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时间:2022-12-22 22:23: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精选10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精选10篇)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1

  一、词法理据

  “词法理据指的是大部分词可以从构成该词的词素或其他手段分析出词义的来历。根据词法构成的词体现为词素的组合,而词素本身可能是有理据的或者无理据的。但词汇的构成是有理由的,是由有意义的更低层次的单位构成。”[4]索绪尔把这一现象称为相对任意性,若以理据性为参照,我们也可以称为相对理据性。据统计,在英语词汇中,只有9%的词汇才是完全任意的,而另外91%的词在音义或者形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是有理据可循的,如派生词(deriva-tives)、合成词(componundwords)、逆成词(backfor-mations)、拼缀词(blendings)、外借词(theborrowedwords)、缩略语(abbreviations)等,都是有一定理据的。那些9%的具有完全任意性的词汇可以称之为原始词汇,由这些原始词汇发展而来的即为二级词汇。比如英语中用“Roll”表示“滚动”是原始阶段的构词,而之后由roll发展而来的词汇,如troll(使旋转)、scroll(卷)、enroll(卷,包,招进来)、roller(滚筒)、rolling(滚动的)、rotate(旋转)、rotary(旋转的)、rotor(转子)、roam(漫游)等,都是二级阶段的词汇,有较强的理据性[5]。原始阶段所形成的词汇在音义或者词义方面有较强的任意性,但二级阶段所形成的很多词汇都是运用原始阶段形成的固定音义关系而形成的,在音义或形义方面存在明显的理据痕迹[6]。比如“sun”表示“太阳”,“flower”表示“花”,“egg”表示“鸡蛋”,“ap-ple”表示“苹果”,这些没有什么理据可循,但用“sun-flower”表示“向日葵”,用“eggplant”表示“茄子”,用“pineapple”表示“菠萝”,却是有原始理据存在的。

  二、语义理据

  “语义理据是指根据词的原有意义推断出新的或衍生的意义。其主要来源于隐喻、转喻、提喻,也是一种相对理据,因为词根无所谓理据,衍生词也就没有原始意义的理据”。隐喻只是一种非必然的映现规律,可以是由远及近、由熟悉到陌生、由具体到抽象。语言中有很多词汇是通过拟人手法构成的,如“床头”“桌腿”“山脚”等。还有通过感觉转移构成的词语,如“寒酸”(由味觉转移到触觉)、“热闹”(由触觉转移到听觉)。英汉语中常见的动物名词都通过隐喻被赋予了引申意义,如“猴”(精明、灵活、身材瘦小)、“猪”(笨、懒惰、贪吃、脏)、“猫”(嘴馋)、“狐狸”(精明、狡猾)等。

  三、语言理据性与任意性

  语音理据,尤其是拟音词是证明语言理据性的绝对理据,其原因是因为拟音词是对这一发音的模拟,有必然联系。例如,世界各种语言对狗叫这一声音的词汇发音大致类似。但这并不能成为证明语言理据性的'绝对理据。因为世界上的语言大概有2000多种,各种语言中形容狗叫声音的单词也就会有2000多种,这些词就是纵向指派,其之间的相似性或许就是一种巧合[7]。索绪尔也指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具有绝对任意性的。虽然sunflower是由sun和flower组成的,在表意上说具有相对任意性,但是sun和flower是具有绝对任意性的,因此由两个具有绝对任意性的词语所构成的复合词在本质上也是具有绝对任意性的。但也要把握任意性和理据性两者之间的张力。对事物的联想属于内涵,要把握外延和内涵的张力。进一步说,象似性属于一种表征手段,是属性、内涵,并不是本质。我们不能忽略语言的本质,只看其内涵。任意性是语言的决定性因素,理据性是语言的属性。任意性和理据性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换而言之,任意性和理据性是不同的角度的考察,理据性对任意性不能构成任何挑战和冲击。

  四、结语

  任意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象似性只是语言的一种理据,拟声词是在语音上和外部世界相似,而有的人说汉语中的“人”字就像站立的人张开双腿的姿势,这是符号“人”在书写上的象似,不论是语音象似,还是书写象似,都只是一种理据,语言可以这样象似,也可以那样象似,如果当初在“人”这个字的上面加上个圆圈代表脑袋,并且这个带圆圈的人字慢慢规约下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使用的就是带圆圈的人字了。总之,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处在不同的层面上,理据性不构成对语言任意性的任何挑战。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2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从而达到彼此之间了解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得对自己有益或者有作用的信息。所以,选择接受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获知信息的途径。那么,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发展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探讨一下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问题,同时共同来探讨一下中国媒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着哪些问题。

  关键词:获知信息;人本;新领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媒体语言运用的好坏,必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认知事实的真相。

  1时代发展推动了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媒体也随着人们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媒体语言分为三类,即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类媒体语言。但网络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关注并为大众提供了更宽的获知信息的平台,也就形成了当代第四类媒体语言。纵观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时代的发展要求传媒领域的拓展。时代的发展必将带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而在这当中,拓展为人们提供获知信息的途径,也正是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新闻媒体所必须进行的革新。传统的广播、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知信息的需求,受众需要报道速度更快、内容更新、获知领域更宽的新类型媒体,于是网络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空缺。其次,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全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决定作用。第三,人们获知信息需求的提高,对传媒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媒体人注意,那就是报道什么样的内容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运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是公众所最能接受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那将是中国媒体当前和未来的奋斗目标。

  2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报道事件,就必须运用新闻语言来传达信息。作为传媒,传播的直接意义就是为了让受众接受讯息。所以,什么样的报道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样的新闻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语言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也就突显出来。那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时代的变革使新闻语言的运用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新闻人必有的报道理念,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也就必然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围绕着国家建设当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例如说,1999年是国有体制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所以在媒体报道中,就必须处处围绕着这个以国企改革取得的成绩为中心的报道原则展开报道。而运用的新闻语言,也必定是带有鼓舞性、激励性的言辞。反之,就不能体现新闻及时性、时新性的报道原则。同样,就2010年5月12日年发生的地震事件的报道来看,中国的媒体已经具备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表明了百姓迫切关注的立场,同时在语言运用上也突出表现了“援助”“、爱心”的大众感受,使这次救援活动在百姓心目当中重塑了新闻媒体的形象。所以可以很客观地说,新闻语言运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体报道的成功与否。因此,紧紧抓住时代性这个特点,将有助于新闻报道取得更好的社会报道效果,使新闻报道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塑造媒体新形象。其次,由于新闻报道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倾向,因而导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由于我国新闻体制的原因,新闻报道在坚持以主旋律报道为主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倾向,而这就导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体现着鲜明的政治性。

