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

时间:2023-05-02 19:01:37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科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等院校实行的二级管理中,学科(系部)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教学管理职能;在学科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师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以人为本的质量观等方面;归纳总结管理中的做法和效果。

学科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科管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学科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级组织形式。学科管理主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日常行政管理职能和教学管理职能,学科管理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是高等学校教学宏观管理具体实施和推进的关键所在,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科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教育理念实现重大变革的迫切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即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对学科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可能。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学科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学科管理观、以人为本的教师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及以人为本的质量观等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是指学科管理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以推动学科的全面发展。在学科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是坚持“人”重于“物”的价值观。努力在全学科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信任人的气氛。形成学科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彼此和谐尊重的氛围,这为实现人本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

  二是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实践观。工作中着眼整体,实现最大优化;重视局部,实现效益最大发挥,使整体和局部得到协调共生。比如各教研组之间、各任教的年级及班级之间,在教育共识的要求下,相互学习鉴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三是实施情感与制度并重的服务观。依法治教,制度的管理和规范是不可少的,奖勤罚徽,选优汰劣,在制度面前应是人人平等。情感管理就是了解和尊重教师合理的需要,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考虑到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情感与制度并重方面,以服务为宗旨,摒弃管、卡、压,摒弃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坚持人是规章制度的灵魂。

  四是实践健康持续的发展观。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教育,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同时注重学科文化建设,从教育的意义、师德风范、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特色等多个方面,构建学科的文化建设,并在具体实践中把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学校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2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机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摇篮,其宗旨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服务的执行者是教师,因此管理和激励教师,使得每一位教师人得其位,位适其人,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学科管理服务到位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科的管理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观点,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领导和指导教师工作。因此,提倡学科管理中的“人本位”,也就成为学科教师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以人为本的教师观,要求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教师群体和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师,学科充分尊重其存在和价值,关注教师的生存及发展,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素养、心理需要等各方面激励和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在实际管理中,一是切实调动教师民主管理的参与意识。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校的工作生活中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如学科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修改,各类基础、临床实验室的设置等,都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相关教师共同实施。参与学科管理可以使教师得到精神上的寄托、感情上的满足、利益上的实现;可以使教师充分感到自身才能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是知人普任、调动全员积极性。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具有创造性,它不同于体力劳动,也不同于行政性和操作性的工作,而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票斌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工作过程具有个性化,工作成果难以测量,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考试就能决定教师的业绩。教师的工作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智力投人,而学生的发展往往是多个教师集体智惫和努力的结晶,这给衡量个人绩效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不论是终结性评价还是过程性评价,从评价手段到评价方法,从评价准则到评价程序,都不能草率行事,应全面考核、扬长避短、合理搭配、统筹兼顾,并对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前途负责。

  三是要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中的宽松、和谐,是提供优越服务的关键。教师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教师的价值,尽可能创造一个舒畅的工作环境。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学科风格和学科文化,使教师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教学工作中大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管理中也应避免过分强调自主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而应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要管好人、用好人,还应了解教师的不同需求,不论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还是社会需要,对合理的需要应予以满足,及时鼓励。

  四是为教师创造发展空间。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重视教师的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倡导教师学有所长、业有所精,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保证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领略教育成功的快乐。定期组织学科内的公开课、示范课及青年教师的评课活动,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并鼓励青年教师考研、考博,加强自身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其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让他们获得平等、和谐、自主的发展,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一是尊重、宽容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师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

  二是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民主就没有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诚意地与每一个学生平等地交往和交流,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发展,切实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把生存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情,才容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有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让学生感触到教师真正的爱,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品格、志趣、价值观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

  三是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自我观念、自我需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他们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不同的教育者,能动地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忽视甚至压制。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决摒弃静止的观点、片面的眼光、怀疑的态度和压制的手段来对待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普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独立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以积极的姿态期待他们、赏识他们,帮助他们找到各自发展的最佳路径,让每一个学生都抬头走路,自信做人。

  四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拟定上必须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自身一致的教育,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且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在教育评价上也必须具有多样性,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机制,通过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合格+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4以人为本的质量观

  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要求。全面发展既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求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健全的体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从教育自身的规律看,一次性学校教育将转变为终身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将要把提高学习者的全面素质作为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以专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也应该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其它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应试教育单纯以教学成绩来衡量教学质量,衡量教师和学生,压抑人才个性,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这种弊端早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已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新的人才观决定了新的质量观。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

  一是发展质量观,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是多元化质量观,不能用一种教育目标、教育标准取代所有教育标准;

  三是适应性质量观,教育培养学生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能适应才能称之为质量;

  四是整体性质量观,要从多方面来衡量质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五是特色性质量观,特色就是创新,有特色、有创新,才有质量,才有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求我们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又具备包括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学科管理中,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保证。

【学科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摆脱教育困境开启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05-02

文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论文05-01

军队院校以人为本管理研究论文04-30

高校学籍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04-27

班级的组织管理的学科论文04-30

关于班级管理的学科论文04-30

教育技术应以人为本的论证及思考论文05-02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精选15篇)01-07

管理:以人为本05-02

初中思想品德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