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献中所见篆书种类探析论文
一、引言
出土文献,又称一次性文献,因载体不同,可分为甲金、简帛、碑刻及新出土的纸质文籍等。它未经过更改,准确性较高。出土文献中很多是以篆书书写,是我们对篆书分类的重要资料。篆书是中国古代一种历时很长的字体,主要分大篆和小篆两种。对篆书从各角度进行分类,古已有之。许慎《说文解字·叙》(1963:315)有大、小篆。班固《汉书·艺文志》(1955 :18)载篆书、缪篆。梁庾元威《论书》曰飞白篆、籀文书、缪篆、填篆、龙虎篆、凤鱼篆、麒麟篆、仙人篆、科斗篆、虫篆、云星篆、鱼篆、鸟篆、龙篆、龟篆、虎篆、鸾篆、大篆、小篆、铭鼎、摹印、刻符等(张彦远1984:47-48)。梦英《十八体书》记回鸾篆、雕虫篆、薤叶篆、璎珞篆、大篆、柳叶篆、小篆、芝英篆、龙爪篆、悬针篆、籀文、填篆、剪刀篆、科斗篆等(朱长文2012:31-37)
由于未见实物,多不能使人信服,分类也较为杂乱。出土文献中很多以篆书书写,而且种类甚多,为我们理清篆书的门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试从载体和形体两个角度对金石文献中的篆书进行分类。
二、从载体上分类
1.钟鼎篆
钟鼎文是篆书中数量最多的,也最受重视。汉代就多有出土。有铭文的,最早始于商代,多为族徽名,有铭文者数量有限。如《象祖辛鼎》、《小臣缶方鼎》、《戍嗣子鼎》等。西周时钟鼎文有很大发展,钟鼎上铭文增多,有的长达数百字。如《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等。春秋战国时,诸侯各自为政,钟鼎文发展趋势多元化,铭文字形各异。钟鼎文最晚持续到汉代,如《文帝九年铙》、《中山内府钫》、《中山内府鋗》、《上林鉴》、《寿成宝鼎》,《新莽铜量铭文》、《新莽衡杆铭文》、《新莽嘉量铭文》等。
2.简牍篆
简牍篆就是书写于竹木片上的篆文材料,我们这里所说主要是汉魏以前的写有篆书的简牍。简牍书最早出土于汉代,即“孔子壁中书”。著名的还有晋武帝时的“汲冢竹书”。20世纪以后大量出土。东方六国简牍上的篆书形体特别,结构不规整,笔画屈曲似蝌蚪,被称为“蝌蚪文”。秦国及秦朝的简牍书,多隶化、草化现象。无论六国还是秦国的简牍文字都与石刻、金文上规整的文字体态大异,笔画连带较多,或可称为“草篆”。如《郭店楚简》、《信阳楚简》、《望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等。
3.帛篆
帛篆指书写于丝帛上的篆书。如1942年长沙出土的《子弹库楚帛书》,为战国晚期楚国的帛书,包括较完整的一件以及其他残片。帛书上文字与楚国的简牍书形体相近。可惜汉以前写有篆书的帛书只此一件。
4.殳篆
殳书是铸或刻在兵器上的铭文,为“物勒器名”或“物勒工名”的形式,字数不多,内容多为作器时、地、铸造官、工名。出土数量较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1963)说“秦书有八体,七曰殳书。”就是秦时这种铭文的继承,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或称殳书(韩天衡1999:7),明赵宦光《论九体书》又称之为雕戈文(俞剑华1988:228)。
5.玺篆
玺文是铸或刻在印章上的篆文,形体与上述篆体多有区别。秦以前,印通称为玺,主要是铜印,也有金、银、玉等。梁庾元威《论书》又称之为玺文书(张彦远1984:48)。秦代印章上所用的篆书与《泰山刻石》的文字形体上有别,要略显方正,后世把这种篆体称之为摹印。许慎《说文解字·叙》(1963)中“五曰摹印”。汉官印中所用篆书也很特别,既无小篆的瘦长细劲,与汉时碑额题记上的篆书也很不同,形体上丰厚而方正,笔画紧结,间隙极小,是与隶书相互融合的产物。再者,其笔道的挤压、各字之间紧密相连,应该说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作伪。《汉书·艺文志》把汉印上的这种篆书称为缪印。
6.币篆
铸币始于春秋,战国时盛行,货币文字也随之产生。然而由于诸侯的各自为政,各国钱币上的文字也不同。由于货币体制的限制,文字的形体在铸造时就要发生变化,甚至达到符号化,这样就使玺文成为形体有别的篆书种类之一。历代的有关记载不多。宋梦英《十八体书》称之为金错书(朱长文2012:35),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亦同(韩天衡1999:8)。可参看商承祚先生《先秦货币文编》及张颔先生《古币文编》。
