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雷钢琴组曲《船歌》的创作特征探析论文
福雷被誉为法国近代的“旋律大师”“抒情诗人”。他笔下的钢琴作品宁静优美、高贵典雅,听来令人如痴如醉。《船歌》就是他钢琴创作的核心作品,由十三首风格各异的作品组成,每首作品都有一个标题,串联起来描绘了一幅水波荡漾、小船轻曳的美妙画面。下面先简介《船歌》的创作背景,然后从多方面对其音乐本体展开论述,希望为大家全面、细致地领略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帮助。
一、《船歌》的创作背景概述
《船歌》是福雷毕生心血的结晶。这部作品的创作开始于1883年,共历时38年之久。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写作的《船歌》更加注重旋律化,作曲技法自由奔放,充满了忧郁而甘甜的感官美,体现了法国音乐特有的优美、细腻、抒情的特点;中期(19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福雷的音乐创作逐渐成熟,《船歌》的音乐表现力也不断增强,大量半音化体系的运用,打破了原有的调性感,非常富有时代气息;晚期(20世纪初),这一时期福雷的创作达到巅峰,《船歌》的创作手法也越来越精炼,和声应用进一步复杂化,节奏效果更为朦胧、踌躇,旋律相对朴素,作品整体上散发着内省、宁静、明澈、沉穆的神韵与光彩。
二、福雷钢琴组曲《船歌》的创作特征
在《船歌》中福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特创造性,为古老的船歌体裁注入了新的音乐语言:在曲式结构方面,福雷较多地采用了三部曲式,这其中既有传统而又严谨的单三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又有突出主题变化的回旋曲式;在音乐旋律方面,既有线条清晰的单声部旋律,又有层次分明、表现力强的多声部旋律;在和声写作方面,福雷使用了离调性变音和交替性变音两种手段为旋律增色;在节奏安排上,福雷既使用了传统船歌体裁典型的节奏音型,又使用了4/6、9/8拍等富于变化的流动性节奏型和节奏重音……所有这些创作技法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优美曼妙,宁静明澈,引人入胜。下面笔者就详细论述《船歌》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曲式是乐曲段落排列的形式。在钢琴组曲《船歌》中,福雷在以往常用的曲式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良,使其更加适应船歌体裁自由发展的旋律。下面笔者就以这部作品中最常用的曲式结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为例,详细论述福雷在曲式结构上的创作特征。首先,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三部曲式在钢琴音乐写作中非常多见,因其由三段旋律构成,故称为三部曲式。通常三部曲式的结构为A+B+A,即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在《船歌》中,福雷不满足于三部曲式固定的再现规律,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段相对灵活的再现部。这样,曲式的整体结构就更为灵活机动,能够更好地适应乐曲主题和情感的变化。以创作于1883年的《a小调船歌》为例,福雷采用A+B+A1和A+B+A2的三部曲式进行段落组织,原A部主题选择了小调音节,而再现部A1和A2则分别选择中庸的小快板和类似小快板的行板。这一安排虽然看似同A段的主体风格一致,但带有静中有动的力量感,呈现出比一般三部曲式更富变化的表现力。其次,回旋曲式。传统回旋曲式是指同一主题反复出现,同时内部穿插新材料的结构。福雷在《船歌》中为了能够增强乐曲间的对比效果,采用了复二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进行“反复”和“循环”设计。以第五首《升f小调船歌》为例,福雷在原复二部曲式的基础上循环了两个插部的`升f小调,这样,乐曲就随着插部的不断级进向前推进,有效地增强了乐曲的情绪,并最终推送旋律到达了高潮。
(二)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的灵魂所在。在《船歌》的旋律写作方面,福雷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以一种带有浓厚法国浪漫气息的方式写作旋律,使得作品听来华丽飘逸、精致典雅、流畅优美。下面笔者就从单声部旋律写作和多声部旋律写作两方面详细阐述《船歌》的旋律特征。首先,单声部旋律写作。在《船歌》中,福雷力图用最精简的音乐材料创造出最质朴自然的旋律,因此他选择了大量单声部旋律进行乐曲编辑。他笔下的单声部没有大喜大悲,只有内敛含蓄,调式调性也较为模糊,整体上给人一种空灵高远的感觉。以第十三首《C大调船歌》为例,福雷从第一小节到第七小节都采用了低音八分音的单声部,这种没有波澜起伏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安详平静的湖水,听来令人内心沉静。其次,多声部旋律的写作。福雷在多声部旋律写作上技巧高超,他尤其喜欢对多声部进行线性处理,使其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同时增强作品的和声效果。以第六首《降E大调船歌》为例,福雷将低声部、中声部、高声部同时放在旋律内进行处理:低声部稳重冷静,中声部清晰明澈,高声部则灵动跳跃,三个声部结合有效装饰了E大调线条的旋律,同时烘托了隐藏在旋律下的织体,使作品呈现出绝佳的立体音效。