  这里的政治性就是指走不出旧有的报道模式、跳不出固有的语言运用。令人乏味、千篇一律的语言充斥着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报道当中。而对于受众来说,在诸多的报道当中却找不出有效的阅读信息,着实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第三,新闻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运用宗旨。人本思想是近一段时期来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无论是在治国方案还是社会治理方面,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之所以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符合新闻报道实事求是、坚持为民服务的报道原则,更能够进一步以平易、真实、为大众所最能接受的言辞贴近百姓,真正达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报道目的。有的事件新闻价值极高,但是一经记者报道,就发现不是形式老套就是言辞无味,使读者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阅读。当然,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好的新闻架构和价值是关键,但新闻语言运用的优劣,却能够对新闻效果的好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遇到了一个好选题,但是却固守陈词滥调、别无声气的报道语言,结果也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坚持人本思想的新闻语言报道,切实用平实、真实的语言报道新闻,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媒体报道氛围。综上,新闻报道产生社会效果的好与坏,虽然不能用阅读率与点击率的高低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新闻语言使用的优劣也是影响读者是否对新闻有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3未来新闻语言的发展方向。

  语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体现着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是如此。虽然它更多的是恪守准确、明确和含义鲜明的原则,但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新闻语言也要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与时俱进。那么,新闻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抛开在新闻教材中体现的新闻报道所必须恪守的语言原则不说(因为在每本新闻教材中都写的非常明确),简要地谈一下我对传统型报道和一边倒式的报道这两个问题的一点看法。第一,推陈出新,开辟新的报道途径。报道新闻的目的,我们不排除为政党宣传的一面,因为毕竟国家是由政党领导治理的,所以,新闻媒体早就被冠以“舆论喉舌、政府镜鉴”的名号。所以,为了适应我国国情,突出政治性原则的报道目的是无法避免的,换句话说这也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环境当中,如何突破旧有思维,走出固有体制的报道框框,就成为了新闻人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例如,每年一次的两会报道问题,就始终突破不了模式化的报道程式,所以就成为了中国媒体最让公众不满意的报道时段,即越是重要的新闻、重要的会议、重要的讲话,媒体就越是脸谱化和程序化,让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报道。

  而这当中的新闻语言运用,也同样是在程式化的同时枯燥而乏味,永远都是“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会场气氛庄严隆重,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大会是民主团结的大会……”的报道语句,无法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在日后的报道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足够的阅读兴趣呢?那就是用更贴近公众的事件吸引读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到底,就是用事实说话!虽然这个提法已经被运用到了社会新闻的报道上,但是还没有切实实施于重大新闻、会议报道上来,所以只有真正贯彻好这一原则,才能够报道出为公众所关注的、切实利于百姓的好新闻。第二,不拒绝使用犀利的新闻语言,但是那不代表就可以一边倒地报道事件,我们需要的是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

  在当今这个被浩瀚的讯息充斥我们生活的年代,许多媒体都在不断找寻更好的报道方式、推陈出新。这当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表现就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主持人(评论员)评论性言论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看出媒体更加注重舆论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受众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事实报道,更需要听到来自不同角度和方面的声音。因此,以笔锋犀利为特点的评论文章深受受众的好评,但是犀利就难免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也正是当今新闻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前的坚持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提法并不是很准确。所以,新闻报道需要充分尊重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新闻语言则在此基础上改进语言模糊的不足,同时恪守清晰、平衡的原则。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够更为大众所接受。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3

  【摘 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书写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语言;口语;书写;规范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身负重责。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传递者,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识,也承担着让学生学习规范化语言文字的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读准字音,规范口语

  汉字的读音千变万化,尤其是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是学生最容易读错和混淆。多音字如“强”表示“勉强”时读“qiǎng”,表示“倔强”时读“jiàng”,表示“力量大、程度高、坚强、使用强力、使强大”等意义时则读“qiáng”;“吭”表示“喉咙”时读“háng”,表示“吭声”时读“kēng”。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共有七大主要方言区,而笔者教的学生大多是从小生长在农村,地方口语读音现象比较严重。如重庆方言“别个”普通话读音应读“别人”,“造孽”普通话应读“可怜”,“高耸耸的”普通话读音应读“又高又胖”,“吹垮垮”应读“聊天”,“丁丁猫儿”应读“蜻蜓”,等等。

  二、掌握字形,正确书写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且十分优美的文字,但是在当前分数挂帅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多或只注重学生分数的单纯提高,而忽略了汉字规范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规范汉字的书写及运用。在当今社会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乱造简化字,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使用已经淘汰的简化字、异体字等;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失范、逻辑混乱等。同时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充斥于耳,对汉语的篡改、恶搞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写字教学。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它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三、提高认识,为人师表

  规范学生的语言文字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而在现实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的教师汉语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了解不够或知之甚少。首先,有些教师的教学常用语言不规范,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音读不准或读错的现象,或是喜欢在教学中使用方言普通话。如“操守cāo”,读“cào”,“这zhè”读“zè”,助词,动词“地”,一律读“dì”等,不一而是。老师读错了,学生常常也会依样画葫芦,结果是一个班的“慢慢地dì”。笔者认识一位朋友,在家乡只念了十年书,便一直在异地学习,就业。但重庆话的口音非常重真是“乡音难改”。笔者想这与他在家乡求学时的语文老师是不无干系的。其次,书写不规范,书写笔画笔顺有误。如“辩论”写成“辨论”,“提示”写成“题示”等,再如“火”这个字,好多人喜欢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写,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先两边后中间。如果教师书写不规范,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贻害不浅。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为人师表。首先要认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认识到重要性,把思想落实到行动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既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提高学生基础素质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还将继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强化师生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4

  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学什么?这些事关语文(或语文教学)根本的问题,早就由前辈语文专家给出答案。答案简洁洗练如真理,四字而已——听说读写。然而问题的产生犹如核裂变。旧问题一消亡,新问题马上诞生。语文的学习,或语文的教学,是有阶段性的。同是学习听说读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

  经过习得和小学初中的语文训练,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发展规律以及语言、语文学习规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学生已经形成和具备的语言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其语言鉴别、欣赏能力。“立鹄的易,而所以中鹄的难。”确立一个目标是相对简单的,而要达到目标却是相对较难的。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那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及水平?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对比,才会有鉴别;只有鉴别,才会有欣赏。不言而喻,“对比”是良方。怎样对比?现成有个好例子。钱钟书先生曾对比王世贞的《归有光赞》的两种版本,最终考证出《归有光赞》曾受钱谦益篡改(见《谈艺录》)。王《赞》原为“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钱谦益将《赞》中末句“久而始伤”之“始”篡改为“自”。钱钟书先生以为:“一字之差,词气迥异。‘始伤’者,方知震川(归有光)之不易得,九原不作,赏音恨晚也。‘自伤’者,深悔己之迷途狂走,闻道已迟,嗟怅何及也。”用现代文来说,“始伤”是说王“能识归有光的异量之美,认为归有光的学习韩愈、欧阳修,与自己学问门径不同,但同以学习《史记》《汉书》为归宿,这点起初不认识,这时开始认识,因而伤悼他”,其意“不过表示赏识他而已”;“自伤”“是伤自己迷途狂走,开道已迟”,其意在于自贬。这一字篡改,关系重大:它涉及王世贞对自己的评论,涉及王世贞对归有光的评价,也涉及后人对钱谦益文品、人品的评判。从上例中,我们可以见出钱钟书先生的“求思之深”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语感,也可以悟到鉴赏语言的重要性和些须门径。这种对比研读称之为校勘对比。校勘对比的材料并非可遇不可求。佳例所在皆是: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句“冰下难”一作“水下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樯橹”一作“强虏”,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句“千家”一作“几家”。以上材料都可用来对比研读,以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用各种对比方法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就如老僧的面壁参禅苦修,目的是为了一朝顿悟成佛——悟觉语言。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鉴赏语言只是处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初级阶段,悟觉语言则是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中级阶段。确实,悟觉语言就是“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豁然。语言魅力突如其来,我们无须反复斟酌,再三思量。《红楼梦》中贾雨村“偶至郭外”,“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顿时悟觉:“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对语言的敏感,加上自己的阅历,使得贾雨村能准确解读这一对联。同样“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对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几乎不能自持“站立不住”,也是对语言的高度悟觉。这种例子现实社会中所在皆有。商友敬先生述及,他曾经为上海老年大学学员讲解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朗读甫毕,就见一老人泪珠滚滚而下。原来,苏轼的《江城子》让他想起了过世的老伴。看到或听到某些文辞,往事、感情蓦然涌上心头,不须反复咀嚼品味,就能体悟文辞的感情、思想、意境,这就是悟觉语言。对语言的悟觉,往往需要生活阅历作为底子,高中生生活阅历较浅,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直接经验的缺乏可以用间接经验弥补。高中生多读文学作品,用心琢磨,是可以形成较好的语感,从而达到悟觉语言的地步的。