7.刻符篆
刻符篆指铸或刻于符节的篆体,如《鄂君启节》。前人多有论述,即《说文解字·叙》中秦书八体之刻符,庾元威《论书》之符文书、节文书,《书史会要》之刻符书(陶宗仪1984:12)。明赵宦光《论九体书》把刻符与摹印合而为一,只以印文之阴阳加以分别(俞剑华1988:228-229)。
8.幡信篆
近现代出土的汉代棨信,也称幡信。幡信就是旗帜,幡信篆指在旗帜上书写的篆书,即梁庾元威《论书》中所记载的幡信书(张彦远1984:47)。篆体笔画波动起伏,整个字犹若虫游。有学者把它归入虫书,似为不妥,就形体而言,它与先秦金器上的虫书距离很大。虫书中的虫形主要作修饰,是附加的,所以把它归入幡信书较为妥当。
9.刻石篆
时代最早的要数殷墟1003号殷人墓道出土的石刻,但字数很少。其次为秦国《石鼓文》《、诅楚文》,以及中山国《监囿守丘刻石》。刻石文字大都字形规整严穆。秦朝歌功颂德的碑石不少,可惜只留下《泰山刻石》中少许文字。山西侯马的《侯马盟书》、河南温县的《温县盟书》,虽未镌刻,且字形上接近于六国的简牍书,但载体相同,故归入此类。历史上的《祝融峰铭》、《比干墓文》、《延陵季子碑》等,则多为后人附会。
10.砖瓦篆
战国后期的秦国和秦朝的陶、瓦、封泥以及刑徒砖上,有的刻写文字,有的以印章加盖。这种篆体依据载体可称砖瓦篆。严格的说,陶瓦上的印文当归入玺印一类,但由于载体不同,归并入砖瓦一类中。秦代刑徒砖上文字字形为篆书,但书写随意,笔画散乱。
三、从形体上分类
1.悬针书
战国时,北方中山国的青铜器上篆体极具特点。在字竖笔收尾处露出细尖。依形貌,应是传世文献中的悬针篆。南朝宋王愔《文字志》:“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徐坚1962:506)西汉末王莽时期的莽布以及唐代刻石《峿台铭》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等都是这类篆体的继承,只不过后二者是以小篆为基础的。
2.鸟篆、虫篆
春秋战国时,吴、越、楚、蔡、宋中的金器中居多,如越王矛,楚王戈,王子适匜等。这类篆体常在文字基本构件上添加鸟形、虫形为饰。饰以虫的称为虫书,即“秦书八体”中的虫书,汉“六体书”之虫书,宋梦英《十八体书》称为雕虫篆(朱长文2012:32)。饰以鸟的称“鸟书”,《书史会要》称为传信鸟书或鹤头书(陶宗仪1984:9)。有时也把二者连称,如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1985:3)称之为虫鸟书。明赵宦光的《论九体书》称之为奇篆(俞剑华1988:226)。
3.垂露篆
战国文字中,除鸟虫书那种极端美术化的篆体,还有一些只略带作修饰的篆体。战国楚王酓肯盘的铭文就很特别,字的体势略显弯曲,竖笔收尾极重,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988:59)认为它就是《书史会要》中的蚊脚书。但是据其形貌,我们认为称之垂露篆更合适。
4.龙篆、凤篆、蛇篆
所谓龙篆、凤篆、蛇篆就是在字形上加上龙、凤、蛇作为装饰的篆体。二十世纪出土的春秋晚期蔡侯产剑上的铭文就是用龙篆、凤篆、蛇篆写成,春秋晚期吴国王子干戈之铭文使用龙篆、凤篆铸刻。篆字的形体很像夔龙、飞凤、游蛇之形,应该就是梁庾元威《论书》中所记载的'龙篆、鸾篆。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中也称之为龙书、鸾书、蛇书(韩天衡1999:6)。
5.芝英篆
芝英篆是字形加饰花形的篆体。汉代金器中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篆体,其铭文简直就是图形之绘,似花、灵芝之形。所书子字,就是一朵灵芝的样子。这一书体传世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中的芝英书(韩天衡1999:8)、陶宗仪《书史会要》中的芝英书(徐坚1962:506)。《中国篆书大字典》中收录了汉代金器铭文的“子”字(陈振濂2008 :769),可惜未找到原材料,不能详细论说。
6.柳叶篆
