社保缴存等,岗位职责远离企业战略。岗位职责认知的偏差导致任职者胜任力短缺,远不及戴维·尤里奇(Dave Ulrich)提出的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由此,岗位职责认知偏差导致企业管理者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非专业配置足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3.政策执行力度缺失
不同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法律从业资格证书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并非从事相关工作的“准入证”。尽管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被纳入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中。劳动者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该文件的具体执行力度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先取证,后就业”并未全面实现。
三、改进建议
1.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特点与岗位就业需求,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应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科学配比理论与实训教学学时,强化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在专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借助“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理念,打破模拟实训的尴尬局面,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企业顶岗实训;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节引进课堂,形成学习即为工作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向社会、企业输送具有扎实基础技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
2.进行岗位工作分析
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能定位为基础,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战略地位,对相关岗位进行工作分析,重新规划、设置岗位的工作职责及任职规范,有意识地让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逐渐摆脱事务性工作,参与企业战略性决策,从人力资本管理角度为企业谋取利益。
3.完善就业的准入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以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鉴定证书作为相关岗位就业的准入门槛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完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条件、培训内容及考试形式都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冬梅.人力资源理论的五次创新[J].企业经济,2012(11):5-9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J].中国人才,2002(11):28-29
[3]史雪琳.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9
[4]刘明伟.我国职业资格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黄爱兰.“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165-167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非专业化配置研究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东北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研究04-30
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问题研究04-30
人力资源如何优化配置?04-27
应收账款管理研究论文06-20
汉语的限定与非限定研究04-28
企业如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04-29
稠油油田最优化配置研究04-29
非化工类专业化工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05-02
我国农村土地配置方式研究04-27
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研究综述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