  对语言的悟觉有时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将自己的某种感触借他人语言表达出来,以他人之文发抒我之心情。谢冕在《诗歌欣赏的准备》中讲到,他年轻时登镇江的金山,“长江浩浩从眼底流逝,我心中激动,却苦于无以形容。这时,眼前赫然跃出一副对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它带给我以极大的愉悦。它完成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最忠实、精彩的表达”。语言的悟觉能力,可以给我们在欣赏名胜古迹以及其他艺术方面带来极大的方便。“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正是古人对此的说明。

  能够鉴赏、悟觉语言,不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将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气质乃至生命。我们不能仅仅遥望前人的遗产,赞美、欣赏前人的遗产,我们应该自己创造出自己的美丽来。这里涉及到语言的应用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考试正在逐步将语言的内化列入考查的重点。怎样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得更精美,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学习者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语文成绩不一定能反映语文素质,但语文素质却能反映人文素质。我们现在的考试努力将三者形成正关联。学习的目标应是我们考核的目标。当然,优美语言的内化并不仅仅是做几道语言应用题。文雅的谈吐,流畅的阐述,逻辑严密的书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我们记忆许多名篇,背诵许多名句,本身就是希望用此改变自己的用语模式,提升自己的表述能力,升华自己的表达水平。王尚文先生自述儿时听祖父与客人谈话,得知客人的亲人曾一度得病甚重,急欲了解病人结局,便贸然问道:“人死了吗?”客人走后,祖父郑重告诉,问话不能这样问,“如果你问——病人最后好了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知道的情况。但这样得体多了,客人就不会心里生气难过了”。儿时的王尚文先生没有将语言运用内化,而祖父的郑重教诲,正是督促王先生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将优美语言内化,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言语交际、交流质量。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除了要有生理、心理、智识的“入世”准备,还应该有“语言”的“入世”准备。一个社会的人,听人讲话、看人为文,应该闻弦歌而知雅意;一个社会的人,对人说话、为人作文,应该曲其笔而直其意。高中生,应该在语言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我们提倡高中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鉴赏语言能力、悟觉语言能力、内化语言能力为重点目标,正是基于对学生“语言入世”的重视。而上述三种能力,又是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5

  自1994年至今,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带给中国公众不仅是应接不暇的网络奇观世界的同时,其多样性的语言生态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网络社会技术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诸多的差异。图符化、群体极化等显在特征和一件件现实事件在网络社会里形成“暴力狂欢”。网民面在新闻网站、虚拟社区、BBS、微博等诸多网络区隔内留下海量的暴力痕迹。“虐猫事件”、“铜须门”、“死亡博客”等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人关注。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只有厘清概念,科学界定,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现象,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纷争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前者是概念涵盖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是其包含的对象与范围。综观当前对学界、业界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概念内涵的三种观点。

  1.语言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语言。如金君俐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指网络世界的那些具有‘暴力’特征的语言。” [1]这一界定将暴力(violenc)等同于语言,仅仅注意到了暴力的表现手段,而从本质上忽略了暴力的行为特征。事实上,自西方学术界研究暴力(violenc)现象以来,无论是早期仅仅将其看做是对肉体或经济的伤害行为,还是后来将心理和语言暴力也纳入其中,都无一例外地将暴力(violenc)界定为行为。如阿拜特格尔指出“暴力不仅表现为纯肉体的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心理的和语言的多种暴力形式。” [2]可见,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是不合适的。

  2.行为说。与语言说相对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行为。如杨东伟、李惊雷认为“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说内部又分化为“言语行为”、“侵权行为”、“舆论行为”等。如邱业伟,纪丽娟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由某一网民在网上公布的某一信息引发的,众多网民利用网络搜索获取该信息中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公布于众,进而在网上发表大量侮辱、诽谤言辞或不当评论进行攻击,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造成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严重损害甚至可以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大规模网络集体侵权行为。” [4]而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舆论行为”的学者则指出该行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网民在意见表达中使用侮辱、谩骂与人身攻击等语言暴力,二是舆论对当事人构成直接或者间接伤害;三是表现为网民的群体性行为,是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 [5]符合以上特征即为网络舆论暴力(或语言暴力)。

  3.权利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话语霸权。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 [6]任敏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的形式剥夺他人的平等交流的权利,企图用这种语言来强制别人接受自己偏激的思想,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二者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话语霸权”。

  (二)概念外延的两种观点

  网络语言暴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即网络语言暴力这一行为涵盖哪些对象。从目前概念界定来看,表现为以下几种:

  1.语言说。金君俐,杨东伟,李惊雷,李宪玲等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范围限于语言,如“以语言为武器”、“以语言为媒介”、“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等。持这一观点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语言表征主要是辱骂、侮辱、诽谤、嘲讽、诋毁等人身攻击性言辞。

  2.信息说。这一观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暴力由言语攻击行为、人肉搜索行为、隐私公开行为等多种暴力形式组成的共同体,如邱业伟,纪丽娟等。

  语言说和信息说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由个体或者群体实施,且具有强制性、攻击性,都是以语言攻击行为为主体。区别在于信息说将暴力的范围拓展到舆论事件全程中由网民发出的各种攻击行为。这一观点主要由传播学界和传媒界的学者提出。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

  辨析各方学者和网民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界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语境。

  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语境,由于网络虚拟语境的特性,网络语言暴力在暴力语言的表征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因网络语境的隐匿与自由,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从而产生比现实语言暴力程度更深的暴力语言;由于网络语境的超时空性,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往往由个人行为出发,大多会形成网络群体语言暴力景观,而且受到群体影响,以及技术的强化,网络暴力语言会愈加极化,加深暴力程度。由此可见,网络语境是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场域。因此,由网络转入网下(社会现实语境)中的的延伸性的暴力言语行为不能算网络语言暴力。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要素。