(三)和声
在和声写作方面,福雷既承袭了古典主义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又不断创造新方法扩充原有和声范围,尤其是在变音运用上更是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大胆与独特。在聆听《船歌》时,我们发现,这部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飘忽不定、边界模糊的音响效果,这些都得益于福雷变音手法的运用。下面笔者就从离调性变音体系和交替性变音体系两方面详细论述这部作品和声写作特征。首先,离调性变音体系。离调性变音体系是对和声“半音化”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是浪漫主义作曲风格的重要表现,是指在古典主义大小调和声体系确立的基础上,采用属七和弦或主和弦对大小调和声体系进行串联、组合,从而使之形成具有色彩性的变音音程的和声构造方式。以第十首《a小调船歌》为例,福雷在调式内部大三和弦为主的临时主和弦上加入了一个副重属七和弦。这种临时“转调”并未改变和声结构,还能带来模糊的离调效果,十分适合作品的氛围表达。其次,交替性变音体系。这类变音体系是指变音在大小调前后交替出现的和声构造方式,能够串联和声内部素材,使它们融合度更高,听起来更加柔和、迷离。如在第七首《d小调》船歌中,福雷就选择了交替性变音,同主音的大小调内交替出现三级音和六级音的变音,大大淡化了乐曲的功能性,使它们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发音的“团块”旋律。
(四)节奏
在《船歌》中,福雷的节奏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炼简约,又带有浪漫主义的自由洒脱,充满了理性的魅力。下面笔者就从流动性节奏型和重音安排两个角度入手详细分析这部作品的节奏特征。首先,流动性节奏型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福雷为了增强作品旋律的流畅性,突出作品悠扬、富于歌唱性的乐曲氛围,采用了大量节拍较为集中的复合流动性节奏。这些流动性节奏型能够以三对二、四对三等形式实现节拍的交错排列,还能划分节奏内部的演奏时值,使作品听起来更加规整。以第八首《降D大调船歌》为例,福雷在复节奏的基础上纵向叠置了多个三连音节奏型,这些三连音节奏型不但同周围的“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形成了鲜明对比,还均匀划分了音符时值,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很强同时又自由奔放的音响效果。其次,重音的安排方式。重音在节奏写作中必不可少,能有效引导乐曲动向,切分乐曲氛围,赋予作品立体的层次感。在《船歌》中,福雷采用了大量六拍子停顿重音,这些重音以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轻重次序排列,打破了以往船歌节拍固定的规律,使乐曲更富节奏动感。
通过以上笔者对福雷钢琴组曲《船歌》创作特征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福雷将古典主义音乐精髓、法国民族音乐语言同个人独特创作手法完美结合起来,造就了西方音乐史上船歌体裁的典范。作为当代音乐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部作品,为自身的钢琴学习与实践积累宝贵的理论经验。
【福雷钢琴组曲《船歌》的创作特征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鱼美人》钢琴组曲论文11-24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论文02-14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音响处理论文04-25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动感美分析论文12-15
探析网络音乐的艺术特征论文04-13
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的探析论文02-06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理念的探析论文12-06
浅谈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音响处理论文04-24
西欧古典乐派的创作特征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