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工程目标管理的困境与权变设计论文

时间:2021-09-09 10:17:00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教学质量工程目标管理的困境与权变设计论文

  摘要:质量工程是教育部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特色专业是质量工程项目之首,以特色专业为例阐述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目标管理的困境与权变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项目绩效管理的具体方法,已被证明是评价项目绩效的理想工具。他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绩效目标设置正确合理,绩效目标指标尽可能量化,绩效评价信息能有效获取以及目标绩效的评估。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目标管理存在具体建设目标设置困难,实际建设过程监控难,绩效考核不易操作等困难。为了实现教学项目绩效的帕累托最优,我们要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学校考评相结合,适度奖励与责任追究相结合。

教学质量工程目标管理的困境与权变设计论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目标管理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一根本要求而做出的重大工作部署”。质量工程通过任务和项目有效地驱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重申报、轻建设”、“重书面材料、轻实际成果”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绩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项目的辐射示范效益,是教学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项目绩效管理的具体方法,在企业部门的实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理论的成熟与管理技术方法的可移植性以及质量工程的项目化特征,自然可以被教育管理部门加以借鉴和利用,成为合乎理想的项目绩效管理的制度安排。但是,教学项目的知识化工作背景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刚性的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上必须适当因事因时因人制宜、灵活权变地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特色专业作为质量工程项目之一,其地位可谓居于全体项目之首,因为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项目均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围绕专业建设而展开,所以,以特色专业为例阐述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目标管理的权变设计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普适性的意义。

  一、目标管理的内涵和实施条件

  目标管理MBO“是指人们通过确定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的实施结果进行考评、奖惩等活动,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是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它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有效整合,明确规定组织、个人应达到的具体工作目标,测量和评估最终工作结果,并对达到甚至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的组织及其人员实行奖励,从而实现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任务的管理方法和过程。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结果与产出,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通过目标进行管理的最大一个优点也许就是这会使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它意味着更高的工作目标,目标更远大。”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一定的条件:

  第一,绩效目标设置须正确且合理。正确是指目标的设定应符合组织的长远利益,和组织的目的相一致,而不能是短期的。合理是指项目设置目标的数量和评价标准应当是科学的,不能过度提高项目预期,脱离项目建设的内在规律,否则事倍功半,因为过分强调工作成果会造成目标主体的承受限度,导致承建者不择手段行为的产生。

  第二,绩效目标指标应尽可能量化。为了对项目目标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管理者须设计一套足以衡量项目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指标体系,所设目标一是目标数量要明确,二是目标质量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均要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便于管理人员对项目的具体考核操作,这是目标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目标数量不明确,目标质量难以考核,则无益于评价管理工作及工作效果,难以得出科学结论。

  第三,绩效评价信息应能有效获取。影响项目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绩效评价信息的获取问题。项目建设一般存在于复杂的场域,项目建设的成效判断需要从繁多庞杂的信息里撷取有效的信息才能正确。若能使分散的信息及时、客观、经济地被获取,对提高项目管理和决策的质量与效率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目标绩效的评估。绩效评估是依据项目绩效设定的指标,从经济、效率、效能、公平等角度对项目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是一种结果式管理,项目任务的分解是前提、标准化是依据、信息工作是关键,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标管理的困境

  特色专业的建设目的是“适应国民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它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与使用、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等影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作为建设的重点,力求通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示范和推广的作用。

  采用项目化建设专业是国家在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经常性投入不足情况下采取的必要措施,对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尚需要不断探索。其中,项目管理必然涉及对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问题,目前还面临一定困境。

  (一)具体建设目标设置困难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最主要任务,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也就是其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高低,这一目标是明确和唯一的。但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学生质量的内涵难以刚性界定,专业人才的成长与质量水平的显现也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往往具有迟滞性,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由人的多样性、人的发展的多变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因此,落实到5年特色专业建设周期内具体目标的实现难度较大。同时,项目的效益产出是专业团队甚至高校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绩效具体评价操作中,很难确定各自的贡献率。此外,人才培养的目标并非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选择的过程,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其间往往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和博弈,这使得确定可度量的绩效目标显得尤为困难。

  (二)实际建设过程监控难

  1.专业知识不对称。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项目管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委托代理关系,项目承建单位或负责人为代理人,立项单位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可谓委托人,根据“质量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等契约形式来管理项目,双方均追求效用最大化,其间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尤其是在专业知识高度分化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在其专业领域可谓是专家,掌握非专业人员无法准确认知的专业建设信息,而这些信息通常是绩效评价与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管理人员囿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无法挑战管理对象的专业性,只能采用存在信息失真风险的间接方法揣度其建设过程及结果。   2.信息获取困难。衡量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绩效须先收集项目组的相关绩效信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评价标准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项目组工作效果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统计和总结报告,专业负责人书面或口头汇报,教学项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间接观察、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获取。管理部门要想有效实施监督职能,必须对被监督部门或组织的运行情况充分了解和熟稔,但管理人员工作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因为向教学管理部门提供项目建设情况的正是被管理部门。正是专业知识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加剧了监督管理的困难,直接影响了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建设效益评价。