  关于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和实施方式”三要素。[7]网络语言暴力由暴力言语行为的场域、施与方、承受方和暴力语言四个要素组成。施与方和承受方是语言暴力的施、受双方,施受双方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因此,会形成多种关系。如个体对群体、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等多元互动关系,并且个体与群体之间也会相互转化。暴力语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与工具,是否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是其是否称为“暴力”的关键。这4个要素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特殊场域的言语行为。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 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带来明显负面效果,其负向功能显而易见。更有歪曲和违背事实真相、蛊惑人心、恶意侮辱等言论将网络受众和舆论事件引入歧途,甚至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造成错误舆论导向。这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如网络谣言、谤言、群体对骂等。但网络语言暴力也有其正向意义。由事实出发,对现实社会事实存在的,由媒体或网络曝光的“假、恶、丑”等现象,网民使用言语的利器,借助网络的自由空间,对其实施言语制裁、舆论监督,从而对其形成心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再心理或事实上接受网络的宣判和制裁,甚至会影响行政、法律和社会的进程。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因其攻击性和伤害性本质而给承受方带来身心伤害。但从功能角度而言,这种伤害又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伤害和消极伤害。

  由以上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语境、要素、功能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看,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Ming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个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狭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不顾事实真相,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恶意攻击和伤害的言语行为。

  从广义上,网络语言暴力包含正负两种功能的语言暴力;从狭义上,网络语言暴力仅指具有负面功能的暴力行为。我们认为,从功能角度界定网络语言暴力,能够比较全面关照、客观评价这一特殊场域的复杂现象。解决前文呈现的概念界定纷争,为评判和管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注释:

  [1] 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新闻实践》2009年第4期

  [2] [德]阿拜特格尔:《何谓暴力?暴力释义与暴力使用类别的商讨》,《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第1期

  [3] 杨东伟 李惊雷:《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 邱业伟 纪丽娟:《网络语言暴力概念认知及其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西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 彭兰:《如何认识网络舆论中的暴力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8月25日

  [6] 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陈代波:《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6

  摘 要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以及新闻媒介种类的不断增加,同新闻有交叉的学科也不断的产生和发展起来,新闻语言作为与之相关、相近的学科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但在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的同时在一些方面依然可圈可点,本文就目前的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综述,对新闻语言的现状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希望对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不算成熟的参考。

  关键词

  新闻语言 研究综述 研究反思

  一、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分析

  新闻语言是对社会现实立体的呈现,同时,也是一种鲜明的公共语言,因而,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一方面更容易进行有章可循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值得去研究。

  新闻语言具有新闻的属性,同时又兼顾语言的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有新闻性的语言呈现,因此,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常常要涉及到一个交叉性学科的研究,如林溪漫《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与合流》对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展开讨论。同时,就新闻与文学“合流”现象进行剖析。鉴于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国内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等的不同来加以划分,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不同研究内容的新闻语言研究

  研究新闻语言,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新闻语言,新闻语言至少包含新闻和语言两个要素。新闻,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以事实为前提和基础的信息,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在近年来的新闻语言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对新闻语言的本体的研究。这类研究大多体现在对于新闻标题语言、语言运用、模糊语、语用规范以及新闻特性等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文献中。

  石义彬《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认为“新闻语言是如实呈现客观事实的语言,是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反思的结果,是一种“受众约语言”。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依赖于社会实践,它的面貌总是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兰活约发展而发展的”,由此分析了新闻语言的本质和特性。喻国伟《浅论新闻语言的时代性》认为新闻语言可以从词汇和语言风格这两个方面体现它的时代性。“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没有语言,无以成文学。同样,新闻的第一要素是新闻语言,没有新闻语言,一切报道全无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语言的研究不可小视。此外,宋嘉扬《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艾丰《新闻语言的具体特点——谈谈在报道中如何使用“具体”和“准确”的语言》、都从不同的内容对新闻语言进行了研究分析。

  (二)不同研究角度的新闻语言研究

  沙林觉斯蒂芬·厄尔曼说过:“语言有两种用途。语言可以用来陈述事实传达客观的论点,其目的纯是交流。同时语言也可以具有一种主要是情感的、能动的功能,即表达、激发感情和影响行为的功能。”新闻语言同时兼备着两种属性,因此,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更多的学者会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

  葛西劝、葛素表《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中提出,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李菲《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认为新闻语言的表达效果不仅直接关系着一篇新闻的传播效果,而且影响着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文章主要从新闻标题、词语的表达以及句式的安排等方面探讨了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

  (三)不同研究对象新闻语言研究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技术的普及,新型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新闻语言在不同媒体中的呈现和反映形式也因此产生出微妙的不同,这种改变,有其进步的空间,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使用研究,也成为新闻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路径。

  1、以报刊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报纸刊物作为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媒介,有其固有的、特定的语言规范,报纸的标题特别是新闻标题“既是新闻事实的浓缩与结晶,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是媒介对舆论的引导”。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丁春花《中国报纸新闻语言中称谓语系统研究》就以《文汇报》为例,分析了新闻语言中称谓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历史变化。对于鲜少有对新闻语言(特别是报纸语言)这一特殊领域中的称谓语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叶林海《报刊新闻语言运用三原则》论述了报刊新闻语言的运用呈现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遵循三大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朴实与生动的统一、准确与模糊的统一、简洁与严谨的统一。

  2、以电视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电视自产生以来就很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电视的普及、受众的增多、受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要求的增加,电视新闻语言也开始发生时代要求下的变化。周伟红、张凤辉《电视新闻语言探析》中分析了电视新闻的语言有着与报纸新闻语言和广播新闻语言所不同的特点。此外,《电视新闻访谈语言元功能分析》、《新闻调查——出境记者的叙事特质》等等研究类的学术文章开始出现,甚至对于地方方言类节目的研究也初见端倪。这些都是媒介活动发生改变后随之而来的语言方式的转变,这一类研究也是对于电视类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闻语言运用及其变迁的必要性的探讨。

  3、以广播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广播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曾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的使用范围不在广泛,但终究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只是,目前对于广播的新闻语言的研究甚少,还有待研究者可以发掘其中的研究价值进行探讨。

  4、以新媒体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媒体一般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出使得新闻语言在语言运用的通俗化、陌生化、创新化等方面的变化尤为明显。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弊端。 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开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有大量的文章开始涉足这一方面的研究。房新宁、李川《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着重分析了新闻语言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网络新闻语言与话语权变迁》分析了由于网络传播者身份的多样化、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倾向呈现复杂化,“与传统新闻高临下的传播方式不同,平行的横向传播模式使网络新闻不仅设置了公众谈论的话题与讨论的议程,而且为更多人提供了发言的渠道,使语言意识倾向发生了一定变迁,话语权不仅仅局限在少数人的手中,使话语处于有序竞争状态。”

