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确立,银行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银行业已由过去人们熟悉的传统借贷业务发展到今天几乎无所不为的“金融百货公司”。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我国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课程教学过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增加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专业
一、课程特点分析
(一)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也逐步越来越清晰,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教学内容需要随着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改革。而教学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往往是滞后于时代发展速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商业银行发展改革不断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而不能照本宣科。
(二)学科综合性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在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来自于证券业、保险业的挑战,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及金融监管方式和力度的变化,迫使银行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并出现银行业务的综合化、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全面化以及经营管理电子化等许多新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除需要学习商业银行经营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保险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学等知识,作为本课程业务操作和经营理论的学习基础。
(三)课程实践性强
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到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及国际业务等业务经营的内容。这些业务操作、各项管理都需要实践操作增加感性认识以及掌握各项业务之间的联系。
(四)宏微观相结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一门微观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又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呈现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该课程具有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紧密结合的特征。
二、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经济现状脱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依赖于教材。而教材的内容又通常是滞后于现实经济生活,以至于教学内容呈现滞后性、不够前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范围。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感觉空泛、乏味、实践运用价值较低、这种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操作,理论支撑实践操作。
(三)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考核往往是教师通过复习指定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背诵,最后通过笔试进行考核。而在考核内容上也是以理论代替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考核了解了概念、意义、作用等理论知识;但对实践操作的能力没有帮助。
(四)教材滞后性严重
由于银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家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也会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的修订,但教材内容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经济生活的发展,教学案例也是相对陈旧的案例。
三、教学改革思路设计
(一)以应用能力为导向,实行需求传导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面向应用,改革课程教学框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应实践教学课时环节,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该课程是运用性较强的学科,应增强实践环节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商业银行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的修改,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比较迅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很难快速把握行业发展的动态。因此,我们需要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共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的设计、评价,全面推行基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2.面向应用,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根据银行业岗位需求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加强教材建设,建设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该课程的特点就是行业发展速度快趋势国际化,教材内容容易滞后,我们可以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研究修订教材。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专业重点课程的“微课堂”、“网络课堂”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课堂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未能在课堂上消化吸收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形式进一步强化。3.面向应用,强化实践教学。根据银行业特点、专业技能要求与业务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实现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有序衔接、相互促进和螺旋上升。加大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构建银行业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依托应用型服务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1.学校依托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带动课程群的改革,通过积极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将更多的社会现实经济案例带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依托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深入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尝试推行“嵌入式”、“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方面,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另一方面,更加有针对性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提高了就业率。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真正社会所需要的,而不是只懂理论与社会相脱节的学生。
(三)强化专业能力建设,促进师资转型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该课程属于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积极推进“双聘”制度。2.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内部的培训外派学习,逐渐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
(四)完善应用型考核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逐步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改革为契机,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群考核体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考前突击背诵就可以结业一门课程,但实际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很难真正了解。制定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指标,建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考核机制。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实践双考核”体系引入课程改革中。不仅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测标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修订与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以及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婷婷.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9(4).
[2]单冰.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7(3):159-160.
[3]王晓轩,吴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2):125-126.
[4]潘金霞.基于实践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8(3):85-88.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改革思路论文】相关文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用思考论文05-03
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05-02
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改革论文04-30
现代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论文05-03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05-04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论文05-03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探讨论文05-02
商务经纪与代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论文05-03
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思路论文05-04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法探究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