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实意义论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既是培养身心俱全学生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学校要改革管理方式,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机制。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健全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国家则要提高教师待遇,注重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质量; 社会支持系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健全的身心。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身心状况仍不容乐观。据现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相对较低。[1][2]表明中小学教师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幸福感体验,也不利于中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鉴于此,国家也加大了对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视力度。并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要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3]随之,教师的心理素养也逐渐成为了理论和实践领域内研究的热点话题。文章主要探讨了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一、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身心俱全学生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教育的发展。[4]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灌输,更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健康的身心。而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且具有明显的向师性,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崇拜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这对中小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5]教师能够更加高效而顺利对学生开展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教师表现出来的负面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他们存在着心理问题,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教师如果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丧失耐心、情绪失控、态度不好等状况。对学生表现出的错误过于情绪化,处理方式不够理性。这种情绪化和不理性的表现不仅仅对学生造成了言语上的伤害,更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这种伤害很可能会长期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教师也能够通过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6]而过于紧张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也不利于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7]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由于自身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就更不容易营造出一种比较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鉴于此,为了保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保障教师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
教师素养,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显着的心理品质的总和。[8]提升专业素养既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其不仅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情意素养,也包括教师的心理素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也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基础。教师的情意素养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独特情感以及态度,是教师对自己职业满意度和热爱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动力来源之一。而良好的心理素养即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保障。它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对整个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对教师个体而言,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以乐观和轻松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从而保持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并且,一般情况下,心理状态比较好的教师具有更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善于同领导、同事以及家长进行沟通、相处,交际圈也更加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他们具有愉悦的心情,从而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教学效能感也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心理状态不好的教师往往具有较低的教学效能感,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多的表现为焦虑和无助。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相反的,心理状态比较好的教师相应的就具有较强的教学效能感,他们即使面对着严峻的困难,也会精力充沛,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他们会选择更赋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鉴于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持乐观、积极,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对其专业素养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其不仅受到管理体制、课程建设以及学校的硬件等设施的制约,也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在中小学,受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甚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于教师的知识、技能,也来自教师的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发现,教师心理状态的变现,如情绪、态度以及和学生的相处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其不好的表现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到,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9]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教,也影响到学生的学。首先,心理和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教师身体素质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的心理问题一定会通过情绪、行为等表现出来,这种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其次,教师的心理问题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中小学的学生身心仍属于不成熟阶段,易受外界影响。而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教师较差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此外,教师负面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鉴于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0]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
(一)教师个人层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1. 加强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同时,作为社会人,教师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也在所难免。然而,如果教师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就会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有一个比较清醒和客观的认识。避免出现恐慌,从而加深症状。并且,教师还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自行进行调节,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出现的症状,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为教师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的减轻教师对工作的不适感和压力感。教师通过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参加各种其他的社会活动,也可以起到调节生活的作用。避免因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生活而出现的疲倦现象。此外,教师通过向同事、家人、朋友等倾诉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也可以有效的缓解心中的压力。
3.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能感的基础和保障。伴随着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更加的轻松和得心应手。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尊重。而教师的自信心和心理状态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终身学习”时代潮流的深刻体现。鉴于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断的超越和提升自我。
(二)学校层面:改革管理方式,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机制
1. 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为教师提供相对宽松和愉悦的工作环境。
学校是教师主要的工作场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独断专行的管理方式无形中会给教师增加许多工作上的压力。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采取更加民主的管理方式,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增强教师在学校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并且,学校管理者也要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尊重教师,将教师看作是自己工作的帮助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下属。在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管理者也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使教师可以体会到学校的温暖。
2. 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机制。
许多教师之所以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在问题出现的初级阶段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专业的干预。鉴于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广大师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并且,邀请专家或心理咨询师开展相关心理讲座,以此来宣传心理学知识,减轻甚至消除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抵触心理。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对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培训。这样既提高了教师自身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由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三)社会层面:尊重教师,健全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1. 尊重教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获得尊重是实现自我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既是教师最起码的权利,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实现自我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来自社会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认可,可以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从而增加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2. 健全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覆盖面宽广、异质性较强和支持力度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能够给予处于心理困境中的教师以及时高质量社会支持。这种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高校教师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心理救助或预防保健,其在对个体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救助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由慈善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经济支持,其主要应对教师由于突发状况而导致的经济上的困境,而这种困境是教师自身所无法承受的。三是来自家人、亲友、社区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也是保持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可以维持和提高教师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并能够有效的缓解教师在面临心理困境时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孙玲,俞端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3):61-62.
[2]邢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2010(1):32-36.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3-12-29.
[4]陈雨亭.校园暴力若干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92-94.
[5]赵永华.小学至初中阶段男女生学习成绩差异原因及其克服途径[J].理论观察,2000(4):77-80.
[6]范光侠.关于高效课堂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17.
【浅论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实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浅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新探论文02-12
浅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需要说课论文02-12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论文05-01
中小学德育浅论的论文05-26
关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论文02-24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论文12-28
浅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论文05-21