  二、新闻语言研究现状述评

  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我国虽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各类学术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新闻语言的论文,有百余篇。著作有蓝鸿文、马向伍的《新闻语言分析》、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李元授、白丁的《新闻语言学》、孙国平的《实用新闻语言》、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李佐丰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学》等等。另外,在许多新闻学教材,尤其是大部分论述新闻写作的著述中,对新闻语言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有的还设有专章进行了讨论。这些研究和探讨都对新闻语言的研究产生了很好的开端,在这一基础上,近年的新闻语言研究中,研究人员不断增加,研究范围有很大的扩大,研究成果也有了更深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质的飞跃。

  然而,在开启一系列关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时,作者对新闻语言定义的理解不同也造成了对新闻语言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不同。这就导致了新闻语言研究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从表象来看,似乎研究新闻语言的论文不少,但是,逐一研读这些论文会发现,结合语言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来深入研究我国新闻语言与权力与意识形态等关系的期刊论文几乎没有,也缺乏结合这些学科理论来研究我国新闻语言范式演变以及这一演变与政治、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论文。

  一方面不少论文停留在表象层面的概括上,缺乏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对之的深入分析,如《新闻语言应简练》、《新闻用语要有新发展》、《浅谈新闻语言的节奏》、《浅谈新闻写作的语言美》等等,这种论文是典型的感想式随笔,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术论文。

  此外,有些论文从题目上看似属于很接近的相关研究,但内容则基本没有涉及。如《从时代变迁看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2009)一文只谈了解放后至文革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几个不同时期我国新闻语言的风格特征,整个论文只是对表情况的描述,没有深入分析。

  还有部分论文涉及到用“批评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新闻语言,但并没有涉及到我国自从国人办报以来新闻语言的范式演变以及我国新闻语言与政治、社会环境的关系。如《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2008)、《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2008)。另外,这类论文的作者主要是语言学专业以及外语学院的师生,新闻专业的师生对此研究不多。

  对于兴起的网络语言研究类论文也有明显有追逐潮流之嫌,如《试论网络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异同》、《网络新闻语言的认知语境观分析》、《网络新闻语言的隐性功能分析》等等,这些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多属于应用方面,且多是只从表象上描述网络语言的特点等,缺乏理论借鉴与学理深度。

  三、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反思

  语言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海德格尔语),伽达默尔认为在文本与读者、传统与现在之间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的正是语言,理解过程也是一种语言过程。索绪尔(Ferdinal8aussure1857—1913))把语言现象划分为语言(1anguage)层面和言语(parole)层面;语言是深层的结构和规约,言语则可以认为是显性的表达层面,所以,语言不止是在语,还要言。新闻语言更是要在语、言,的基础上,契合新闻报道的各类规范,这就对新闻语言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新闻语言作为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符号中介,新闻语言的变化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一方面,新闻语言有自己较固定的表现模式,它是对社会现实立体的呈现,同时,它是一种鲜明的公共语言。另一方面,“作为新闻的载体,新闻语言伴随着新闻媒介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鉴于上述因素,新闻语言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值得去研究。如何运用好新闻语言,更好地发挥它的传播功能,更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但在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就目前而言,还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还比较狭隘、静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主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更缺乏上升到语言哲学、政治学高度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基于这些客观原因,新闻语言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发展的艰难阶段。但是,我们也应该坚信,艰难的准备工作终究会迎来曙光。这当然也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以及研究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相信,当语言研究随着重心逐渐由静态而动态,由句子而语篇发生重大转移,语篇研究这场“兴师动众的,也许是涉及若干代人努力的马拉松竞赛”,将会促发学界的一次重大革命。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J].新闻与写作,2010(11).

  [2]金永辉.新闻语言的时代性[J].时代文学,2009(24).

  [3]业辉.新闻语言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4.

  [4]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6]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7

  一、语言习惯因素

  语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的基础,而长期以某种文化为引导,慢慢形成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中国人语言表达的时候,对于自己不同意的事情,会以直接或者不直接的方式进行意见的阐释,但是无论多么委婉,但是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反对意见表述出来。而日本人在遇到自己不是很同意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以含糊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可能你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在中日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总是以怯生生的方式去表达,这不仅仅与日本人学习精神有关,还与日本语言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二、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

  1.汉语的文化特点

  汉语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汉语都能够以这样的特点去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因此可以成为现阶段唯一存留的表意文字。汉语中的象形字能够以近似图画的方式来展现,有着比较强的视觉感,无论出于何种语境,都可以很好的表达字意,偏旁部首的存在就集中体现了汉语象形字的魅力。古时候养蚕兴起的产业,都与丝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纺织,绘绣,绳等汉字都与原始的产业存在着关联性,甚至在很多字形分析的过程中。因此,在阅读很多古典作品的时候,如果对于语言背后的典故不是很了解,往往难以真正的去理解其含义。汉语语言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没有复杂的变格和形态变化,不会受到形态成分的影响。一般只要词汇语义搭配合适,就可以进行遣词造句。功能,内容,韵律,意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就可以传递出语言的神韵,在意的是神似。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悠久文化对于语言造成的直接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将汉语界定为文化代码,其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识。

  2.日语的文化特点

  日本使用表意文字汉字的同时,还没有放弃使用表音文字的使用,这样的混杂使用状态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少见的。要想深刻的理解日语的文化特点,首先要从日本文字的渊源来看,汉字最早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传入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汉字的不断传播,日本的很多文化作品都是以表音汉字为基础而创作的。随着后期假名的出现,使得汉字的草书慢慢融入到日本语言中去,并且慢慢形成了表意汉字、假名组合使用的语言表述状态,也由此一直延续下去。其次,从汉语对于日语词汇影响的角度来看,日本语言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合语四种。以汉语为例,是从中国直接引入的,或者在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造出来的词汇,其也成为日本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后,从日本人对于语言的界定来看,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将汉语视为外来语,而是将从欧美语言引入的词汇界定岗位外来语,在这样良好的语言基础上,汉语的语音,词性改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使得汉语成为日本语言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因此使得日语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据统计,要想理解日常会话的内容,法语需要掌握5000个词汇,而日语需要掌握22000个词汇。另外一方面,日本语言还存在文体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将其划分为敬体和简体两种,两者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语差异。从这些角度去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束语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其根因在于民族思想,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民族特殊性考虑进去,从语言发展历史去探析,并且积极实现与类似语言之间的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更好的去理清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引导实际的语言理论研究工作。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8

  一直对玻璃杯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释怀,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它的晶莹剔透、简简单单,还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的东西而且是变形的,好玩又鲜奇。长大了以后,从中又找到了一些乐趣--装饰它。在它里边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或涂鸦、或扎蝴蝶结,让它变得更有情调,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也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透过这些杯子看世界,犹如雾里看花。而雕塑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材料来制作作品。我就一直在思考,或许应该给所喜爱的玻璃杯留下点什么,于是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事件使得雕塑作品《你和我》得以创作。

