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等职教校企合作启发论文
一、国外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从欧美发达国家及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可概括为“双元制”模式、“行业主导型”模式、“工读交替制”模式、和“合作教育”模式等。
1.“双元制”模式。所谓“双元制”,是指由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以最大限度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最突出的特点是行业协会组织与企业的广泛参与,“双元制”教学活动的总目标是为青年人提供尽可能广泛的个人教育,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熟悉未来的工作和社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形成于1919年,1938年起,德国正式实行普遍义务职业教育制度,二战后,“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的重建和腾飞培养出了大批具备高职业素养的技术工人。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2.“行业主导型”模式。澳大利亚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澳大利亚在过去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中,形成了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制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行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从国家宏观决策到学校的具体教学安排,行业的参与无所不在。在联邦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权威机构国家培训总局中设有各种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和TAFE服务处,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组成,他们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和TAFE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行业还直接参与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各行业的能力标准和操作规范,以此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的依据。在办学方面,行业通过参加TAFE学校董事会、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与学校共同决定办学方向,进行办学质量评估。行业还为学校提供兼职专业教师,接纳学生学习,对TAFE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行业为TAFE学生的就业提供较为充分的机会。除了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外,行业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巨大的财力支持。2000年,雇主们花在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资金就达到40亿元,成为政府之外职业教育资金的又一重要的来源。
3.“工读交替制”模式。“工读交替制”,即“三明治”教学制,学生用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到工厂企业参加生产劳动以验证理论,接着再学习一段理论又到实践中去应用。如此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专业,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为止。交替制的学生分为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和以学院为依托的。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企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改善其职业前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因而有可能在择业中处于优势。这种学习形式要求有非常细致、周密的组织使得学院的学习与企业实习融为一体,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英国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工读交替的模式。在英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雇主在一些教育基金会等关键机构中任职;雇主直接参与学校领导班子;企业参与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参与对学校的评估;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学校提供资助,与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制度,提供实训设备、场地。学校非常重视进行社会调查,总是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并严格按照企业或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把职业知识纳入到学校,开设“工作经验课程”,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校教师经常到企业度过一段时间以帮助他们对工作环境更加熟悉。
4.“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是美国教育制度中一种很独特的形式。这种模式实行“学校与用人部门合作、共同育人,学生参加一定的顶岗实践活动”形式,讲究学校教育与现场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和经验,提高素质与能力,它尤其适合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合作教育产生的根本动因是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实际上也就是满足用人部门的需要。在工业迅猛发展的潮流中,各种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和素质,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场地、设备、师资等,参与职业培训。有不少企业甚至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进行职业教育。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职业理论课,一边到企业或工厂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提高了学生职业培训的效率。另外部分企业与学校签订合同,招收学校毕业学生进企业工作。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既提高了工人的素质和技术,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降低了失业率。
二、启示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国情及教育发展状况不同,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不能全盘搬用,而是要结合现状,去伪存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可概括如下:
1.校企合作中的分工与合作。无论是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是以美国“合作制”为代表的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合作的模式有所不同,但由于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方面的职能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校企资源共享等优势,从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各国政府对其发展十分重视,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干预。除了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外,政府还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企业在合作教育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参与学校管理、制定办学规范,还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等。政府与企业的介入,推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发展,产生“学校、企业、社会”整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企业、社会在职能上既分工又合作,资源充分共享,呈现出所谓的“大职教”或“职教一体化”的趋势。
2.校企合作中主体自觉的态度行为。校企合作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有积极、自觉的态度和行为。学校在合作过程中,为推动校企紧密合作,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发展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学校聘请企业界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除帮助学校为商界更好服务,为企业解决临时工作、辅助工作的人力需求,物色称职的固定雇员之外,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开设讲座乃至找工作,积极扩大学院声望以及学生就业率。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也积极与学校开展合作,选派热心于教育的员工管理、教育学生,与学校共同评定学生工作成绩,参加制定、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同时,提出需要发展的专业与课程,等等。另外,企业派员工进高校学习。为鼓励职员进学校学习,企业一般都付部分工资,有时还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职员在校学习期限。
3.校企合作中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政府重视。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他们能有长足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在历史上,德国政府领导人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认为支持职业教育,是其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校企合作教育。由于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高、能力强,有不错的经济收入,相应的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很尊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认为接受此类教育是低人一等,国外有些大学本科生在毕业后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第二,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找准了各自利益的结合点,学校和企业才能树立牢固的合作思想,才能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由“自为”向“自觉”行为转换。第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比如,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共同合作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成立科技研发小组,使学校智力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学校也可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等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加强协商与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进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注入一份力量。
【高等职教校企合作启发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论述论文05-06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办的中职教育论文05-0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04-30
我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论文05-02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论文11-01
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09-27
校企合作工程管理研究论文04-30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论文05-02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现状调查论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