  3.监控者监控能力和动力有限。作为面向全校或更大范围的项目监管人,对项目的监督投入时间有限,加之要全面准确地考核特色专业项目建设成效,就是说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巨大的,也即所要付出的管理成本是相当高昂的.。从监控者自身的理性“经济人”出发,成本因素导致项目绩效监控缺乏足够的诱因与动力,进而影响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

  (三)绩效考核不易操作

  教学是创造性劳动。教学项目绩效评估与科研项目不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对象为物,从投入产出的效益衡量,容易量化考核,而教学项目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人是复杂的,对一个人的评价只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实施通常以短期或阶段性为周期,目标较具体,易于分解,也就易于迅速衡量,而形成性评价则较抽象,难以分解和量化,加之测量因子跨度大、牵涉面广,对一般的教学项目建设周期而言,很难做到长期性跟踪监测与统计。

  三、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目标管理的权变设计

  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化特点决定了必须对项目的实现目标有明确且有效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要“在建设过程中对‘项目进展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不定期随机检查。并以‘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情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等为依据进行验收”。但教学项目的知识化与复杂化特性又决定了项目绩效评价不能过度追求评价结果的精度与短期效益,而应动态权变地运用评价工具,根据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客观性、多量化、易考核等原则,确定管理目标体系,完善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机制,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实现教学项目绩效的帕累托最优[注: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益,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第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既从事实层面进行判断更要从价值层面进行判断,也就是一方面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建设过程中发表的与专业建设有关的论文数、已完成和在研课题数、学术专著数、学生获奖和科研成果数、年度的学生就业率、实践活动时间数、师资建设、人员构成、学历与职称比例的动态变化等定量因子和显性因子,更要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所起的作用,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本专业领域的辐射影响力等定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只有这样构建定量与定性两种评价机制互补的“二元互补评价机制”,才能提高特色专业项目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科学性。

  第二,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学质量工程作为一种项目化实施方式,必须按照项目的一般要求和规律实施管理,而项目管理的基本方式是注重对结果的考核。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书是对特色专业的建设绩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尤其在预期建设成果中,它明确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量化成果,考核工作要充分依据考核对象在实施质量工程中所取得的业绩,力求能量化的具体硬性指标不含糊,避免项目验收无凭可依,从而导致项目建设流于形式等现象的产生。同时,专业建设成效是一个长期累积的历史过程,专业建设过程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因素变迁的影响。因此,在具体考核中,应高度重视考虑考核对象在实施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实际工作表现,既重目标结果,亦重过程考察。

  第三,自我评价与学校考评相结合。由于专业知识和管理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绩效考核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因此,对特色专业建设绩效的考核,必须改变绩效评估的工具性窠臼,借助项目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的社会“文化人”角色,用信任、价值、情感、社会认同等隐性激励机制驱动,把绩效评价的权利或任务交给项目组,最大化地让项目组进行建设的自我评价,这是管理的根本之道,也是实现特色专业建设效益的根本之道。当然,负责考核工作的部门要在考核对象总结个人或单位在实施质量工程方面的工作和业绩的基础上,也要根据具体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体系对考核对象进行测评,确定考核结果,不能疏于管理和不作为。

  第四,适度奖励与责任追究相结合。奖励是为了激发项目组成员的潜能,促进专业建设绩效的最大化;责任追究是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实施的事后问责和补偿。对特色专业建设中业绩显著和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学校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专业建设负责人及成员的晋职和晋级上适度倾斜;对实施质量工程工作效率不高、未完成规定任务的个人和集体应采取经济处罚、谈话告诫、通报批评等方式进行惩戒。

  目标管理对落实项目责任制、克服教学项目效益低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教育的性质决定教学项目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是在一个竞争不足和难以严格监督、考核的条件下进行的,使量化和短期效益原则作为项目评估标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目标,必须权变且艺术地实施目标管理。

【教学质量工程目标管理的困境与权变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工程勘察中的困境及措施的论文11-29

小学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方案04-03

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论文06-20

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路径设计论文01-26

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10-03

建筑工程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及有效措施论文01-20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对策论文01-26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囚徒困境博弈研究论文01-06

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方案(精选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