  1创作构思

  《你和我》这一雕塑创作的形成是经过酝酿和提炼才确定下来的题材。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是以爱恋为主题贯穿整个作品。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概括、构想出完整的艺术意象。听过曹卉娟的《玻璃杯》,很纯净很美:“那轻轻巧巧的玻璃杯,总是太容易破碎,盛下了泪水就盛不下妩媚,究竟谁湮没了谁,谁又能体会。”是我们每个曾经经历青春飞扬时的记忆定格,生命无常而青春美丽。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作为主要材料,因为它代表了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并分为五组不同的恋爱的场景分别来诠释这一相知相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生时代的爱情是最纯洁的,而现实又是残酷的,只能留下遗憾的美好。这件作品所描述的这个经历是每个正处于青春的恋爱过的“你和我”,从相知到相离,所要表达的是爱恋的反思,要成长就得从失败中汲取养分,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爱人。

  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真谛是美,其衍生行为:付出、欣赏、珍惜、感动、了解、保护、占有等,副行为:得到时的欣喜、、失去的痛心、不能拥有的无奈...等等这些情感都在雕塑创作中有所体现。正如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名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这种青春爱恋的感觉用五对木偶人在玻璃杯里演绎着,运用玻璃材料这种雕塑语言完美的表现出来。雕塑是用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塑造立体形象的艺术,它的雕塑形象是静态的、直观的、诉诸人们的视觉系统,所以选择情感生活中的某几个可视的瞬间断面来描绘。如果说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那么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中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在的这个雕塑创作中,运用综合材料现成品加以组装和调整,充分调动想象和灵感,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聚合时空,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素材分离出来,按照创作意图重新聚合在一个同构状态的时空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有机体。同时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展示了对生活的微妙感受。

  2在雕塑创作中的材料语言

  自从1917年杜尚的《泉》问世以来,瓦解了所有对传统艺术的界限,而观念的改变,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面对接下来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代雕塑,可以看到雕塑所用的材料达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在这次创作中,就是利用综合材料来完成的。综合材料雕塑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材料性,材料本身特点也就构成了雕塑作品本身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在作品中就用到现成品:玻璃杯、木偶人等材料。所选的这些材料与创作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品的意义原本就在物或者说材料之中,作品的意义即物之灵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是整体体现青春爱恋这一甜蜜又纯净的校园情结,让艺术语言和材料本身超越叙事性而获的“阅读”,引用一位欧普艺术大师瓦萨利的话说:“感觉作品比了解作品更重要。”对于这种不仅是叙事故事,表达情感或思想,还是纯粹探索视觉现象,进而引发独特的共鸣。

  对于创作所用的材料,玻璃杯:首先它有如水晶般的透明,有很好的强度和观赏性。(国外的雕塑家很重视这种材料,并学习玻璃的拉型技术,应用这种材料创造出很新颖的作品)其次,玻璃的易碎性也象征了周围不确定的环境因素。所以玻璃杯单纯的透明如水,在里边盛什么就是什么。而易碎的特点使它实用却要很小心,犹如我们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越长大越害怕,约束也越多,越怕碰壁的心理。木偶人,实在而纯真,大学时代的我们单纯而有激情,充满了幻想和憧憬,所以把小木偶人中的男生涂成蓝色,代表了大方、稳重、活力并存。把女生喷成桃红色,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因为这个时候的女生正处在从粉红色到大红色的过度期。综合材料雕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雕塑观念(泥、木、石铜等)弱化了传统雕塑的界限,推动了雕塑的泛化,运用新材料来完成艺术创作,通过材料自身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思想。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遇到了材料制作的问题。

  3结语

  在雕塑创作《你和我》中所描述的是青春的一段情感、一声叹息,所以用雕塑的方式把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凝结,凝结昔日的往事和回忆,以雕塑语言来诠释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造型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凝练性和单纯性。玻璃杯和木偶人、材料和形象的完美交融,达到了我想要的明净、单纯的艺术效果。并实现了思维活动与操作实践的相统一,遵循了内容加形式的双重原则,推动了作品的最后的成熟和成型,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意象物化成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件综合材料雕塑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使有限的场景表现出尽可能丰富的艺术蕴涵。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9

  【论文摘要】广告语言,实际上是文化的结晶。任何民族文化均对广告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因而,民族文化也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应锤炼其形式、方能达到利用广告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使广告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论文关键词】广告语言;民族文化;创新艺术

  关于“广告”的定义,《辞海》的解释是:“通过各种媒体向用户和消费者传递商品和劳务等信息的宣传方式。”由此可见,广告主要侧重于商业目的,必须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广告语言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广告语言是语言劝说功能最广泛的运用形式。它把信息价值和移情作用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或篇幅里,力争吸引消费者,激发兴趣,说明情由,鼓动感情,留下印象,并采取购买的行动。它不但具有丰富而凝练的知识信息,而且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符合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体现其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广告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折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将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一、广告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底蕴

  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都无不带有该社会的文化痕迹。深植于中国人思想意识之中的家族本位及孝道,是许多广告语言的切入点。家是国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孝道深受国人推崇。“饮酒”、“乡情”、“家”勾起许多优美的诗句、感动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氛。读着它,人们想到了孝心,体验着爱心,自然涌起购买的欲望。

  许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广告体现了国人重“情”、好团圆、求吉利、望子成龙等心理特点;展示亲情、友情、人情的画面,加上简短的祝福语,形成一幅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广告。

  例如:人旺,财旺,运道旺;你旺,我旺,大家旺。(旺旺雪饼)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则广告。首先旺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好口彩的意味,“旺”字正是贯穿整个广告的主题,以此一招,旺旺突破了儿童澎化食品的界限,荣登逢年过年的团圆餐桌和礼品柜。这则广告充分运用和迎了合中国人“图吉利爱热闹”的心理。 由于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性在中国文化里被定位在温柔贤淑、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框架内,是阴柔之美的象征。豪放、粗犷则属于具有阳刚之美的男性。例如:“劲酒”的广告画面:男人们端着酒杯,赞叹“好一个中国劲酒!”,女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端着茶盘,温柔地叮咛“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统一的思想,崇尚“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广告中常以“获得某金奖”、“国有企业”、“部优”、“省优”、“列入国家某计划”、“祖传”等具有“权威”的字眼做后盾,证明某产品的质量。但有些广告则是打着“皇权”的幌子,夸大功效,抬高价格来迎合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这是一种不可助长的以广告为助的销售方向,必须适时的制止和取缔。

  二、广告语言对民族文化的传播

  上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价值的比重已从物质转移到心理,透过物质来寻求潜在的精神价值和心理满足。广告语言更加强调民族性,重视民族文化的特点。“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是为广大青少年所熟知的广告语。在饮料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百事可乐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定位于新生代,创造了自己的市场。“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受,脱口而出,简单而又意味深远,朗朗上口。咖啡,西方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赋予国人无限美好的遐想,如今也慢慢融入了国人的生活……“把精彩留给自己”(李宁体育用品),这恰好迎合了所有人的心态,谁不希望精彩呢?李宁体育用品走向了世界。“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已被喜欢金、银饰品的.中国人所接受,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代信息及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人类进入“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广告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广告语言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着生活方式,更新价值观念,逐渐接受代表现代文化的新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只有视民族文化为广告的灵魂和精神,将其与广告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既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又能准确传递产品信息的优秀广告。

