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适及启示的优秀论文

时间:2021-06-29 09:11: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对德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适及启示的优秀论文

  所谓社会转型时期是指从19世纪30至40年代到1910年,德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19世纪上半期由于工业革命悄然勃兴,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形成,德国城市反贫困制度也日趋成熟,其中以1853年的埃伯菲尔德体制闻名于世,主张用以工代贩的方式取代传统社会救济模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与社会的急遴转型,国内阶级结构日趋复杂,以往作为家庭或个人风险的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亦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群体风险,进而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仅仅依靠城市救济体制难以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对日趋高涨的工人运动,德国政府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开创社会保险制度,使城市的反贫困政策实现了从单纯依靠社会救济的济贫制度向以预防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本文拟结合转型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适,剖析各种不同因素对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调整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整个社会经济长期稳定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德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适及启示的优秀论文

  一、经济起飞时期以经济利益取向为主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埃伯菲尔德体制

  19世纪30, 40年代,随着工业化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城市居民贫富差距逐渐呈现出加速分化的趋势,一部分人依靠自身优势率先富起来;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受自身条件与制度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埃伯菲尔德体制是与19世纪中期德国工业起飞的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救济体制。它作为补救模式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是以需求而不是以贡献来确定社会救济享受者的资格,主要通过社会再分配来实现。叫埃伯菲尔德体制鼓励受济者自力更生重新再就业,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避免了早期的社会救济体制反对有劳动能力者接受救济的尴尬局而。随着工业化的`全而推进,埃伯菲尔德体制在许多城市逐渐被推广开来,这不仅节约了社会救济的成本,也将有限的社会济贫资金提供给最需要救济之人,提高了城市反贫困效率。当然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与德国社会的急速转型,以往作为个人或家庭的养老、疾病等个体风险逐渐演变为群体风险,仅仅依靠社会救济难以解决由于工业化所造成的大规模的城市贫困问题。

  二、高速工业化时期以社会安全取向为主的城市反贫困制度—社会保险制度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己有城市反贫困政策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函需调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逐渐确立起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川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日益增长的农村过剩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无产者阶层。作为家庭或个人风险的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亦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群体风险,进而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情形下,仅仅靠以往社会救济政策难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社会保险制度也逐步提上日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德国实行城市反贫困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国家统一,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1870-1913年期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高达3.2%,远高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叫国政府在城市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时期新历史学派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激烈批评英国所倡导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学说,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干预以及对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后果,要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工人生活状况,解决社会问题,极力维护社会稳定。仁月新历史学派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德国建立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源泉。

  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转型的时期阶级关系的错综复杂、日益突出的国内劳资关系也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的重要因素。由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容克贵族仍然在国家政权中处于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对容克贵族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容克贵族为了巩固其特权地位,提高政治声望,与工业无产阶级联合进一步遏制正在崛起的资产阶级的势力。另外,而对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运动,容克贵族感到非常恐慌。出于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劳资关系与瓦解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需要,以稗斯麦为代表的容克贵族统治者积极探索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社会保障之路。

  为了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劳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以稗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决定建立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的《疾病保险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障立法,标志着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m〕德国《疾病保险法》的实施使传统的慈善救助或互助机制向前迈了一大步。最初德国的法令并没有规定病人接受治疗后直接将费用交给医生。法令中没有确定支付方式,但大多数基金会的做法是按人头均摊,即医生按其看病人数而领月薪。这种支付方式比起直接支付来,形成了医疗保险最重要的特征:使受保人能享有定期的医疗服务。德国的疾病保险法对以后许多国家的政府设计的社会保障基本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仁川1884年,德国政府颁布了意外事故保险

  三、转型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调适的启示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整不仅适应德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也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有力的提升了德国的综合国力。据相关数据显示,1870-1913间,德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达3.5%,其增长幅度超过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其中钢铁产量约占世界的24100}跃居世界第二;化学产业约占世界的9000,电力产业也雄踞世界首位;据统计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比重的1600,雄踞欧洲之首,世界第二。经过40多年的发展德意志帝国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到1913年德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性大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超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工业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的城市反贫困制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调适的研究能够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

  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整是从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向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演进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与城市化的推动,德国城市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随之城市的贫困、失业现象也急剧增加,仅仅依靠传统的宗教慈善活动也难以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化解部分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政府逐渐介入济贫事务,制定了以埃伯菲尔德体制为代表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埃伯菲尔德体制通过发动广大城市中产阶级为有劳动能力的受济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其自食其力养家糊口;对没有劳动能力者进行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严重社会贫困问题。当然这一时期的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受当时财力的局限事实上只是一种暂时性社会救助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成员的贫困问题,尤其遇到个人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殊情况时,更是束手无策。

  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高速推进,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德国政府建立解除工人及其家属后顾之优的社会保险制度,使其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四、结语 转型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也经历了由19世纪上半叶以社会救济为主到20世纪初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以社会救济为辅的调整;其价值取向也由经济利益为主逐渐转向以社会安全为主。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整不仅缓解了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化解了由贫困问题引起的群体性社会风险,实现了社会平稳转型,也为德国快速崛起提供有利的国内环境。

【对德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适及启示的优秀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作用的变迁01-20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10-15

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学研究08-27

新时期教师的心理与调适 -管理资料01-01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探论文11-28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英语作文11-15

非常时期自我放松与调适 -电脑资料01-01

德国以信息技术促经济与社会转型01-20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及其调适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