有一种篆体,其字形极有特点,笔画线条两端尖,中间较粗壮,尤其是横笔和竖笔,犹似柳叶之形,《书史会要》中称之为柳叶篆(陶宗仪1984:13)。最早见于《汉泰山都尉孔君碑》的碑额。唐代石刻《阳华严铭》,为当时书者瞿令问所书,也是这种篆体。唐代墓志的志盖很多是采用柳叶篆来题写的。
7.符箓篆
符箓是道教所传秘密文书,也称符箓篆。
这种篆体是道家画符与篆书的结合体,整个字形与小篆没有太大的差别,是篆书的变体。最早的当为衡山摩崖《岣嵝碑》。河北定县出土的汉代《西南之精镇墓刻石》,日本所藏汉代的《降命刻石》即为此类。此类篆体唐宋仍有实际沿用,如唐酆王墓、金仙公主墓所出土,宋政和六年《济渎庙灵符碑》等。这一篆体,虽然在识别上存在问题,但还是应该把它算做篆体的一种变体。
8.飞白篆
宋代梦英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其所作的篆书《千字文》与所见的其他篆书有着明显的区别,笔画很细,书写迅疾,而且笔道之中多有笔墨未到的空白,整体上少了稳重,多了些洒脱。从其形体上判别,当是史籍中所载的飞白篆。
9.科斗篆
科斗文的载体多为竹帛、玉石,如《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以及《郭店楚简》、《信阳楚简》、《望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等出土文献。篆体传抄古文亦属此类。这种篆体很特别,结构不规整,笔画屈曲似蝌蚪。梁庾元威《论书》或称之为汲冢书、科斗篆。
10.秦篆
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当时纷繁的文字形体,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编订三种课本通行天下,即《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自此小篆通行天下。始皇巡游天下,并勒石立铭以歌功颂德,留下六块刻石(或称七块),其文字就是当时通行的小篆,可惜只有《泰山刻石》留到了后世,然其碑文经风蚀雨浸,惟余十数字而已。《泰山刻石》由于笔画均匀健劲,被后世称为“玉箸篆”。除刻石外,还有一些镌刻于权量的秦诏版以及玺印文字,较之可是,字形自由得多。
11.汉篆
汉时,碑志兴起,小篆是题记碑额的主要书体。这时的篆书与秦代小篆相比要显丰腴,从其体态上看,吸收了汉代当时通行的隶书,笔道肥满,带有隶书的笔势,笔画的起收处有提挑的态势,使原来略显饱满的字灵动活泼起来,这种形态的小篆灵活生动又饶有趣味。汉代篆书是秦篆在后世流传中的一种变体,形体由长而方。汉篆作为一种题写碑额、墓志盖的书体在魏晋六朝隋唐五代都一直得到广泛地运用,在后世碑志中汉篆屡见不鲜。
12.叠篆
后世还有一种极为特别在官印上使用的篆体。它始于唐代,元明清时期官方仍然沿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叠篆,这种篆体一个笔画往往作出几次曲折排叠,整体上曲折往复,不易辨认,而且装饰性极强。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伪造,与汉印中的缪篆有异曲同工之处。此篆虽称九叠,事实上其叠数不固定,有六、七、九、十等多种叠数,称之为九,是概言其多。
要之,前人对于篆书的分类,很多是出自实物,如上揭诸体,但是也有很多可能是出于臆说,缺乏证据,如龙虎篆、凤鱼篆、麒麟篆、仙人篆等,多是杜撰出来的。我们依据出土文献对篆书从载体、体态上进行分类,材料充分,可信度高。既可为文字学研究提供材料,也能为书法篆刻学、美术装饰学提供一些参考。
【金石文献中所见篆书种类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篆书05-25
篆书05-29
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07-21
对文献信息检索课应用案例教学探析论文12-31
专利文献种类标识代码标准07-26
工程测量中的新技术探析论文05-30
译著文献编目著录探析10-05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名画欣赏探析论文11-01
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探析论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