  三、广告语言的艺术形式

  广告语言大量使用整散句、长短句、不同语体之间的变换等形式上的创新,以求达到强化宣传的目的。

  1.广告语言中句式的运用

  知己的味道,亲人的味道,男人的味道,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衡水老白干)

  用一系列整句作为衡水老白干的广告词,看上去有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这样也突现了音节的整齐、和谐,给人以典雅的氛围,同时也提升了衡水老白干的文化品位。

  世界上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宽广的是大海,最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洋河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洋河酒)

  这则广告采用了结构相同的整句,给人气势贯通的美感享受,并形成排比。通过“天空”“大海”“男人的情怀”等引出洋河蓝色经典,达到宣传洋河酒的目的。

  2.广告语言中短句的运用

  如在某些节目开始前的广告;五粮液为您报时……(五粮液)。

  两则广告用的都是短句,虽仅仅一句话,但清楚明白地表达出了宣传内容,让人们一听就明白,平淡中见真谛。因为只有一句话,在央视这样的国家级电视台播出也为企业节省了资金,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同时,一则出现在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联播》之前,而另一则因与国人最为关注的奥运相连,抓住了时机,符合了人们的关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3.广告语言中的语体交融

  黎运汉先生在其《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将语体定义为:“所谓语体就是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方式的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体。”语体修辞学在当今社会方兴未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也将发挥巨大作用。广告语体与文艺语体的交融,使广告更凸显新的特点。袁晖、李熙宗主编的《汉语语体概论》将文艺语体定义为:“文艺语体是适应文艺创作需要而形成的带有艺术特征的语言体式。”通过两者的交融,将使广告语体提高表达效果,增强交际能力。 "

  如: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他越变越快/有的人出去,有的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力波也在。(力波啤酒)

  这是广告语体与韵文体的交融。全文押“ai”韵,将力波拟人化,通过一系列的叙述,将力波追逐“港台”“老外”来与爱上海来做对比,将力波对上海的热爱表达了出来,感情真挚,动人心弦,拉近了力波与消费者的关系,使上海人易于接受。

  4.广告语言形式创新的作用

  广告语言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求异,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和视觉震撼。“文似看山不喜平”,广告语言亦如此。广告语言在形式上的创新求异,可以从视觉上吸引受众的目光,引起注意。通过形式的变化,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长句能产生周密严谨的表达效果,短句能产生简洁明快的表达效果,而整句则显得有气势,散句则灵活生动。广告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调整不同的形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表达效果,宣传自己的产品。

  四、广告语言中的艺术乐感

  广告语言为能更好地感染人、打动人,宣传产品,往往大量采用语音手段以提高表达效果,诸如押韵、谐音双关、平仄等,给受众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独特的音乐美感。

  1.广告语言中押韵的运用

  例如:中国电视报,生活真需要。(中国电视报)

  例子中的“报”和“要”两字押“ao”韵。通过押韵,使广告语言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有韵味、富有乐感,既使人备感亲切,又易于记忆。

  2.广告语言中双关的运用。

  例如:大行德广,伴你成长。(中国农业银行)

  句式言简意赅,内涵深厚。“大行德广”中“行”字为多音字,既可读“xing”,又可读“hang”,恰与“银行”的“行”字同形异音。该广告巧妙地运用了语音手段,不仅押韵而且双关,既指农业银行的大举益举,又兼指农行本身实力雄厚,听起来悦耳动人,便于记忆。

  3.广告语言中平仄的运用

  古代汉语四声中,讲求平仄相对,平即平声,大致包括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仄即上声、去声、入声,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现代广告多讲求典雅,注重音韵的和谐,为此,多力求平仄相对,以在潜移默化中吸引消费者。例如: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格力空调这则广告,上句为仄平平,下句为平仄仄,平仄相对,使广告语言的音节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明白晓畅,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享受。

  4.广告语言中语音手段的作用

  广告语言中大量使用押韵、谐音、平仄等语音手段,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能从听觉上吸引人。通过使用语音手段,使广告能够音韵和谐,富于律动美,增强广告语言的可读性,给人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感。二是能便于记忆,促成购买。广告的目的在于推销自己,衡量一个广告的好坏,最直接的莫过于广告宣传是否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了有利的的影响。运用语音手段,可以使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记忆广告内容,以促成这些受众购买自己的产品。

  五、广告语言中的艺术内涵

  好的广告作品,通常也是好的语言作品,是一份能打动顾客的宣传册,是一件凝聚企业精神、商品内涵的标示。广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在我们的左右,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许多机会。同时,广告也为商家作了宣传,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也有的广告冗长低俗,甚至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因而,无论从广告写作还是广告宣传的角度讲,广告都应外树形象,内秀品质,使广告不仅能真正为商家服务,为顾客分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内涵。

  1.广告语言在内容上的锤炼

  例如:八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九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品位;今天,我们还要喝健康。健康饮酒,保健酒。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噢。(“劲”酒)

  该广告用层递手法,一步步深入、递升,讲出了今天品酒的审美取向在于健康饮酒,同时又嘱咐大家不要贪杯,一方面拉近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也透视和折射出商家对自己产品的自信。语言优美,用词恰如其分,字里行间充满真情,以情理感人,易于促成消费者的购买。

  感受黄山,天下无山。(黄山旅游景区)

  这个看似简单,但内涵深厚,主要因为这则广告引用典故,化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黄山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名句,通过用典增加了黄山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内涵,并借古代名人对黄山的赞美,来向今人宣传,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天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宁夏红)

  这则“宁夏红”酒业的广告词,非常简单,但简单之处有深意。这则广告上下句相对,上句既讲“天天喝”,又道出喝“一点”,只有适度的“喝一点”,才能“健康多一点”。作为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的企业,能在广告里道出只喝“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是站在了消费者的立场来考虑的,必然容易拉近消费者的心理,达到宣传目的。

  2.广告语言的音形义的结合

  例如:茶有益,茶有大益,大益普洱茶。(“大益”普洱茶)

  这则广告在语音上巧妙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格,“大益”一词既指大大有益,又指茶名“大益”,一语双关之处又意在说明“大益”普洱茶大大有益处,且反映了广大消费者追求美好的愿望,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体现了我们民族渴求美好吉祥,向往万事如意的文化内涵。该广告在形式上由三个短句组成,产生了简洁明快的表达效果,不仅强调了茶之益,而且引出了品牌名。同时后两个分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格,使“大益”一词得以复现,加深了消费者对这一品牌的记忆。这区区十二个字,将谐音双关、顶真等多种修辞格运用于一体,将音、形、义融为一炉,可谓巧夺天工。企业通过该广告,提升了大益普洱茶的品牌内涵,提高了知名度,达到了宣传目的。

