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讨论文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信息素养是解决问题,评价、使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从国内外学者的分析可看出信息素养的外延基本包括了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交流等方面,主要体现人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以及信息安全的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不断丰富的综合概念。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标准
1国外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标准
目前,国外对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的标准较多,其中以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标准以及英国国家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标准最为著名。具体而言:ACRL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三级指标;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ANZIIL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英国SCONUL标准是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尽管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不同,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基本涉及到上述信息素养所包括的“信息意识、知识、技能、道德与安全”等方面。
2国内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标准
相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评定标准而言,国内关于高校信息素养的标准较少,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国内对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者有陈文勇、刘孝文、曾晓牧、孙素华和王莹等。具体而言:陈文勇等[4]在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分类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包括9大标准和40项子指标;刘孝文[5]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曾晓牧[6]所构建的评价中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孙素华[7]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王莹[8]所构建的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包括5个维度、17个绩效指标和45个指标描述。此外,桑新民[9]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6个标准;刘美桃[10]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从8个方面来制定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吴平[11]提出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三层结构模型。如此众多学者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也是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评定,涉及到“信息意识、知识、技能、道德与安全”等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到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因此,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合高校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标准,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对学生信息教育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更好地实现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掌控信息的目标。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定方法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信息素养领域中的关键问题,而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客观性与可操作性等直接决定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与改进[12]。因此,构建准确、全面、客观、反映信息素养的标准极为重要,同时兼顾实际操作性,将为进一步明确所调查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供重要的工具。
1调查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所开展的高校信息素养研究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尚未使用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纸质问卷调查方式具有调查对象明确、易组织、易管理、不受地域影响等优点,而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则在时效性、快捷性以及后期数据处理方面具有众多优势。针对纸质问卷所存在的一些缺点,适当增加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将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工作。
2调查问卷设计项目
尽管国内学者在进行高校信息素养评定过程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中所设定的选项不同,但总的来说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信息素养所包含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调查对象对个人基本信息存在的顾虑,建议将个人信息中的姓名、班级、专业进行去除,只保留大学名称以及年级,如此可更加准确获悉高校学生不同年级信息素养的水平情况。信息素养所涉及到“信息意识、知识、技能、道德与安全”等方面应在问卷中进一步细化,从而更好的对上述内容进行合理、准确评价。
3评价指标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所设定的等级过少,实际调查过程中操作较为容易,但在后期数据处理过程中会发现数据精度差、信息不够完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等问题;而所设定的等级过多,尽管可能会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但实际调查中会使得受试者感到盲从,不知如何回答,操作较为困难。由于信息素养所涉及内容较多,目前,对评价指标的评判等级划分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有的依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评判等级以2~4个为宜,有的以内部性一致为标准设定评判等级,因此,众多学者在进行评价指标评判时多根据具体标准和不同对象的特点进行档次划分。一般而言,根据内部一致性较佳的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方式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可以较好的使受试者根据问卷题目所描述的事件,在五个不同的选项中,选出最能反映其个人实际的诸如“完全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等态度情形。在后期数据处理中,分别将上述态度情形以5、4、3、2及1分进行换算,同时,根据分数得出受试者在某一方面的信息。
4数据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无论是采用纸质问卷进行调查,还是采用电子化的参与式调查方法,均需对问卷结果进行后期数据统计、分析,在评价方法选择上,众多学者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明确影响因素的权重,获得评价标准。例如,高丽[13]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模型;而马宏魁[14]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王莹[8]则利用SPSS软件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调研结果进行因素分析,从而明确影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合理,需要充分融合上述AHP和SPSS方法的各自优势,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同时结合因素分析,明确影响其信息素养的重要因子。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一般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5大方面。目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在上述方面均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缺乏对信息素养培养的客观理解、对信息素养培养内容的思维局限、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背离以及利用信息学习的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信息道德准则不高等问题[15,16],具体而言:
1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意识非常薄弱
信息意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素养知识、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意识非常薄弱,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往往不是从主观意识方面进行,而是从被动的需求角度进行,严重的制约了其信息素养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无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觉察和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前期不能很好的选修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导致后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不知如何获取文献信息,更谈不上提高信息素养了。
2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掌握不足
信息素养意识的薄弱直接影响到信息知识的获取,高校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取只是依赖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远低于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掌握的标准。一些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有些高校不举办图书馆资源的培训活动,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意识的提高。尽管一些高校学生对信息获取、利用有着较大需求,但由于缺乏教师指引以及图书馆、网络、通信、计算机知识,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不强。
3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参差不齐
信息素养意识的薄弱、知识储备的不足将制约着学生信息素养技能的提升,信息素养技能是信息获取、利用、操控的一种能力体现。该能力的不足或缺失均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4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道德准则不高
信息素养道德是一种规范准则,该准则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实现的方向。当前,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高校学生往往喜欢跟风,轻者对校园中的计算机进行随意更改设置程序,造成教学活动受到影响;重者则利用网络虚拟性对一些社会敏感性人物进行人肉搜索或者攻击一些网站,造成当事人精神和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以及网络的瘫痪,严重触犯了中国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条例。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
5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安全防范较差
高校学生对安全防范意识普遍表现较差,对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则表现的更差。存在较多数量的学生不清楚互联网时代中的信息行业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使得大量的网络诈骗、网恋误区等案件逐年上升,给学生心理及物质方面造成损失。
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1利用信息素养标准规范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国内尚缺乏较为统一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评定标准,这使得各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评价各不相同,各地教育部门应积极实施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标准,待时机成熟时,国家教育部出台适合中国高校信息素养培养和评定的标准。通过学者以及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尽快出台相关标准,以利于规范高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内容,更好地实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
2利用图书馆开展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高校图书馆可以经常开展关于入馆教育、读者教育、图书馆网络信息导航和信息知识等专题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向大学生介绍和指导其应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库资源和网络资源等[17]。高校图书馆人员应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采用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共同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成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18,19]。
3建设和完善信息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体系保证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传统的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还应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信息素养导论》、《网络信息检索》等教学内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1+X”的课程体系,即“一门入口课程加上多层次的多门选修课程”,可以更好的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学[20]。通过信息素养的教学,使学生提高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将信息素养作为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标准的重要内容,从而有利于保证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
【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自我评价范文04-30
中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培养刍议的论文04-27
信息时代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论文05-03
媒介素养培育目标与基础研讨论文05-05
中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培养刍议论文05-03
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信息素养的探讨论文05-04
关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论文05-02
医院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论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