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率乃司法公正之大敌

时间:2023-05-01 04:31:41 法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无效率乃司法公正之大敌

  司法效率低下似乎是伴随司法制度而生的一个顽疾。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将“法律之迁延”(law‘sdelay)称作人世间的几大苦难之一,他用“待到草儿青青,马儿已经饿死”这样的谚语对司法拖延提出谴责。直到今天,司法系统不能对案件和纠纷作出及时的处理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包括拖延在内的司法效率低下乃是司法公正之大敌。案件与纠纷的公正处理离不开法官对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的采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关记忆会模糊不清甚至颠鹿倒马。某些证据可能会完全灭失,从而使事实坠入永远无从查考的茫茫黑暗之中。拖延可能使某些案件的判决变得毫无意义,效率低下会令当事人的生活处于长期的不稳定状态之中,在诉讼的战车上进退两难:退则代价已付,心有不甘;进则定案无期,代价尚不知要再付几多。迟到的判决会加剧执行的困难,胜诉方拿到的判决书更可能成为一张空头支票或司法“白条”。低效将削弱人民对司法的信任和信心,他们只好知难而退,选择其他途径解决纠纷。

  因此,司法低效不仅仅是个纠纷与案件及时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依法治国事业的成败。

  观察今天的司法体系及其运作,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损害司法效率的若干因素。首先是法官不独立。司法管理体制中根深蒂固的行政化模式将法官纳入到了一种等级服从的格局之中,对于自己所听审的案件,法官很少有排他性的决策权;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等都可以对法官的决策过程施加影响。这种无视法官独立地位的制度削弱了法官的荣誉和尊严-“既然迅速而公正地判决案件跟我个人的荣辱没多大关系,我何苦来?”更由于环节太多而使得司法的效率大大降低,仿佛关卡林立的道路难以畅通无阻。

  通过损害独立进而降低效率的因素还可以在法院之外看到。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说,我们的司法决策还难以做到宪法所要求的“依法独立审判”,其他非司法或非法律因素常常影响甚至左右案件的判决结果。不仅如此,我们现行诉讼制度的一些结构性的缺陷也无从确立决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例如,“审判监督程序”,即在案件终审判决生效之后,当事人仍然可以提起申诉,要求法院对案件再审,再审当然又可以推翻从前法院作出的已生效判决。如果这样的再审要求得到检察机关的支持,法院则更需认真对待。在审判监督程序下,人们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个最终确定的判决。司法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无法做到“双赢”,必须判决一方当事人败诉。从人性的角度说,败诉方不可能喜欢相关判决。如果案件一经终审,便不可能改变,败诉的当事人也就不作推翻判决之想,而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审判监督程序开启了欲望之门,让败诉方不断地求助于各种正当的或不正当的途径,以图推翻对自己不利的判决。于是,我们就看到,多少人终年路途奔走,权门呼号,多少资源耗费在这试图让每一个案件都达到完美结局的无尽追求之中。我们该记住西塞罗的话:“绝对的正义就是绝对的不正义。”

  造成司法拖延尚有其他一些原因,看起来与制度缺陷无关。例如案件增长过快,而法官人手不足,导致积案过多。不过,即使这类现象,也与制度安排上的缺陷有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案件涌入法院?经济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以及随着法治化程度的深化使得法院的作用不断加大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但是,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应该由法院来处理的。我们是否认真地研究过怎样的事务适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我们有无细致入微的标准对于所有的起诉加以甄别并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民事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对于限制案件量极为重要,然而,我们却没有明确地加以确立。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当事人撤诉或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这条规定就值得商榷。如果是当事人自己自愿撤诉的,该案在法院中就应当一劳永逸地消失,否则,允许他就同一事由再起诉,那么他就可以再撤诉,再再

[1] [2] 

【无效率乃司法公正之大敌】相关文章:

超速乃安全行车之大敌04-27

法官与司法公正-效率问题研究04-30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05-01

大量观察乃统计之魂04-29

食乃碰撞之美优秀作文04-29

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的效率及问题05-03

无忘之夏04-28

湿气是钢琴的大敌04-27

提高学习效率之经验谈04-30

考研数学提升复习效率之策略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