  “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然而,在市场上仍充斥着许多虚假内容的广告宣传,被媒体曝光的虚假广告案例屡见不鲜。有的广告语言低俗,张贴于街头巷尾,影响恶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广告冗长、繁杂、流于粗俗,背离了语言的合作机制。事实证明,要想达到广告目的,广告语言不仅应锤炼其形式、语音,广告宣传内容上也必须符合法制和道德的规范,遵守语言交际的机制,力求树立好品牌的形象,使产品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如此方能达到利用广告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使广告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 篇10

  摘 要: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侧重于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使用情况。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任何一则广告都要运用语言来表现其主体与创意。本文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中英广告传媒语言的特点,以及社会语言学在广告传媒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广告语言的制造者与广告受众提供参考,促进广告传媒语言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比较; 广告传媒;社会语言学

  “语言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这是当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的重要论断。广告传媒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广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发展得最快,也最有影响力。它具有时代性,能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学者对广告英语的词汇,英汉广告的语言特征,修辞手段,译文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样,把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同广告语言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社会语言学在广告传媒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英广告传媒语言特点分析

  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行动(Action),这是美国著名学者E.S.Lewis提出AIDMA原则中关于一个精品广告所应当具有的宣传和吸引效果。能做到这五点,达到让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广告的要求自然很高。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广告的反应不同,在听到或看到广告之后有人喜爱,有人厌恶,有人平静,有人疯狂,这一切都是由广告的语言特点决定的。无论中文广告,还是英文广告,通常广告语言有四大要点: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目的性强以及方便记忆。但从语言和文化差异来看,中英文广告除了共性之处,还有各自的特点。

  (一)中文广告语中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化的国家,讲究谦和忍让、克己待人是历来被弘扬的美德,因此,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大量存在的是敬语,谦辞。因此,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存在的“您的”和“我的”这样表示要独占利益的第一人称句式是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因此也是被排除在语言规范之外的句式表达。

  这个文化语言特点表现在广告中:一是突出 “和”与“众”,强调个人的认同应当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以使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由此在商品消费和广告中体现出一种从众心理。例如:中国联通的“一亿人的选择,亿万人的见证”,还有广州好迪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些广告词莫不体现了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二是中国的广告习惯用固定的形式去给商品起名字,让商品的特征、功效和优点一目了然。比如像“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就是采用“品牌名+商品的主要功效+范畴词”的方式。三是广告中特别重视文化和权威崇拜,这种观念在些广告语中比比皆是,国家权威认证、指定专用等词语在广告中出现的频率极其高,如云南白药牙膏,国家保密配方等。这类广告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非常乐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在商品质量的保证和可信度的增加。

  此外,汉语广告中也有不少谐音现象,并且像谐音相关这类谐音多以成语和言语出现:“咳”不容缓—桂龙牌咳喘宁,随心所“浴”—玉环牌热水器。

  (二)英文广告语中的特点

  西方的价值观中更强调个体,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与此相应,文化语言突出的是个体倾向,注重个性与隐私。欧美国家消费者在商品购买中,出对众人兼用的商品兴趣不大。因此,在广告语言中很少用“all”这类词,而更多使用 “you”这类词语,这样的好处,一是加强了广告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二是符合文化心理,让消费者感到这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商品,而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和满足感。例如:“We’ll leave a light on for you”(Motel 6)它所传递的是“You(the customer)will always be welcome”。

  此外,在英语的认知模式中,给商品的名字只要一个名称单词即可,不必要加什么功效或特征之类的修饰语,如“Nestle”(雀巢咖啡),“Alps”(阿尔卑斯巧克力牛奶夹心糖)。当然英文广告中也有许多语言谐音的出现,如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 buy。这则广告恰是利用了“good bye”与“good guy”的同音异义吸引了顾客注意从而推销其产品。简练性和灵活性在英文广告语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Just do it(NIKE广告),Impossible mage possible(佳能打印机),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Maybelline化妆品广告)。正是这种广告语的精炼吸引了大多数消费者,同时,也实现了AIDMA原则。

  二、社会语言学在广告语言中地位与作用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而广告语言真实生动地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对广告传媒语言的研究在性别,年龄,以及语码转换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的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体现了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按照性别的不同,男性与女性在消费心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来源于男女在生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思维模式方面的种种不同[9]。

  因此其对应的广告语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针对男性的广告,应当把握住男性的需求和心理特征,突出阳刚、实力、品质这些关键性要点,在广告语言中一定要体现出“男子汉气概”,如:超人剃须刀,劲霸(男装)等等都体现了男性的阳刚气质。而针对女性的广告,则应把握漂亮、优雅、温柔等特质,突出对商品色彩与式样等方面内容的关注,这样才能引起女性的注意和好感,更容易接受和购买。像商品名字,就应该符合这些特征,飘柔(洗发水),淑女屋(服饰)等等,所有的词都给人一种柔顺,雅致的感觉。

  (二)年龄差异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不同,青年消费者追逐新潮时尚、追求个性张扬、重情感易冲动;老年消费者更多综合考虑购买需求、欲望、购买力等,讲求实用价值。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的商品,广告语要会做出适当的改变与创新。可以想象,商家在针对中老年消费群的广告语中出现“给力”“神马”等一些新潮的网络词汇和语言,消费者可能会不完全清楚什么意思,会让为是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语言而非常反感。但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他们 “酷”劲十足,他们的消费主张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对“个性”张扬追求,所以广告语则应选用一些新词或者个性词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Hi-fi 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这则广告中使用了语言变体,将英语中发音相同的high 改换成hi,这样的`表达会立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Attention)。再如,针对儿童商品的广告,要紧紧抓住天真,率性、好奇、快乐等特征,尽量形成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充满童的风格。如甜甜的,酸酸的,娃哈哈AD钙奶等,都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语言风格。

  (三)语码转换的影响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在一般的情况下,进行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中有一种是基础语,另一种是辅助语,基础语是会话中使用的主要语言。广告语言中也经常使用语码转换,比如广告中采用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目的是唤起与增进沟通的认同感,比如,有的广告词用东北口音(赵本山的“不看广告、看疗效”)或者四川口音方言(“杠杠的”),特色鲜明突出,使人“产生亲切感,产生共鸣”。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双语广告,多语广告和语码混用。如:“海信电视,Hisense”;“酒的王朝,Dynasty”等。

  三、结 语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广告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社会语言学要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广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又生动地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将语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中文广告语言还是英文广告语言,社会语言学在广告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广告语言的制造者与广告受众都应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社会语言学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3] 江波,景玮.社会潜意识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J].中国广告,2010(2).

  [4] 靳梅林.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静.试论广告翻译的目标语文化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 谭卫国.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8).

  [7] 武一微.广告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语文学刊,2009(5).

  [8] 杨永,唐德根.跨文话语用学视角下的英汉广告语言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

  [9] 师曙光.男女消费心理的差异及成因[J].太原大学学报,2010(2).

【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综述论文】相关文章: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要有创造性、科学性、完整性 -文秘文书04-25

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05-03

综述论文范文01-21

粮食安全重要性论文优秀01-31

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论文04-24

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文秘文书04-25

自主性和被动性作文08-07

回忆性的作文07-18

提示性公告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