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综述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9年4月24日至26日,由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清西陵召开。来自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北省文物局的多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提交论文31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下面谨就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会议主题发言
会议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长云教授等做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作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汇报”的报告。报告介绍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过去8年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气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阶段(2002 ~ 2003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 ~ 200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06一2008 ) "。指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阶段”通过学者的共同努力,摸索出了多学科结合研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在初步探索中原地区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道路等方而取得了积扔的成吴存研究方注卜取得共识:通过多学科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气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有了如下认识:通过对社会与精神文化、年代两个课题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文化格局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时空框架,同时,也展示了各文明起源重点地区在向文明社会迈进的大时代背景中具体的社会复杂化过程。报告还指出了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数量少,因此,他建议改变运作方式,使之成为新世纪的一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长云教授作题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论纲》的发言。发言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讨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我国何时进入文明时代,以及我国古代国家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在学者中取得广泛共识,分歧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内学者是否承认古希腊罗马同古代中国两种国家形式的差异;二是对于现代西方人类学的酋邦理论是否适合干古代中国.国内学者坏沿有认成一致章见;三是学者在使用“从考古学角度观察文明的产生”这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分歧;四是在资料处理上的分歧—一种是过分怀疑文献资料,主张单纯利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另一种是主张对文献资料全部肯定;五是国际学术界不承认中国的夏代及夏代以前的历史,国内学者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为丰富与发展人类学有关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报告在对以上种种问题进行梳理之后提出如下见解:一、中国前国家社会曾经历了由平等的氏族社会向不平等的氏族社会的发展历程;二、我国古代最早产生的国家应属于现代人类学者所称的早期国家;三、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有所不同;四、我国上古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即是由夏后氏、有商和有周三个酋邦为首的势力集团分别建立的国家;五、以夏后氏为首的夏族人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建立者;六、商族与周族均发祥于我国北方,由于气候变迁逐渐南徙;七、与中原夏、商国家产生的时间相差无几,在我国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也曾崛起过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三星堆国家;l}、早期国家的产生并非意味着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过程的结束。
二、关于运用文献资料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宫长为先生、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叶文宪教授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在“文明”与“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国内学者把“国家’与‘实明社会”、“文明社会”与“阶级社会”、“国家形成”与‘实明起源”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国家的形成是文明起源的标志”。这种认识有待改进。应该把“文明’与“国家”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一方面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多元文明的种种内涵;另一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国家形成的不同途径与过程,研究不同的国家形态与制度。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吕文郁教授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国家产生的形式与马克思讲的国家产生的形式完全不一样。中国应是在部落联合体上产生的国家,所以,不应把尧舜禹称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应称为部落联合体的首领。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赵伯雄教授的文章《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形态》指出,虽然夏、商、周三代的发祥地不一样,但三代国家建国的区域以及后来的统治范围却是大体上一致的,都是以黄河流域为当时国家的统治中心。从文明上讲,三代是相续的,“三代国家”统治民族的文明在当时是最高的,王室力量大于邦国,大于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国家统治者就是世界统治者,此外,古人不懂国际社会,春秋战国以后在诸侯国中才逐渐萌发生长出“国际”这一类的概念,今天的国家就是那时的“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的论文明崩溃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衰变现象研究,引进西方的文明崩溃理论,认为文明崩溃往往表现为大政治体的碎片化和特定文化传统的中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崩溃并不一定是灾难,而是面对危机要求社会组织改变的理性选择,是特定社会的一种调整、再适应和面对挑战的反应。论文把文明崩溃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衰落相结合,经过分析指出,对中国各王朝消亡原因的研究应该纳入文明崩溃理论研究的视野中。利用文明崩溃理论去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各王朝的衰落对我们深化古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并且对我们利用新的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关于运用考古资料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曹定云研究员在大会发言中指出,“龙”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融合和形成的过程,简言之,“龙”与中华文明同步:一是龙的产生源于原始居民的图腾崇拜;二是“龙”的形成过程代表中华民族的统一过程;三是在原始社会将‘龙”与部落首领联系起来,进入阶级社会的统治者则利用“龙”为其服务。总之,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和“龙”脱离关系,就应该对“龙”进行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在大会发言中就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谈了一个问题,即考古发现的人。他从考古发现的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他认为,人分为正常葬和异类葬两种,其中,龙山时期异类葬较多出现,商代达到鼎盛,分布范围也较广,到西周几乎消失。这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几乎是同步的。从龙山时期到商代,姬姓周人大墓少见殉人,非姬姓周人墓葬仍有殉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在其论文《再论城市嘟邑)是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对早期文明探索中聚落研究方法的提倡》中,从社会考古学研究的角度,提出城市嘟邑)是早期国家的最具代表性的物化形式,只有以城市嘟邑)的出现为契入点,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总体的把握,以探讨国家与文明形成的实态。论文给我们提出了在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以个案为基础的聚落形态探索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源研究员在大会发言中进行了“承殷制”的探讨。他指出,对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殷周制度巨变论”须再探讨。他引用最近的研究成果和新见材料甲骨文和金文的实例来证明西周早期“周承殷制”的问题。刘源研究员的观点对研究三代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对其它相关问题的探讨
四少11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在大会发言中指出,通过对西南夷的一些考古,发现四川出土的青铜器很多中原没有。由于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与中原地区相互之间交流不多,从政治组织角度看,还处于文明时段以外,因此,西南夷这些比较发达的青铜文化是次生文化,是从外引进的。他认为西南滇文化,如果没有中原的影响,就会按一定的程序发展,但在中原的影响下,其文化发展就呈现出在外力作用下进入其不太愿意的文明,另一方面,其受儒学影响甚少,只是精英人物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他提出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次生文明、我们能否把这种次生文明看成文明社会等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思考。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国红教授的《育启氏新考》一文,认为学术界的传统观点—“有启氏与有夏氏同姓,均属姐姓,其活动的地望在今陕西户县”—有误,她通过严谨的分析得出结论:反叛夏启者为赢姓有启氏,而非姐姓有启氏;赢姓有启氏的地望在今山东观城废县境;赢姓有启氏反叛启拥益,是由他们之间的血缘因素决定的,也是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一致的,并非惊世骇俗之举。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怀通教授的《G}聚>研究》一文,指出《聚》记载的是伐封胜利后武王与周公针对殷政弊端而进行的一次对话,由于仅是一篇对话,没有涉及具体史实,所以历来研究《逸周书》的学者对它都不重视,或不置一辞,或语焉不详。然而,《大聚》所载周公讲话中关于招徕民众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商周之际周人所特有的家族制度、军事制度等,因此《大聚》对研究商周之际周人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该阶段中华文明的进步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魏建震研究员的《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一文,从思想文化中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指出,我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开始形成,他们既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形成进程。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阴阳五行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与形成做了详细的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最后作会议总结。他指出,这次会议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交流广;三是讨论的问题多。同时,王巍教授也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先秦史与考古学相互之间欠缺了解,应加强联系。二是国家形成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综述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临济宗学术研讨会综述05-01
中国水书文化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05-02
关于浅谈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论文05-05
浅论瑜伽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11-26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文化论文05-04
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05-01
第11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04-30
中国历代边臣疆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