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标准论文

时间:2023-04-30 02:22:50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标准论文

  一、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针的达成上,“师生交流”存在影响

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标准论文

  1.1促进综合进步,首先应当身心健康。

  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会影响学生现在的表现,对于学生日后的人格进步和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培养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起源于师生公平、合理的沟通。如果学生被教师关注、接受、信任、赞成、谅解和鼓舞,则有利于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包容等优良品行的形成,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与身心健康趋于稳定。所以,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应当建立协调、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师生之间交流的自主性,用教师的健康人品感化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综合进步。

  1.2领会教育的乐趣,克制职业的疲惫感。

  教师由于长久地工作会产生职业的疲惫感,在教育教学方面对于情感、立场、做法和表现等产生厌烦、害怕和消极等心理情绪。如果教师产生职业疲惫感,则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受到影响,教师自身健康和学生的综合进步都会受到危害,更有害于教育事业的进步。运用合理的“师生交流”方式,使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中的乐趣,领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弱化挫折感,强化职业的认可程度和成就感。

  1.3强化教育技能是为了推进教学。

  教学是达成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训职责,教学过程属于知识传达和技术了解的程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情感沟通。通过这样的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协作、互相配合、合理互动。教育中师生的有效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师生交流”的好坏对于教育的成败有重要意义。所以,要让教育进入学生的心里,就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推进教学,强化教育成果。

  二、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具有关键作用

  2.1实行赞扬措施,提高师生交流质量。

  为了加强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沟通,最普遍合理的教育方式之一是赞扬。赞扬的根本宗旨是将其当做一项有效的强化措施,保证学生拥有优良的思维理念。合理的赞扬手段不但使学生了解自身长处,还鼓励学生努力奋进、自信满满,推动其他学生思维理念的更新。只针对某个学生进行赞扬,会导致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当然也不能够不赞扬学生,否则不利于师生的交流,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教师应赞扬那些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在赞扬声中继续进步。教师赞扬学生时,应当遵从实事求是的标准,掌握好赞扬的力度,不夸大其词。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的细小变化,掌握他们的优缺点。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应当给予适当的赞扬。尤其是成绩偏差的学生,当他们有所进步时,教师需要给予赞扬,从而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同时还应当注重他们的优点,营造出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

  2.2运用闲谈的方式推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教师运用技巧性方法把问题渗入谈话中被称为闲谈,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较轻松的氛围中交流。教师在闲谈过程中应当做到:一是制造轻松的谈话环境。在学生进行闲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很随意地加入进去,首先要倾听,先搞清学生谈话的具体内容和宗旨,重视学生的闲谈。二是教师应当选取适当时机参与进去,并加以必要的指正、引导,从而让闲谈更有特点。三是教师应当具有知识渊博、谈吐优雅、性格随和等特点,从而指引学生、感化学生、启迪和教育学生。

  2.3运用谈心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师生之间的交流纽带之一是谈心。谈心与演讲不一样,它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困难,当老师和学生进行研讨时会产生分歧,教师和学生应针对问题的实际,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逐渐增强学生分析和审判能力。谈心是自由自在的聊天,适当参加聚会、活动,能够增强谈心的效果。在谈心的过程中不应当紧张和拘束,在有趣的活动中的谈心,能凸显谈心带来的成效。教师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交换角色,成为对方的知己。

  2.4改革有关“师生交流”的制度。

  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基本保障是完善“师生交流”体系(鼓励体系、评价体系)。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学习成绩为权衡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偏离学习的宗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教学改革的根本,从而对“师生交流”体系进行创新。鼓励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标准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04-25

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影响论文04-29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03-07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04-27

中学教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情感教育论文04-27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07-04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01-25

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的论文04-27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06-21

浅谈标准成本管理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